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观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计划生育课件ppt

计划生育课件ppt
综合治理
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包括生育文化、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人口数量、素 质、结构、分布的协调发展。
THANK YOU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状
实施效果
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 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 临一些挑战,如人口老龄化、性 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调整和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 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在不断 调整和念与计划生育
生育观念的演变
传统生育观念
多子多福,重视家族传承和香火 延续。
计划生育政策是政府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调节人口结构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人口和社会的发展 。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控制人口数量
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提倡晚婚晚育 、少生优生等措施,有效控制了
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
调节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控制生育率, 调节了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 等,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男
女比例失调等问题。
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注 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未来劳 动力市场的供给和质量提供了保
障。
人口发展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对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男女比例失调
由于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依然存在,给婚 姻、家庭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计划生育课件
• 计划生育政策介绍 • 生育观念与计划生育 • 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发展 • 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展望 • 计划生育政策的国际比较
01
计划生育政策介绍

关于婚育观的总结

关于婚育观的总结

关于婚育观的总结引言婚育观是指一个社会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和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婚姻和生育的观念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代观念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婚育观进行总结和分析。

历史背景传统婚姻观在传统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制度,其目的是延续家族血脉和传承后代。

传统婚姻观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和家族的利益,女性通常被视为婚姻中的从属角色,并被要求履行孝顺丈夫和家庭的职责。

生育观念的演变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生育被视为一个社会的生存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于生育知识的增加,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从以前追求大规模人口的观念转变为现代追求质量优先的观念。

现代观念婚姻观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婚姻被看作是爱情和自由选择的结合。

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幸福,婚姻关系更多地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

此外,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和多元化婚姻模式的出现也对传统婚姻观念造成了冲击。

生育观的转变现代生育观念更加关注个体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生育被视为个人的自主选择,而非社会或家庭的责任。

同时,出现了晚婚晚育的趋势,许多人更迟想要孩子,以便追求事业或享受个人生活。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婚育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婚姻和生育的时间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经济独立和人才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使得很多人推迟结婚和生育,追求个人事业的发展。

婚育政策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实施了一系列的婚姻和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限制了每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对于婚育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婚育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传统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逐渐演变为个体自由和幸福感的追求。

经济的发展和婚育政策对婚育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婚育观可能会继续演变,并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1.杨希雨, 吴翠云. 婚育观述评[J]. 长阳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4(02):73-75.2.郭文. 婚育观:解释认知反馈对决策偏差的影响机制[J]. 心理学探新,2017, 37(02):104-109.。

生育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生育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生育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2023-11-09
目录
• 生育观念概述 • 生育观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生育观念的调查方法与结果 • 对生育观念的思考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生育观念概述
生育观念的定义
生育观念是指人们对生育子女的态度、看法和价值观念。它 涉及到人们对生育行为、家庭生活、子女养育等方面的认知 和态度。
生育观念的转变对于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也具有重
要意义。
生育观念的历史演变
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文化 背景、经济状况、政治环境等因 素的影响,生育观念也发生了相 应的变化。
从多子多福到计划生育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多 子多福是幸福家庭的标志,因此 鼓励生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们逐 渐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 口素质的重要性,开始倾向于计 划生育。
政府在生育观念方面的角色与责任
提供生育教育和咨询服务
01
政府应提供全面的生育教育和服务,帮助公众了解生育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影响。
支持家庭和妇女权益
02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家庭和妇女的权益,鼓励男女平等分
担家庭责任。
制定鼓励生育的政策
03
政府可以制定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提供生育津贴、减免子
女教育费用等。
思考生育观念的转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育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逐渐被现代生育观念所取代。
社会变迁对生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对人口数量的需求逐渐减少,而对人口质量的 要求却逐渐提高。
生育观念与社会稳定的关联
生育观念的转变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过度的生育率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增加,而适当 的生育率则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_张纯元

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_张纯元

第6卷第1期市场与人口分析Vol.6No.1 2000年1月Market and Demograp hic Analysis Jan.,2000文章编号:1006-4346(2000)01-0047-08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张纯元(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本文依据我国人口生育政策演变的史实,详尽地分析了现阶段人口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将1949年以来的人口生育政策划分为五个阶段;文章最后对未来人口生育政策的走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人口;生育政策中图分类号:C924.21文章标识码:AEvolution of Chinese Fertility Regulation Policies since1949ZHANG Chun-yuan(Institute o f Population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Beijin g,10087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vidence,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urrent fetility regulation in more detail;then distinguishes the fertility regulation policies since1949from five defined stages;and finally makes brief approach to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fertility regulation.Key Words:Popluation;Fertility Regulation Policies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口再生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每个国家都力求制定一个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映客观规律要求的科学的人口政策。

同胞生育观念在育龄青年中的代际演变机制及实践

同胞生育观念在育龄青年中的代际演变机制及实践

同胞生育观念在育龄青年中的代际演变机制及实践说起同胞生育观念在年轻人中的代际演变,嘿,真的是一个充满话题的“老大难”问题。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不就是“生不生孩子”这件事嘛,没啥大不了的。

但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尤其是看着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问:“你们怎么还不生?”好像生个孩子就能立马拿到人生满分一样。

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甚至连谈恋爱都不急,生孩子那就更没啥压力了,反而,很多人对这种事儿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说实话,这种观念的变迁,真的不止是一个“生不生”那么简单。

你看,上一代人,特别是父母辈,简直是生娃的机器。

结了婚不生孩子,几乎是天大的事儿,旁人都会给你指指点点,唉,这么大年纪了,不赶紧生,等老了怎么办?你看看你们那时候,啥都没想,直接生就行了,家庭就是得有孩子,孝顺父母,传宗接代,门面得打理好。

那时的人,觉得这就是最正常的事。

要是没孩子,就好像人生就差了点什么,少了点光彩。

连爸妈一生的寄托都寄托在了“娃”身上,好像没有娃,就啥都不完整。

可你再看现在的年轻人,哎呀,那眼界和心态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变化。

说实话,生不生孩子完全是自己的事儿。

你看那些“单身贵族”,工作也不差,生活也过得滋润,哪儿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孩子的事。

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能力带孩子呢?再说了,现在这社会,结婚都可以“晚婚晚育”,大多数年轻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没那么急功近利了。

大家都是喜欢先自己过得好,活得开心,甚至觉得孩子这件事,不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有生活的选择权,生孩子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可能”,不是“必然”。

当然了,也不全是年轻人故作高冷的样子。

毕竟有些人还是会选择生孩子的,咋说呢,大家都是“有缘人”,只不过这一代人也比上一代人想得更周到一点。

因为现在大家普遍意识到,生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不仅仅是做个爸妈那么简单,还是责任、教育、经济的一场大挑战。

有些年轻人觉得,生孩子意味着自己的自由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绑住”了,生活的节奏会被彻底打乱,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什么时候能轻松一下”。

男女生育观念的变迁与影响

男女生育观念的变迁与影响

男女生育观念的变迁与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男女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迁既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男女生育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传统观念与家庭压力在传统观念中,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繁衍后代的责任,而女人则是孕育子嗣的妇女。

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以男性继承家族财产和姓氏的传统对女性造成了压力。

因此,生育子女对于夫妻双方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社会压力。

男性被要求要有后代以延续家族血脉,而女性被期望能够生育健康的子女。

第二部分:现代观念的转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男女生育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职业发展,而对于生育子女的需求并不像以前那样迫切。

同时,男性在家庭中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使得二者在家庭中的角色更趋平等。

这种变革不仅对女性有益,也为男性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自由。

现代人对于生育子女的观念也更加注重个人意愿和幸福感,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项责任。

第三部分:生育观念的社会与经济影响变革的生育观念对整个社会和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少子化现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

由于个人意愿和经济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生育一个或不生育子女。

这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给社会养老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另一方面,生育观念的变迁也对家庭内部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男性在家庭中肩负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家庭中的婚姻关系也逐渐变得更加平等和和谐。

女性的职业发展也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然而,部分家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着男女角色分工不平等和家庭责任不均衡的问题。

结论:男女生育观念的变迁和影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观念给男女角色带来了不平等和不公平,而现代观念的转变使得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越来越趋平等。

然而,生育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少子化等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生育意愿作为影响人口变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进行全面的述评与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分析了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如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

本文也指出了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推动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生育意愿的历史演变生育意愿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深受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我国,生育意愿的历史演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在传统社会,受“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普遍较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生育意愿高涨。

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口问题逐渐凸显,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

在这一阶段,生育意愿受到政策的强制调控,人们的生育行为开始有所收敛。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也相应调整。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进一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标志着生育政策由控制转向鼓励。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回升,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子女的教育,愿意生育二孩的比例逐渐上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环境逐渐宽松,但人们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

这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成本上升、女性地位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年轻一代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关。

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生活品质和家庭平衡,对生育的期望更加理性和审慎。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人们的生育意愿可能会继续发生变化。

生育观的历史演变

生育观的历史演变

生育观的演变历史生育观1.概念:人们对生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生育观是世界、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

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和不同区域的生育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

我国生育观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形成和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3: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修复多年战乱的疮痍,中国共产党加紧战后修复的步伐,这个时候恢复农业生产、完成民主革命成为社会的主任务,这个时候,还很难有一个明确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

众所周知:人口迅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演汇总后果具有滞后性,并不及时在社会经济中反映出来;相反,由于生产关系变,革命的胜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表面证明了毛泽东关于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正确性。

毛泽东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世间奇迹也能造出来。

成为该时期关于人口的主流思想;另一方面,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和做法,也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并广为舆论所传播。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中国政府自然不会产生限制人口增长和节制生育的决策意识;相反,有关部门从维护妇女健康的角度出发,颁布的限制打胎、节育及人工流产等规定,在理论和实践上执行着一条不成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这一时期的人们的生育观念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并且政治氛围浓厚,亲苏得到支持,因此,都导致这个时期的人们倾向于多生孩子,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领导与指示。

下图生动的展示了那个时期国家对于妇女健康和孩子的极大重视,以及对生产力的迫切需求:这些规定虽然是着眼于母亲和子女的健康,但是,这些规定以及用法律的力量惩罚违反者的表示,使得广大健康的有鉴于要求的群众失去了节育的可能性。

同时,该时期关于人口节育的规定直接导致了人口增长过快,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953—1957新中国成立的初期4年,人口在快速增长。

为了召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划会议,需要进行人口普查,这个时候,我国的人口(601938035)已经远远超过毛泽东说过的最适人口数(四亿七千五百万)了,庞大而激增的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水社会资源等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论当代女性生育文化和生育观的变迁

论当代女性生育文化和生育观的变迁

论当代女性生育文化和生育观的变迁摘要:生育观,简言之就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生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

在我国实施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大部分人们不在以“多子多福“作为现代生育的唯一动机,也不再以传统的观念把生儿子作为唯一的生育目的和需求。

关键词:生育观生育文化意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意识形态的生育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在我国实施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人们不在以“多子多福”作为现代生育的唯一动机。

现阶段,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社会人口学理论表明,一个人的生育行为首先决定其生育意愿,而这种生育意愿又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伴随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转变,特别是中国人口进入“不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生育文化研究成为社会人口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1]一、生育观的概念及其特征生育观,简言之就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生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

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和不同区域的生育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

我国生育观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形成和发展的。

(一)生育观的概念界定生育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对生育观的看法见解和看法。

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以及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思维模式的总和。

总体来看它包含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和生育需求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生育意愿。

它是指人们对生育子女数量、性别、间隔以及生育质量等方面的主观愿望。

生育意愿所表现出的是对其所喜欢的生育行为,虽然它在对理性生育行为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它不能作为生育行为的充分条件。

第二个层面是生育动机。

就是指人们产生特定生育意愿的原因或者是意愿目的。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

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

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

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

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

“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生育率与文化传统:生育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演变

生育率与文化传统:生育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演变

生育率作为衡量人口增长的重要指标,其变化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育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生育率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分析生育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演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传统对生育观念的深远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生育往往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责任。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普遍追求子嗣兴旺,认为子女是家族的延续和福祉的保障。

这种观念直接推动了较高的生育率。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生育观念更加倾向于个人选择和责任,而非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因此,这些国家的生育率相对较低。

其次,生育观念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生育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劳动,她们对生育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理性和自主。

而在发达国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政府往往通过政策手段鼓励生育,以维持人口结构的平衡。

这些社会变迁对生育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影响了生育率的变化。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育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历史、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生育观念相对传统,家庭普遍追求大家庭和子孙满堂。

而在一些欧洲国家,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生育观念更加倾向于个人选择和家庭幸福,而非传统的生育压力。

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生育率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育问题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生育观念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交融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生育率的变化归结为某一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应该全面地看待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生育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生育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生育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育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限制,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初衷是为了应对当时人口过多的问题,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生育观念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陆续实行了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试点,允许部分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人们对于家庭观念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多子女家庭的优势。

他们认为,多个孩子可以相互照顾,兄弟姐妹之间可以互相成长和学习,形成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

除此之外,多子女家庭还可以分担父母的养老压力,保证家庭的长期稳定。

随着人们对生育观念的转变,中国政府也逐渐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

2015年,中国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允许所有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劳动力资源供给,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孩子就足够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多子女家庭的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然而,尽管生育观发生了变化,中国仍面临着一系列的人口问题。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养老、医疗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群体的生育率依然偏低,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和劳动力供给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首先,政府提出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例如加强健康服务、提供育儿津贴和教育补贴等,以提高人们生育的积极性。

其次,政府还推行了人口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育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计划生育与生育观念

计划生育与生育观念

计划生育与生育观念计划生育,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对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手段。

而生育观念,则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解决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资源压力、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通过控制生育率,促进人口合理增长,进而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有利条件。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形式多样,根据国情和人口情况的不同,各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例如,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包括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节育措施以及奖励和惩罚机制等。

这些措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

二、生育观念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育观念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观念中,生育被视为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而现代观念中,生育更多地与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生活品质相联系。

1. 个人追求幸福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幸福成为主流观念。

由于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家庭负担的增加,许多人更愿意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个人发展上,而不是过多关注生育。

2. 经济压力增加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经济压力也日益增加。

许多年轻夫妇因为经济条件不稳定,而选择延迟生育,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实力。

3. 教育观念的变化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

因此,一些夫妇选择少生或者不生育子女,以便更好地投入教育资源。

三、计划生育与生育观念的关系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而生育观念则是人们对生育行为的态度和价值观。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人口的发展和家庭的决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可以引导和规范生育行为,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对待生育。

同时,生育观念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和措施。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也可能与一部分人的生育观念发生冲突。

一些夫妇因为个人原因或者其他社会因素不同,持有不同的生育观念,而与政策的规定不一致。

这时,政府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和人性化的管理,以平衡个人选择和国家利益。

哈萨克族的传统生育观及其演变趋势

哈萨克族的传统生育观及其演变趋势

作者: 纳比坚·穆哈穆德罕
作者机构: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
页码: 45-48页
主题词: 哈萨克族 生育观 哈萨克人 家庭成员 生活方式 社会生产方式 各民族 传统 不同类型 伊斯兰教
摘要: <正> 人类自从设舍立家以来,孩童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在每个家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先先后后形成不同类型的许许多多的人民共同体——民族,由于每个民族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异,因此在以往的社会里在每个民族家庭中孩童所占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历史上孩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育观的演变历史
生育观
1.概念:
人们对生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生育观是世界、人生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

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和不同区域的生育观念是完
全不相同的。

我国生育观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形成和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
初期1949--1953: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修复多年战乱的疮痍,中国共产党加紧战后修复的步伐,这个时候恢复农业生产、完成民主革命成为社会的主任务,这个时候,还很难有一个明确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

众所周知:人口迅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演汇总后果具有滞后性,并不及时在社会经济中反映出来;相反,由于生产关系变,革命的胜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表面证明了毛泽东关于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正确性。

毛泽东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世间奇迹也能造出来。

成为该时期关于人口的主流思想;另一方面,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和做法,也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并广为舆论所传播。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中国政府自然不会产生限制人口增长和节制生育的决策意识;相反,有关部门从维护妇女健康的角度出发,颁布的限制打胎、节育及人工流产等规定,在理论和实践上执行着一条不成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这一时期的人们的生育观念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并且政治氛围浓厚,亲苏得到支持,因此,都导致这个时期的人们倾向于多生孩子,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领导与指示。

下图生动的展示了那个时期国家对于妇女健康和孩子的极大重视,以及对生产力的迫切需求:
这些规定虽然是着眼于母亲和子女的健康,但是,这些规定以及用法律的力量惩罚违反者的表示,使得广大健康的有鉴于要求的群众失去了节育的可能性。

同时,该时期关于人口节育的规定直接导致了人口增长过快,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953—1957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4年,人口在快速增长。

为了召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划会议,需要进行人口普查,这个时候,我国的人口(601938035)已经远远超过毛泽东说过的最适人口数(四亿七千五百万)了,
庞大而激增的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水社会资源等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此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感到住房日益的紧张,青少年升学受到校舍的限制,育龄妇女的避孕要求变得强烈起来。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领导人也感受到了人口增长过快的挑战和压力,并且在当时的中国,政策性的法规是执行力最高的。

因此,在当时社会关于节育问题讨论较多的背景下,1953年,经过深思熟虑,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开展节育工作座谈会等形式,明确表示:“现在我们要肯定一点,党中央是赞成节育的。

”在中央的催促下,
1955年2月,卫生部起草了一份给中央的报告,检讨了过去草率反对节育的态度,提出“在中国今天的实力条件下,是应当提倡计划生育的;在将来,也不应反对人民群众自愿节育的行为。

节育不加限制,并且应该适当引导,人工流产和绝育应加以限制,溺婴等则应禁止。

从中看出,虽然那时候法律法规的不完备、不成熟,但是党中央已经注意到中国应该提倡有计划的节育,控制人口数量。

1956年到1957年,节制生育的方针被周恩来、毛泽东等领导人多次提起,并且扩散到农村,不断强化节制生育的社会舆论环境。

在那个时候,温饱问题是百姓的第一要务,因此,中国的粮食在1956年比1949年增加了7900万吨,但是人口增加了800多万,因此人均粮食产量慢的多。

毛泽东针对这一问题,感慨人口增长过快的弊端。

由于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人多是好事—节制人口,一度甚至提出了“计划生育”的观点。

1957年10月,他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说:“计划生育,要公开教育,无非也是来和大鸣大放、大辩论。

在生育问题上,人类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将来要做到完全由计划的生育。

”这一期间,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节育工作的重视,有力的推动了节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并得到了多个国家机关如国务院的确定。

1957—
正当我国人口控制工作逐渐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之时,1957夏,在整风“鸣放”高潮中突然开展的反右派斗争以及随后的“大跃进”运动中止了这一工作。

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思想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既对马寅初的人口论表示赞赏,又在红旗日报发表文章,抒发自己看见六亿多人口精神饱满的自豪与欣慰。

这种政治气氛中,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不点名地批判了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

陈伯达、康生的发难把批判马寅初及“新人口论“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对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实施节制生育政策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复存在, 计划生育实际工作已陷于瘫痪状态。

1968 年8 月, 计划生育组织机构被撤销, 有关计划生育工作由卫生部军管会业务组领导。

于是, 在动乱的年代里, 我国人口又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