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36f540cfd5bbfd0a79567345.png)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61012209 李元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64200e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4.png)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
日本是中国最近的邻国,日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不仅如此,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首先,中日文化交流为两国的文化包容性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两国在节日、文化衫衣来往时都更加关注彼此的文化,在古时候中国人就把汉字、书写当作礼仪传播给日本,而日本也从中国传来礼仪,互相学习,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
其次,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的了解和友谊。
参加文化活动、集会的同时,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促进人民群众理解对方,加深双方的友谊。
最后,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双方的文化能力。
两国文化的交流,增强了彼此文化认知的宽度和深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对方文化价值观,从而提升双方的文化能力。
总之,中日文化交流对于两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促进双方人民群众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保持国家之间的和谐。
- 1 -。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6222b7e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6.png)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人际关系在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然而,两国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在此,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不同之处。
1. 礼仪的差异在中华文化中,重视礼仪和尊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认为,过于亲密的交往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损失。
例如,只要和长辈、上司等有关系的人见面,中国人必须要表达尊重,这种尊敬被体现在使用特定的称呼、行为方式和回答的语气等方面。
而日本社会则更加看重规范行为,保持距离和礼仪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尊重和谨慎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表现在使用敬语、礼物、鞠躬等行为上。
2. 群体中的角色扮演在中国人际圈中,个人的行为主要通过其所处的社会角色加以确定。
另一方面,日本人则在大部分时候会观察周围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这种行为被称为“空気読み”,意为感受周围环境来掌握气氛和情况。
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相信在集体中保持和谐是最重要的。
3. 沟通方式的不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沟通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中国文化里,以间接方式传递信息非常普遍,通过暗示、暗示以及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反映在交际过程中,中国人经常使用象征、说谎和夸大的比喻手法来表达含糊的信息。
而日本人往往显得更加直接,注重以表达者的真实态度传达出来,他们对沟通的主张是“简洁明了”。
4. 程序化的方式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情感和关系比较复杂,常常使用“君子交朋友,慎言语,重诺信”等格言。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重视人情,更多的是交换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特别是一些礼节性的行为,如请客、送礼等。
而日本人则采用一种被认为是系统化的方式处理社交关系问题。
例如,升值、降职等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会被支付特别的注意;同时还涉及到应该赠送多少礼物、如何选择合适的礼物等方面。
然而,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种承诺行为,即他们相信约定必须被遵守,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ae238de1102de2bd96058821.png)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https://img.taocdn.com/s3/m/147d7e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a.png)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中日两国是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始终波动起伏。
但是,历史不应该束缚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互利合作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日两国的关系持续向好。
文化交流是两国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展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文学方面,中国唐诗与日本万叶集,日本与中国古典小说的互相翻译和流传,让两国读者能够欣赏到彼此的文学之美。
同时,双方的文学家也在相互学习和启迪中不断创作出让世界惊艳的文学作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鲁迅、李清照、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名家的名作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在电影方面,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一度风行于日本,日本电影也在中国大陆市场收获了不少的口碑。
日本动画作品也在中国走红,如《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火影忍者》等作品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同时,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也正在发行到日本市场。
在传统艺术方面,中国的京剧、杂技、陶瓷、丝绸等文化资源深受日本人喜爱。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都在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收益。
日本的浴衣、和服、茶道、武士文化等也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渐渐流行。
这些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传承,让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除了以上的文化形式,两国的高科技合作也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日本的AICO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开发了许多类人般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也非常受欢迎。
而中国也有很多创新科技企业,例如华为、小米和腾讯等,正在与日本公司展开技术合作。
合作的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文化领域上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文化交流和协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不仅能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还能带来文化资源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1078d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4.png)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c212f31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0.png)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d66de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3.png)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悠久,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源远流长。
这种交流与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还体现在哲学、科学等更广泛的层面上。
通过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互动与传承,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
在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其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两国互通有无。
中日两国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当时,汉朝与日本的东汉王朝保持着频繁的交往。
汉文化深入到日本,不仅影响了后来日本的政治制度,还影响了日本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体系。
其二是借着佛教的传入,中日两国的文化触角进一步接触在一起。
佛教是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纽带之一。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更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佛经的传入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僧侣通过翻译佛经,促进了古代日本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的思想也对日本的哲学和道德产生了巨大影响。
禅宗的兴起为日本思想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佛教,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对古代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诗宋词的传播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文人雅士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日本文人通过模仿中国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风格。
这种文学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延伸到戏剧、绘画等领域。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在日本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推崇,对日本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中国的发明和创造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例如,火药的传入对日本的兵器制造和国防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中国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制瓷技术也传入日本,为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技术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日文化交流与影响的研究对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注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渊源和传承。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8e9b99e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8.png)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中日融合文化交流发言稿
![中日融合文化交流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691f7cd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0.png)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日融合文化交流这一重要议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根同源,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合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日融合文化交流,对于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促进地区和平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中日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两国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我们要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中日融合文化交流。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而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断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互派留学生、开展学术研讨等方式,让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相互尊重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推动中日融合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一、加强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合作。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为文化交流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鼓励两国文化机构、企业、民间团体开展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二、深化教育领域的文化交流。
鼓励两国高校、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互派学者、学生进行访问研究。
同时,加强语言教学,培养更多中日双语人才。
三、拓宽民间文化交流渠道。
鼓励两国企业、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文化节、艺术展、体育赛事等,让更多民众参与其中,感受两国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加强两国网民之间的互动,让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广泛。
五、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两国应共同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日融合文化交流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让我们携手努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中日融合文化交流不断取得新成果,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地区和平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中日建交以来两国间文化外交的历程与评析
![中日建交以来两国间文化外交的历程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e6c5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0.png)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信息交流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是指中国和 日本之间开展的以媒体为主要对象的 交流与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 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制作等方 面的合作与交流,旨在加强两国媒体 之间的合作和促进信息交流。
要点三
成果与影响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对于加强两 国媒体之间的合作和增进信息交流具 有积极意义。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提 高两国媒体的专业水平和相互了解, 还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 的机会和平台。
发展阶段:1990-2000年
总结词:多元化发展、深度 交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日本经 济的高度发展,中日文化外 交得到了快速发展。两国之 间的文化交流开始呈现出多 元化和深度化的趋势。
1992年,中日两国政府共同 设立了“中日文化交流推进 委员会”,旨在加强两国间 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外交逐渐涵盖了艺 术、文学、教育、学术、体 育等多个领域,双方的文化 交流活动逐渐丰富多样,包 括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学 术研讨、体育比赛等。
VS
教育交流
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 化。例如,中国多所高校与日本著名高校 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 ,增进两国青年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媒体合作与报道
媒体合作
中日两国在新闻、影视等领域的媒体合作不断加强,为两国间的友好交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例如, 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的合作项目,共同制作纪录片并开展新闻报道方面的合作,增进了 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艺术展览
艺术展览是展示两国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自建交以来,中日两国在艺术展览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如在中国举办的“日本美术展”和在日本举办的“中国美术展”,都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发言稿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fd8669e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9.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明古国,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对于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愿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交流模式。
在当今世界,中日文化交流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两国人民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其次,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中日文化交流,有利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东亚地区和平稳定。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东亚地区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为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二、发挥文化交流在促进中日关系中的作用1. 加强高层交往,推动文化交流常态化高层交往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
通过加强高层交往,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常态化。
建议两国领导人互访时,安排文化交流活动,以高层交往带动文化交流。
2. 扩大民间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民间交流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学术研讨会等,让两国人民在参与中感受对方文化的魅力。
3. 深化教育合作,培养文化交流人才教育合作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建议两国加强教育合作,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活动,培养一批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熟悉日本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4.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中日两国都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日本的和风文化、茶道文化、武士道精神等。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https://img.taocdn.com/s3/m/1fd3b3cd7f1922791688e8d8.png)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
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前言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
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
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
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
「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
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dbd417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b.png)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日两国是亚洲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
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中国东汉时期的文化和技术开始传入日本,如书法、造纸、汉字等。
同时,中国传统思想之一的儒家思想也影响了日本的道德和政治观念,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传统。
日本的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提到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玉壶光转弯,金凤飞回望。
”这首诗表现了唐代盛行的日本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流行。
而在日本的高度集中式的官方文化的生成中,中国的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日文化传统的联系,如儒家思想和诗歌,成为了日本的公共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基础,对于日本政治的组织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文化交流现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不同于古代的比较自然流动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政府组织来实现。
中国于1972年恢复对日外交关系后,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通过组织展览、音乐、电影、戏剧、舞蹈、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例如,日本国家文化节目交流机构在中国开展的“日本艺术、书法和陶艺展”,以及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日本的巡回演出等,都多次受到了两国群众的热烈欢迎。
此外,世界知名的日本动漫、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也成为了中国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享受。
文化交流的未来尽管中日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在现实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历史问题,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仍然像一面难以调和的墙壁,阻碍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除此之外,两国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竞争和冲突也会影响文化交流。
但是,中日两国的新一代青年都希望通过文化交流,改善两国的关系并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的文化了解。
未来,中日文化的交流可能更加广泛,涉及到更多不同领域和文化形式,如博物馆、图书馆、学术交流、影视制作或数字化领域等,同时也可能会形成更多新的合作方式和模式,推动中日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989cbd689eb172ded63b7b1.png)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都处于东亚,文化有着相同的本源,但是随着发展逐渐走向了分化。
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曾热情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日本的每一种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日本又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因此,两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思想文化:1、文化的由来: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中。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并且绵延不断。
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
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来,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与中国不同,日本地理特征较为单一,四面环海,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大江大河可以依托,因而其战略选择自然以开发海权为主。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开始对其海军进行重点发展。
尽管资源有限,但单一的地缘环境决定日本战略选择的单一性及由此而带来更高的战略意志,使日本在海权方面的发展远比中国要厉害得多。
2、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揉合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政治文化相适应,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深度与现代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深度与现代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d06b0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c.png)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深度与现代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文化交流更是经久不衰,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中日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让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一、历史时间线最早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和日本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殷墟文物,有些书法、铭文、器物上还出现日本的地名和人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纂》、《汉书》等历史文献资料记录了唐朝与日本的朝贡往来,唐朝留学生以及日本传统文化茶道、武士道等的传入。
明代开始,“南蛮贸易”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阶段,长崎成为中日贸易的重要口岸,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等人和中国文人、高僧多次往来,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以文化交流为纽带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官方启动文化交流以来,中日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文艺、学术、旅游、教育等领域呈多层次、多角度发展。
在文艺领域,中国的京剧、杂技、旗袍、茶艺等受到了日本观众的广泛关注,日本的动漫、歌舞、时装、美术等艺术形式也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在学术领域,中日两国知识分子的交流特别活跃。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思想文化学、汉字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日本学者的深度研究。
日本的科学技术、世界历史、经济管理和文化艺术等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旅游领域,中日两国的人员往来日趋活跃。
近年来,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包括了更多的青少年、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
同样,日本也是中国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教育领域,双方也有着长期的互动。
自1978年12月中国、日本在教育领域正式开展合作以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在师生交流、课程研究、翻译出版等诸多方面开展合作。
三、未来展望中日文化交流的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日本的文化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当下的日本文化流行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少启示。
未来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还应突破传统形式的限制,开拓更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关系
![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8f359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7.png)
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关系
中国与日本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它们之间的文化传统
关系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今天这种关系依然在两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和日本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语言、宗教、哲学和艺术。
在语言方面,日本的汉字和许多词汇都源自中国,这使得两国人民在语言交流上有着一定的便利。
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佛教和儒家思想都在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使得两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绘画、书法和陶瓷艺术也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的浮世绘、茶道和武士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然而,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上,两国之间曾经发
生过许多战争和冲突,这使得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曾经非常紧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了改善,文化传统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如今,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关系已经成为两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许多中
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而日本人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好奇。
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彼此的生活,也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它既有着悠
久的历史,又充满着变革和交流的可能性。
通过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发展。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aa452d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4.png)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日本与中国是亚洲两个文明古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相互影响深远。
古代的横跨东海的海上贸易,将两国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密切,交流和影响也更加深远。
一. 古代的文化交流从古代开始,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交往和文化交流。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南方渡海与日本交往,后来唐朝时期有许多中国文化传入了日本。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是佛教文化。
公元538年,随着波斯人达摩带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开始传给了日本。
佛教文化的传入,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日本宗教、哲学、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建筑、服装、饮食等也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近代的文化交流近现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在科技、音乐、电视、电影、动漫等领域。
1. 科技领域中国和日本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汽车制造、高速铁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日本的技术一直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而中国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一些科技成果也逐渐被国际认可。
两国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队友的深入交流。
2. 音乐和电视节目在音乐领域,日本的歌曲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以及日本歌曲在中国的翻唱和改编也很流行。
而在电视节目方面,日本的动漫、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大批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例如《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王牌对王牌》等等,这些节目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且还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粉丝。
3. 电影方面两国的电影之间也有许多交流。
作为亚洲电影的两大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电影交流一直都非常活跃。
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川明利用中国题材拍摄的电影《黑船》获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而中国电影在日本的大受欢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古天乐主演的《窃听风暴》等。
三. 互相影响的文化在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
中日文化交流演讲稿范文
![中日文化交流演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007a7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1.png)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
今天,我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未来展望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
一、历史渊源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汉代,两国便开始了友好交往。
历经唐宋元明清,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1. 唐朝: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将中国的文化、制度、艺术等传入日本,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朝:宋朝时期,中日两国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不断。
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涌入日本,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生活。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日本大量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中日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为两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现状分析当前,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以下特点:1. 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拓展到现代科技、教育、环保、体育等领域。
2. 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化:从政府间交流、民间交流,到学术研讨会、艺术展览、电影节、体育赛事等。
3. 文化交流成果丰硕:两国在文化交流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如中日友好城市、中日友好交流基地等。
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文化差异: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地缘政治:近年来,中日两国在领土、海洋权益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这影响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3. 语言障碍:日语和汉语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三、未来展望面对中日文化交流的现状和挑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交流的投入,推动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为民间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a04c5e8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1.png)
抗日胜利纪念日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抗日胜利纪念日是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的纪念日。
这一天,我们缅怀那些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英勇抗战的先烈们,同时也反思历史,促进中日两国之间更加友好的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两国曾经有过频繁的交流,特别是在艺术、文学和哲学方面。
中国的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到日本的文化中。
例如,日本的书法、绘画和茶道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同时,日本的武士道和禅宗思想也源自中国的儒家和佛教文化。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给两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抗日战争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生死战斗,无数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段历史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冰冷的寒冬。
然而,历史是过去的,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的痛苦中。
抗日胜利纪念日是一个重要的机会,让我们缅怀先烈,同时也呼吁中日两国之间更加友好和平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之间了解和友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许多日本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在中国举办,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日本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例如,中国的京剧和书法在日本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赏。
日本人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除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在中日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的交流。
例如,日本的动漫和音乐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而中国的电影和音乐也在日本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也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然而,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建立更加稳定和和谐的中日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作者:杨金鹏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从亨氏的“文明冲突”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不断加强。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然而,现今中日两国之间许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探寻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文化交流;中日交流一、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文化因素作为“软实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影响国际关系的传统变量中脱颖而出,有学者就说到,“没有人对此存在任何争议,即当今国际关系也同样是文化间关系。
” i文化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个维度在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因素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说到,“当一国的文化中包含了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中推行的也是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双方也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该国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大大增加。
” ii另外,一国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上的统一性又能增加民族整体的行为能力和社会结合程度,对各项物资要素本身产生制约作用。
iii其次,文化交流是国际行为体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行为体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运用“魔弹理论”iv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普世观,以进行文化渗透,控制和干预别国的内政,促使别国的政治经济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再次,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造成国际冲突的原因之一。
由于国际社会主体都是各自民族历史文化条件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观,对于国际社会中的相关问题的不同认知往往成为造成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
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看来,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世界的解读都是错误的,是对先知的侮辱,因此他们不惜发动恐怖主义事件,以消灭异教徒,建立所谓纯正的“伊斯兰国家”。
最后,文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外交活动会产生影响。
一国的外交决策不仅仅涉及国家的物质利益,而且还涉及到道德与伦理评判等问题。
同时,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也深受本国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
所以,文化成为各国际行为体参与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
从古代中日关系的文化交流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是“文化输出国”,日本则是“文化输入国”。
盛唐以前,中日两国就有了广泛的交往,中国的冶炼、纺织等技术传入日本,佛教经由朝鲜半岛由中国传入日本;至盛唐时期,日本前后数次派出遣唐使来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形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v北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经由佛教高僧荣西传入日本,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至此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南宋时期,中国著名高僧兰溪道隆将禅宗及宋学传入日本,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社会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至元明时期,由于元帝国对日本的“东征”以及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明政府施行海禁等原因,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并不如前朝那么有影响力;但至明末清初,以隐元、朱舜水等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为躲避国内战乱,纷纷东渡日本,将中国的新儒学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
到了近代,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广大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改革取得成功,因此,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掀起留日高潮,以期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拯救处于民族危难中的中国。
在赴日留学潮内,鲁迅、李大钊等通过与日本友人的交流,也都在日本接受或学习先进的革命理念,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两国成立了一系列官方交流机构,并大力支持两国非官方团体的友好关系发展,在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派留学生、两国学者互访、引进电视文化等方面又掀起了中日文化之间交流的高潮。
就像一位日本官员所说的那样,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外交进入了一个将超越纯粹互动文化理解的水平时期。
vi可以说,中日之间悠久绵长的文化交流成为中日之间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二)中日文化之间的特点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之后,发展到今天,两国的文化还是有了很大的差异甚至冲突。
vii只有抓住两国各自文化的特征,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发展中日两国的双边友好关系,促进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延续的存在,其特点形成深受一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当局政治需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主张“和为贵”,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之间,中国一直都倡导“以和为贵”;其次,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之间,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再次,中国文化追求和谐,追求“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周恩来总理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的强有力的体现;最后,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以德治国”,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施行仁政”等御民治国理念,以实现国泰民安。
中国的这些优秀文化特征统一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为我国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担负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天然的内在动力。
通过对国外文化的吸收加之为适应历史当局统治者的需求,日本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用“菊”与“刀”作了经典概括,“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极其温和;默武而又爱美;据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胆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 viii日本的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在其与其它国际行为体的国际交往中体现出来。
日本如欲建立其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则其传统文化中蔑视弱者,坚持唯强者马首是瞻的丛林生存法则以及其依靠强权的外交理念将是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阻碍。
三、中日关系现状及文化解决视角近年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来说,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在经济上,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发展,但在政治与安全问题上,却在不断冷淡。
日本政府在两国领土、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加之对“中国威胁论”的不断炒作,使得中日两国关系时常处于不冷不热,有时甚至紧张的状态,极大地伤害了中日两国人民长期培育起来的友好感情。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美国“重返亚太”制衡中国的战略给了日本“依靠”外,中日之间有关历史文化交流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发挥出文化作为促进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应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挥国内文化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在承认并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加大中国主流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发挥自身文化的比较优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日本政府与民众;另外,应加强政府间的历史文化交流,尤其在现今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便捷化的今天,合理引导舆论,以带动非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使得更多日本民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看清历史的真正面貌。
四、小结文化作为现代国际关系领域重要角色,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日两国有过独特的历史情怀,但这不能抹掉两国一衣带水的同根文化。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两者难解难分的形式培育了今天日本文化的根本。
等级制度、神道教、天皇制、耻感文化等等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也给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带来了种种障碍。
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中日两国只有秉持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理念,才更好的发展两国关系。
就像莱斯特·皮尔逊曾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
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
” ix注释:i Akira Iriye,“ Culture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InterculturalRelations ,”Diplomatic History ,Vol.3, No .2 , Spring 1979 .ii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iii 徐红霞,单秀丽,李丽佳:《透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iv 这一理论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受众就象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
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几乎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施拉姆, 1971),“并几乎可以随传播者所欲而左右大众的任何观点”(德弗勒,1989)。
因此,受众的性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v 《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黄爱民著,2014年版,第39页vi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Beijing Workshop: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a-Japan Diplomatic Ties,2012.09.25vii 余庆环.文化外交视阈下的中日交流.[D].南昌大学.2010viii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