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喀琅施塔得事作”的历史真相
一战前夕,法国报纸上萨拉热窝事件的版面,还不及一则桃色丑闻
一战前夕,法国报纸上萨拉热窝事件的版面,还不及一则桃色丑闻早年,俾斯麦已有言在先:“巴尔干发生的一些混帐事儿,会点燃下次的战火。
”德国的同盟奥地利在这一半岛上陷入了一个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在这一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各种族为独立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终于从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获得自由。
在这些民族里,有一部分属于斯拉夫种族(占人口的47%),其中就包括塞尔维亚。
在与之交界的奥地利省份中,或多或少也居住着一些塞尔维亚族,还还有大量的其他斯拉夫人。
这些人已逐渐认识到,与作为邻国的塞尔维亚事实上是同属一个民族,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不再受制于人,摆脱奥地利的统治,越过边界和塞尔维亚联合在一起。
塞尔维亚也发誓,要将所有南方的斯拉夫人全都从奥地利人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
于是导火线被点燃了。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激进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地利皇储夫妇。
最初这似乎只是两国之间的有限冲突,但给这一乱上添乱的是,俄国跟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提出要保护他们的“兄弟”。
实际上,它已与塞尔维亚签订过一个针对奥地利军事协定。
同样,德国对盟友毫无保留的绝对支持,以及促使奥地利决心采取不肯妥协的态度,这一切都使欧洲无可挽回地被投入战火中。
1914年初夏法国举行大选,选出新一届众议院并决定下一任总理。
卡约是普恩加莱阵营的主要对手,一旦他获胜,将重新评估国策,可能使和平主义的梦想变成现实,因而被政敌指责向德国屈服,还大肆攻击他的私生活。
尽管如此,卡约仍然赢得了大选,按规矩本应出任总理。
但由于法国财长与其妻卡约夫人结婚前的婚外情信件被法国媒体披露。
卡约夫人竟闯入《费加罗报》大楼射杀了该报主编,这迫使他退出政坛。
在后来众多有关当年的假设中,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卡约夫人没有开这枪,那么大战也许能避免不过在这一连串的事态发展中,法国人起初甚至很少注意这场危机的进展。
时值夏季,天气酷热,全国各阶层的家庭都期待着假期,去濒临海水或矿泉的地方疗养和娱乐。
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与启示
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与启示作者:左凤荣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08期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党员人数曾达到1900万的大党,曾对20世纪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政权,落得自动解散的命运。
苏联剧变20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苏联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在谈起苏联这个大国的解体时,仍然不免带有惋惜之情。
共产党人为苏共失去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而心痛,爱国者为失去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神伤,普通民众为国家解体带来的骨肉分离、交往不便而痛苦。
当然也有人为此而高兴,许多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甩掉了“包袱”,波罗的海国家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独立,中亚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头上不再有“太上皇”和“紧箍咒”。
但人们还是有共识的,都不愿回到原苏联的体制中去了。
苏共丧失政权有其必然性,其教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执政党与革命政党的任务不同,面临的环境也不同,其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方式自然也应该有很大区别,但是,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没有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列宁说过:“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
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1]在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无疑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与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
但是,由于双方在对待农民和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1918年3月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了政府,1918年7月双方的联盟彻底破裂。
实际上形成了布尔什维克一党执政的局面。
在1918—1920年布尔什维克试图按照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模式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一切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工人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农民把粮食按国家的需要量上交给国家。
这样的政策遭到了农民的反抗,在旧俄军队和外国干涉者被打败时,布尔什维克面临着与农民的战争。
历史之谜:历史事件的解密
历史之谜:历史事件的解密历史之谜是指那些在历史记录中没有明确解释或留下疑问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关证据或记录,引发了各种假设和猜测。
解密历史之谜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找到可能的答案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历史之谜的例子:1. 金字塔的建造: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建筑的工程奇迹,但至今为止,我们仍然不清楚古代埃及人如何建造如此庞大的建筑物,特别是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情况下。
对于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和技术,仍存在很多争议和猜测。
2. 斯瓦斯卡牧师的消失:斯瓦斯卡牧师是意大利传教士,17世纪时前往印度尼西亚传教。
然而,他在1624年乘船前往印度尼西亚的途中就神秘失踪了。
关于他的消失,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包括被海盗抓获、被流放到孤岛上或者自我放逐等。
3. 玛雅文明的衰落:玛雅文明是中美洲最为兴盛和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之一。
然而,该文明突然在9世纪经历了衰落和解体。
关于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包括战争、环境变化、人口过剩或社会动荡等。
4. 罗阿诺克岛的失踪:罗阿诺克岛是英国殖民地时期的一个定居点,该定居点于16世纪末建立在现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岛屿上。
然而,当援救队在几年后返回时,发现该定居点上的所有人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女孩的名字“玛丽”。
这引发了关于殖民地人口消失的各种猜测和推测。
5. 尼亚加拉瀑布的发现:尼亚加拉瀑布是北美洲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但有关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并没有确凿证据。
尽管有几个版本的故事,但没有明确的记录表明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壮丽的瀑布。
以上只是一些历史之谜的例子,这些谜团激发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研究者们的探索热情,他们通过研究和挖掘相关证据,试图解开这些历史之谜,以更好地理解过去。
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ppt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 “沙俄”、“苏俄”、“苏联”?
情景探究:资金从哪里来?
• 既不能靠对外掠夺,又很难引进外资,只有 从内部解决。 • 为支持庞大的建设资金,苏维埃当局秘密出 售国家博物馆的藏品。 ——摘自齐彬 任兰新《苏联秘密出售世界名画始末》
拓展延伸:
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 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一、开始的部门不同:苏联优先发 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
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 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 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
济建设。
扶木犁的穷国
•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 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 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 为历史名词。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A经济上—“新经济政策”
B政治上—成立“苏联”
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 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 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 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 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 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
世界遗产之芬兰篇(7个)
世界遗产之芬兰篇(7个)Finland1劳马古城 (1991)2苏奥曼斯纳城堡 (1991)3佩泰耶韦西老教堂 (1994)4韦尔拉磨木纸板厂 (1996)5塞姆奥拉德恩青铜时代墓地遗址 (1999)6高海岸∕瓦尔肯群岛 (2000, 2006)7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2005)1 芬兰劳马古城 (1991)Old Rauma劳马位于波特尼亚海湾(Gulf of Botnia),是芬兰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古城绕圣芳济会修道院而建,15世纪中期的圣十字教堂仍巍然屹立,这里是典型的木结构的北欧城市。
尽管在17世纪晚期遭到火灾破坏,但古代民间建筑的风貌犹存。
古劳马位于芬兰西岸,波的尼亚湾畔,是芬兰最古老的港口之一。
古劳马建于公元1422年。
中古时15世纪前的劳马,是一个围绕着圣芬济各修道院而发展的商贸中心,坐拥两条通航条件良好的河流和一个天然的具有良好停泊条件的深水港,所以很多商人都乐于采用它的航运优势以集散货物。
直至 1442年,劳马被赐予了城镇的地位,于是拥有了自己的行政机构。
但是但不断发生的火灾和1550 年皇家诏令影响了古劳马的发展。
像图尔库、波尔沃等城镇的市民一样,古劳马市民被迫迁移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新建立的城市赫尔辛基,直到1557 年才允许返回家乡。
1640 年和1682 年的两场大火,使得城市中心到港口之间的距离的逐步加大,于是古劳马人把港口税投入到改善城市环境上,开始脱离木材出口港而重建。
17 世纪,海关壁垒沿着城市建立起来,这一举措限制了城市空间的扩展,计划法规的调整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713-1721 年的大恐慌年代,彼得大帝大举入侵芬兰,再令该古城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当一切打击逐渐成为远去的历史之后,劳马终于经过喘息并迈进了繁华时期。
首先是18世末期,蕾丝花边(Lace)十分流行,很多女士都喜欢将其装饰在上教堂的礼帽上。
芬兰有不少城镇投产了这项工艺,劳马的极品手织花边更成为优质的名牌产品。
旺代叛乱
“旺代叛乱”述略【内容提要】“旺代叛乱”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旺代农民的“愚昧”、“保守”。
从最直接的现象看,它实起因于共和国政府的政策与农民的传统情感之间的冲突,共和国政府的过激政策无疑应负一定的责任。
共和国政府对旺代农民的镇压,不仅是拯救共和国的胜利,而且也是恐怖政策的过火表现。
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中,“旺代叛乱”并非只是个别的现象。
在革命或者现代化进程中,不难看到一部分农民或者一部分弱势群体因维护自身利益而陷入与掌握着“革命”话语权的政府相对抗的困境乃至绝境这种历史现象。
重新探讨“旺代叛乱”,有助于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以及世界历史中的“旺代现象”。
一“旺代叛乱”的缘起旺代位于法国西部,北接卢瓦尔河,西临大西洋。
根据不同的地形,旺代省被划分为上旺代和下旺代两部分。
下旺代临近海岸,主要由沼泽地组成。
上旺代则是森林稠密的地区,山脉蜿蜒,峡谷、山涧众多,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各个相互隔绝的小农场和村舍里。
这里土地肥沃,通过农业、牧业劳动来糊口并非一件难事。
但这里同外部的交往并不多,新思想很难渗透到这些地区来。
旺代农民安于现状,从不曾想过要让他们的生活有一丝的改变。
他们笃信上帝,热爱教士。
大凡涉及精神领域的一些事情,农民都会对他们的灵魂导师——教士深信不疑,而且无所畏惧。
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和教士之间的这种亲密依恋关系已成为旺代人的传统了。
而且,他们时刻准备着用鲜血来捍卫这一传统。
旺代农民还把服从自己的领主作为天职,根本不懂得把自己的利益和贵族的利益区分开来。
此外,旺代农民生命中还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热情,那就是对家乡的热爱。
他们只希望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并且老死在那里。
为了坚持他们有住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的权利,他们愿意拿起武器;为了保卫他们的家园,他们情愿流血牺牲。
这些纯朴、强悍、迷信宗教而又忠于旧秩序的旺代农民,对于与他们的地位无关的革命是无法理解的。
更何况,大革命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夺走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者。
千年楼兰灭国之谜
未解之谜Unsolved Mysteries ights Reserved.ights Reserved.探险家与古国之谜说起楼兰,不得不提到近代史上的一个瑞典人,他就是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生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
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在他充满冒险主义色彩的一生中,发现楼兰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丢失的那把铁锨而使得神秘楼兰古国重现天日的故事现在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人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把幸运的铁锨。
斯文·赫定在楼兰找到的除了一个消失了将近1600年的古国度,还惊奇地发现,这个古国的人民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正是后者使他的名字铭记在了近代史上。
不说那些精美的壁画和器物,就说那些各种文字的出土文书,就足以使发现者惊呼:难道这里的人们个个都是语言学的博士吗?古婆罗谜文、梵文、佉卢文、汉文,还有后来的吐蕃文等等,这里的木简、竹简、纸、帛、桦树皮、狼皮、羊皮,只要是能写会画的载体上,无一不挤满了各种争先恐后要求表达自己的古文字,在欧洲还在愚昧落后的黑暗中苦苦挣扎时,这里的黄沙已经掩埋了一个灿烂的文明古国。
楼兰国三劫之谜关于古楼兰国的灭亡,现在的史料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记载,一共有三劫:第一劫,公元439年,北魏君主拓跋焘兴兵武威。
沮渠家打了败仗,公元441年11月,沮渠蒙逊的儿子安周领兵5000向西败逃,跨越流沙进攻楼兰国。
公66 ights Reserved.元442年春夏之交,楼兰王比龙在战场上占了上风的情况下,带领4000户楼兰国主体居民逃跑!楼兰因此元气大伤!史书通常认为楼兰国至此灭亡。
第二劫,沮渠安周并没有为难投降的楼兰太子真达,真达在楼兰王城里迎来了第二劫。
北魏军队大胜武威军之后,拓跋焘于公元445年下令亲征楼兰,将军万度归从凉州发兵,兵锋直指楼兰城下,真达再次“面缚而降”!被带到了当时北魏的首都,再没回来!第三劫,北魏派交趾公韩拔为鄯善王,继续镇守楼兰,但没能阻止公元491年—493年,北方兴起的游牧民族丁零人的狼骑,楼兰被破,“人民散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课文注释: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课文注释: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1703年该岛上的要塞与海军基地和涅瓦河口的彼得保罗要塞及海军造船厂同时开始建设,这是彼得一世用以掩护涅瓦河口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和圣彼得堡成犄角之势,互相掩护,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也多次保卫了圣彼得堡的安全。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决定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扩大实行无偿征集,这种继续推行的激进政策,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
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
他们占领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和喀琅施塔得要塞。
直至3月18日,兵变才被镇压下去。
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
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
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第03章、对外情报机构及其‘积极行动’,捷尔任斯基时代
尽管列宁和共产国际都不曾表示对“三月行动”负有责任,但在德国的失败还是对苏维埃政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现在的首要任务已不是输出革命了,而是从内部来巩固苏维埃制度。
在1921年党的五大上,列宁表明了他要“让反对派就范,将他们肃清”,以及建立起一个清除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一党制的共产主义国家。
列宁称:“我们还未让广大的群众信服。
”饥荒席卷了俄国的大部分地区;工业濒临崩溃;乌克兰和西伯利亚发生了农民起义,就在举行代表大会的时候,当时被托洛茨基称为革命的“荣光和骄傲”的喀琅施塔得卫戍部队的水兵也发动了起义,反对布尔什维克制度带来的政治镇压和经济混乱。
在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宣言《我们为何而战》中,将同肃反委员会的斗争称为是起义的主要目的之一,把肃反委员会的活动同伊凡雷帝的禁卫军相提并论:“以警察宪兵为护神的君主制的权力转移到了共产党篡权者手中,他们非但没有带给工人们自由,反而使其总是害怕哪一天会被投进肃反委员会的监牢,而这些监牢的恐怖程度远远超出沙皇制度下的警察民”肃反委员会总喜欢将一切视为阴谋,因而很快就认定喀琅施塔得起义是西方帝国主义者的唆使造成的。
捷尔任斯基向列宁报告说,喀琅施塔得的暴动是由里加的法国间谍组织的。
他们伙同社会革命党人企图“借助水兵和有不满情绪的工人群众在彼得格勒发动政变,法国打算在此之后将自己的海军派往波罗地海。
”列宁同意这个说法。
1921年3月17日,也就是德共开始准备在德国进行“三月行动”的那天。
五万名红军战士,其中也包括肃反委员会小分队,残酷镇压了喀琅施塔得暴动。
喀琅施塔得暴动加速了布尔什维克政策的转变,尽管它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党的五大上,列宁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取消了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经营和小型私人企业存在。
除此之外还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向外国企业主表明,他们可以为俄国的发展投人自己的才智和资本、从这时起苏俄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成了进行缔结贸易协定和获得资本主义世界对俄国的外交承认的谈判。
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
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苏联剧变20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强大的苏联会发生一夜剧变,出乎人们预料地迅速解体。
对此的解释很多,有人认为根本原因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对斯大林的否定,放松了阶级斗争;有人认为是苏共党内出了叛徒;有人强调经济没有搞好;也有人说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在专门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们看来,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体制。
当然,对于苏联体制的解读也是有差别的。
笔者同意邓小平在评价苏联时所说的:“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①苏联的种种问题:破坏法制的大清洗、重军抑民的发展战略、农业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等等,根源都在于苏联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在于苏共背离了民主原则,造成民众与政权、国家的分离。
一、没有程序保障的民主发生了异化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推崇巴黎公社式的国家。
巴黎公社“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挥,;“为了防止国家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的政治体制模式定型了。
其特征是:党代表人民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不仅制定政策,还具体执行政策,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机关;党又完全听命于领袖斯大林,其内部也没有民主,有不同意见者遭到清洗;苏维埃成了通过党的决议和法令的形式上的工具;人民的民主权利停留在字面上,他们没有对国家政策的意见表达权,只是执行者;国家管理者变成了官僚,他们由组织部门选拔,根据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
卢森堡的担忧不幸变成了现实,事实也说明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是缺一不可的,没有相应的形式很难保证无产阶级民主的内容。
斯大林所建立的体制及其持续不断的大清洗和向民众施暴,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与原则,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成为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根源。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
1 、 1920 年,农民契柯夫在火车站出售一小批粮食,结果应是A.他受到表彰鼓励B.他的粮食被没收上缴C.他被指定到市场出售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 、 1921 年冬季,农民契柯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小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马克思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请思考: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具有哪些特点?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俄)列宁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 年 11 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地点:喀琅施塔得要塞 1921 年 2 月 28 日,隶属于苏维埃政府波罗的海舰队的喀琅施塔得要塞的 2.7 万名水兵发动起义。
起义士兵公开提出的口号是:“拥护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
起义者夺取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并发表声明,声称“统治着祖国的共产党完全脱离了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
水兵起义震动了苏维埃俄国,因为仅仅在三年前,在十月革命前夕,也是在喀琅施塔得要塞,也是这支水兵武装,也发表过一份声明,表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
”士兵的坚定支持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这支武装是苏维埃政权最坚定的拥护者。
而现在,他们起来反对他们曾经拥护过的共产党。
这是暴动吗?一名起义士兵在信中说:“(这)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起义士兵的什么情绪?革命的三个阶级站在一起:工人、农民、军人一直忠心于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要塞水兵为什么要发动起义?一直是苏维埃政府最重要的同盟者――农民,为什么也要反对苏维埃政府呢?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⒈背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年)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⒈背景农业工业⒉内容商业分配劳动问题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商品经济采取什么态度?问题二:这一政策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手段管理经济?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⒈背景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⒉内容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问题一:你觉得这一政策怎么样?特点: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生产、生活资料,消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带有“共产主义”色彩战时党员同志们:昨天,我们敬爱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同志晕倒在会场上,他拥有调拨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却没有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哪怕一小口。
苏联粮食专政
腾讯历史:苏联粮食专政:调动精锐部队对付农民“红色共和国”的覆灭在对待波罗的海水兵的问题上。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士兵,而士兵中最“亲布尔什维克”的骨干力量是水兵。
根据传统的说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那一炮,就是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水兵打出的。
1918年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选举中只得了24%左右的全国选票,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军队的支持:赞成布尔什维克的选票在北方战线是61%,在西方战线是67%,波罗的海舰队是57.5%,彼得格勒卫戍部队是79.2%,莫斯科卫戍部队是79.5%。
当时为了争取农村的选票,列宁还特意指示给水兵们放假,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布尔什维克做宣传。
由于波罗的海水兵几乎全部参加革命,在临时政府时期,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彼得格勒以西芬兰湾中的岛屿要塞喀琅施塔得军港就已经被布尔什维克控制,以至于当时盛称喀琅施塔得全岛成了一个“不向统治当局屈服的红色共和国”。
后来喀琅施塔得又有了“十月革命的最坚定的堡垒”、“革命的先锋”、“俄国革命的莫大骄傲”等声誉。
但是在革命仅仅三年以后,这些革命精英就成了《联共(布)党史》所谓的“与白卫军分子和外国武装干涉者相勾结的世界帝国主义走狗”(参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276页)。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几年俄国百姓的生活急剧恶化,到1921年彼得格勒的人口只剩下1/3,生铁产量只是战前的2%,糖产量是3%,棉布产量是5%~6%,货币流通量是战前的1/70,人们每天只靠着2盎司面包和少量的冻土豆来维持生活。
内战期间人们忍受这一切,认为“战时共产主义”的“强制劳动”只是暂时措施,“无产阶级英勇地走上革命的祭台,做出了无数的牺牲,他们耐心地等待共和国转向十月的轨道”。
但是事与愿违,内战即将结束,《真理报》却发表了托洛茨基“论劳动军事化”一文,表明“强制劳动”的螺栓仍在继续拧紧。
“革命”后的现实使这些士兵越来越失望。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课件:2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九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真题体验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1-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 乱。 (2)内容 ①农业:实业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 制。 (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九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真题体验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2-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1.从考查趋向看,课标全国卷近几年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以 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借鉴为重点。除继续关注“斯大林模式”外,苏联与中国工业化道路 异同的对比也有很大的命题空间。
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
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根据材
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
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
关闭
D
解析 答案
专题九
命题特点 考题扫描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关闭
C材.料依信赖息外体资现建的设是重苏工联业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与新经济
D政.策采的用做新法经是济一政脉策相的承某的些,故做选法D项。题干中提到其中一个矿井是苏联自
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布尔加科夫
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布尔加科夫王剑青、赵红梅2013-2-27 14:36:03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5期(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但是实际上,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是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
从布尔加科夫的早期短篇小说《魔障》、《狗心》到长篇巨著《大师和玛格丽特》,我们不难看出无处不渗透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布尔加科夫的著作被封存了半个世纪之久。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魔障;狗心;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图分类号: I512.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5-0063-03作者简介:王剑青(1973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赵红梅(1971-),女,重庆人,讲师。
一、前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而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
1925年,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撰写了一部评论后期表现派绘画的专著,书名即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
1938年,意大利文艺评论家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术评论著作中使用这个名词(他称为“奇妙的现实主义”),认为是超现实主义之后当代美术界出现的一种新流派。
此后,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又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一步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了理论阐述。
然而,读过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魔障》等的人,就要说,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
《魔障》1924年发表在《矿藏》丛刊上。
《狗心》是作家的早期作品,写于1925年初,虽然当时就得到众多文人的欣赏,但被书刊检查机关断然否定,未能发表,该小说被封存了六十多年,直到1987年才被苏联解禁、发表。
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与启示
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与启示左凤荣2013-2-25 15:52:41 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8期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党员人数曾达到1900万的大党,曾对20世纪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政权,落得自动解散的命运。
苏联剧变20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苏联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在谈起苏联这个大国的解体时,仍然不免带有惋惜之情。
共产党人为苏共失去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而心痛,爱国者为失去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神伤,普通民众为国家解体带来的骨肉分离、交往不便而痛苦。
当然也有人为此而高兴,许多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甩掉了“包袱”,波罗的海国家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独立,中亚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头上不再有“太上皇”和“紧箍咒”。
但人们还是有共识的,都不愿回到原苏联的体制中去了。
苏共丧失政权有其必然性,其教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执政党与革命政党的任务不同,面临的环境也不同,其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活动方式自然也应该有很大区别,但是,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没有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列宁说过:“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
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1]在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无疑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与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结成联盟,夺取了政权。
但是,由于双方在对待农民和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1918年3月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了政府,1918年7月双方的联盟彻底破裂。
实际上形成了布尔什维克一党执政的局面。
在1918—1920年布尔什维克试图按照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模式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一切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工人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农民把粮食按国家的需要量上交给国家。
部编九下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B重工业发展迅速
• C苏联模式制约发展
• D完成农业集体化
• 3.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 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 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 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 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此,苏联( )
治国之有法, 犹治病之有方也 病变则方亦变。
康有为《政论集》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 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 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掠夺了 大量的财富,引起农民的不满。
• 1920年初,苏俄粮食产量只有战 前的一半,广大农民处于饥荒的
• 苏俄(1917年—1922 年)
• 苏联(1922年—1991
特点
•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苏联工业化的评价(影响)
• 积极意义: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 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 业化
• 消极意义: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 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二位。
斯达哈诺夫运动
•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 群众性技术革新和社会主义 劳动竞赛运动,因采煤工人 斯达哈诺夫首先发起而得名。
• 1935年8月30日夜间,6小时 挖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 倍。
请注意区别:
• 沙俄(1547年—1917 年)
• 水兵反抗之激烈和坚决,使大约一万红军被打 死、致残或失踪。喀琅施塔水兵队伍约有26000 人,少数人经审判后被处决,大多数人未经审 判就被处决或被送入集中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疑“喀琅施塔得事作”的历史真相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喀琅施塔得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
这里曾被誉为“革命的堡垒”,不向沙皇专制政权屈服的“红色共和国”。
众所周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曾经被誉为“革命的先锋”“革命的中坚力量”“俄国革命中的莫大骄傲”。
托洛茨基多次在这里发表演说,宣称:“喀琅施塔得的名字是俄国革命史册上的光荣的一页。
”“喀朗斯塔得人过去和现在都不会背叛飘扬在他们的舰队上和军舰上的旗帜。
”我们与水兵之间存在着“坚不可摧的革命相互信任”fzl 在十月革命前波罗的海的水兵是夺取政权的关键力量,各个党派都知道,谁掌握了水兵,就等于掌握了夺取政权的希望,而波罗的海舰队海军倾向性很明确,支持布尔什维克推翻临时政府。
1917年4月列宁从国外返回俄国时,是这些“红色水兵”担负起保卫列宁的职责。
当布尔什维克遇到危机时,列宁多次发出过“我们找水兵去”这样铿锵有力的誓言。
10月30日列宁在告人民通告书中向观望中的民众昭示:“忠于革命事业的波罗的海舰队来支持起义
的人民了。
”毫无疑问,波罗的海水兵是列宁取得政权的一张“王牌”,是列宁最倚重的革命力量。
然而就是这张“革命王牌”、革命的“中流砒柱”为何会在十月革命三年以后突然蜕变成与“白卫军分子和外国武装十涉者相勾结的世界帝国主义的走狗”呢?十月革命期间,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与列宁撰写的《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国家机器消亡的宣传卓有成效,马克思对新型国家的浪漫描述和“工人当家作主”的口号深入人心,在苏维埃协助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工人接管工厂的情况。
那时候工人们真的认为自己当家作主了,以至于把这种新型的工人自治写进法律。
1917年11月14日人民委员会承认“工人有全面监督经济的权力’,工人委员会1918年在管理经济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当时集体管理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有别于其他社会阶级的、特殊的、独树一帜的标志,它是最民主的组织原则[fal短暂的工人自治制度、自我管理模式似乎充满了浪漫的理想。
革命初期布尔什维克还不清楚怎样管理国家,这些理想主义者还是非常相信革命动员阶段那些热烈的同句。
况且列宁也说:“革命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是最高法律。
; fs7列宁甚至对工人们说:“你们自己就是政权,你们愿意十什么就十什么,你们愿意
拿什么就拿什么,我们支持你们。
”工人们为了自己的政权豁上了性命,“无产阶级英勇地走上革命的祭台,做出了无数的牺牲。
内战结束时俄国300万产业工人只剩下1万了。
他们耐心地等待共和国转向十月的轨道”。
大家都对战争结束以后的复归理想有很大的期盼,他们希望尽快能够看到胜利的成果,“没有必要再受煎熬和等待了。
1921年2月,彼得格勒由于粮食定额减少,导致93家企业停产,近3万名工人被解雇。
工人们看到,以工人名义专政实际上是对工人的专政,社会主义的理想色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执政党身上剥落下来。
肃反委员会以“红色恐怖”的高压政策到处抓人,仅2月上半月彼得格勒就逮捕了266人2月23日彼得格勒工人罢工的总人数已达5万人,其他一些工厂紧接着也要采取行动。
列宁认为必须打破或消除群众的反抗并制止苏维埃内部的自由讨论,才能拯救革命。
2月24日俄共(布)彼得格勒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把工人的罢工定性为“反革命破坏”,命令立即实行军管并对工人们进行重新注册,在所有的机关和企业中都组成可以调动军队具有杀伐特权的“革命三人小组”。
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三人小组”的所有命令和决定,“三人小组”具有至高无上的包括采取极端惩罚措
施在内的“镇压权”,它“可在每一个情形下使用军事力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煽动能力积极活动的工人决不手软。
政府决定以严厉的镇压来维持秩序,彼得格勒工人的遭遇激起了波罗的海水兵的愤怒。
距离彼得格勒17英里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芬兰湾东段的科特林岛上,1703年彼得大帝从瑞典夺得该岛以后建立了喀琅施塔得要塞,这里一直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停靠休整基地。
1921年时岛上共有舰上水兵、海岸部队水兵和驻防要塞陆军26887人,其中指挥员1455人、士兵25432人,俄共党员人数约占1/10,水兵中党员的比例要高一些,达到1/6。
岛上另有居民2万余人。
长期以来海军一直是部队当中的精英阶层,地位要高于陆军,即使1921年3月1日在喀琅施塔得铁锚广场举行纪念二月革命四周年的传统集会,约有万人参加集会,发言者们多次提到二月革命后的自由局面以及十月动员时布尔什维克的种种许诺,并强烈要求苏维埃政权接收他们的呼吁书。
从彼得格勒赶来参加纪念典礼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拒绝了水兵提出的政治诉求。
他说:“如果喀琅施塔得说‘一’,那我们就会对他说‘二’,喀琅施塔得不是整个俄国,因此我们不会考虑它的要求。
他斥责水兵“不忠诚、不负责任”,竟敢“以革命功
臣”对党指手画脚,要求他们尽快地与党的声音保持一致。
与会者没有理会加里宁的命令,而是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与“塞瓦斯托波尔号”水兵的倡议书。
加里宁马上召集要塞党委会议,提出武力镇压和逮捕“领头闹事的人”的建议,当即被要塞情报处处长否决(因为毗邻边境,该岛是首都彼得格勒的西北门户以及出于对军队控制的需要,在要塞中有若十俄共情报部门的分部,在2月底彼得格勒就收到从要塞发来的情报总数达176人/次,其中水兵中已有2554人上了黑名单。
这些情报为后来的秋后算账买下了伏笔。
加里宁在离开要塞前部署共产党掌控的部队向要塞集中,准备调集更大的军事力量,“从外部采取镇压措施”。
要塞的水兵曾争取和当局进行公开谈判,彼得格勒方面的回答是:不会向暴动分子做出任何妥协,他们必须受到严惩。
水兵原本指望通过和平施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3月2日,请愿的水兵举行要塞代表会议,选举了一个由5名非党员组成的大要塞的水兵不断地向彼得格勒派出代表团,去申诉他们提出的要求,派出的人均遭被捕有去无回。
同时肃反委员会逮捕了由彼得格勒工厂组织选出的同喀琅施塔得联络的代表团[f2}7。
在1921年3月7日以前从要塞共向各地陆续
派出2}}人,只有1}人因为无法到达而返回,其他人均下落不明。
当局采取各种办法阻断联系渠道,所有两边来往的信封都要经过肃反委员会的检查,海军基地与彼得格勒两边的信息被完全隔绝,使得原本期望取得中央了解真正意图和工人联合行动的想法全部落空。
在首都戒严军管的条件下,政府向民众做了虚假的报道,说海军要塞发生了反革命暴动,暴动是由协约国的国际帝国主义一手策动的,是由白卫军将军领导的暴动。
其实水兵们一直企盼着列宁表态,在他们眼里,列宁是被排除在他们所不满意的共产党领导人之外的洲。
只要列宁能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讲话,肯定他们的行为不是“反革命暴动”,就能改变喀琅施塔得的形势,如果“十大”在3月6日举行,并回到十月革命的立场上,流血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临时革命委员会重申:”3月2日我们举起了第三次劳动者革命的红色旗帜。
我们准备为解放工农的崇高事业献出生命。
他们说我们这里有白军将领和神甫,临时革命委员会由巧名普通水兵组成,我们没有任何幕后黑手。
说我们起义的目的是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和君主专制社会,其实起义自始至终都是坚持社会主义的。
列宁后来也承认说在喀琅施塔得那里不要白卫分子,也不要我们的政
权。
要塞《消息报》发表的文章中说:“共产党夺取政权,答应给我们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幸福,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三年前他们对我们说:‘如果愿意,可以撤回代表,可以改选苏维埃’,而当我们要求改选苏维埃,摆脱党的压制获得自由时,托洛茨基却下令:‘不要吝惜子弹’。
《消息报》3月巧日出刊的文章中说:“劳动人民处在生活的熔炉里,自然而然胜过那些党的自作聪明的人制定的全部脱离实际的策略,任何一个党都没有权利操纵人。
仅从调查委员会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不是为了复辟资本主义,更不是要恢复沙皇专制制度,而仅仅是要求回到革命本来的轨道上来,于是就出现了“革命王牌”被逼迫兵变,再被扣上“反革命暴乱’这样的悲剧,而布尔什维克和列宁从“我们找水兵去”到“处决那里的士兵不要有丝毫怜悯”的“热月蜕变”,从此走上了“背离自己初衷”的社会改造道路。
现在当这个体制完结的20多年后,到了该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时候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