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doc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doc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Chinese Legal HistoryJ一、课程简介:《中国法制史》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十四门核心课之一, 为必修课。

开设对象是木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新生。

《中国法制史》指导思想是:通过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我国法制历史的变迁,从而系统的掌握中国法制发展的规律,认清中国法制发展的趋势,加深对屮国当代法学的理解。

通过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木要求:1、了解我国各个历史吋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法律原则和法制特点。

2、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和狱政管理等。

3、屮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产生的、有重要影响的法律思想。

二、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1、蒲坚主编:《新编屮国法制史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教学适用教材)2、曾宪义、赵晓耕主编:《屮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张晋藩主编:《屮国法制通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叶孝信主编:《屮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粱治平:《寻求自然秩序屮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粱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三、学习时间:教学周18周,每周一次课,每次2学时;其中授课16周,每周一次2学时共32课时;考前辅导一次、2课时;考前答疑一次、2课时。

四、考试形式: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10%,作业的形式为小国法制史文献英译汉翻译;出勤率与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成绩占80%。

五、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辅之课后研习论文、小组讨论和英文屮法史资料翻译, 并结合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掌握中国法制史基本知识,并能够接触一些相关的中英文资料和学术资源。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LA1032、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Chinese legal history3、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4、先修课程:法律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

5、面向对象:法学类专业学科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7、教材、教学参考书:《中国法制史》,主编:曾宪义,副主编:郑定、赵晓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历代刑法考》,【清】沈家本撰,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

《儒家法思想通论》,俞荣根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中国民法史》,孔庆明等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中华帝国的法律》,【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滋贺秀三著。

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法学本科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力图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在向学生介绍法律制度方面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加深对于法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融会贯通各部门法学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

法学《中国法制史》课程教案

法学《中国法制史》课程教案
晋景公听信屠岸贾谗言,灭赵盾三族。 02
程婴和公孙杵臼设计救出赵武。 03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01 赵武长大后复仇成功,恢复赵氏名誉。 02 张汤审鼠案审判过程 02 张汤受理老鼠偷食案,详细勘查现场。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依法审判,对老鼠进行笞 刑并判处死刑。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审判过 程
此案体现了张汤的公正和 严谨。
批判地继承传统法律文化,推动当代法治进步
01
对传统法律文化的 批判
如封建等级观念、重刑轻民思想 等。
02
继承传统法律文化 的优秀成分
如重视道德教化、强调社会和谐 等。
03
推动当代法治进步 的措施
如完善法律体系、推进司法改革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分组讨论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文化,并 准备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背景
西汉时期,张汤初任长安吏,负责审理案件。
简介
张汤在审理一起老鼠偷食案件时,严格依法办案,展现了他的才 能和公正。
历代名案简介及背景分析
案例三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背景
清朝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发生一起谋杀亲夫案。
简介
杨乃武被诬陷与小白菜通奸并谋杀其夫,历经多次审理终得昭雪。
名案审判过程与结果探讨
赵氏孤儿案审判过程 01
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族传统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
从名案中汲取历史智慧,启迪现代法治建设
01
张汤审鼠案的启示
02
要注重细节和证据在审判中的重要性,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中国法制史主要内容

中国法制史主要内容

《中国法制史》主要内容导论1、对象论: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专门学科。

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为4000多年,既有古代法制又有近现代法制;在内容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又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

2、目的论:①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

②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

③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常识。

3、方法论(1)具体的方法:①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②掌握每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特点;③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演变关系;④在掌握一定部门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中国通史;⑤学会使用工具书。

(2)抽象的方法:①辩证唯物主义方法;②历史的方法;③主观主义与历史研究。

4、阶段论:(1)划分的依据: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为依据(2)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①奴隶制发展时期;②封建社会发展时期;③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时期;④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思考题:1、试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2、试述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制史。

一、夏朝的法律制度1、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大禹的儿子启是这个国家的开创者。

从启开始,我国便正式进入阶级社会,其标志是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

夏启是第一个父传子、家天下的帝王。

国家机构:军队和监狱。

2、夏朝的法律制度(1)中国法律起源于夏朝:天罚——中国古代传统观念。

特点:①浓厚的氏族血缘关系。

②家长制的集权统制。

③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同时被当作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

(2)夏朝的法律制度①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夏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为追念其先祖而命名。

②罪名:侵犯王权罪:“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昏、墨、贼,杀”(昏:己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不忌。

中国法制史 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 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介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传承与变革,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 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进过程,并能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3. 辨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体系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4. 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能够就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夏商周法律制度- 秦汉法制变革- 隋唐法典与法律学派- 宋元法律制度演进2. 中国近现代法律制度- 明清法律制度演进- 清末维新法制改革- 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法制建设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中共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机遇与法律改革四、教学方法1. 授课- 通过讲授法制史的重要事件和理论,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制度演进的演变过程;-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历史时期的法律问题和制度变革;- 结合多媒体和文献资料,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法律制度的多样性。

2. 小组讨论- 设立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互动、交流与合作;- 启发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展开思考和讨论。

3. 阅读和研究-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拓宽自己对中国法制史的理解;-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完成课程作业和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考试- 设立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重要事件、人物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问题。

2. 作业与论文- 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展示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对中国法制史的某一时期或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中国法制史(绪论)

中国法制史(绪论)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 夏有乱政,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汤刑》 商有乱政,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九刑》 周有乱政,
中国法制史
律管: 律管:古代用来校 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 器。以管的长短来确 定音阶。从低音算起, 定音阶。从低音算起, 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 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 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 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 统称十二律 . “截竹为管谓之律” 截竹为管谓之律” ――蔡邕 月令章句》 ――蔡邕《月令章句》 蔡邕《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奴隶制社会礼的基本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特征。面对战国诸侯争霸,变革图强的社会环境, 特征。面对战国诸侯争霸,变革图强的社会环境,原本法 的内涵不足以体现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故商鞅改法为律。 的内涵不足以体现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法律制度的批判与继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法制实践中,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法制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 秀的法律传统,总结出了大量可借鉴的法制经验。 秀的法律传统,总结出了大量可借鉴的法制经验。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靠看,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靠看,中国古代法制又不 乏保守性、落后性、专制性。 乏保守性、落后性、专制性。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相 对封闭,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 对封闭,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家庭作为社会 的基本单位既是生产单位由市承担国家义务的主体, 的基本单位既是生产单位由市承担国家义务的主体, 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中国法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间粗精混合, 中国法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间粗精混合, 优弊并存。但是,不可否认, 优弊并存。但是,不可否认,一个民族法制的历史 是这个民族赖以发展的根基; 是这个民族赖以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进步所必不可 少的丰厚资源和巨大动力。 少的丰厚资源和巨大动力。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一、引言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及其特点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过程;3.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律制度;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法制史的定义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2.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法律的阶级性和普遍性法律的强制性和灵活性法律的传承性和变革性4.中国古代主要法律制度官制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宗教法律制度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应用;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分析能力;4.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古代法律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实施过程。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3.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论文,综合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共计8周。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第1周: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第2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夏商西周时期)3.第3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4.第4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秦汉时期)5.第5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6.第6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隋唐时期)7.第7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宋元明清时期)8.第8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律制度七、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法制史教程》2.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献选读》等3.多媒体课件:包括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代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自主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4.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国法制史》教案-2024鲜版

《中国法制史》教案-2024鲜版
22
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比较研究
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
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
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 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 化教育。他强调变法维新是救亡图存 的唯一出路,积极倡导并推动戊戌变 法。
梁启超同样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 文化教育,但他更加注重思想启蒙和 民智开启。他倡导“新民”思想,强 调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国 民。同时,他也关注社会改革和民生 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
郑和下西洋背景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巅峰,海上贸易逐渐兴起。
郑和下西洋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寻找建文帝等。
2024/3/27
对明朝对外关系影响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同时,郑和 下西洋也展示了明朝强大的海军实力,为明朝维护海上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15
中华民国时期宪法性文件颁布与实施
1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天坛宪草”制定
1913年10月31日,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起草工作,史称“天坛 宪草”。
《中国法制史》教案
2024/3/27
1
2024/3/27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中国法制史发展概述 • 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变革与发展 • 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史重要事件回顾 • 专题讨论:中国法制史中重要人物、
思想、事件评析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3/27

《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

《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

《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一、课程地位与性质《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国法制史课程的设置,旨在追溯中国法律制度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发展进化历程,描述中国传统法制和近现代法制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总结中国数千年法制进化历史的经验教训。

法制史是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根”。

自戊戌变法以来,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一直以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法制为主旋律,中国今日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移植的体系,我们现在许多表象上法制是应当寻根到西方法制史中的。

但是,五千年的中国法制文化传统仍旧以种种可见或不可见的形态实际保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今日的实际法律制度仍深深扎根于中国法制传统之中。

因此,学好法制史(包括中国法制史、西方法制史)是我们理解把握中国今日法律制度体系和精神的关键。

学好法制史,对于我们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识别现实法制中的传统糟粕,发现和提炼传统法制中的“民主性人民性精华”,共襄中国的法制现代化盛举,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律。

批判地吸收与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的精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提高对我国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学好各部门法学打好历史知识的基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更加客观、理性地理解、应对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历代民事、刑事、行政、经济等各方面的法律制度概貌,包括各代的立法及制度性惯例;介绍中国法律传统上的各种法律原则的立法指导思想;介绍中国历代的司法体制和司法程序;介绍中国近代史以来法制变革的历程及其特征,等等。

课程设置以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即以朝代更替为各章的设立标准,从法律起源时期的夏朝,一直延伸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共十七章。

各章以一个朝代的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分节讲授。

中国法制史教案(总论部分)

中国法制史教案(总论部分)

中国法制史教案(总论部分)第一章:中国法制史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培养对我国法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法制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法制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起源。

2. 掌握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过程。

3. 认识中国古代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法制的起源2. 中国古代法制的发展过程3. 中国古代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制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制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制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法制的类型与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类型。

2. 掌握中国古代法制的主要特点。

3. 分析中国古代法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法制的类型2. 中国古代法制的主要特点3. 中国古代法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法制的类型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类型法制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法制的启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中国古代法制对现代法制启示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法制类型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中国法制史-新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新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14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法学本科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的学习,包括各历史时期重要的立法内容、司法制度,旨在使学生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形成有大致的了解,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历代法制中有益的东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重点为古代中国的法典的沿革、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以及近代清末变法修律和司法制度的变革,中华民国宪法的更迭。

重点训练法学本科生在基础知识和宏观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思维方法、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从这些方面来促进毕业要求的实现。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夏商西周法制本章重点和难点:中国法律产生的特点和西周法律制度明德慎罚、五听制度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讲授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中国法律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理解东西方国家法律起源的不同。

了解夏朝、商朝法律制度的概况,掌握五刑的内容。

了解西周立法的特点,理解礼刑的关系,掌握西周的刑事立法内容和西周的主要司法制度和春秋成文法的公布和《法经》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秦代法制本章重点和难点:商鞅变法和秦律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讲授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秦的立法活动,理解秦律的特点,掌握秦刑事法律、立法原则和刑名第三章汉代法制本章重点和难点:汉代刑罚改革汉武帝时期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讲授本章的学习标准:本章需要了解汉代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如汉初“黄老”思想和与武帝以后的儒家法思想。

了解刑事立法内容,理解汉武帝的转型,掌握汉文帝时的刑制改革,掌握亲亲得相首匿和春秋决狱制度。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本章重点和难点:立法活动和司法制度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讲授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这一时期法律的形式、体例和内容的演变。

《中国法制史》课件

《中国法制史》课件

02
中国古代法制
夏商周时期的法制
司法制度
立法概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初 创期,这一时期的法制以习惯法 为主,统治者通过制定礼和刑来 规范社会关系。
夏商周时期的神权色彩浓厚,行 政与司法合一,统治者通过祭祀 和卜辞等方式来决断案件。
总结词
初创期,以习惯法为主,神权色 彩浓厚,行政与司法合一。
引进西方法律制 度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严重 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法制改革成为重要的救亡 图存手段。
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 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朝政府开始进行法制 改革,以图挽救统治危机 。其中,比较重要的改革 包括
修订《大清律例》,使其 更加符合近现代法律原则 和司法制度。
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试 图改变传统行政与司法合 一的体制。
刑罚制度
秦汉时期的刑罚制度仍然较为严酷,但已 经逐渐向轻缓方向发展。
立法概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统一与发展期 ,这一时期制定了《秦律》和《汉律》,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初步形成。
罪名体系
这一时期的罪名体系更加丰富,涉及范围 更广,包括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 等罪名。
司法制度
秦汉时期重视儒家思想,强调礼刑并重, 行政与司法分离,司法机构逐渐完善。
这一时期的罪名体系更 加丰富多样,涉及范围 更广,包括危害国家安 全、危害社会稳定、侵 犯个人权利等罪名。
唐宋明清时期的刑罚制 度逐渐轻缓化,废除了 许多残酷的刑罚,如车 裂、腰斩等。同时加强 了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和 仲裁。
03
中国近代法制
清朝末期的法制改革
01
02
03
04
05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修律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中国法制史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和地区中,唯一不曾间断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的法文化也是如此,学习十分必要。

2、了解中国法的起源,并在了解夏商两代法律总称的基础上,掌握刑罚制度及司法制度。

重点及难点:1、《中国法律制度史》这门课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

2、中国法的起源,夏的刑罚制度及司法制度。

3、商朝的主要立法,“刑名从商”及商朝继承制度的发展变化。

授课形式:面授。

课时分配:5课时内容要点:绪论一、《中国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

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学习《中国法律制度史》的意义现实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代法制,特别是长期延续的封建法制, 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学习《中国法律制度史》的方法1、主要的、基本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2、其次辅以其他一些方法,如:归纳、联系、比较等方法四、国内外中法史研究的状况第一章夏朝法律制度第一节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与法的产生1、氏族血缘纽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更加强韧2、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在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日益加强3、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为法4、刑起于兵第二节夏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

二、立法概况1、《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第三节夏法律的基本内容一、刑事法律(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的原则2、疑罪从轻的原则3、不杀无辜的原则4、过失人轻的原则(二)刑罚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三)罪名1、不孝罪2、不从王命罪3、危害社会,破坏秩序罪4、贼杀罪5、不事农业罪6、弃灰于公道罪二、行政法制内服、外服制度三、经济法制第四节夏的司法制度一、司法官二、诉讼审判制度:“天罚”、“神判”三、监狱制度:圜土、夏台、羑里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课程,以中国法律制度的递嬗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兼以研究蕴藏于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文化的一门法学重要基础课程。

中国法制史是全国法学本科学生14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又是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法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该课程内容浩如瀚海,博大精深。

从时间上看,其起于唐虞,绵亘四千余年,具有极深长之历史,从原始简约的夏商法制,再到恢宏大气、成熟审慎的隋唐法制,又到近现代中华民国及革命根据地之法制。

中国法制之历史薪火相传四千余年,是一种质地纯洁的未被横刀截断过的法制发展过程,其总体的发展脉络、相互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非常清晰的。

按照各个历史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内容、风格特色等考量因素,我们将此门课程的体系脉络大致分为中国早期法制(习惯法时代)、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封建法制时代)、近现代法制等部分。

其中,中国早期法制细分为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等四部分;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分为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五个具体历史段落;近现代法制则又分为清末变法、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革命根据地新民主政权等五个时期。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有利于发展造就我国独立的法学理念及制度。

其次,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优秀的法律精神和文化。

最后,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好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不言自明。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以及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的实质、特点、作用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学科,也是法学中难度比较大的一个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各个部门法的史的部分,而且还要求对历史学、汉语有一定的基础。

要想轻松、快速学习中国法制史知识,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习中国法制史,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也需很多人都觉得中国法制史枯燥乏味,但它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法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发展状况,主要内容是:(1)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及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活动、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也包括非经国家机关正式制定、而曾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起实际调节作用的习惯、判例,以及调节家族、乡里关系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

(2)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相关的司法设施,如监狱、配所、公堂等。

还有典型案例。

(3)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

(4)对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学说。

(5)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历代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精神实质和社会作用以及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我国的现行法律;批判地吸收与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的精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提高对我国法制优越性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法学理论和各部门法学奠定坚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本课程注重运用法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文化现象。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做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历史上法制的发展、变革;从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出发,认识历代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法制为其统治服务,了解一代法制的兴废沿革的客观原因,并总结其经验教训;认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导论1.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研究范围2.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第1章夏商法律制度1.中国法律起源与夏代法制简况2.商代的法律制度第2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1.西周时期的法律概况2.西周的礼及礼刑关系3.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制度4.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2.战国时期的法律发展第4章秦朝的法律制度1.统一后的秦代法制2.秦代司法制度第5章汉代的法律制度1.汉代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2.汉代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3.汉代刑事立法4.汉代民事立法5.汉代司法诉讼制度第6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2.魏晋律学与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第7章隋唐的法律制度1.隋代立法概况2.唐代的立法概况3.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4.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完备5.唐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6.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地位7.唐代的司法制度第8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1.宋代的法律制度2.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3.元代法律制度第9章明代的法律制度1.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过程2.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3.明代司法制度及其特点第10章清代的法律制度1.清代的立法概况2.清律的内容及其特点3.清代司法制度及其特点4.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第11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1.清末立法的指导思想2.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3.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第12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1.民国初期的法律思想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主要宪政立法3.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规4.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第13章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1.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立法思想2.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3.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主要法规4.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第14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1.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制度2.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与法律体系3.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4.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第15章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1.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概况及立法指导思想2.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献3.革命根据地的刑事立法4.革命根据地的土地立法5.革命根据地的民事立法6.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二)重要知识点先秦法制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出礼入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LA103
课程简介: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法学本科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司法部确定的法学类专业的14门主干课程之一。

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产生、发展、沿革的特点及其演变的规律,力图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本课程所阐述的中国法律制度史始自夏商,迄至1949年,共15章,涉及上古(包括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中古(自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止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时期),近代(包括1840年到1949年的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时间上与之并行但性质截然不同的人民民主政权时期)。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urse:
As one of the 14 main courses of law education appointed by judiciary, Chinese legal system history is a foundation course
of law education. The object of the course is law history in China including its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rom which we can draw lessons and get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tter law system.
Consisted of 15 chapters,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ranges from Xia Dynasty to . 1949, involving ancient times, mediaeval times and modern times.
撰写人:杨力院(系)公章:
院(系)教学主管签字(盖章):时间:2005-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