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梳理重点内容。
一、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学的基础,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起源理论:包括原核生物起源和真核生物起源两个理论。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生物胚胎学、生物化石记录等证据。
3.物种形成和分化: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遗传漂变等。
4.进化的规律: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平衡理论等。
二、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知识点包括:1.基因与染色体: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2.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连锁性和重组性。
3.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包括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4.人类遗传学: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等。
三、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的代谢活动。
2.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植物组织器官和动物组织器官。
3.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发育和生殖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发育和生殖过程。
主要知识点包括:1.发育的过程:包括生物的生长过程、分裂过程和分化过程。
2.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3.动物的生殖:包括人类的生殖过程和动物的生殖方式。
5.基因与环境:包括基因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的表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的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61f2f619ccbff121dd368394.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基因的表达【学习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解释中心法则3、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要点梳理】要点一、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1、遗传信息的转录【基因的表达403852遗传信息的转录】(1)转录的概念:指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
(3)转录的模板:DNA分子(基因)的一条链(模板链)(4)所用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5)酶:RNA聚合酶(6)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7)转录产物及去向: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编码蛋白质r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构建核糖体t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携带氨基酸2、遗传信息的翻译(1)概念: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叫做翻译。
(2)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3)模板:mRNA(4)所用原料:20种氨基酸(5)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U―A、G―C、C―G(6)翻译过程:mRNA形成以后,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蛋白质合成被启动。
tRNA按照mRNA上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与特定的氨基酸结合,将氨基酸运至核糖体上,并确定氨基酸在多肽链上的位置,同时,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而连接成多肽,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一个密码子的位置;前一个tRNA移走,再去运载相应的氨基酸;另一个tRNA运载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如此反复进行,使肽链不断延长。
形成的多肽再进一步加工修饰形成能体现生物体性状的蛋白质。
要点诠释:(1)对于以RNA 为遗传物质的病毒来说,遗传信息贮存在RNA 上。
(2)密码子共有64种,但有3种为终止密码子;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tRNA 上反密码子所含的碱基有3个,但整个tRNA 不止3个碱基。
人教版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是学习生物科学的一个阶段,它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生物学的广泛性和深度,我将重点总结高二生物的知识点。
1. 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功能:新陈代谢、生长与繁殖、适应环境- 细胞运动方式:鞭毛运动、纤毛运动、假足运动2. 生物的遗传:- 遗传物质:DNA-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 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3. 生物的进化:- Darwin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的解剖结构、生物的分子遗传学- 进化的方式:突变和选择、基因流、隔离和繁殖障碍4. 生物的组织:- 植物组织: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栅栏组织、分泌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5. 生物的循环系统:- 植物的循环系统:茎内输导组织、始基组织、维管束的形成- 动物的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的运输、细胞呼吸6. 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 生态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圈:陆地生物圈、水生生物圈、空中生物圈7. 植物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过程:萌发、生长、分化- 激素调控:生长素、赖氨酸、脱落酸等植物激素- 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的产物8. 动物生长与发育:- 动物发育类型:卵胎生、卵生、胎生- 发育阶段:受精、胚胎、幼虫、成虫- 基因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和翻译9. 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基因与疾病:遗传病、人工控制基因- 免疫系统:免疫的类型、淋巴细胞的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 糖尿病和癌症:糖代谢紊乱、癌细胞的形成和治疗总结: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涵盖了细胞、遗传、进化、组织、循环系统、生态学、植物生长发育、动物生长发育和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等多个方面。
比较分析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科学史内容

比较分析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科学史内容作者:***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23年第06期摘要:通过Laurinda Leite科学史分析量表比较分析两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结合分析探讨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科学史素材的使用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Laurinda Leite科学史分析量表;必修教材科学史是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史内容的设计和呈现会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大多依靠教科书中的科学史资料呈现方式进行讲授,并未对科学史内容进行梳理和挖掘。
因此,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Laurinda Leite科学史分析量表对科学史内容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史内涵,有助教师对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的培养。
1 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分布2019版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必修1》和《遗传与进化·必修2》。
新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分布如表1所示。
2 参照Leite量表对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分析Leite量表作为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分析工具[ 5 ],对生物学教材中科学史内容分析具有独特优势,其内容如表2所示。
结合Leite量表和2019版教材的编写实际,表3对两版教材中相关子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2.1 科学史内容的数量和呈现方式的变化表3比较分析发现,与2004版教材相比,2019版教材中科学演变的类型、科学史内容选材等出现频次都有所增加。
特别如表1所呈现,新教材更新和新增了大量的科学史内容,既有新技术的展示,又有新方法的运用,紧跟科技发展的脉搏,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
在科学史内容栏目设置上,2004版教材中科学史内容主要出现在正文、小字、资料分析等栏目中,而在新版教材中,除此之外,还在思考与讨论、科学·技术·社会、练习与应用等栏目以立体的方式呈现,表现出多样化。
2.2 科学史内容从单一呈现到立体呈现教材作为呈现科学史的载体,需与教学内容相统一,Leite量表在维度5关注科学史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
高一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P (亲本) 互交 反交F 1(子一代) 纯合子、杂合子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3.解释体现在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1. 亲组合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1.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学习 小结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
03
1.(2019·江苏启东中学高一课时练习)属于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的是
A.脊椎动物的前肢的比较
√C.化石分析
B.胚胎发育的比较 D.生理生化比较
123456
2.现有两种细胞的特征如表。从表中给出的特征分析,正确的是
解析 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有差别,但内部结构模式却是一致的,说 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4)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该现象可作为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
解析 生物的生命活动并非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深化探究 ·解决问题疑难
1.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骨骼是否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 掌骨和指骨?其排列顺序一致吗? 提示 都有。这些骨的排列顺序相同。 2.这四种前(上)肢骨骼的功能迥异,外形差别也很大,其内部结构模式为什么如此一致? 提示 可能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02
基础梳理 ·夯实教材基础
1.比较解剖学证据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 器官、 系统 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 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 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 形成 和 发育 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 胚胎发育过程 ,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 细胞 ,细胞有共 同的 物质基础 和 结构基础 等;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 共同点 , 都有力地支持了当今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而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差异 的 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综上所述, 化石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比较解剖学 、 胚胎学 以及_细__胞__和_ 分子水平 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二基础知识点:1. 生物的千变万化: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千变万化是由细胞的组织分化、器官系统的形成和功能的协调所决定的。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营养、运动、感受、繁殖和调节等。
3. 生物的运动:生物的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又可分为自主运动和意志运动。
4. 生物的感受:生物的感受包括生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内外刺激的反应。
5. 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可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而无性繁殖则可以快速繁殖适应环境的有利特征。
6. 生物的调节:生物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以控制体内功能,而体液调节则通过体液中激素的分泌来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
7. 生物的遗传信息:生物的遗传信息存储在基因中,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转化为RNA,再通过翻译形成蛋白质。
8.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9. 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变,无丝分裂则通过核裂变形成新的细胞。
10.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蛋白质合成、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1. 生物的起源:生物起源于原始地球的化学环境,通过化学进化、分子进化和细胞进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生物。
2. 分子基础:生物体中的大分子主要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等,它们在细胞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3. 细胞基础: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4.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
5. 遗传基础: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转化为RNA,再经过翻译形成蛋白质,继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6. 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是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途径使遗传多样性增加。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说到细胞,我们还清晰地记得它在显微镜下的影像。
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吗?悠悠300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近50年来更进入了分子水平,老树又绽新花。
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悄长成幼苗;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不同生物细胞间DNA的转移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及其产品;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让我们再次走进细胞,更深入地探究它的奥秘。
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威尔逊(美国细胞生物学家)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由细胞至组织,由组织至器官,由器官(或系统)至个体,由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种群组成群落,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这说明了生命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生物科学要研究各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首先要研究细胞。
细胞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等。
但是,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又有差别。
除动植物细胞有差别外,总体上看,生物界存在着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细胞,它们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在同一个由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内,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呈现多样性。
19世纪建立的细胞学说,它的基本内容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本章学习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还从系统的视角,分析了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更在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发现的特点。
这对于增强科学实验技能,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都是有益的。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同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一样,细胞也是由分子组成的。
细胞为什么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是组成它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这些分子在非生命的物体中能不能找到?组成这些分子的元素,在非生命物体中能不能找到?这些分子又是怎样构成细胞的呢?要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首先要分析这个系统的物质成分——组成细胞的分子。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发现和发展•史前时期的简单细胞•17世纪发现显微镜,发现微生物•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细胞学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础1.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的保护屏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维持和传递遗传信息1.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磷脂双层结构•蛋白质的不同功能:通道蛋白、载体蛋白、识别蛋白、酶类蛋白•拉环实验1.4 细胞的运动方式•真核细胞内质网运动•植物细胞中的质壁连结和质间连结•动物细胞中鞭毛、纤毛、假足的运动1.5 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阶段,适用于一些有核的真核生物。
•无丝分裂:直接将细胞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分配给子细胞,适用于原核生物和一些多核的真核生物。
第二章遗传基础2.1 基因的探秘•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摩尔根的遗传实验•珍妮·莫尔的发现2.2 遗传信息的分离和组合规律•子代与亲代的遗传关系•杂交和自交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2.3 DNA的结构和功能•酶切技术和凝胶电泳•DNA的两条链互补配对•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2.4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人类的遗传病•生物的遗传变异:突变和重组•人类遗传病的基因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第三章生物技术基础3.1 生命的分子基础•DNA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各种酶和细胞的作用3.2 细胞培养基础•细胞培养的定义和作用•细胞培养常用工具和方法3.3 分子生物学技术•PCR技术和其应用•DNA测序和基因工程3.4 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作物育种•生物质转化及其应用•细胞技术在医学、药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以上是高二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够仔细学习,掌握这些基础的生物知识,为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生物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必修一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024年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4年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____年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生命体的起源、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
生物学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高中生物必修一课程的学习内容,我们需要掌握与生物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在高三年级,生物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接触到了更加深入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三年级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细胞的组成与功能、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
细胞的组成与功能是生物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构成部分。
细胞的组成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等。
细胞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包括细胞器、细胞骨架和细胞内液体等。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着遗传物质DNA。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界限,起到物质交换和细胞内外环境分隔的作用。
细胞的功能包括物质的摄取、消化、合成和排泄等。
细胞通过细胞内器官的协同工作完成各种功能。
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传是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向后代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
遗传物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并通过基因的组合和突变来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和DNA 复制的基本原理。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同一性状的遗传中,个体在一个性状上的表现受到其所携带的基因的支配作用。
DNA复制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将DNA复制成两条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确保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稳定。
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物的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和形态的丰富多样。
生物的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逐渐产生新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的过程。
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是相互关联的,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发现标志着生物学的诞生,是科学史上的一大重大事件。
公元十七、十八世纪,视觉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微小的细胞。
1665年,英国科学家赫克托发现了单细胞真菌,成为最早发现细胞的人。
1.2细胞的结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物单位。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除了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包括细胞器和胞质基质。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含染色体,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
细胞的结构决定了细胞的功能。
1.3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营养、呼吸、运输、排泄、感应、生长和繁殖等基本生命活动。
细胞的功能决定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第二章细胞代谢2.1物质的营养细胞通过吸收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营养物质。
2.2能量的转化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
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最充足,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
能量的转化是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备条件。
2.3物质的合成细胞通过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脂质合成和糖类合成等过程合成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物质的合成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第三章细胞的遗传物质3.1核酸的发现1869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费迪南德•米希尔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他将这种新物质称为核酸。
195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2DNA的结构和功能DNA分子由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和四种碱基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
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DNA的结构和功能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3.3RNA的结构和功能RNA是一种核酸,与DNA相近,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RNA的结构和功能与DNA密切相关,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人们发现第一种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
认识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52年,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
研究得出:含氮碱基A=T、G=C
1953年,科学家沃森(美国)和克里克
20世纪,俄国人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位科学家的结论
三、生长素等的发现过程(生长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80年,英国的达尔文
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1970年,弗雷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迪登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关于酶本质的探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68年,英国的达尔文
提出融合遗传(早期的遗传理论)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
(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本文旨在为2022-2023高考生物考生提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的归纳总结。
古代生物学-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命的分类法和观念,认为生命可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 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的平衡有关。
- 古代中国的神农氏提出了《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
进化论的诞生-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论。
他通过考察鸟嘴和鸟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
-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进化论提供了遗传学的支持。
- 摩尔根和丹尼尔斯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亚当斯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侵蚀是现代文明的病态表现”的观点。
- 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生物的基因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这有望为人类治疗一些疾病带来希望。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个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国际条约。
- 人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生物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现象被揭示,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希望本文能够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提供帮助。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归类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整理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①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比夏:经过对器官的解剖观察,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③罗伯特·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④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细胞。
⑤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⑥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⑦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⑧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①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的。
③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⑦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⑧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3)酶的发现过程①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③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⑤萨姆纳——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⑥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11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
3.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他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4.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6.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细胞世界探微必修一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1949年,德迪夫推测某种酸性水解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
酶的潜伏状态与包裹它的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1956年,科学家正式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并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671.1895年,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P10
(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P24
(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P48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
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
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P51
(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
(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P65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4)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关于酶本质的探索P81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教母细胞的存在。
(2)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3)德国,毕希纳: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能引起发酵。
(4)美国,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5)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
生物催化功能。
9.光合作用的发现史P99
(3)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
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4)1864年,德国,萨克斯把绿叶暗处理几小时后,一半遮光,
一半曝光。
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发现曝光的部分呈深蓝色,遮光的部分没有颜色变化。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5)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胞做实验证明氧
气是叶绿体产生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6)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氧的同位
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水。
(7)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的碳在光
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0.细胞全能性P119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放入含
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结果长成了新的植株。
1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5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2.假说——演绎法:科学实验、发现事实——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测交)——反复实验、揭示规律
13.基因在染色体上P27
(1)萨顿的假说:
类比推理:由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
(2)美国,摩尔根果蝇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4、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P34
15.“DNA是遗传物质”的有关实验P43
结论:已经加热杀死的S菌含有使无毒的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
(2)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结论:S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第一个)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1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P47
(1)英国,威尔金斯——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2)1952年,奥地利查哥夫——腺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
(3)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4)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诺贝尔奖。
17.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P52
1958年,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DNA的确是半保留复制的。
18.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P68
(1)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
(2)单倍体基因组:24条(22条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3)测序结果: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有3.0~3.5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