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解析

合集下载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如果说,庄子是一个既模糊又清晰的人物。

那么,苏东坡则完全是一个清晰的人物。

他的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生平,轶闻都广为流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尤为难得的是,人人都爱苏东坡;这一点,对于文学家来说,简直空前绝后。

作为文人,他拥有令他自由表达的一切才华,发乎本性,畅所欲言;作为个人,他享受人生每一刻的凡俗时光;作为信仰者,他从疑问人生到正视生活,充分思考过,创造过。

苏东坡迷人的地方太多,慢师傅想除了以上提及的三个特点外,喜欢苏东坡的人更多是因为他的性格。

▲张大千苏东坡像苏东坡一生三教贯通,进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

几起几落,却依然保持着自身心境的淡定。

他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在朝堂能为民请命,在山水能怡然自得,与友人能嬉笑调侃,在寺庙能感慨人生如梦。

▲苏东坡《枯木怪石图》倪匡曾把金庸人物分为三六九等,照他的标准来看,苏东坡可列为绝顶人物。

而林语堂也把苏东坡列为第一有魅力人物。

苏东坡具有什么魅力,能千百年来吸引众多文人呢?以下,慢师傅试着分析一下。

我们都知道结束了武人执政的宋朝,因为害怕残唐五代的藩镇割据,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武人,而重视文人,因此宋代的文人即便被认为有罪,也不会判刑或杀头,顶多就是流放。

苏东坡在性格上是既豁达又坚守,而这种性格是不太利于在官场里混的,因此他的一生一直在被流放,流放,再流放,一路向南,最后流放到琼州(海南)天涯海角去了。

▲苏东坡《跋吏部陈公诗帖》▲苏东坡书法顺境人人都过得欢乐富足。

所以看一个人个性最恰当的时机,是看他在逆境中如何自处。

苏东坡的态度是,不认为那是逆境。

他走到哪儿,玩到哪儿,写到哪儿,各种文体都玩得漂亮。

任何文体,只要苏东坡的手笔出现,就是极致。

以下,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苏东坡的诗词,体验他是怎么“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吧!《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说:提到苏轼,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几十年都在被放逐的路上。

可他却依旧泰然处之。

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广西宾阳)。

王定国受贬时,其侍妾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

五年后,王巩北归,寓娘在席间敬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赞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是受到儒释道文化共同滋养的一代大师,从他的号“东坡居士”就可看出他的精神归宿——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即吾乡。

千里随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广播稿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广播稿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音乐:《李荣浩- 李白》01:22渐弱,播音,播音结束后音乐继续(刘)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崔)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刘)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崔)他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刘)他的QQ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崔)没错,他就是——苏、东、坡。

背景音乐:《李志辉- 水墨丹青凤凰城》(刘)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山市,有一个婴儿降生了。

没有什么电闪、也没有什么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

此后这条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崔)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刘)首先是他的母亲,她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儿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崔)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的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

(刘)他的姐姐,非常疼爱东坡,但是在出嫁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当然,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苏小妹,那是大家喜爱东坡,杜撰了一个和他同样逗比的妹妹出来。

(崔)而他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

集体朗诵稿:你是这样一个人(苏轼)

集体朗诵稿:你是这样一个人(苏轼)

你是这样一个人旁白:你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你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你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你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你就是苏东坡,你用你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旁白:但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在痛击你年轻的心灵,在一个孤独的夜晚你忽然梦到离世许久的妻子,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随着那晚的月光肆意流淌:诵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旁白:你不愿向命运低头,更不愿苟且的活着,然而命运把你和亲人拉至千里之遥。

丙辰中秋,天上的一轮明月勾起了你对千里之外弟弟的无限思念: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吟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旁白:“乌台诗案”让你转眼凄凉,九死一生。

在精神上你孤独无告,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生命告白又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和抉择!吟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旁白:一个伟大的灵魂是不会归于沉寂的,你,开始自省:这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你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你将目光投向这无穷无尽的天地间。

吟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吟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安,最后客死北反途中。

苏轼一腔衷心热血,历经岁月涤荡,最后化为一片淡然超脱的平静之湖,卧云弄月于红尘。

下面店铺整理了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欢迎阅读。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篇一敬爱的苏东坡先生:您好!记得背得您的第一首词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时只觉得“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那样的有意境。

后来,我又偶然发现,您的作品中总是出现“月”字。

如今,我终于通过《苏东坡传》较深入的了解了您,这可真得感谢林语堂先生。

第一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广”一字来形容您:涉足的领域之广,见识的世面之广,精通的博学之广,体验的经历之广。

第二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壮”一字来形容您:体魄之壮,胆量之壮,气魄之壮,度量之壮。

而第三遍,目前最深入研读地一遍,我才发现,您的一生根本不能以我的概括能力而总结为区区一个字来形容——您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何为“别人的苟且”?就是普通人眼中能将自己的生活毁于一旦的事情发生后,命运主宰了普通人,使其被迫毫无意义地活着。

何又为“普通人”?就是逆来顺受、杞人忧天、不堪一击的广大群体。

而您不是:痛失爱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朝廷排挤,几度遭受迫害;亲人难见,知己朋友相隔万里.....在这些足以能让普通人苟且偷生的活着的理由面前,在这些完全能让普通人被命运主宰的厄运面前,您选择了“潇洒”。

何为潇洒?它并不是花天酒地、烂醉如泥得不省人事,也不是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伪装无视。

它应该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应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计后果的不屈;它应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桀骜不驯;它应该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赤诚......我并不认为“潇洒”二字的形容是牵强的,但最终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他究竟包含了什么。

我想也许只能引用李白的一些诗句,才能较为清晰的阐释。

李白和您都是从古至今,人们家喻户晓的名人,不仅是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大,更是都以豁达乐观著称。

苏轼:在云里写诗,在泥里生活,在岁月里洒脱

苏轼:在云里写诗,在泥里生活,在岁月里洒脱

苏轼:在云里写诗,在泥里生活,在岁月里洒脱当轩冕荣华和踽踽独处,在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中交替出现。

当无休无尽的磨难袭来,如环无端。

智者总是可以在岁月变换中学会洒脱,以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

在云里写诗不能否认,苏轼是个有大才气的人。

谢灵运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若谢临川遇上东坡,只怕也会分他一斗。

生于蜀地,年少聪颖,未及冠即学通经史。

长到18岁时新婚,婚后即跟随父亲、弟弟进京科考。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担任考官,苏轼的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眼前一亮,欧阳修甚至怀疑这篇文章是出自他的门人曾巩之手。

据传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后曾对他的儿子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了。

果然,苏轼去世十年后没有人提起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论苏轼,偷读他被禁的作品。

苏轼的才气是上天独给他的礼物,二十岁出头,就受到当时的大文人欧阳修的推崇,此后文名渐显。

父亲苏洵走了十多年的路,苏轼一朝就做到了。

这得天独厚的才华,仿若垂天之云,是常人所不能拥有的,“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身持才华不可辜负,苏轼将自身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大才华创造出了大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辛”留名,词开豪放一派;用笔行书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这些都是苏轼。

“雪泥鸿爪”“对床夜雨”“胸有成竹”“河东狮吼”“水落石出”“化为乌有”“燕瘦环肥”“坚韧不拔”等等,这些我们现如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也都来自苏轼。

在泥里生活灿如彩云的才华,并不能阻止一个人陷入命运的泥淖。

苏轼的一生就是个陷入泥中、泥中生活、泥中自得的过程。

在苏轼写给弟苏辙的诗中,有这么一句“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不停辗转,终此一生,可谓苏轼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休止的苦难是从妻死父丧开始的。

治平二年,发妻王弗去世,治平三年,父亲苏洵去世。

之后苏轼与苏辙两兄弟离开京城,为父守孝。

神宗熙宁二年,兄弟二人重返京师,从此卷入政治风暴。

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二篇 基础过关全练

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二篇 基础过关全练

11 短文二篇基础过关全练1.(2022独家原创)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他沉醉于山水之美,看晓雾将歇.( ),观夕日欲颓.( ),心中不禁感叹:未复有能与.( )其奇.( )者。

他见月光入户,寻亦未寝.( )之好友,相.( )与步于中庭,得见“水中藻、荇.( )交横.( )”之景。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念.无与为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2022独家原创)默写填空。

(1)你和好友假日同游五岳之首泰山,看到泰山巍峨雄壮,也不乏幽深秀丽,不禁感慨引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句子“, ”赞美祖国河山美如画。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能力提升全练5.(2022北京昌平期中改编,11—13)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8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川之.美/何陋之.有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C.四时.俱备/一时.三刻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待君久不至.(2)()翻译下面[甲][乙]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猿鸟的鸣叫声透过清晨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下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活 成 了
潇 洒
用 一 生 把 别 人 的 苟 且
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 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 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 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 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 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 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 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安石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 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西湖美景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月几时有—王菲全面体演唱会-国语流畅.q
乌台诗案
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 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 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 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 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任湖州知州后 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 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 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 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 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 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 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 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

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逐渐开始名扬天下。

到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不同于现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地遍布盐碱地,饮水都是困难。

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

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

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两首绝命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斑斓志》读后感2000字

《斑斓志》读后感2000字

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说到苏东坡,你会怎么评价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还是画家,亦或是顶级吃货?我觉得,苏轼如果放在现代,那绝对是知名“网红”,有才又喜欢亲自动手,研究美食,非常接地气。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斑斓志》,很喜欢整本书的构思和逻辑,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书中介绍,除了美食,苏东坡还会研制牙粉,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牙膏。

陆游就曾在《岁晚幽兴》写过“染须种齿笑人痴”的句子。

北宋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爱惜牙齿,还有了美容和镶牙术。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苏东坡是北宋第一高产作家,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作广为流传。

向往仕途却被迫离京苏东坡的祖父是一位民间诗人,苏轼的大伯父和二伯父都高中进士,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苏轼自然不会太差。

苏东坡的外公是眉山首富,母亲程氏嫁给了博学多才的苏洵。

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教育就非常严格,再加上苏洵经常和一些官场人士打交道,苏轼从小就对仕途非常向往。

后来苏洵带着苏轼从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赶考。

而考官就是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苏轼靠着自己的文笔和思想,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的称赞让苏轼名声大噪,受到皇帝和名臣的欣赏,也让大家注意到了这位未来的文坛大佬苏轼。

后来,苏洵病逝,苏轼离开朝廷,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后,王安石开始变法,这让他与欧阳修,还有一些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的人,被迫离京。

寄情山水,热爱生活二十几岁的苏轼,平步青云,仕途顺畅。

直率的性格让他的命运坎坷,但是他却从不是一个失败者。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苏轼在绝望和孤独时,他选择寄情山水。

大自然有种神奇的魅力,让他能够发现前进的力量。

对于仕途,苏轼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山水成了最好的陪伴,寄情于美景,才能忘却诸多烦恼。

他的一生是不断求证的一生,从仕途中求证,从山水中求证,从自己的内心中求证。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十首诗词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十首诗词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十首诗词无人不爱苏轼。

爱苏轼的豁达乐观,爱苏轼的不骄不躁,爱他面对人生坎坷时的云淡风轻。

一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想成为苏轼这样的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人生。

01往事,不可追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问: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答:珍惜当下。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最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昨日像那东流水,只可逝,不可追。

与其一味感怀过去,不如珍惜当下,幸福可期。

02风雨,不足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生总有风雨,苏轼却不以为意。

他说:我有草鞋轻胜马,我有蓑衣穿雨行,风雨自来,我自从容。

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人怎能不爱苏东坡?正所谓: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看开就行。

03看不透,就旁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最哲理的一首诗。

为什么你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你就在其中呀。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生活中很多时候,换个角度,事情便大不相同。

04留不住,就放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苏轼洒脱事例

苏轼洒脱事例

苏轼洒脱事例引言洒脱,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心态和个性特征。

苏轼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洒脱性格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典范。

本文将以苏轼为例,通过探讨苏轼洒脱的事例,深入剖析洒脱的内涵和意义。

I. 苏轼的洒脱精神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轼的洒脱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修养苏轼在提倡个人修养上表现出了极其洒脱的态度。

他主张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被外界琐事所困,以求内心的平静。

对于自身遭遇的艰辛,他追求内在的宁静与自在,只是个人命运中的一片云烟。

2. 文学创作苏轼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洒脱的情怀。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和豪放不羁的情感表达,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和散文。

他的作品流露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逆境的坚韧乐观,传递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3. 政治人生在政治人生中,苏轼的洒脱精神亦可见一斑。

他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但并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他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为国家和民众担忧。

他不为权势所累,保持了一份独立的洒脱。

II. 苏轼洒脱事例分析苏轼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洒脱的事例,以下列举苏轼洒脱的事例并进行分析。

1. 听雨轩苏轼曾在黄州任官时,居住在一座名为“听雨轩”的小楼中。

他在听雨轩中享受田园生活,远离尘嚣。

他以宁静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政治生涯,尽情地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这种洒脱的态度使他在政治生活中不失坚持自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庐山谢朓苏轼在庐山时与谢朓交好,二人一同欣赏江山美景。

当时苏轼曾创作了《庐山谢朓山居》一诗,表达了对庐山的喜爱与对都市生活的厌倦。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胸怀广阔、不拘小节的洒脱品格,他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世俗之累的排斥,彰显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3. 被贬谪苏轼曾因政治观点和言论自由而多次被贬谪。

但在被贬之际,他仍然保持了一份洒脱的态度。

他在贬谪期间将自己的遭遇化为文学的灵感和创作的动力,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吴道伦》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人生沧桑的认识和对逆境的坚韧乐观。

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天府眉山,东坡故里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故乡苏东坡曾在这里下许多诗作他曾在《眉州远景楼记》中说道:“嗟夫,轼之去乡久矣。

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

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直至今日,东坡先生已逝世九百一十六年。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受喜爱的作家,究其原因,无非是东坡先生无论面对顺境和逆境,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颗初心。

先生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可是他却把这样一般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可以说是有一个极其好的心态。

对物质看淡一点,简单一点先生的词开豪放一派,所写诗句大都气势豪迈。

与其诗词呈现出的豪迈之色不同,它的一生漂泊不定,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先生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苏轼住在江边的一间简陋小房里,没有积蓄没钱吃饭,他不得不亲自下地耕种。

面对生活上的窘迫,先生并未将身外之物的多寡看在眼里。

江边小屋他住的十分快活,黄州贱如泥的猪肉他也吃的津津有味。

对伤害看开一点,淡忘一点重回朝堂后不久,先生因新旧党争再次被贬,当时的他已经是个五十九岁的老人了。

在被贬的路上先生还曾写诗表扬自己“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到达惠州,面对前来迎接他的惠州百姓,苏轼大为感动“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对幸福看开一点,知足一点绍圣四年,时年六十二岁的先生被放逐到海南儋州,那时的海南还是荒凉的蛮夷之地,被贬至此处的苏轼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扎下根来,办学堂,兴教化,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

儋州并未成为苏轼人生的埋葬地,而是成为了其幸福的源泉。

苏轼将他的三次被贬经历看作他毕生的事业,“问汝平身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先生,用他的乐观与豁达,把崎岖坎坷的一生,活得洒脱而精彩。

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生活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诗”。

感悟苏轼水调歌头豪放与洒脱中的人生态度

感悟苏轼水调歌头豪放与洒脱中的人生态度

感悟苏轼水调歌头豪放与洒脱中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文作品广泛传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传世之作,展现了他豪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轼水调歌头中蕴含的人生态度,旨在从中挖掘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一、自由自在的豪放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放和洒脱。

他自由自在地描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困境和人生辛酸的超然态度。

例如诗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达了人生短暂与无奈的体验,但苏轼并未沉溺其中,而是以豪放的心态超越了这些,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样,他选择了放下痛苦,敢于面对人生的现实。

二、心境超脱的洒脱苏轼在诗中借用了流水不绝的比喻,将自己的人生境遇与水流相对照,表达了一种洒脱的心态。

对待困境和逆境,苏轼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不畏挫折,不沉浸于失败和痛苦之中,而是以一颗洒脱的心去看待人生的种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展现了他超越生死的境界。

三、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只愿当年长不老,河山永寿”、“明月随风转,轻云何处觅?”,他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展望未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不为社会的规条所束缚,敢于追求自我,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这种对自由和独立追求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不屈和坚持。

四、人生的教益和智慧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透露出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教益。

无论是面对人生的磨难还是享受人生的美好,我们都应该放下束缚和困扰,以豪放和洒脱的心态去面对,超越痛苦和困境,积极向上地生活。

犹如苏轼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生活中的困境并非不可跨越的难关,只要我们保持豪放和洒脱的心态,就能积极应对,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他对于生活境遇和人生困境的超然态度。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会引来上百万的发量,乃至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他的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被贬官的路上……他被嫉妒的小人陷害,屡屡被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他的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没错,他就是——苏轼,苏、东、坡。

一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一个婴儿降生了。

没有电闪、也没有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可是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却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文曲星下凡的日子。

这条永远无法证实的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的母亲,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儿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幼年的苏轼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的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成在唐宋八大家中据三席之地之人。

他的姐姐非常疼爱东坡,但在出嫁没多久便去世了。

他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终身之痛。

就在苏轼走上仕途,准备大干一番,实现他的报国之志的时候,他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去世了。

命运似乎是要试试这个年轻人的抗打击能力到底有多强,就在父亲去世一年之后,他深爱着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

深受打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们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

辛弃疾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热血感悟

辛弃疾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热血感悟

辛弃疾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热血感悟辛弃疾
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热血感悟
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叶艇,在风雨的栖息中,一路漂泊,无可避免地航行,直至行程终结,在很久以后,几乎忘记了它的中途停靠,但有一种感悟仍在存留着,那就是一种深深的憧憬,使一切叫人热血激昂,让我们去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一种热血的感悟。

辛弃疾就是一个为了把这种憧憬和感悟发挥到极致的人,他坚信人生是一场奋斗,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拥有更多的精彩。

他把别人的苟且活变成激情享受,唱出深邃流淌的滁州词,歌唱着坚贞的精神,用他热血激昂的语言,诠释着追求才能的永恒智慧,令人叹赏,令人敬重。

辛弃疾以一种热血的精神感悟出一种永恒的美丽,它唤醒了人们深处的憧憬,号召着人们珍惜生命的时光,重新去把握人生的价值,重新去展现人生的真谛,让一生也可以发出强烈的光辉。

辛弃疾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变成热血的感悟,让这种感悟传承下去,让这种热血引发一场革命,让追求自由的思想激发出更美好的未来。

- 1 -。

苏 轼流放生活中的乐观精神如何表现

苏 轼流放生活中的乐观精神如何表现

苏轼流放生活中的乐观精神如何表现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波折起伏,多次遭遇流放。

然而,在艰难的流放岁月中,他却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乐观精神。

苏轼的乐观首先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投入。

即便身处困境,他也从未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流放黄州期间,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却能在东坡亲自耕种,怡然自得。

他不仅从劳作中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还将这份经历化为诗词,写下了“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样充满自信与豁达的诗句。

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把艰苦的环境转化为自我成长的机遇。

其次,苏轼的乐观表现在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接纳与融入。

无论被贬至何地,他总是能迅速与当地百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在岭南,他品尝荔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充分展现了他对当地美食的喜爱和对新环境的欣然接受。

他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外来的流放者,而是真心地融入当地生活,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温暖。

这种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和欣赏,使他在流放中始终保持着开阔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

再者,苏轼在流放期间的人际交往中也体现了他的乐观。

他广交好友,与他们诗词唱和、把酒言欢。

即使在困境中,朋友的陪伴和交流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慰藉。

他的乐观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让大家在艰难的岁月里也能找到一丝温暖和希望。

苏轼的文学创作更是他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流放期间,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因为遭遇挫折而变得消沉,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以诗词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如《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出他不畏风雨、笑对人生的豪迈与洒脱。

此外,苏轼在面对困境时的自我调侃也是其乐观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

他常以幽默的方式看待自己的遭遇,减轻内心的压力。

比如他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无奈,实则蕴含着一种超脱和释然。

总之,苏轼在流放生活中的乐观精神是多方面、全方位展现的。

他对生活的热爱、对风土人情的融入、人际交往中的豁达、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以及自我调侃的幽默,都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共37页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共37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 活成潇洒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赏析
人生自古被赋予着神奇的诗意,不但象征着来日方长,更是坚守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之地。

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将这种人生理念给表达的淋漓尽致,他的话语被珠玑化成横扫今昔的精神向往,令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应该为一个伟大的人而孜孜以求。

苏轼不知道生死,他只能用这样一句话给人留下最美好的祝福,他希望看到每个人都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奋斗,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不畏艰难坚持拼搏追求,即使死亡也能留下自己不朽的身影和出类拔萃的理想,对后代永远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苏轼的《生当作人杰》激励着无数的人们,他的精神被无穷的人们所传承,而百姓们也被这句话深深的感动着。

这句话使人们知道无论面对前方的路多么艰辛,都应该勇敢的追求它们的梦想;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坚守信念,追求美好的理想,以做到只有梦想成真,才能够给予社会真正的价值;无论生死,都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伟大的人物才能给予人们精神追求的动力,也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弥补我们这个社会的完整。

这句话让人们知道,无论是生活还是死亡,都应该努力发挥自己该有的作用,利用自己的所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期望,去拼搏,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这个世界的精彩,而这仅仅是苏轼的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而已。

所以,让我们一起珍藏并传承苏轼的《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让它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同精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 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 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 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 夜, 短松冈。 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了。 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 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王安石是个很 有理想的人,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但是王 安石有个非常大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劝, 脾气急躁,他当时还有个外号:拗相公。 变法开始后,有些巴结他的小人利用了他性格上的 弱点,在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的时候急功近 利、夸大成果,结果司马光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 纷上书反对变法,纷纷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苏轼的许多 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 的“激烈”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 所见的“平和世界”。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 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 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 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 乎?”。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 士大夫的国策,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 “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 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 长),苏轼这才算躲过一劫。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进京应试:
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 蜀地区,沿江东下,于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 坛领袖【古文运动】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 人正锐意进行诗文革新,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忠 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 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 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 得第二。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 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 天下。”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 出一头地”
乌台诗案:

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 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 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 “衔怨怀怒” “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 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御史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 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 苏之声。这年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 往京师,坐牢103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次 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 ,故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 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 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 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 新法后,对新法某些部分有所肯定的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 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 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 而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在不断受到攻击与诬陷的情况下, 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
《南乡子· 东武望余杭》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 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 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杨元素:即杨绘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 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 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 “杨”音近。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每天受当地官员监视。 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 梦游缧绁(lé i xiè )之中”。经此一役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 心情郁闷,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在这一段 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也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问 题,达到了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 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 下了散文《赤壁赋》(也叫《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 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名作,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 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 起的。



他的文化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不羁与无可奈何,随 缘自适与失意彷徨,实际上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 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困境。
苏轼:
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 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 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
表达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 上的人生态度。
东山再起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河南省 )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 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 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 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 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 ,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 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 ,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他当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 法照顾。他在丁忧期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 度过,以泪洗面。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却 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 树。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这个青年,是怀着怎样的一 种心情,在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挖出深坑把松树种 进去,然后再一桶一桶的水浇进去。他种下的不是松 树,而是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直到十年之后, 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 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 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

在北宋这个文化环境中,苏轼可以算是一个富于浪漫 气质和个性的人物。 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而且 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与统治集团的当权派发生冲突 。 另一方面,他的这种独立不屈的精神又自然地受到节 制,虽遭遇迫害也绝不走上对抗的道路,而努力从精 神上寻找为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受性刚褊, 黑白太明,难以处众。”
流落儋州
不久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 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新法,并启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 打击“旧党”。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 1097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 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 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 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 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 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 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历史上第一 首豪放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 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 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 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 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 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天狼:星名,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请出京:杭州-密州-徐州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脾气急躁的王 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此间 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修建苏堤。“苏堤春晓”】、接着调往密州 (山东)任知州,当时的密州正在闹蝗灾。他亲自 加入了去捕捉蝗虫的队伍中。看到百姓因天灾而流 离失所,他的内心比蝗虫啃噬还要难过,然而让他 更难过的,除了天灾,更有人祸:西夏入侵大宋, 居然有人建议投降!他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 拈弓搭箭对着西北的方向,大声吟诵出《江城子· 密 州出猎》 后又在徐州任知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