文学理论复习必备资料(包括重要名词解释和问题)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必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必背名词解释
语音层面
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文法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
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第三人称叙述
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
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
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
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
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
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
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
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
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
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
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
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
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两种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比如18世纪德国和19世纪俄国。

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含蓄和含混: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表现在这两种修辞形态。

含蓄是表达上的小中见大,含混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

4.艺术生产: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5.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7.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及练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及练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一至七章)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所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恩创立的,有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四、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怎样体现时代精神: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文学的作用: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什么是文学理论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是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2、操作性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3、普遍性与个别性问题: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

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当前文学理论的新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

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

4.理论是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

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第一,狭义:直接谈论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著述,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论》、《文艺心理学》、亚里斯多德《诗学》。

第二,较宽泛义:有关具体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的批评性言谈,即文学批评著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文体灵活、自由,涉及诗歌、小说、评点、论文、随笔、日记、日常言谈等多种文体。

第三,广义:有关文学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理性谈论,无论原来属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等,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乐记》、《荀子》、《判断力批判》、《结构人类学》、《写作与差异》等。

文学理论学习建议第一,阅读文学。

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保持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能力和习惯。

第二,汇通文艺。

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如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戏剧等联系起来体验。

第三,理论思索。

文学理论重点章节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重点章节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

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理论复习重点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核心,他的任务就是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概念。

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古代没有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点滴,零散。

西学东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工具主义。

从零散的对作品的理性评价到系统的文学理论思考和著作。

2.文学的本体论/本质论。

(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重点)文学的本质论:概念是表达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词语文学正是人们用来思考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所涉及的普遍问题的一个概念。

反本质主义——反对文学有放之四海的定义解构了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多元化的3.文学的概念(伊格尔顿定义“文学”是一个名称,文学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的;文学是怎么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以及通行含义)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文化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的狭义——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中国魏晋时期,审美属性独立;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文学的现代含义——通行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作品。

通行原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现代含义的确立:首先将一批文本从其他文献中分离出来,然后赋予这批文本以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为特征,并以天才论为基础赋予作者崇高的地位,把诗人和艺术家提高到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造物主地位,以此形成了一个艺术或文学的独立自足的领域。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绪论1、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现代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4、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活动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5、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命题,既具有理论认识的意义,为人们提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学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文学理论具有引导创作的功能,文学理论具有指导欣赏的功能,文学理论是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论。

(简答题题型)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1、文学的语义分析:(广义)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用文字书写或印刷的语言作品和文献,故可称为文化学的文学观。

(狭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借想象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以表现人性人情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限制以美感作用为主的纯文学作品,故可称为审美的或纯文学的文学观。

(折中义)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既包括诗、小说和戏剧等纯文学作品,又包括传记、书札、游记和史论等带有文学性的非纯文学作品,二是专指介乎广义的泛文学和狭义的纯文学之间而具有文学性或文学功能的文学现象。

2、文学本质研究的策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既要立足文学艺术本身,又要把文学和文学活动置于社会结构和艺术文化体系中,在多维视野中作多方面的系统考察,才能正确阐明文学的本体特征,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逻辑学顺序,从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首先,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确定文学的社会地位,揭示文学的社会特性;其次,在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的比较中,阐明文学的审美特殊性;再次,在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历史和新闻作品的比较中,论析文学的媒介特性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文学理论知识整理(详细版)

文学理论知识整理(详细版)

⽂学理论知识整理(详细版)⽂学理论名词解释及知识整理第⼆章⽂学⽂本与⽂体种类第⼀节⽂学⽂本⽂学⽂本是⽂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本以书⾯语⾔或⼝头话语的形式使⽂学成为⼀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

⼀、⽂本(text)1、【⽂本】也被译作本⽂,是指⼀部⽂学作品的实际存在⽅式。

⼴义:⼈们可以对其进⾏理解和解释的任何符号或符号链。

狭义:专指语⾔构成的⽂学⽂本,是⼀部作品的实际存在⽅式。

2 、⽂本(text)和作品(corpus)(1)从所指对象上看,⼆者指的是同⼀个对象。

(2)但20世纪以来的⽂学理论研究,却往往⽤“⽂本”指称“作品”。

(3)不同的概念,意味着对同⼀对象的不同理解。

将【作品】和【⽂本】相⽐较⽽⾔:作品——从属于个体。

作品的意义来⾃作家的意图。

⽂本——具有相对独⽴性。

⽂本的意义来⾃读者、主体间和互⽂关系。

⼆、⽂本的结构1、英伽登对⽂学作品内部结构层次的划分:(1)语词声⾳和语⾳构成以及⼀个更⾼级的现象的层次;(2)意群层次:句⼦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3)图⽰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4)在句⼦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2 、我们将⽂本划分为“⾔”、“象”、“意”三个层次:(1)⾔,语⾔层,对应英伽登四分法中的语⾳层和意群层,包括语⾳和语义两部分。

A. 在汉语⽂学⽂本中,语⾳层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a)汉语本⾝的特点。

(譬如声调)(b)在⽂学⽂本中,语⾳层构成⽂本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部分例1:教材P.54 《吕⽒春秋?⾳初》——虚字例2:教材P.54 贾谊《过秦论》中⽓势磅礴的同义反复词。

——⾳韵B.⽂学⽂本要求语义层呈现出丰富的内涵、综合化的信息和个性化的体验(a) ⽂学语⾔具有多义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

例1:教材P.55 刘禹锡《⽵枝词》“东边⽇出西边⾬,道是⽆晴却有晴”。

(b)⽂学⽂本的语境与⽇常⽣活语境相脱离只有当⽂本脱离了⽇常实⽤语境,超然于实际⽬的之时,它才可以被理解为⽂学⽂本。

最全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最全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1.文学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如一些政论散文。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3.话语蕴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与含混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4.灵感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说1、文学活动四因素说美国今世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以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老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因素构成,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拟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源理论。

它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擅长模仿,艺术即发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模仿自然、后者模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任何文艺作品都拥有必定的审美理想,这类审美理想常常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要求、审雅看法、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化和塑做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以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以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此后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拥有两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没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商讨文学的性质、特色、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来源理、看法及方法。

包含五大多数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实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文学这类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觉和体验、认识和评论,浸透了主体激烈的思想感情,并且这类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可以饱含个人感情的。

8、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看法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诗歌韵律乐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解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睦状况。

10、艺术构想指作家在感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环绕必定的创作目的,将储藏在脑筋中的审美信息进行艺术办理,对生活中的各样表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新的形象,并安排好情节。

最全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最全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1.文学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如一些政论散文。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3.话语蕴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与含混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4.灵感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文学理论1复习

文学理论1复习

一、名词解释3*51、期待视野由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文学作品做出的预先估计和判断。

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2、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分别是生活、作品、读者、作者,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社会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品是文学的载体,读者和批评者是文学的接受者、鉴赏者、再创造者。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它具有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文学理论因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不同而方法各异,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

4、艺术构思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通过艺术直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以艺术综合、简化、变形等构思方式,孕育艺术形象序列或意念心境、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5、艺术直觉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人们用这个概念来指称那种在艺术活动中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独特的艺术思维。

6、创作灵感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状态。

创作灵感到来之时也就是艺术直觉能力充分展现之时。

7、文学象征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多义性的特征。

8、文学意境意境概念是中国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文学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9、文学典型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生命的斑斓色彩、灵魂的深度和深刻的历史真实。

10、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理论》重、难点及考点参考资料

《文学理论》重、难点及考点参考资料

《文学理论》重、难点及考点参考资料《文学理论》重、难点以及考点参考资料导言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是具有意思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二)、理解文学和文学活动,还必须与人的本质力量联系起来考察。

(三)、文学理论应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规律,考察其间的思潮、流派等诸多问题。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一)、实践性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有文学活动开始,如创作感悟、鉴赏评价,就有说明这些活动的言论,随着文学活动的深入,这些言论也就变得愈加系统,形成文学理论。

反过来,没有创作,没有评价,就没有文学理论。

(二)、人文性文学理论的研究活动中,总是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以研究和评价,文学的人文性就不能不渗透文学理论中,因而形成互动。

如“诗言志”、“诗缘情”,“志、情寓于诗、文”。

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其价值倾向的不同,同样的文学现象因价值倾向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科学性文学理论揭示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即透过繁多的文学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

是否科学,必须接受文学活动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是科学的。

同时,其科学性还要求知识系统与时俱进,更新、发展。

三、本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文学观。

其原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揭示了文学本质;(二)、为分析考察提供了方法;(三)、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四)、肯定了人民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本书的逻辑结构首先阐明文学理论的学科对象、性质、方法,明确本书以马克主义为指导思想(序言)进而阐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贡献(第一编第一章)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编第二章),然后分别阐释文学理论学科体系构成部分,即1文学性质论(第二编第三章)、2文学价值论(第二编第四章)、3文学创作论(第三编第五章)、4文学作品论(第三编第六章)、5文学接受论(第三编第七章)、6文学批评论(第三编第八章)和7文学发展论(第四编第九章“历史演变”、第十章“当代发展”)。

文学理论复习必备

文学理论复习必备

文学理论复习必备文学理论复习必备绪论1、文艺理论的内容及关系①文艺理论四个要素,即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②文艺理论五个专题,即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流动--反馈"的过程:(文艺本质论)社会生活发生发展论(文艺创作论)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作品构成论)(鉴赏批评论)2、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发展轨迹:①作为框架体系要了解文艺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②作为发展轨迹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

例如:中国: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陆机、刘勰的作品;李渔、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王国维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作品;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

第一章文艺的本质[重要名词概念]1、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

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2、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3、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

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4、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5、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本名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知识的学科。

(2)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从中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和价值的一门关于艺术的社会学科。

(3)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的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4)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6)劳动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决定性的作用。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收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发生呈反方向的发展。

(8)文学:1、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马工程《文学理论》上复习资料

马工程《文学理论》上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一、填空题(1分1空,共15分)考查范围:1、基本的文学理论常识。

2、著名文学理论家及其著作。

Eg: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刘勰《文心雕龙》二、名词解释(15分)(考查的主要是内含,简单容易理解)Eg:虚拟性、精神性、情感性三、简答题(30分)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定义、研究对象、性质、内容)马克思所讲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的审美性和其基本内容的原理和概念四、论述分析题(40分)(需要结合相应的文学作品)有观点+有条理,以文学作品作为论证的对象导言1、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2、它的研究对象是?答: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理论的性质1、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具有人文性。

3、具有科学性。

4、文学理论的七个内容?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这是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3、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表述。

从政治经济上可以看出来。

4、马克思是如何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一般来讲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就是经济高涨的产物。

但是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5、什么是艺术生产?广义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的精神生产的一种,它既有作为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又有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狭义的艺术生产:特指在资本主义时期,作家或者艺术家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艺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

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一、名词解释1、语象:语象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极力主张使用的一个文论术语。

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手法——如比喻、通感等所产生的形象效果。

2、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意象与描摹型形象的区别在于,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3、意境:意境是一个和意象有关但又高于意象的诗学范畴。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由此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叙事理论:现代叙事理论讨论的重点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

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客体,根据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的各种成分及相互间的关联。

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叙事学研究一般都涉及到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文本层面。

5、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叙述者同时是作品的一个角色,有逼真感但充满了主观性。

比如《狂人日记》、《红高粱》等。

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他犹如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理论的概述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解读等问题。

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印度,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派别。

本文将从常见的文学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入手,对文学理论进行概述。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强调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代表人物有俄国学者舒克茨基和托洛茨基等。

形式主义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构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与艺术显著。

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学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巴尔赞和凯鲁亚克等。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语言系统,它关注作品内在的结构与组织方式,通过研究文本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体系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单元。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理论潮流,代表人物有巴特和福柯等。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和正义观念,强调语言、权力和身份等问题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质疑文学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注重作品的形式和语言本身的创新和挑战。

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性别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和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性别角色、女性的权益和性别歧视等话题,并试图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六、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关注文学与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现实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本迪克特和斯洛特。

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批判欧洲殖民时代对非西方地区的文化和身份的压迫,强调对非西方地区文化的重建和重新定义。

七、个人主义文学理论个人主义文学理论关注个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价值。

代表人物有弗洛姆和照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艺理论的内容及关系①文艺理论四个要素,即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②文艺理论五个专题,即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流动--反馈"的过程:(文艺本质论)社会生活发生发展论(文艺创作论)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作品构成论)(鉴赏批评论)2、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发展轨迹:①作为框架体系要了解文艺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②作为发展轨迹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

例如:中国: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陆机、刘勰的作品;李渔、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王国维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作品;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

第一章文艺的本质[重要名词概念]1、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

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2、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3、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

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4、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5、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

包括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三个方面。

[重要问题]1、为什么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文艺作为文艺家的"社会意识",作为文艺家精神生活的外化,理所当然是由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所决定的。

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五种情况应注意:①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指写对象的文艺作品,其内容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

②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其情感发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

③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的文艺作品,其中掺入了艺术家的情感、理念,它们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

④以超现实的、虚幻事物为对象的文艺作品,它们是艺术家想象中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反映。

⑤以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品,应认清"源"与"流"的关系,即前人的资料和作品是"流",前人反映的社会生活才是"源"。

同时,后世作家是取材前人资料和作品,但必然会加上艺术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2、为什么说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艺具有审美性。

所谓审美性是指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文艺家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审视社会、反映现实的。

3、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艺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艺一经形成,又积极地给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和制约有三:①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内容。

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发展变化。

③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仅决定和制约文艺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制约、决定着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

文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三:①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②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③凡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积极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同时又高于生活真实。

①艺术真实允许虚构和想象,只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理。

②艺术真实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比生活真实更高、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③艺术真实融入了文艺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较高的的审美性。

5、文艺的社会作用①认识作用:指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使人们了解到一定的社会知识,加深对社会和历史某些本质规律的认识。

②教育作用:指通过渗透于文艺作品中的倾向性,使读者、欣赏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品格方面受到影响。

③美感作用:指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读者、欣赏者以审美娱悦。

第二章第二章文艺的审美特征[重要名词概念]1、艺术形象:是文艺家根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

它包括人物、事物形象,以及人生图画或情景。

2、典型形象:又叫艺术典型,简称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3、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典型环境要求既可看到典型人物生活、活动的个别性的具体环境,又可以感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本质特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4、典型化:文艺家创造典型形象的过程和方法。

为塑造典型形象,必须在生活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创造,使一般的生活形象逐步提升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

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

5、意境: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6、意象:意象一是指"意中之象",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物化的形象。

二是指"寓意于象",指作品中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

[重要问题]1、文艺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反映的对象不同:社会科学以社会生活或客观生活的某一范围、领域为研究对象,文艺反映社会生活则具有整体性、综合性。

反映的方式不同:社会科学以理论的方式,即通过抽象的概念、逻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说明社会生活中某种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文艺则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情景来体现。

2、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①具体可感性:是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和鲜活性。

②情感性:是指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③审美性:是指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价值。

④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个别体现一般的特征。

3、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①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

指的是人物、景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②深刻、集中的共性。

成功的典型形象总能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同性,从而给人以思想上深刻的启示。

③个性与共性高度完善的统一。

指的是个性与共性密不可分,共性要通过个性才能得以实现,而个性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共性。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①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②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影响环境并推动环境的发展变化。

③典型环境必须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得到展示。

5、典型化的原则和方法典型化的原则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步进行。

典型化的方法有:①杂取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②专取法:"专取一个模特"。

③写真法:把真人真事加工成典型。

6、意境的审美特征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

既"化景物为情思",又"化情思为景物",二者是有机的统一。

②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指的是含蓄美,含蓄深厚,耐人咀嚼。

③虚实相生,象外有象。

指的是虚实结合,互相转化,构成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第三章第三章文艺的起源、发展和继承[重要名词概念]1、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而已。

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亚里斯多德。

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单纯归结到人的本能,因此是不科学的。

2、理念说:认为文艺起源于某种超自然物质、超感性经验的"理念"。

文艺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或是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近代德国的黑格尔。

由于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对艺术起源本未倒置,也是不科学。

3、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

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

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也是不科学的。

4、巫术说:起源于19世纪人认为,人类最早的文艺导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文艺是巫术实践的产物。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

由于它忽视了人类社会实践,没有注意到巫术主要是为原始劳动服务的事实,是不科学的。

5、心灵表现说:出现于19世纪后期,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要指感情和欲望)的表现,文艺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外在流露。

大致分为感情表现说,代表人物雪莱和列夫·托尔斯泰;欲望表现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

由于这种说法割断了艺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又排斥理性因素的地位作用,是不科学的。

[重要问题]1、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劳动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把文艺看成劳动的产物,是因为: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致于文艺活动往往就是劳动生活组成部分。

③劳动生活是原始文艺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

④从原始文艺的两大特点-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和全民性、群体性,也可以看出它与劳动产生的密切关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和灵感源泉不仅仅是劳动生活,也包括他们多方面的生存活动:①除劳动以外,原始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原始文艺的表现范围内。

②原始文艺的起源还与原始人的审美心理基础,即原始人所具有的同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心理机能、思维活动的特征相联系。

2、文艺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两种不平衡现象:①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就某种艺术形式而言,它的繁荣不一定产生在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②艺术的繁荣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

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艺术繁荣可能产生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尚低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反之,物质生产发达的,其艺术未必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