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一、总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德育工作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放在首位,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德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坚持家校社协同。
加强家校合作,发挥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分层分类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的法治意识,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4)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5)具备基本的法治素养,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德育知识点总结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人格。
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
德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育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道德素质的人,使其成为善良、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担当的公民。
二、德育的目标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对社会、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2.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勇敢、诚实、守信、友善等品质。
3.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具有乐观和自信的心态,能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家庭、他人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德育教育、道德规范、道德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2. 管理教育。
管理教育是使学生养成守纪守法、守规秩序、遵纪守规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
3.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情绪,具有爱心、同情心、感恩心等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情感素质。
德育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概念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的目标。
德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积极正向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公民。
德育目标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友善宽容、公正正义、勇敢坚毅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自律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造性工作,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其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总之,德育目标的概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德育优秀ppt课件
(一)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按照198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
作规程》指: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 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 1.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 体 2. 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公民。 表 现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二)说服教育的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一)榜样示范法的涵义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
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 的方法。 (二)榜样的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和矛盾
过程要素
凡是在德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 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
教 育 者 育者。
凡是在德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
受教育者 是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
德育内容
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 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帮主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 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 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 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 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 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 职业理想。
二、德育的途径
(一)课程类 (二)实践类 (三)组织类 (四)环境类 (五)管理类 (六)传媒类 (七)辅导咨询类
三、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德育概念: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变化,达到培养特定道德品质的目标。
它规定了德育活动所应培养的道德品质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要求。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观点、理念、价值观等。
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
正确的德育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
德育评价: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活动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它通过对德育活动的检查、总结和评估,对德育活动的成效进行量化和价值判断,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教育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对德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目标。
德育科研:德育科研是对德育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有效性等进行研究的过程。
它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改进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指用于开展德育活动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它包括教育者、教材、场地、经费等各方面资源。
德育组织:德育组织是指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德育活动的机构和团体。
它包括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等机构,以及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团体。
德育人员:德育人员是指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相关人员。
他们包括学校中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也包括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辅导人员等。
德育活动资料
德育活动资料引言概述: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德育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德育活动的资料,包括德育活动的定义与目标、德育活动的类型、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德育活动的评估与改进。
一、德育活动的定义与目标1.1 德育活动的定义:德育活动是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1.2 德育活动的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学校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公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1.3 德育活动的重要性:德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德育活动的类型2.1 课内德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来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等。
2.2 课外德育活动: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团组织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2.3 主题德育活动: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德育活动,如文明礼仪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等,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意识。
三、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3.1 活动目标确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德育目标,确定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明确要培养的品德和价值观。
3.2 活动内容设计:根据活动目标,设计德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教学资源、参与方式等,确保活动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3.3 活动实施与评估:组织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收获和反馈,为下一次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四、德育活动的评估与改进4.1 活动效果评估:通过定期的评估,了解德育活动的效果,如学生的道德行为改变、学生的参与度等,以便对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4.2 活动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总结活动的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如增加互动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等,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和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责任心、正直、忠诚、尊重他人等美德的公民。
德育目标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追求公正等。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讲授道德经典、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的另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实践中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讲授社会伦理道德知识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负责。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
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通过制定学生守则、讲授自我管理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机制。
4.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互助合作。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
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德育课程、讲授世界名人的思想品德、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创新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积极的创新精神。
以上便是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方面,通过这些内容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发展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积极的思想品德和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公民。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方面,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首先,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
小学德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是行为规范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引导学生遵守校纪、班规和社会公德。
再次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情感管理和心理调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最后是安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学生学会预防意外伤害和自我保护。
最后,小学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激励和规范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家长也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懂得感恩、尊重他人、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总之,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内容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新一代。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能够在德育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职学生德育课内容
中职学生德育课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意义德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品德高尚、知识全面、健康发展的公民。
二、德育课的目标和内容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课通过教授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德育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友爱之情、正义之情等良好的道德情感,使学生能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德育课通过教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校规范等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4. 开展实践活动德育课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社会公益机构、开展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知。
三、德育课的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讨论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亲身体验并思考不同角色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4.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对挑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德育课的评价方式1. 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课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核,包括学生的言行举止、品行表现等方面,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
2. 评价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德育课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学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的评价,包括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德育课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包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规范的遵守等方面,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我镇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规定
学校德育工作规定引言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评估等方面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定。
1.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
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等。
2. 德育内容学校的德育内容应广泛涵盖道德教育、品德塑造、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品德塑造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道德修养。
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 德育方式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注重课堂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班会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主题教育讲座等,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德育责任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和家长的责任。
教师应承担起德育引领的责任,激发学生成长的潜能。
学生应自觉践行校规校纪,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家长则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5. 德育与学业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与学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育工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德行端正的学生才能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
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德育工作应与学业相辅相成,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6. 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师是学生品行道德的楷模和榜样,只有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建立起风清气正的师风文化。
7. 德育与社会的连接学校德育工作要与社会联系紧密结合。
学校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8. 德育评估德育评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1 】.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德育是教导者根据必定社会的要乞降德育规律,有目标.有筹划.有组织的对受教导者施加教导影响,以使其形成教导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导.思惟教导.道德教导.心理教导和法制教导五个方面.小学德育应当以造就小学生的基本性品德为重要目标.所谓基本性品德也就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道德品德.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造就学生具有何种品德所作出的假想和划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德育总目标是黉舍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偏向.(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惟.政治.法制和心理教导四个方面.(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二.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代德育目标的划定(二)新时代德育目标的特点1.强调基本性2.重视道德思维才能的造就3.留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周全性5.重视稳固性与变动性第三节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行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根据重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议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它决议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临的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惟现实,它决议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用性.一.爱国主义教导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导要把爱故国与爱国度区离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导要把平易近族骄傲感与危机感联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导与国际主义教导接洽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导要造就学心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表现层次性.二.集体主义教导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焦点.在开展集体主义教导时,要掌控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白集体主义教导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第二,集体主义其实不排挤小我好处.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确定小我主义道德价值.三.平易近主与法制教导平易近主与法制教导是指用社会主义平易近主与法制的基本常识来教导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介入政治生涯的平易近主意识与才能.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否决极端平易近主化与无当局主义.第二,要成长学生的平易近主反思与批驳意识及才能.第三,要看重黉舍的规律教导.四.幻想教导幻想包含生涯幻想.职业幻想和社会幻想.第一,要防止对三大幻想作决裂式教导.第二,幻想教导要重视幻想的层次性.第二章德育进程第一节德育进程的概念.构造与抵触一.德育进程的概念德育进程是品德教导进程,也即教导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别品德的进程.其差别表示为:德育进程是一种教导活动进程,而品德的形成进程是指个别在品德方面的成长.其接洽表示为:德育进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进程的一个重要门路.二.德育进程的构造德育进程的构造是德育进程中不合质的各类要素的组合方法.这些要素包含教导者.受教导者.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四个方面.三.德育进程的抵触德育进程的抵触是指德育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峙同一关系.德育进程中的最根本是在外在道德请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它是决议德育进程本质的特别抵触.第二节德育进程的规律一.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身分同一成长的进程(一)知.情.意.行是组成品德的四个根本身分“知”即道德熟悉.“情”即道德情绪.“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动.(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熟悉是道德情绪与道德行动的基本.2.道德情绪是道德熟悉转化为道德行动的催化剂.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动起着保持感化.4.道德行动是权衡一小我品德利害的客不雅尺度.(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请求1.德育要重视周全性2.德育要重视多开始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教师指点下介入教导性活动的进程(一)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在与情形的交互感化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情形对个别的影响是在个别积极感化于情形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成长也必定是个别积极介入活动的成果.(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请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成长效应”2.要为学生供给内容和情势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立地创造活动:一小我对活动的立场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自动应答,第二个是自发顺应,第三个是自立创造. 三.德育进程是促使学生思惟内部抵触转化的进程德育开展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起首,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请求时应斟酌到他们现有的品德成长程度.其次,要采纳各类方法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抵触活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导.四.德育进程是学生品德重复并且长期慢慢进步的进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成长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特色.个别的品德成长与形成为什么教导长期性的立场呢?起首,品德成长具有阶段性.其次,一小我的品德成长是无尽头的,要不竭完美才干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跟着时代的成长,社会道德也会产生变更.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熟悉.道德情绪和道德行动三个要素.重复性是指个别品德的成长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阅历一个径直弯曲.甚至临时倒退的进程.为何会消失重复弯曲呢?起首,个别品德构造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别品德成长与形成的进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类身分的影响,这些影响假如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成长与形成起着促进感化.再次,学生意志的单薄性也是导致重复性消失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学生的年纪阶段特色,有针对性的慢慢成长他们的品德.2.要擅长在德育中重复抓.抓重复.锲而不舍.第三章德育原则.门路与办法第一节德育原则一.劝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请求德育要擅长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进步学生的熟悉入手,调动学生的自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守以下三个请求:1.疏解道理,疏浚思惟.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鼓励为主.二.长善救掉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进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导的积极性,依附和发扬学生的积极身分去战胜他们的消极身分,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学生第二:发扬积极身分,战胜消极身分第三:引诱学生自发评价本身,进行自我教导三.严厉请求与尊敬学生相联合原则是指在德育教导进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厉的道德请求,又要酷爱尊敬和信赖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收和内化道德请求.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要尊敬学生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厉的请求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纪特点.小我特色和道德状况灵巧的提出各项教导请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请求.应当做到: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纪特色施教第二.要针对学生的小我特色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导第三.要针对不合地区的现实情形施教五.集体教导与个别教导相联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进程中,教师既要经由过程集体的力气教导个别学生,又要经由过程对个别学生的教导影响集体,把集体教导和个别教导辩证的同一路来.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要组织和扶植好集体第二.要经由过程集体教导学生小我,经由过程学生小我的力气影响和改变集体.六.教导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标.有筹划的把来自各方面临学生的教导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合营.调和一致.前后连贯,以施展整体影响的感化.要留意以下三方面请求: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合营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第二.对每一学生个别的教导要一致和前后连贯.第三.尽力做勤黉舍.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调和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况.第二节德育门路一.各科教授教养这是黉舍有目标.有筹划.有体系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根本门路.包含品德课教授教养和其他学科的教授教养.各学科教师要在全体教授教养活动中,留意造就学生优越的进修立场.进修习惯和优越的意志.品德,促使学生育成文明行动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授教养特色,自发地.有意识的在教室教授教养中渗入渗出思惟品德教导.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类教导活动黉舍和班级中的各类教导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导的重要门路,其情势重要有:主题班会陈述会劳动节沐日活动别的,还有社会查询拜访.不雅赏.考核.拜访.旅游社会办事活动等.三.少先队教导少先队教导是经由过程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涯和丰硕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实行德育,进修教导必须与家庭教导.社会教导亲密合营,进修应起主导感化.第三节德育办法一.说吃法是经由过程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长短.善恶,进步道德熟悉,形成准确道德不雅点的办法.分两类:一是说话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应用时要留意:1.说理要有明白的针对性2.说理要重视差别和时代3.说理要具有味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二.陶冶法是指经由过程创设必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天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染和陶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绪和心灵得到完美的一种办法. 包含了三方面:1.人格浸染2.情形陶冶3.艺术侵染应用时留意几点:1.创设优越的情境2.与启示和引诱相联合3.引诱学生介入情境的创设三.范例法是指以他人的崇高思惟.榜样行动.优良成就去影响学生的办法.包含三方面:1.范例2.示范3.典范范例的选摘要保持以下原则:1.可接收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德智侧重原则四.锤炼法是教师有目标.有筹划的安插学生介入必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优越道德行动习惯的办法.包含四个方面:1.行动练习2.娱乐或休闲活动3.社会实践4.委托义务应用时要留意:1.调动学生的自动性2.教师要恰当加以指点3.保持严厉请求4.留意检讨和保持五.奖惩法是教师对学生表示出来的品德与行动作出评价,包含表扬.嘉奖和批驳.处分两个方面.(一)表扬与批驳(二)嘉奖与处分留意以下几个请求:一是公正.准确.合情合理.二是发扬平易近主,获得群众支撑.三是重视宣扬与教导.第四章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导第一节师德内涵一.师德概念的界定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导工作者在从事教导活动中必须遵照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差别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不雅点: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意将教师私家范畴的小我道德转移到公共范畴,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绪.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全体裸露在职业监视之中.第二节师德规范一.师德规范的根本范畴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今朝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底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毕生进修.二.师德规范的焦点内容及其解析(一)师德规范中的焦点内容一般以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焦点内容.(二)师德规范中的焦点内容解析1.爱岗敬业“爱岗”是指酷爱本身的工作岗亭,“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需准确熟悉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准确对待教师的感化.地位和待遇,从而加强作为教师的任务感.义务感和光彩感.第二,建立准确的苦乐不雅.第三,准确熟悉进献与索取的关系.2.教书育人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专研营业,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第三,要充分施展教授教养的教导性功效.3.为人师表指教师用本身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范例,成为他们进修和师法的榜样和榜样.以下另提几点建议: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周全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涵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三.我国师德规范消失的问题1.缺少教师职业的特色2.过于抽象空洞3.消失着“不当”的现象4.师德规范的枚举上消失侧重叠现象第三节师德教导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导的原因(一)教师职业特点的请求为了使教导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导进程中表示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扶植的最根本之处.(二)教师劳动特色的请求起首,从劳动目标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小我的目标,而是反应社会对学生的请求.是以,根据社会的目标,教师应当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其次,教师的劳动进程具有集体性和分解性特色.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浮现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三)当代教导变动的请求请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力和非功利性的思维.(四)来自师德近况的请求一般来说,教师消失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愿望,这些愿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掉范:第一,物欲膨胀导致师德腐化第二,权欲膨胀导致师德损掉第三,名欲膨胀导致师德损掉第四,情欲膨胀导致师德腐化二.师德教导的门路(一)职前教导中的师德教导1.经由过程大学“入学教导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惟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导课程3.在思惟政治教导中渗入渗出师德教导4.在教导练习中参加师德教导内容(二)职后教导中的师德教导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本身的工作职场中,经由过程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懂得.2.拜师:是经由过程师徒结对的门路来晋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程度.3.自我教养(1)检讨:就是经由过程自我批驳.自我剖解,以求达到自我否认.自我改革和自我完美.(2)慎独:指的是在一小我独处,无人监视的情形下,仍然可以或许苦守道德信心,自发按道德请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德育的概念名词解释
德育的概念名词解释德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式,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旨在培养人们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品格,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尝试对德育的概念进行深入解释,从它的内涵、目标和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内涵:德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涉及到个体的思想、言行和品格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德育关注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塑造个体的品德、修养和价值取向。
德育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德育的目标:1.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当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以及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德育,个体能够获得自我认知、识别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素质,进而形成独立、自信和有思想的个体。
2.塑造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德育致力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个体通过德育教育,能够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正确的公私分寸和义务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3.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的目标还在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个体通过德育的熏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正确的伦理判断能力并遵循社会公德,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
三、德育的实施手段:1.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关于道德伦理、公民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课堂上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社会现象和价值问题,培养自主的思考能力。
2.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是培养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加入社会实践、义工服务等社团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感受社会需求,从而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3.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校训、校规等制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资】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授社会公德知 识,引导他们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 和尊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诚实守信教育
总结词
诚实守信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良好 行为习惯。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 ,向小学生传授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准则,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自律能 力。
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德育教育,使小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小学德育的内容
01
02
03
思想教育
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 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教育
包括公民教育和民主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和民主观念。
道德教育
包括家庭道德、学校道德 和社会道德教育,培养小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 为习惯。
小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词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小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国家标志、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的意 义,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家长的意见,关注家长的需求,形成 良好的合作关系。
社会实践
总结词
检验学生品德的重要方式
具体措施
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 活动。
ABCD
详细描述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检验自己的品德水平,提高道德修养。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的几个方面
德育的几个方面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多个方面,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德育的概念与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的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 德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它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2. 德育是传递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3. 德育是体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教育。
它传递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认同和接受这些价值观和规范。
二、德育的内容与目标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2. 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和对政治的正确认识。
3. 道德教育:包括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法制教育: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具体来说,德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使其具有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
2.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了解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其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
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 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 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从受教育者角度 从教育者角度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 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包含以下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体现者 主导作用 直接与间接的 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对象 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 法纪道德规范 客体 学校德育 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 凭借手段进行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及其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教育意义: 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更自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其道德认识 ●设计应遵循的要求:情境必须真实或可信,可理解的;情境有且 只有两条道德规范;两道德规范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的来源:虚构;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真实或 实际发生。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小组讨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 教师提问: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作用与策略 ◆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 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 德育过程的矛盾:过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
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最一般、最普遍的矛 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概念学校德育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康心理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德育的定义、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学校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心理。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成为有德、有才、有能、有品质的公民。
其次,学校德育的目标。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育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
首先,德育修养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伦理规范。
再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主动关心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其次,学校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首先,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体验和健康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心态,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情感发展能力。
再次,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观念。
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使其成为有礼貌、有担当的社会主体。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的关键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提高自尊自信和抵抗压力的能力。
最后,学校德育的实施方法。
学校德育的实施方法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全面发展展开。
首先,要注重生活化教育,将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一、德育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1.阶级性和历史性2.共同性和继承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六、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在198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
第三节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
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
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
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
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
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
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
第二章德育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
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的规律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
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
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