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教版 ⾼中的历史课程⼀直都是⽂科中⽐较重要的课程之⼀,要想学好历史,就要掌握更多的历史基础知识。

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教版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教版篇⼀ 经济重⼼的南移 经济重⼼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农业和⼿⼯业⽣产发展的表现: 1)⽔稻跃居全国粮⾷作物⾸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也由北⽅移到南⽅;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励海外贸易。

2)三⼤外贸港:⼴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设⽴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居住的“番坊”和⽤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宗贸易商品:⾹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本、⾼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也给通商各国的⽂明进程增添了活⼒。

⾼⼀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教版篇⼆ 康乾盛世 军机处的设⽴:背景: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但军国⼤事往往不经内阁⽽由议政王⼤⾂会议商定,皇权因此受到⼀定制约。

措施: 1)康熙帝时,为加强皇权,设⽴南书房,实际作⽤有限; 2)雍正帝时,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充任,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3)乾隆帝时,为进⼀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会议,⾄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给沙俄沉重打击,双⽅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蒙古准噶尔部,终于平定叛乱; 3)乾隆帝出兵平定天⼭南路的回部,统⼀了天⼭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4)雍正时派驻藏⼤⾂;乾隆时,提⾼驻藏⼤⾂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实⾏⾦瓶掣签制,由驻藏⼤⾂监督达赖、班禅转世。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导语】⼈⽣要敢于理解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才能够领悟⼈⽣⾮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我⽆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永恒的价值。

以下是⽆忧考⾼⼀频道为你整理的《⼈教版⾼⼀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向前,加油!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耕⽕种到铁犁⽜耕的农业耕作⽅式的变⾰,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4课) (1)耕作⽅式: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法是⼑耕⽕种。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铁农具和⽜耕。

汉以后铁犁⽜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利灌溉:我国古代⼀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利⼯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3)⼟地制度:奴⾪社会⼀切⼟地属于国家,这种⼟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封建⼟地私有制。

北魏⾄唐朝前期,政府实⾏均⽥制,限制⼟地买卖。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发展,⾃成体系;精耕细作;⾃给⾃⾜。

2、列举纺织、冶⾦、陶瓷等⼿⼯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2课) (1)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西周能⽣产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黄道婆推⼴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冶⾦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利⿎风冶铁⼯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提⾼了⽣产⼒⽔平。

(3)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两⼤制瓷系统。

宋朝出现了五⼤名窑。

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艳。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4)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业发达、民间⼿⼯业、家庭⼿⼯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归纳一、古代农业原始农业: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松土工具)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两牛三人)。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朝同一个方向翻土。

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农业灌溉,著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小农经济及特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① 男耕女织②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要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俄(或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那些?(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后形势严峻: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二是我们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该学科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它分为封建地主经济时期和封建农民经济时期。

在封建地主经济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统治阶级变得越发庞大和强大。

而在封建农民经济时期,庄园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经历了从原始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基本上是由君主制和封建制组成。

典型的君主制是周朝的“封建王朝”制度。

而封建制指的是地方上出现的各种封建割据。

第三部分:奴隶社会和奴隶制度古代的中国也存在奴隶社会和奴隶制度。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是统治阶级的私人财产,他们没有权利和尊严。

而且,奴隶的地位和待遇与富人的自由劳动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第四部分:西周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西周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初的统一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

在政治上,西周王朝实行了封建制度,维持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经济上,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封建经济打下了基础。

在文化上,西周时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如《尚书》和《周礼》。

第五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政治上,中央政权的衰落导致了地方诸侯的割据,并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上,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贸易和手工业也得到了繁荣。

在文化上,这个时期众多文化名家和思想家的涌现,如孔子和墨子。

总结:通过学习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我们可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从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到国家制度的演变,再到奴隶社会和奴隶制度的存在,我们可以逐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通过深入研究西周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人教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人教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人教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人教历史是一门宝贵的学科,它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指引未来。

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在历史课上学习各个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其中必修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历史高一必修二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一、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旷世璀璨,各个朝代的兴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

这些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秦汉时期,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他的法律制度,以及兵马俑的发现。

南北朝时期,我们可以学习到南北朝分治的政治局势和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而在唐宋时期,我们可以探索到唐朝的疆域扩张和文化繁荣,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

二、世界古代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历史,高一必修二还涉及到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学习。

例如,我们将学习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教、佛教等。

这些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学习古埃及文明时,我们可以了解到埃及的金字塔、法老王的统治和埃及的宗教;希腊罗马文明我们可以学习到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它们的文化成就。

印度教和佛教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我们可以学习到它们的信仰体系、文化传承和对社会的影响。

三、历史知识的应用历史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历史教育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吸取启示以应对现实问题。

例如,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战争中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提倡和平,珍视和平;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各个文明间的交流和互动,倡导多元文化和尊重不同文化。

历史使我们明智,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公民。

四、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一、开辟新航路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一)必要性(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通常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有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xx年创建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二者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维持旧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保护封地、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固周王朝的`统治者(“封建制度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宣称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较之,臣属于关系更加明晰)③层层分封促进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承继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就是庶母兄弟就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就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促进作用:①确保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就是保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随着新课程理念实施的推进,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如何进行改革成为了更多人关注的要点,那么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4、表现(1)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 (2)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归纳必修二的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代、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等。

下面是对必修二各个学习单元的知识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远古社会和原始文明该单元主要讲述了远古社会和原始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城市的形成、农业的兴起、手工业的发展等。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等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单元:先秦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

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及儒家学说、墨子及墨家学说、道家和法家等。

第四单元:秦汉时代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秦汉时代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

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汉王朝的政治制度、汉武帝的改革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第五单元:三国时期与南北朝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动态。

包括三国鼎立的局势、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事迹、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和南朝等。

第六单元:隋唐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文化。

包括隋文帝的统一、唐太宗的征服、唐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唐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等。

第七单元:宋辽金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宋辽金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冲突。

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辽朝和金朝的兴起、宋辽金三国的战争等。

第八单元:元朝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元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统治。

包括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元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元朝的外交关系等。

第九单元:明清时期该单元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包括明朝和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两代的经济状况、明清时期的文化和科技等。

以上是对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总结归纳,每个单元都涵盖了常见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包括了以下内容:
1.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采取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实
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2. 唐朝的经济: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商业、手工业、航海业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 唐朝的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
了极高水平,唐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4. 唐朝的外交:唐朝实行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也推动了民族间的文
化交流。

5.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采用了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同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6. 宋朝的经济:宋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7. 宋朝的文化:宋朝文化多样化,科技进步,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了新
的发展。

8. 宋朝的外交:宋朝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周边国家保持稳定的交往,也推动了民族
间的文化交流。

9. 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采用了蒙古的政治制度,分设中书省、行台把总之职,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鲜明界限。

10. 元朝的经济:元朝经济繁荣,主要通过农业和手工业来维持经济,同时贸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元朝的文化:元朝推崇蒙古族传统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和西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文化。

12. 元朝的外交:元朝与周边国家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外交往来,也推动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起步阶段(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1)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2)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不久,电影传到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2、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农业文明、礼仪文明、玺印制度、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2.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矛盾-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农业为基础、天朝上国、封建等级制度、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农民起义等-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君欲民望、上下阶级对立、富人与穷人的矛盾、文人与武将的矛盾等3. 周朝的兴衰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周朝的兴起和承继商代文明-封建分封制的建立和晋灭秦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危局和兼并争霸的局面4.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统一帝国的特点-秦始皇的创业和征服六国-秦统一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秦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评价5. 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权巩固-刘邦的夺权和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政权巩固和南征北战-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成就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1. 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仁、礼、义、孔、孟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孔子、孟子、荀子等2. 道家思想和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道、德、无为而治等-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老子、庄子等3. 法家思想和法家学派-法家思想的基本观点:法治、权术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韩非子等4. 兵法和军事思想-孙子兵法的思想和影响-兵家四大家:孙子、吴起、尉缭、李牧5. 科技发展和中国古代的巨大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农桑之术:水利工程、农具和耕作方法的改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等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和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危机-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 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三国时期政权的分立和社会动荡-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立和社会经济的变迁3. 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荣-隋朝对南北政权的统一-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4. 科举制和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科举制的实行和官僚制度的建立-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文人雅集的兴盛5. 北方民族对中国的侵袭和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北方民族的侵袭和辽、金对中国的统治-南宋反金斗争和抗金英雄的兴起四、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元朝的建立和统治-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元朝对中国的统治和改革2. 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改革-明朝的建立和建文帝的改革-靖难之役和朱棣夺位3. 明朝中期社会和经济的变迁-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明朝中期经济变迁和海外贸易的兴起4. 清朝的建立和封建统一-满清入主中原和清朝的建立-康雍乾盛世和中央集权的加强5. 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洋务运动-清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对外侵略的影响五、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1.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和国人抗争的启示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主革命的挫败3.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背景和过程-北伐战争的胜利和矛盾的加剧4.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5. 中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六、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1. 唐氏治国和改革开放-毛泽东时期的政治运动和唐氏治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经济改革的探索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经济崛起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4.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地区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区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5.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改革的难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探索。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作为一个学生起码要了解和掌握必须的基本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可以增长人的智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二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手工业代替官营业(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一、古代希腊城邦1. 城邦的定义和特点•城邦是古希腊城市国家的基本形式,由城市本身和其周围的农村地区组成。

•城邦的特点包括政治独立性、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等级制度等。

2. 希腊城邦的发展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随着希腊城邦的发展,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民主制度。

•希腊城邦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哲学、戏剧和建筑等方面。

二、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 罗马的建立和共和制度•罗马是由奥古斯都建立的,采用了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制度的特点包括两院制、元老院和平民会等。

2.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一•罗马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扩张领土,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罗马采取的统一措施包括行省制度、市民权和教育系统等。

3. 罗马法的传承和影响•罗马法是指古罗马时期的法律体系,对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民法和刑法方面。

三、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封建公主和封臣的关系为核心。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契约和封建经济等。

2. 封建经济的运作方式•封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封建领主通过掌握土地和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收益。

•封建经济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领主的征收和农民的交租等。

3. 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宗教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是指16世纪基督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南宋的政治和军事1.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各地。

•宋朝政府的特点包括科举制度、地方自治和官僚体系等。

2. 宋朝的军事改革和辽金战争•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军队在辽金战争中获得一定的战略优势。

•辽金战争是指宋辽两国和金国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金国灭亡。

五、元代的政治和社会1.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元朝采取了蒙古族的政治制度,由大汗统治全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大全第一单元1.古代农业可归纳为“一、二、四、五”一种模式: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2.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3.小农经济的“一、二、三”一个地位: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两个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三个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1.古代手工业可归纳为“三个三”2.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3.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四大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规模大,技术精对民间手工业产生冲击。

(3)改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政府往往对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1.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与三“后”2.中国古代城市职能及“市”坊”的发展与演变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冶金 瓷器 丝织业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