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氨氮主要来自于养殖废水和饲料残渣,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控制,会给水产养殖业产生危害。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技术。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高浓度的氨氮会使水体的氧含量降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状况,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水生生物受损: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水生动物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导致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营养摄取和生长受到限制。
3. 养殖效益下降:氨氮污染会使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免疫力下降,易患病死亡,减少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1. 生物方法:利用一些生物物种来降解和吸收氨氮,例如利用硝化细菌对氨氮进行硝化转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也可以通过放养一些具有氨氮利用能力的水生植物,如水稻苗和苔藓等,通过吸收氨氮来净化养殖水体。
2. 物理-化学方法:采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处理氨氮污染。
通过通风和曝气等方法,将水中的氨氮气化释放到大气中;利用吸附剂、离子交换剂等物质来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氨氮。
3. 循环农业技术:养殖废水中含有的氨氮可以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通过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氨氮的排放和污染,实现农田和水产养殖的良性循环。
4. 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养殖水体的氨氮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氨氮污染问题。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合理调整饲养方式和投喂量,减少废水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和浪费。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
通过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合理管理养殖环境,可以有效降低氨氮污染带来的影响,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而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鱼类养殖中适宜的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方法,以确保鱼类的良好生长环境。
一、氨氮对鱼类养殖的影响氨氮主要由鱼类的代谢产物、鱼饵残留物和鱼粪尿等无机氮化合物生成。
当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严重问题,甚至造成死亡。
二、适宜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方法1. 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是控制鱼类养殖水体氨氮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水体的循环,增加溶解氧含量,促进氨氮的氧化和转化。
其次,定期抽排底泥,避免底泥中过多的氨氮污染水质。
最后,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多的氨氮产生。
2. 生物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利用硝化菌降解氨氮,将其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毒氨氮浓度。
这种方式需要在养殖池中增加适量的生物过滤器,提供良好的生物附着面积,为硝化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3. 水体曝气处理水体曝气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加强水体中的氧气供应,促进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可以使用曝气装置或喷嘴等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并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氮气转化的效果。
三、高氨氮水体的处理方法当鱼类养殖水体中出现高浓度的氨氮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对鱼类造成更大的伤害。
1. 增加水体循环对于高氨氮水体,首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加水体的循环,提高氧气供应量,加速氨氮的氧化转化。
可以通过增加水泵或水循环设备来实现。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饲喂,减少氨氮的产生。
2. 水质调节剂的使用适量使用水质调节剂是处理高氨氮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良好的水质调节剂可以中和水体中过高的氨氮浓度,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选择水质调节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避免使用对鱼类有毒性或副作用的产品。
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解读水中杀手“氨”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
水中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
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就会造成鱼的暴毙。
鱼是病从鳃入,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第一节“氨”一、氨的产生途径: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氨的主要来源。
二、氨的危害: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在较低浓度下: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
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
鱼类慢性中毒症状表现有: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低浓度下:氨会和其他疾病一同加速鱼类死亡。
在略高浓度下: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三、氨的中毒机理: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会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四、氨中毒的症状: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五、氨的存在形式: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子形态存在的“氨”(NH3);另一种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铵”(NH4+)。
氨有剧毒,铵无毒。
一般氨测试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为 了防止养 殖水 体氨 氮含量 过 高 ,除了定 期检 测水
中氨的指标 外 ,还要注意 : ( 1 )加换新 水 。适 时加注新 水 或换去部分老水 ,是最 直接 、经济而快捷有效的办法 ; ( 2 )增氧 。高 温季节晴 天中午开启增 氧机 曝气 ; ( 3 )生
六 氨氮控制指 标
的皮 、胃、肠道 的粘膜 ,造成 渗透 调节失调 ,引起 体表和 血呈 红色 ,最 为明显 ,其次是臀鳍基部前端 、眼眶外缘 、 内部器官 充血 ,表现 出与 出血性 败血症相似 的症状 ,造成 鳃盖边缘和 口腔 充血呈红色 ;体色变浅 ,体表 粘液增多 , 鱼类大批死亡 。 鳃 丝呈 紫色 。解剖 腹腔 可见 血色 发暗 ,紫 而不 红 ,肝 、
发生。在养殖水域存 在的有害物质 中 ,氨氮 比亚硝酸盐和 多 ,透 明度低 ,一般 在3 0 c m以下 ;二是水质 老化 ,没有 硫 化氢等对水产养殖 的危害事故更频 发 ,带来的经济损 失
更 巨大 ,氨氮 已成为养殖鱼类 的隐性杀手 。
一
,
氨氮的危害
四 氨氮中毒症状
由于氨对水产动物 的毒 害依 其浓度不 同而不 同,氨氮
1 . 慢 性 中毒 症 状
白天有浮头现象 ,采取增 氧措施 效果不明显 ;易发鱼
进入鱼 体 ,损伤鳃表 皮细胞 ,使血液和组织 中氨的浓度升 病 ,即使对症 治疗但效果很差 ,即使 鱼病 治疗 好后很快又
高 ,降低血液的载氧 能力 ,使鱼呼吸 困难 ,食 欲减退 ,影 复发 ,病鱼死亡较快 。
氨 氮 在 养 殖 水 体 中 以 两 种 形 式 存 在 :一 种 是 氨
强 的毒 害性 ;另一种是铵 ( NH ),又叫离子态氨 ,对水 产动物 无毒 。由于氨具有 较高的脂溶性 ,能通 过鳃和皮膜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是一种水质指标,是指水中以氨(NH3)和离子态氨(NH4+)的形式存在的总氮的含量。
在水产养殖中,氨氮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水质问题,它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很大。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1. 造成鱼类死亡水产动物对氨氮污染很敏感。
当水中的氨氮含量超过一定的浓度时,会对鱼类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氨氮的毒性主要是由离子态氨引起的,当水中的氨氮浓度超过0.05mg/L时,就会对鱼类造成毒害。
2. 影响鱼类生长氨氮污染会影响鱼类的生长,降低鱼类的体重和体长。
长期处于高氨氮浓度的环境中,鱼类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3. 降低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氨氮污染会对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鱼类在高氨氮浓度环境下,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病害,从而影响鱼类的健康和品质。
同时,氨氮污染还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营养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氨氮污染处理技术1. 曝气法曝气法是一种常见的氨氮处理技术,通过将水体曝气,促进氨氮的氧化,使其转化为硝态氮,达到降低水中氨氮浓度的目的。
2. 生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是将水中的氨氮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技术。
该技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好氧处理需要供氧,厌氧处理则不需要供氧。
生化处理法的处理效果稳定可靠,但需要一定的投资和运营费用。
3. 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将具有氨氮吸附和代谢能力的植物引入水体中,通过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生物组织中的氮素和碳水化合物。
植物修复法的优点在于投资和运营成本低,同时还能起到美化水质、增加氧气、减少水生植物病害等其他作用。
4.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氨氮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利用光合有机质自然降解氨氮,从而达到降低氨氮浓度的目的。
该技术不需要投资和运营成本,但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很大,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进行治理,以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氨氮污染是水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1. 对鱼类的危害: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超过水生生物耐受范围时,会导致水中氧含量降低,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作用,甚至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氨氮污染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食物链的正常运转。
同时,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上层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影响底栖生物:水体中的氨氮污染会使水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底栖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无法维持其正常生活活动,如筑巢、觅食等,从而威胁其生存状况。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进行定期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污染源,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2. 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对农业用肥的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对于农户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以及施肥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指导,确保合理用肥,避免肥料的过度积累和流失,减少氨氮的排放。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氨氮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确保污水经过合格的处理后排放。
对于一些老旧污水处置设施,应加强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处理效果。
4. 鼓励生态修复:通过鼓励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氨氮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同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杜绝湿地破坏行为。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氨氮污染的认知。
加强对农民、工厂主、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减少氨氮污染做出努力。
在保护水生生物蓝色家园的过程中,氨氮污染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监测、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鼓励生态修复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的发生,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摘要】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如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等。
其次分析了影响水产养殖氨氮污染的因素,包括养殖水体流速、温度、养殖密度等。
然后介绍了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包括常见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如生物法、化学法以及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如纳米材料技术。
通过对这些处理技术的分析,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加强氨氮污染的处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水产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氨氮污染、水产养殖、危害、影响因素、处理技术、常见处理方法、新型技术、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池塘和水体中的氨氮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从而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氨氮会直接毒害水生动物,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氨氮会降低水中氧气的含量,导致水体缺氧,加重了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氨氮会促进水体中有害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导致藻华爆发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处理氨氮污染成为了水产养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各种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方法。
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合自己养殖场具体情况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氨氮是水生生物的致命毒素,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2. 氨氮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加剧,从而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和水产养殖环境。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衢江区水利局王俏俏随着工业污染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水产养殖中过量投喂饲料行为等,淡水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致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的事情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危害池塘养鱼水体中的总氨氮一般以两种形式即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存在,在pH值小于7时,水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水生生物大批死亡。
另外,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高浓度氨氮可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而亚硝酸盐又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生物体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
二、氨氮超标的防治措施根据《渔业水质标准》,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目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防治氨氮中毒。
(一)科学进行养殖生产1、做好清淤工作,经常换水,保持水体新鲜。
2、饲料过量投喂是造成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饵料系数,提高饲料使用率,减少养殖生物的粪便排泄量。
3、用盐酸或醋酸调节PH值,降低PH值至7.0以下,降低氨氮毒性,再用沸石粉、麦饭石等吸附剂去除水体中的氨氮。
(二)利用微藻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水为电子供体,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有机质。
能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并将其转换合成氨基酸等含氮物质,是水生生物的天然饵料。
微藻还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水体中充足的氧气能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同时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和减轻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三)利用微生物制剂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生物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体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性菌制剂。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氨氮污染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
氨氮是水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当水体中的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和处理技术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影响水产生长发育水产动物对水质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水中富集的氨氮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的死亡。
研究表明,水中氨氮浓度过高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呼吸、消化和代谢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缓慢。
2. 导致水产养殖疾病水体中氨氮过高容易诱发水产动物的疾病,特别是对于鱼类而言,氨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鱼类在氨氮浓度过高的水中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3. 导致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有机物质,在水体中会发生降解反应,产生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这两种物质都是对水产动物有害的物质。
亚硝酸盐对水产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强烈毒性,而硝酸盐也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分析1. 生物法处理生物法是目前常用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其利用微生物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氮气的过程。
常见的生物法包括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两种方式,通过控制水体中氧气浓度和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达到降解氨氮的目的。
生物法处理氨氮污染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操作简单,但是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和维护成本较高。
2. 化学法处理化学法处理氨氮污染主要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如硝酸盐和氮气。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活性炭、氧化铁和硫化铁等,这些化学药剂都能有效吸附和氧化水体中的氨氮,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化学法处理氨氮污染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处理效果明显,但是化学药剂的使用成本较高,且还需要考虑对水体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 多开增氧机 ▪ 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 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
pH值过高;
▪ 目前较理想的处理方案:
(1)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米,2 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米。夜间8~10 点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有藻色水体)
(2)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5~10 斤/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米 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 (主要针对没有藻色水体)
▪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 “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 配合抛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 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 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 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 6.其他措施 ▪ 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
▪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 (NH3),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 毒。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 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 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 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 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 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 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 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 低内部离子浓度。
一倍
▪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 以前所处的环境
▪ 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0-0.5ppt)
水体氨氮的成因及危害
水体氨氮的成因及危害
1、水中氨氮的来源:
①鱼类代谢以氨的形式通过鳃排到水中,水中的有机质,包括鱼的粪便,残饵等的分解产生氨。
②在缺氧情况下,含氮物质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氨。
③也是造成现在养鱼损失最大的氨氮来源是使用地表水养鱼的地区地表水的污染造成外源性的氨氮过高。
2、氨氮对养殖的危害:
氨氮是水中经常存在的物质,氨氮过高可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氨氮过高可以造成鱼类鳃部受损,影响鱼类的鳃部的呼吸作用,从而产生“缺氧症”。
目前尚未统计分子氨对鱼类的安全浓度,但一般都按0.05-0.1毫克/升的分子氨作为可以允许的极限值。
而池塘中分子氨的浓度和池塘的温度、pH值和总氨的浓度有关,在氨的浓度一定时,pH值越高毒性越大。
3、降低氨氮危害的措施:
①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
②用较好的水源。
③使用优质饲料:营养物质易吸收,饵料系数低,残饵少,粪便少,氨氮浓度低。
《2024年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研究》范文
《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废水中的氨氮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氨氮是水产养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研究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技术,对于保护水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产养殖废水氨氮的来源与危害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残留、养殖生物排泄物及死亡生物体的分解等。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氨氮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三、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技术研究针对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氨氮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1.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水中的氨氮,如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吸附水中的氨氮,从而达到去除目的。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膜技术将水中的氨氮与其他物质分离。
物理法处理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处理。
2.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等。
化学沉淀法是通过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使氨氮与药剂反应生成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目的。
氧化还原法则是通过氧化剂将氨氮氧化为无害的氮气或硝酸盐。
化学法处理效果好,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需谨慎使用。
3. 生物法生物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膜法等。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氮气或硝酸盐,具有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其中,生物滤池法因其操作简单、维护方便而得到广泛应用。
四、实例分析以某水产养殖场为例,该场采用生物滤池法处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
首先,对进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杂质;然后进入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氮气或硝酸盐;最后进行排放或进一步处理。
经过实际运行,该方法有效降低了废水中的氨氮含量,提高了水质,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氨氮超标的危害
氨氮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健康的水产养殖生产,一般不会发生氨氮中毒。
但是由于水产养殖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养殖户也没有按照行业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常会发生池塘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鱼类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发生急性、慢性中毒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一、氨氮产生的原因氨氮是由鱼虾蟹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和底层有机物等分解的产生。
由于放养数量多,品种单一,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氨氮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将引起氨氮积累过量而超标。
二、氨氮对鱼蟹的危害氨氮是水体中存在的物质,氨氮超标可引起养殖鱼、蟹的生存和生长,轻者导致鱼、蟹生长缓慢,吃食量减弱,引发各种疾病,食用品质差;重者将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三、预防氨氮积累的措施1、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干池冰冻和暴晒10-15天,并且让空气与池塘底泥充分接触,使底质有机质充分氧化,矿化成无机盐,为蟹塘中生物提供营养源,降低池塘有机质含量。
2、定期加注新水,水质要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如果是虾、蟹池可在池塘中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氨氮等有害物质。
3、放养的密度适宜,搭配比例科学合理。
通过池塘中自然生物和投放的苗种之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关系,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或控制氨氮的含量。
4、使用优质优质饲料:饲料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粪便少,氨氮产生的浓度也就相对的低。
5、使用底层微孔曝气,遵循“三开、二不开”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开机时间多为黎明前3-4点钟,因这一时间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且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再增多,也是一天中最多、最集中的时候。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摘要】水产养殖对于人类食物供应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氨氮污染却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氨氮的主要来源包括废水排放和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减少以及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造成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为了减轻氨氮污染的影响,人们开发了一系列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等。
常见的处理技术有生物滤池和曝气池等。
新技术如微生物降解和工程处理方法也在氨氮污染治理中得到应用。
氨氮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性,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新的技术来应对氨氮污染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关键词:水产养殖、氨氮污染、危害、来源、水生生物、处理技术、常见技术、新技术、治理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水产养殖在当今世界的食品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以及缓解食品短缺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产养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海鲜食品,还为许多渔民提供了生计来源。
水产养殖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鲜活海鲜消费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也逐渐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比传统渔业捕捞的方式,水产养殖更加可持续和环保,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海鲜食品来源。
水产养殖还可以帮助保护自然资源,避免过度捕捞等问题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水产养殖在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海鲜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严格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其发展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小化。
1.2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它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严重的危害。
氨氮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从而降低水质的透明度,影响水产养殖的生长和繁殖。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所形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化学污染物之一,如果不加以处理,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氨氮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氨氮污染的危害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水产养殖废水中饲料残渣、粪便、尿液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来的氨氮导致的。
而氨氮的高浓度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以下几种严重的危害:(一) 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氨氮的浓度一旦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会对水生生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鱼类的呼吸困难和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氨氮可以直接进入到水生生物的体内,对其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让其难以正常呼吸和运动。
(二) 促进藻类的生长氨氮也会促进水中藻类的生长繁殖,一旦藻类过多,就会对水的透明度和氧气水平产生影响,导致水中的氧含量降低,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三) 降低水生生物的产量和质量由于氨氮的存在,水中的氧气含量会降低,从而影响了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的成长,影响了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二、处理技术分析为了控制氨氮的浓度,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和发展,各种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处理技术。
(一) 生物净化法生物净化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氨氮处理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将一些可以降解有机物和氨氮的好氧或厌氧微生物应用于处理废水。
有机物与氨氮最终转化为微生物的生物质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从而实现氨氮的降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尤其在小型场地使用更为节约。
(二)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将废水中的氨氮通过添加一定的化学试剂来沉淀和处理的方法,常用的化学试剂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等。
这种方法的处理效果非常好,可以快速地降低废水中的氨氮浓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化学试剂,并可能导致废水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水产养殖氨氮如何产生,如何控制
水产养殖氨氮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可以咨询渔管家。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
另一种是”铵“,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
当氨通过鳃进入鱼类体内时,会直接增加鱼类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鱼的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中pH值会随之相应上升,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从而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带氧气能力,导致鱼的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死亡。
便携式多功能水质监测仪下面介绍水产养殖氨氮的控制方法氨氮的控制方法:1 清淤、干塘控制氨氮的第一种方法是定期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暴晒池底,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和氯制剂类鱼用药物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加水体对pH值的平衡能力,保持水体的微碱性。
2 定期加换新水控制氨氮的第二种方法是定期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要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 增加池塘中的溶氧控制氨氮的第三种方法是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在池塘中使用长效粒粒氧、富氧或固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 加强投饲管理控制氨氮的第四种方法是在日常养殖中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饲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
通过改善养殖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也可使用通用名为”硫代硫酸钠粉“的鱼用药物,全池均匀泼洒,降低氨氮浓度,还可以使用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按每亩水深1米首次施用量为500克,15天后再施用250克,来降低水中氨氮浓度,改善水质。
南京渔管家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渔管家”)是南京市引进的唯一一家智慧渔业高层次人才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邮电大学博士为核心组建,目标成为中国水产现代化智能养殖技术与服务的引领者。
渔管家以云计算+智能硬件模式解决水产养殖用户水质监测、增氧控制、饵料投喂、疾病防治等刚性需求,基于大数据云平台解决用户饲料、鱼药、设备、交易等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氮管理:测量
总氨不是潜在的氨问题最好尺度
NH3比NH4+更重要 根据总氨含量及pH和温度可以得到非离子氨水平
测定所需的水样应在午后收集
pH最高,大部分以NH3的形式存在,毒性最强
测量频率
问题较严重的池塘每2天一次,一般情况下每2周左右测定一次
测定方法
实验室:化学法(纳氏比色法)或仪器 现场:仪器或比色试剂盒
问题:氨氮多少才算超标,会出现上述症状?为什么有 的虾塘检测出氨氮高达2.0mg/L,甚至更高,但虾依然 正常生长?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TAN:TAN中非离子氨具有很强的毒性 pH :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温度:在 pH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增加 一倍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以前所处的环境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 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 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 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 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 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1.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 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 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 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 危害及控制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 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 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 害。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 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 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池塘中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 (1)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 物尸体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 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2)当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 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 (3)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 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
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0-0.5ppt)
NH3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率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5-40ppt)
NH3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率
举例1:pH对NH3含量的影响
假设某养殖水体: 总氨氮(TAN)=2.0mg/L 盐度=15 ppt 温度=30 oC
2.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 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 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 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 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 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 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 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 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6.其他措施 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 总氨氮); 多开增氧 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 pH值过高;
目前较理想的处理方案: (1)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米,2 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米。夜间8~10 点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有藻色水体) (2)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5~10 斤/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米 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 (主要针对没有藻色水体)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 “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 配合抛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 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 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 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根据上表可知: pH=7.8 NH3=2.00.0274=0.0548 mg/L pH=9.0时,NH3=2.00.3088=0.6176 mg/L
两者的NH3浓度相差: 0.6176/0.0548=11.27 (倍)
举例2:pH对NH3含量的影响
假设某养殖水体: 总氨氮(TAN)=2.0mg/L 盐度=15 ppt 温度1=20 oC, pH1=7.0 温度2=35 oC, pH2=9.0 根据上表可计算出: NH3-1=2.0 0.0022=0.0044 mg/L NH3-2=2.00.3858=0.7716 mg/L 两种情况下NH3浓度相差: 0.7716/0.0044=175.37 (倍)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 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 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 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 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 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 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 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 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 (NH3),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 毒。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 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 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 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 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 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 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 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 低内部离子浓度。
2.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 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 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在池塘中使用“粒粒氧”、“养底” 等池 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 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 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 的能量、蛋白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 “EM菌”及“活性干酵母”可调整水生 生物肠道菌群平衡,产生酵母菌素,通过 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 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 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 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 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 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问题:为什么在虾池检测水质指标时,若出现超 标,均以亚硝酸盐为主,而氨氮较少或没有?
3.挥发及底泥吸收 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 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 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 可以结合铵离子(NH4+),在拉网或发生类 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 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 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