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及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为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

师大学王海英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我猜有的老师听过,但是今天中午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殷主任给我打气,说好的东西值得一再地分享,所以我想尽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把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的一个话题再做一遍沟通。能不能举个手,我大概了解一下有多少老师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话题。好像没几个,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多。

刚才老师给大家做的一个引导,是更多的关于项目建设的问题,就是接下来这个课程该怎么来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哪些准备以及最后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成果。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话题呢,是一个非常非常微观的,但说老实话,我哪有资格讲这微观的问题。我是一个做政策研究的,政策研究几乎都是非常大的,曾经跟别人要钱的这样一个偏重于财政投入这样一个方向的一个具体的研究容。我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呢,应该更多是PPP模式,就是这样一个,做的财政部的一个委托课题。这个环境的这样一个话题是10年开始做政策的时候,在调研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基本的想法,感觉就是为什么我们幼儿园的环境长得那么像,是不是可以比较有个性一点,比较独特,比较的像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风格,每个人的特点,就像我假如让我坐在那讲,我可能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你让我站着讲我可能立马觉得自己思路比较清晰,至少自己不会睡觉。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话题有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在我看来叫“儿童中心”。因为课程游戏化,它是我们这个项目接下来要做的一个容。但是,刚才老师也讲了,什么是课程,什么是幼儿园的课程,我相信它应该包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样一个关于环境的这样一个块面。环境一定是我们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投射点。环境是怎么来创设以及如何创设,我更多讲的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也就是怎么样以儿童为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来引领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这个环境可能是一

个大大的环境,也可能是一个非常小的,哪怕就是一个区域的一个具体的环境的一个设计。它可能是大的,也可能是小的。这是一个环境设计的核心,不是我想要说的,因为既然我是做大的研究的,所有我可能更多是希望通过环境创设做一个引导,也就是生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风格,叫儿童中心的教育文化。

儿童中心的教育文化从哪来?咱们中国的文化是不是能够承载这样一个无声的期待,或者说承载我们学前人的所谓的一种教研梦想的。我想其实可以去追溯一下,怎么去追溯呢,我们来看一下,我自己做了一个文字上的一个追溯,去查一查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起源。中国文化的文化起源,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文献中加以挖掘。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这两个字,它是一个文治和教化,而且是一个响当当的动词,你会发现这个动词的爆发力和暴力的色彩,我一直觉得它很强。我个人是社会学的研究背景,所以我就觉得这两个词特别具有杀伤力。这个文治和教化,你可以看到在这里可能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是一种不平等,是一种A和B,特别是谁来文治,文治谁,谁来教化,教化谁之间的这样一种极端的不对称。在这样一种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咱们可以不可以,是不是有可能形成一种所谓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设计思路,以及有没有可能借助于我们的儿童文化、儿童中心的一种环境设计来达成一种可能的儿童中心的这样一个文化呢?当然我个人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观望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做一些探索,我想行动比观念更重要,哪怕这个行动呢它只是一点点的改变,我觉得它的意义都非常非常的重大。

当我们看到“文化”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去看一下咱们中国“教育”这俩个词的一个起源。如果我们去回溯这样一个词的起源,不管是象形还是会意字,都可以发现“教育”这个词,教育的“教”这个字,它其实也传递着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含义。如果我们去看这样的一个象形文字“教”的话,当然有老师说它就是一个会意字,我把它解释为象形字,实际上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由4个部分构成的,

上面是个“人”下面是个“哥”,右边上面是个“木”,下面是个“子”。我把它就解释为:成人手拿木棒,鞭打孩子。实际上它是这么一个过程,称为教,它和文化里面的文治和教化,我感觉比较的切合,它们都具有一种相似的精神气质。我们进一步的去看这个孝文化或者我们通过一些解释的话,教育的“教”它左边是个孝,右边是和反文。当年鲁迅先生在写《二十四孝图》的观感和读感的时候,他会有很多他非常独特的鲁迅似的想象。我也带来我的一种独特的想象,所谓的“孝”文化,所谓的教育的“教”其实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呢?或者说孝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反文化的东西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去看我们中国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这个教育学的课程,我们经典的教科书是如何来诠释什么是教育的。你在这个教育解释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非常可怕一种解释的力量,它强调的是什么呢?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者是谁,受教育者是谁?幼儿园的活动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吗?我相信不是,因为我们都说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是课程。所以它不是那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咱们老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我们《纲要》里面强调是什么?咱教师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扮演一个——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这样一种角色。咱们的孩子,当然不是这样一个很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角色。在这里呢可能看不见所谓的儿童中心,因为它其实不把儿童放在考察事件的中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既然孩子在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没法放到中心来加以考量,那我何以又去通过这样所谓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呢?那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嘛。这是一个很西化的思想,但是这个西化的思想,我觉得它有很多的实质的意义,以及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可能的生长的路径。

我同时又比较了一下我们英文的这样一个culture,从它的拉丁语的词条里来寻找,它是什么意思呢?它带有很多这样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和谐、比较生态的这样一种观点,它强调的是一个耕种和培育。看到这句话,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叶圣先生在讲过一

些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农业,大家可以想一想,教育的农业意义,意味着什么,而教育的工业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教育是农业,想想它是和生命,和动植物这样一个生长的周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育一旦和工业紧紧相连的时候,它可能就会不得不有很多的效率啊、工厂啊、标准件啊、大生产啊这样一些元素在里边。我想这里“文化”是不是或多或少地看到了一个儿童和成人世界的一种相对平等状态呢?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看这个education,英文的教育,大家都知道education 是啥意思。如果我们去追问它的一个拉丁语的词条,你会发现它其实是连个词延伸而来。在这个延伸过程中,我更多的觉得它是一个什么呢,它原来叫管子。实际上什么叫教育,教育它是根据管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水流的编排布局。也就是说我的教育的目的不是来硬性的配置,而是要什么,先去研究管子自身的特点是什么。因此它所创造的一种教育学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所说的“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这样的一种教师要能够的去支持孩子、理解孩子这样一种师幼关系,或者说这样一种教育学的观点。

在这里我想我们或多或少的能够看到儿童中心,或者说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儿童中心”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不是在中国文化中长出来的,它这个从嫩芽到参天大树都是在西方的文化中生长起来的。不管是在当年杜威所倡导的一个建构主义教育运动,还是欧洲的爱伦凯所倡导的新教育运动,其实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就是怎么样在我们建构我们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考察儿童与儿童有关的任何问题的过程中,把儿童这样一个主体放到我们的中心来。就是要改变我们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教师,过于强调课程,过于强调教学的这么样一个传统的三中心的思想。

既然咱中国文化其实不大支持或者说不大能够生长这个所谓的儿童中心的文化,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所以这就带来做的艰难。所以我这里应该说也或多或少做了一些探索,这些探索呢,应该是两年前做的比较多。最近这一阵子最多做的是政策课题,觉得政策课题太多以后,觉得没有精力再来关注环境。我当时在做这个话题的时候,其实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