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 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 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 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 新法后,对新法某些部分有所肯定的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 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 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 而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在不断受到攻击与诬陷的情况下, 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
北宋中期旷世奇才 ——苏轼
时代背景
宋代是一个君权高度强化的专制社会,文 人出路狭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 ,宋代文人大都也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 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角色。 宋代文人的一般特点就是:比较重理智而 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政 治责任与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 展、自由表露。
乌台诗案:
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 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 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 “衔怨怀怒” “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 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御史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 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 苏之声。这年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 往京师,坐牢103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次 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 ,故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 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 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两兄弟随父回乡奔 丧。守丧期满回京,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四年 后还朝判登闻鼓院。不久,他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 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去世了。命运似乎是要试 试这个年轻人的抗打击能力到底有多强,就在父亲去世 一年之后,他深爱着的妻子(王弗)也因病去世了。深受 打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 们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 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 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 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 夜, 短松冈。 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了。 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 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王安石是个很 有理想的人,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但是王 安石有个非常大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劝, 脾气急躁,他当时还有个外号:拗相公。 变法开始后,有些巴结他的小人利用了他性格上的 弱点,在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的时候急功近 利、夸大成果,结果司马光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 纷上书反对变法,纷纷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苏轼的许多 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 的“激烈”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 所见的“平和世界”。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 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 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历史上第一 首豪放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 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 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 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 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 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天狼:星名,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
早年经历: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 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 ,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首先是他的母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 正直、勇敢的种子。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即《三字 经》里“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 是很用功,由于发奋而入仕。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 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 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苏轼受父亲 的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 言”。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每天受当地官员监视。 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 梦游缧绁(lé i xiè )之中”。经此一役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 心情郁闷,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在这一段 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也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问 题,达到了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 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 下了散文《赤壁赋》(也叫《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 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名作,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 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 起的。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 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
表达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 上的人生态度。
东山再起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河南省 )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 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 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 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 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 ,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 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 ,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他的文化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不羁与无可奈何,随 缘自适与失意彷徨,实际上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 制愈益强化时代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境。
苏轼:
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 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的为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受性刚褊, 黑白太明,难以处众。”
流落儋州
不久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 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新法,并启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 打击“旧党”。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 1097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 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 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 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 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 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 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进京应试:
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 蜀地区,沿江东下,于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 坛领袖【古文运动】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 人正锐意进行诗文革新,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忠 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 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 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 得第二。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 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 天下。”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 出一头地”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 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 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 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 乎?”。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 士大夫的国策,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 “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 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 长),苏轼这才算躲过一劫。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南乡子· 东武望余杭》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 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 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杨元素:即杨绘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 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 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 “杨”音近。
自请出京:杭州-密州-徐州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脾气急躁的王 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此间 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修建苏堤。“苏堤春晓”】、接着调往密州 (山东)任知州,当时的密州正在闹蝗灾。他亲自 加入了去捕捉蝗虫的队伍中。看到百姓因天灾而流 离失所,他的内心比蝗虫啃噬还要难过,然而让他 更难过的,除了天灾,更有人祸:西夏入侵大宋, 居然有人建议投降!他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 拈弓搭箭对着西北的方向,大声吟诵出《江城子· 密 州出猎》 后又在徐州任知州。
他当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 法照顾。他在丁忧期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 度过,以泪洗面。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却 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 树。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这个青年,是怀着怎样的一 种心情,在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挖出深坑把松树种 进去,然后再一桶一桶的水浇进去。他种下的不是松 树,而是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直到十年之后, 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 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 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北宋这个文化环境中,苏轼可以算是一个富于浪漫 气质和个性的人物。 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而且 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与统治集团的当权派发生冲突 。 另一方面,他的这种独立不屈的精神又自然地受到节 制,虽遭遇迫害也绝不走上对抗的道路,而努力从精 神上寻找一条解脱——出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