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时教案总第13时题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新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
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1.战国时的匈奴: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
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
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
(治标不治本)西汉初年的”和亲”(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②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下,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边疆各族的发展方面,汉朝首先要面对的是南方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国是汉朝的南方邻邦,其国力虽不及汉朝,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令汉朝感到威胁。
为了稳定南方边陲,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开展和南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
汉朝在南方地区派遣军队,削弱南越的势力,最终将南越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手段,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与南越交往,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实力。
在西北边疆地区,汉朝面临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稳定西北边陲,汉朝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通过军事手段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展开较量,并最终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然而,与南方的南越相比,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匈奴等游牧民族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的相处常常是冲突和对抗的。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鼓励农民移民到西北边疆地区,促进农耕与牧业的结合,减少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
此外,汉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通过向游牧民族派遣使者、赠送文物等方式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汉朝通过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加强对边疆各族的控制和统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边疆各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BC119年)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 年
前138~前126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时间- 沟通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和西域空” 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他是我国历史 结果: 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 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开发和中西交 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 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 了基础。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 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引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匈奴、乌桓、鲜卑 夫余
西域各族 西南夷 南越 东越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⑴经济 ⑵政治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⑴西汉
① 汉初(政策、原因) ② 汉武帝时(政策、原因、经过、结果) ③ 汉元帝时(政策、原因、影响)
⑵东汉(①匈奴分裂、②击败匈奴)
秦朝:①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 ②设机构,派官员,驻军队。 ③迁人口,发展经济。 西汉:①汉初,“和亲”、经贸往来。 ②汉武帝,军事反攻 ③汉元帝,“和亲”、经贸往来。 ④王莽,发动不义战争。 东汉:军事斗争,解除匈奴的威胁。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 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 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 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选择题
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 C ) A、 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维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涣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书》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02、概况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原因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结果 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
7、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
称“百越”。其中的“南越”是指( B )
A、温州一带的越人 B、两广地区的越人
C、福建省内的越人D、台湾一带的越人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9、西域都护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
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使西域和中原的治经济联系日
益密切;开通了西域的道路;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
大文明在这里汇聚;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
交流;封建国家的影响深入边疆;
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有哪些?)丰富了物质生活
从中原传去大量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
在这种交流中汉代输出的影响最大的是应用性技术— —铸铁、井渠法
原因: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经济文化繁荣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3、后人认为,因为汉武帝耗竭国力,导致西汉 由盛转衰。对照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你认为汉 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什么?(12分)
• 汉武帝的功绩: • 击退了匈奴贵族的进攻,有利于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定。
(2分)派遣使者通西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西部 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打 击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 度的巩固。(3分)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有利于人民生 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2分) • 汉武帝的过失: • 连年用兵,生活奢侈腐化,(4分)导致大量劳动力死 亡;农民负担严重,破产流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使西汉国力衰落。(3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思想控制,开始了孔孟之道对社会的长期统治,给 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3分)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边疆各族
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2.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1。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原因:国力强盛 原因 国力强盛 政权巩固, 政权巩固,无后顾之忧 强大的骑兵队伍 卫青、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 2、张骞通西域 、 时间:公元前 时间:公元前138年 年 目的: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意义: 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标志--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③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 和亲 3、与东汉的关系 、
匈
匈奴的兴起
奴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奴
夫余 乌桓
西
域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以畜牧业为主, ①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 世纪, ②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广泛使用 公元前 世纪 匈奴——奴隶制国家 ③匈奴 奴隶制国家
匈奴的生活状况: 匈奴的生活状况: 逐水草,习涉猎, 逐水草,习涉猎, 忘君臣,略婚宦, 忘君臣,略婚宦, 驰突无垣
归纳秦汉时期, 归纳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支流主流:和平友好、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支流:存在矛盾和斗争正确看待民族矛盾和斗争这是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两汉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原因)统治者采取有效的政策,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特点)从而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p14)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p26)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有越等.3.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2、关系表现攻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秦攻守兼顾守修长城、九原郡、迁民实边①汉初和亲西汉时战时和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取消和亲、设立四郡)③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互市兴旺和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融合东汉有战有和战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匈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
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内郡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稍止。
材料二至孝文帝即位,复修和亲,文帝遣宗人女郡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材料三按: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汉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于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怒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
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1、汉高祖对匈奴采取怎样的政策?与匈奴和亲政策,向匈奴奉送物品。
2、汉文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继续和亲政策,因时汉朝国力不强,汉文帝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
中国古代史 高三 上册 第二章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4、東漢與西域的關係
漢明帝時,派班超經營西域,班超被 任命為西域都護,管轄西域;
(1)概況:
(2)歷史作用:
恢復並加強西域與內地的聯繫.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 (1)概況:
漢朝時,我國西南地區分佈著數十個少數民族,當時統 稱為“西南夷”
(2)兩漢對西南夷的管理 西漢: 漢武帝設郡; 東漢:西南夷重新併入漢朝版圖 2.百越:
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情況, 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張騫把這些情況詳報告給漢武帝。此後,他還建議漢武 帝應該加強與西域的友好往來。漢武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2、西漢時,張騫通西域
(1)概況
時間 目的 結果
為聯絡大月氏夾 雖沒有完成任務,但促進 第一次 BC138年 西漢和西域的相互了解 攻匈奴
第五節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 發展和民族關係
正確 認識 民族 關係 的幾 個基 本原 則
正確認識民 族關係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和平友好、相互 融合、共同發展
支流:存在矛盾和鬥爭 這是民族融合的一種特 殊形式 矛盾鬥爭有正義非正義 之分但不存在侵略與反 侵略之別
正確看待 民族矛盾 和鬥爭
破除大漢族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觀
(3)西漢;漢元帝時 “和親”政策
①背景:
匈奴內部分裂,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提出 “和親”要求 ②代表事件: 昭君出塞
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於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 郡秭歸縣寶坪村。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 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昭君的絕世 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 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入京。公元前33年,北 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 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 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 應詔。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 國泰民安,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 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 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其间涌现了许多边疆各族,并且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是边疆各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一、边疆各族的发展1.胡族的崛起:汉代边疆地区出现了许多胡族,并且其中以匈奴最为强大。
匈奴在西汉时期曾多次侵扰中原,给汉朝造成了巨大威胁。
直到东汉末年,刘备通过与羌族结盟,并与鲜卑、氐族等胡族建立好关系,成功对抗了匈奴,稳定了边疆。
2.西南各族的崛起: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白族等。
在汉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各族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与中原地区保持了不少的交流,形成西南文化的独特风貌。
3.越南地区的发展:汉代时期,越南地区的各族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越族成为其中最为强大的族群,与中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二、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1.政策转变:西汉初期,对待边疆各族的政策主要是剿灭和驱逐,但到了西汉中期,由于与匈奴的战争不断,汉朝开始采取安抚政策和封君政策,通过联姻、赋予地位和封号等手段,来与边疆各族建立关系,以维护边疆稳定。
2.渗透与融合:汉代对边疆各族的政策还体现在对其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汉朝从边疆各族中吸收了不少的战争技术、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推动了汉族与边疆各族的交流与融合。
3.边疆各族的归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边疆各族中的一部分开始融入汉族的行列,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归化的各族,参与了统一战线,为汉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胡族崛起、西南各族的发展以及越南地区的发展,都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变化带来了新的影响。
政策的转变、渗透与融合、边疆各族的归化,也使得边疆各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些变化与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 副本
读图指出西汉边疆主要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西域各族
西南夷
越族
一、两汉时期的民族分布
匈奴、鲜卑、乌桓 北 方 西域各族 西 部 西南 西南夷
夫余
东北
两汉
南 方 越族
二、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概况
经济: 游牧经济,以畜牧为主,也从事农业。铁器的 使用深入各个领域。
政治: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冒顿单于) 2、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和与战) “白登之围”
①汉初“和亲”: 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 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作用:暂时缓和了汉匈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但不 能阻挡匈奴的攻掠。
②中期:汉武帝时,反击匈奴 条件: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 过程:见课本“三次大战简表” 性质: 汉抗击匈奴属于正义的自卫战争。
1.此诗在赞扬谁,诗人是如何评价出塞事件的?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 兵。” ——王峻 《题明妃出塞图》
王昭君。 持肯定态度,协调汉匈关系,确保稳定和发展。 2.我们应如何正确地评价昭君出塞? ①密切汉匈关系,促进贸易文化往来 ②维护汉匈和平,造就和睦相处 ③为民族融合作出贡献
结果: ①重创匈奴,迁徙漠北;
②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1.客观原因: 国力强盛,实力远超匈奴。
2.主观原因:
知人善用,重用霍去病、卫青等良将
③后期:汉元帝时,昭君出塞,远嫁呼韩邪单于, 汉匈和平和睦相处40余年。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今湖北 秭归人。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 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 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 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 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王昭君墓又名汉明妃墓、青冢,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 黑河之滨。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7 人教版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其 人
想一想
“凿空”??
(1)什么叫做
(2)张骞通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域正式归属中央准备了条件 2.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联系在了 一起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 3.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 4.保证了丝绸只路的畅通 ,促进了 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 质生活
(3)过程
前 138 年 前 119 年
为了联络西迁的大月 氏攻击匈奴 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 第一人,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 汇聚,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 空”,他的勇敢坚毅精神为后世 景仰。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为了扩大西汉的影响, 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加强西域各地同中原 的政治经济联系
想一想
两汉时期我国边疆有哪些
少数民族??
2.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 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②南部边疆,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数民族 政权。 ③西部边疆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 乌孙。 ④东北边疆,包括夫余、高句丽等民族。
二,匈奴的兴衰 1匈奴简介
役 “ 警野边 ”, , 城 史 黎三晏 载 庶世闭 : 亡无, 干犬牛 戈1.汉初的西域
1西域的“城郭诸国” ①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三十六国,绝 大多数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 ②西域诸国多以城郭为中心,史称“城郭诸国”。
(2西域的社会经济
“ 落 雁” 的 故 事
昭君出塞图
想一想
昭君为什么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和 赞扬?
昭君出塞的影响
(1)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 (2)双方文化经济往来更密切,有利 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 促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往来与 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其次,匈奴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双方战争绝对不能定性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 争. 再次,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匈奴与两汉关系
中的支流,和平才是主潮流.
二、西域
1、含义: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
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 地区和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玉怨 唐门杨 王关柳 之 玉门关遗址 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A.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战:史实说明; 和:史实说明; 结论:战争状态是暂时的,也是支流,友好往来是长期
一、匈奴(注:蓝色字为板书内容) 1、匈奴的概况
经济上: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经常迁徙;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政治上: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总体线索:
汉初“和亲” 汉武帝军事征服 亲” 汉元帝“和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①原因 ②内容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
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 赠送大量物品,双方约为兄弟,以 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 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大规模战 争,但匈奴对边境进攻从未停止。
③作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A.西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 公元前60年 职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B.东汉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PPT课件 课件2 人教版
•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西汉末,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归汉朝版图
与百越: 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冒顿射马图
霍去病收复河西(前121年)
马踏匈奴
高168厘米,长 190厘米,约创 作于公元前117 年(西汉时 期),原立于 陕西兴平县道 常村西北的霍 去病墓前。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干马
昭 君
戈布
出
之野昭
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役,君
。三出
”世塞
——
无后
《 汉 书 》
犬“ 吠边 之城 警晏 ,闭
黎,
庶牛
亡
张骞通西域
玉门关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 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他的哥哥班固被 召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 到洛阳,班超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 劳苦,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 应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笔从戎。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 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 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
教学过程: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
西域主要是指今天的甘肃、新疆等地,这一地区对两汉的内政外交都很重要,但在当时主要受匈奴控制,很有必要选派得力人员去沟通联系。
教学过程:
三.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
1.“西域”的地理范围
(1)狭义: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南南北;
(2)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含新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
③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双方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④性质:国内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反侵略性质。
汉武帝对匈奴军事反攻
(1)条件: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军事——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
(2)评价: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是正义战争;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师
生
互
动
记
录
第页
课时教案总第14课时
课题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两汉与西域、西南夷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通西域目的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两汉对西南夷的管辖。
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知识结构:二.考点归纳: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西汉与西域①张骞通西域。
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
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渐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
思考练习: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C.汉武帝赐予“滇王之印”D.汉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的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C.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7.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西汉与东汉的相似之处有①对匈奴进行战争②与少数民族和亲③设置西域都护④设郡管辖西南夷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 ②③④8.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A.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B.西汉与西域联系加强C.丝绸之路的形成D.西域从此脱离中央控制9.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和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相比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汉民族政策的变化B.是由汉国力的强弱所决定C.统治者的好战D.统治者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10.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任务B.西域不愿意同西汉夹攻匈奴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1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大的意义在于A.了解西域的情况B.加强经济文化联系C.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D.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12.对张骞出使西域,评价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的汇聚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贡献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3.班超出使西域最大的贡献在于A.在西域奋斗了30多年B.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增进了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友谊,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D.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14.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①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②促进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 D ①②④15.汉代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①西汉丝绸业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关系④西域都护的设置A.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 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C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17.汉代,我国同西亚地区的通商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晶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18.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19.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修建防御工程D.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20.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①西汉疆域得到扩大②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中西贸易的发展④加速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21.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与坎儿井④葡萄与石榴A ①②B.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②③④22.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3.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这主要是由于A张骞通使B.西汉击败了匈奴C开通“丝绸之路”D.西域都护的设置24.汉朝时,被称为“西南夷”的是( )A夜郎、滇等少数民族B.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C.西部的氐、羌等民族D.西南的乌桓和鲜卑25.下列不属于西汉时边疆地区管理加强内容的是( )A.西域都护的设置B.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C.在西南夷地区设郡D.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26.两汉时期不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是A匈奴B.乌桓C.鲜卑D.夜郎27.秦朝巩固开发北部地区的主要措施是A开通秦渠B.开通灵渠C移民实边D.修筑长城28.中央政权正式管辖西域始于(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前1世纪D.公元1世纪29.汉武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其内容有①昭君出塞②派张骞出使西域③在西南地区设郡④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0.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
两者相距( ) A.209年B.210年C.211年D.212年四.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材料二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请回答:(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
(3)上述三段材料主要探讨的是西汉处理民族关系时的什么政策?应如何评价这种政策? 2.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请评价这一观点。
翦柏赞。
对张骞道西次的重大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
张骞返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开通了“丝绸之路”。
继张骞之后,班超、甘英、玄奘、马可波罗等在中西文道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返西域开创丁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同时西方优秀文化也融入了中华文化。
4.简要评价两汉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并指出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两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主要存在战、和两种关系。
从战来说如西汉时期,匈奴掠夺汉北部边郡,汉高祖、汉武帝都与匈奴发生战争。
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边疆地区的威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东汉亦派窦固、窦宪北击匈奴,使北部边郡转危为安。
从和好来说,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西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祖国。
总之,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友好团结是主流,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师用)一.知识结构:二.考点归纳: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西汉与西域①张骞通西域。
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
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渐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
思考练习: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C.汉武帝赐予“滇王之印”D.汉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的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C.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7.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西汉与东汉的相似之处有①对匈奴进行战争②与少数民族和亲③设置西域都护④设郡管辖西南夷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 ②③④8.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A.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B.西汉与西域联系加强C.丝绸之路的形成D.西域从此脱离中央控制9.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和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相比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汉民族政策的变化B.是由汉国力的强弱所决定C.统治者的好战D.统治者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10.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任务B.西域不愿意同西汉夹攻匈奴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1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大的意义在于A.了解西域的情况B.加强经济文化联系C.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D.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12.对张骞出使西域,评价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促成了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的汇聚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贡献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3.班超出使西域最大的贡献在于B.在西域奋斗了30多年B.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增进了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友谊,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访问西汉D.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14.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①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②促进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 D ①②④15.汉代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①西汉丝绸业的发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关系④西域都护的设置A.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 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C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17.汉代,我国同西亚地区的通商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晶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18.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19.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修建防御工程D.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20.西域都护的设置有着重要意义,包括①西汉疆域得到扩大②促进了西域各族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中西贸易的发展④加速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融合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21.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与坎儿井④葡萄与石榴A ①②B.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②③④22.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3.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这主要是由于A张骞通使B.西汉击败了匈奴C开通“丝绸之路”D.西域都护的设置24.汉朝时,被称为“西南夷”的是( )A夜郎、滇等少数民族B.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C.西部的氐、羌等民族D.西南的乌桓和鲜卑25.下列不属于西汉时边疆地区管理加强内容的是( )A.西域都护的设置B.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C.在西南夷地区设郡D.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26.两汉时期不属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是A匈奴B.乌桓C.鲜卑D.夜郎27.秦朝巩固开发北部地区的主要措施是A开通秦渠B.开通灵渠C移民实边D.修筑长城28.中央政权正式管辖西域始于(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C公元前1世纪D.公元1世纪29.汉武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其内容有①昭君出塞②派张骞出使西域③在西南地区设郡④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0.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