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酶的人工模拟 酶工程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六章酶工程ppt课件
交联法 通过双功能试剂,将酶和酶联结成网状 结构的方法。交联法使用的交联剂是戊 二醛等水溶性化合物。 包埋法
将酶包裹在多孔的载体中
一、吸附法
1. 物理吸附法
• 静止法 • 电沉积法 • 反应器上直接吸附法 • 混合浴或振荡浴吸附法
优点: 固定化时酶分子的构象很少
或基本不发生变化。
缺点: 结合力弱,易解吸附。 载体: 纤维素、琼脂糖、活性炭、
二、抗体酶的催化特征
1. 与天然酶相比抗体酶的特点 能催化一些天然酶不能催化的反应 有更强的专一性和稳定性 催化作用机制不同 2. 抗体酶和非催化性抗体作用的比较 更高的反应特异性 反应的可逆性 反应的量效性 反应过程
为底物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催化基团必须相对于结合点尽可能同底物的 功能团相接近 应具有足够的水溶性,并在接近生理条件下 保持其催化活性
设计中:
三、模拟酶的分类
分类依据 Kirby分类法 按照模拟酶的属性 Kirby分类法 单纯酶模型 机理酶模型 单纯合成的酶样化合物
1. Kirby分类法
液体干燥法
将一种聚合物溶于一种沸点低于水且与水不溶的有机溶剂中, 加入酶的水溶液,以油溶性表面活化剂,制成第一乳液。把它 分散于含有保护性胶质、聚丙烯醇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第二乳 液。在不断搅拌、低温和真空条件下蒸出有机溶剂,得到含酶 微胶囊。
其他方法 脂质体包埋法、纤维包埋法等
三、共价交联法
双功能试剂:常用的是戊二醛
包埋法—微胶囊法
常用材料: 聚酰胺膜 火棉胶 硝化纤维 聚苯乙烯 壳聚糖等
微胶囊固定化酶制备方法
界面聚合法
将酶水溶液和亲水单体用一种与水不溶的有机溶剂制成乳化液, 再将溶于同一种有机溶剂的疏水单体溶液边搅拌边加入到上述 乳化液中,在乳化液中的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界面发生聚合作 用,酶即被包埋于聚合体膜中。
酶工程第6讲(新)
分子和DNA模板结合。 模板结合。 分子和 模板结合
金属结合能力: 金属结合能力: 有许多酶能相当紧地与某些金属离子结合。 有许多酶能相当紧地与某些金属离子结合。 特异性序列或结构: 特异性序列或结构: 氨基酸残基在蛋白质表面上精确的几何
表象可用来作为分离方法的基础。 表象可用来作为分离方法的基础。
酶是高效催化剂,它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是,酶对热 酶是高效催化剂,它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是,酶对热 敏感、稳定性差、来源有限、提纯困难等缺点限制了 敏感、稳定性差、来源有限、提纯困难等缺点限制了 它的开发和利用规模。 它的开发和利用规模。
思考: 思考: 能否在分子水平模拟酶的催化特征,人工合 能否在分子水平模拟酶的催化特征, 成一些酶? 成一些酶?
选择合适的印迹分子很重要。 选择合适的印迹分子很重要。
印迹分子主要有: 印迹分子主要有: 底物、底物类似物、酶抑制剂、过渡态类似物、 底物、底物类似物、酶抑制剂、过渡态类似物、产物
⑴印迹酶的制备过程 首先使蛋白质变性; ①首先使蛋白质变性; 起始蛋白质可以是无酶活力的蛋白质, 起始蛋白质可以是无酶活力的蛋白质,也可是具有 催化活力的酶。 催化活力的酶。 ②加入印迹分子,使印迹分子与部分变性的蛋白质充 加入印迹分子, 分结合; 分结合; ③待印迹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后,用交联剂交联印 待印迹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后, 迹的蛋白质; 迹的蛋白质; ④用透析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 用透析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
4.2 化学人工酶
人工酶又称模拟酶或酶模型。一般来说, 人工酶又称模拟酶或酶模型。一般来说,它是指利用 又称模拟酶或酶模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设计和合成的一些能模拟酶对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设计和合成的一些能模拟酶对 的非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 其底物结合和催化过程的非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 其底物结合和催化过程的非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 人工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形状、 人工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形状、 酶活性部位的形状 大小及其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理和立体 大小及其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理和立体 等结构特征 化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化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的一门科学
金属结合能力: 金属结合能力: 有许多酶能相当紧地与某些金属离子结合。 有许多酶能相当紧地与某些金属离子结合。 特异性序列或结构: 特异性序列或结构: 氨基酸残基在蛋白质表面上精确的几何
表象可用来作为分离方法的基础。 表象可用来作为分离方法的基础。
酶是高效催化剂,它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是,酶对热 酶是高效催化剂,它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是,酶对热 敏感、稳定性差、来源有限、提纯困难等缺点限制了 敏感、稳定性差、来源有限、提纯困难等缺点限制了 它的开发和利用规模。 它的开发和利用规模。
思考: 思考: 能否在分子水平模拟酶的催化特征,人工合 能否在分子水平模拟酶的催化特征, 成一些酶? 成一些酶?
选择合适的印迹分子很重要。 选择合适的印迹分子很重要。
印迹分子主要有: 印迹分子主要有: 底物、底物类似物、酶抑制剂、过渡态类似物、 底物、底物类似物、酶抑制剂、过渡态类似物、产物
⑴印迹酶的制备过程 首先使蛋白质变性; ①首先使蛋白质变性; 起始蛋白质可以是无酶活力的蛋白质, 起始蛋白质可以是无酶活力的蛋白质,也可是具有 催化活力的酶。 催化活力的酶。 ②加入印迹分子,使印迹分子与部分变性的蛋白质充 加入印迹分子, 分结合; 分结合; ③待印迹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后,用交联剂交联印 待印迹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后, 迹的蛋白质; 迹的蛋白质; ④用透析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 用透析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
4.2 化学人工酶
人工酶又称模拟酶或酶模型。一般来说, 人工酶又称模拟酶或酶模型。一般来说,它是指利用 又称模拟酶或酶模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设计和合成的一些能模拟酶对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设计和合成的一些能模拟酶对 的非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 其底物结合和催化过程的非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 其底物结合和催化过程的非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 人工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形状、 人工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形状、 酶活性部位的形状 大小及其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理和立体 大小及其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理和立体 等结构特征 化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化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的一门科学
酶工程pptPPT学习教案
第16页/共41页
(三)菌种筛选
1. 含菌样品的采集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特点,从自然界中采样。 产酶微生物的分布基本规律: (1)相近菌种产生的酶性质一般相近或相似。 (2)胞外酶的稳定性和最适条件通常和菌的最适生
长条件接近。 (3)为获得能降解某种物质的产酶菌株,一般可从该
物质分布比较丰富的地方寻找。
第14页/共41页
一、酶的生产菌种
(一)产酶微生物的种类 1. 细菌:大肠杆菌—青霉素酰化酶、L-天冬酰胺酶;
枯草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中温α-淀粉酶; 地衣芽孢杆菌—高温α-淀粉
2. 放线菌:葡萄糖异构酶、谷氨酰胺转氨酶 3. 酵母菌:凝血激酶、尿激酶、植酸酶 4. 霉菌:黑曲霉、米曲霉—α-淀粉酶、糖化酶、乳糖酶、
第11页/共41页
(三)增强子促进酶的生物合成
增强子:是一段能够提高转录效率的特定DNA序列,长 约100~200bp,核心组件8~12bp,单拷贝或多拷贝串联存在。
增强子的作用特点:
(1)提高同一条DNA链上基因的转录效率,可远距离 发挥作用,在基因的上游或下游均可起作用。
(2)与其序列的正反方向无关。 (3)要有启动子才能发挥作用,但对启动子没有严格的 专一性。 (4)必须与特定的蛋白质因子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具有 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酶工程ppt
第一节 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酶的发酵技术 第三节 酶发酵动力学
第1页/共41页
第一节 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原核生物中酶生物合成的调节
原核生物酶的合成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调节,调 节方式主要有酶合成的诱导和酶合成的阻遏两种方式。
原核生物中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作用机制都可以用 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理论来解释。
(三)菌种筛选
1. 含菌样品的采集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特点,从自然界中采样。 产酶微生物的分布基本规律: (1)相近菌种产生的酶性质一般相近或相似。 (2)胞外酶的稳定性和最适条件通常和菌的最适生
长条件接近。 (3)为获得能降解某种物质的产酶菌株,一般可从该
物质分布比较丰富的地方寻找。
第14页/共41页
一、酶的生产菌种
(一)产酶微生物的种类 1. 细菌:大肠杆菌—青霉素酰化酶、L-天冬酰胺酶;
枯草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中温α-淀粉酶; 地衣芽孢杆菌—高温α-淀粉
2. 放线菌:葡萄糖异构酶、谷氨酰胺转氨酶 3. 酵母菌:凝血激酶、尿激酶、植酸酶 4. 霉菌:黑曲霉、米曲霉—α-淀粉酶、糖化酶、乳糖酶、
第11页/共41页
(三)增强子促进酶的生物合成
增强子:是一段能够提高转录效率的特定DNA序列,长 约100~200bp,核心组件8~12bp,单拷贝或多拷贝串联存在。
增强子的作用特点:
(1)提高同一条DNA链上基因的转录效率,可远距离 发挥作用,在基因的上游或下游均可起作用。
(2)与其序列的正反方向无关。 (3)要有启动子才能发挥作用,但对启动子没有严格的 专一性。 (4)必须与特定的蛋白质因子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具有 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酶工程ppt
第一节 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酶的发酵技术 第三节 酶发酵动力学
第1页/共41页
第一节 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原核生物中酶生物合成的调节
原核生物酶的合成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调节,调 节方式主要有酶合成的诱导和酶合成的阻遏两种方式。
原核生物中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作用机制都可以用 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理论来解释。
酶工程PPT学习教案
第41页/共74页
二、淀粉酶
第42页/共74页
三、纤维素酶
第43页/共74页
四、脂肪酶
广泛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洗涤剂工 业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脂肪酸单甘油 酯、脂肪酸糖酯、聚甘油脂肪酸酯和长链 脂肪酸蜡酯。传统化学法以碱为催化剂在 高温下进行, 不仅能耗高且产品纯度低。脂 肪酶作为一种天然生物催化剂, 可在温和条 件下催化合成上述生物表面活性剂, 能耗低 且产品纯度高。
CO2
制代谢流率的P代yr 谢瓶颈和Ala代谢网络中制
CO2
Val
约转化率提高Ac的CoA 酶反应,为定向菌种选
育和发酵控制提供思路。 Oaa
Isocit
CO2
NADP H
细胞膜
Mal
aKG
Gl u
Gl u
Suc
SucCoA
CO2
NH4 + AT P
Gl n
Gl n
=====================================
(2)自然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技 术;
(3)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和细胞 固定化);
(4)酶反应器的研制和应用; (5)与其他生第物14页/共技74页术领域的交叉
和渗透。
尽管人类19世纪前后才建立起酶的概念,但酶的催化作用却 很早就为人们的生活所利用。比如:
(1)在人类游牧生活时期,就已会利用动物的胃液来凝固牛乳 ; (2)人类在4000多年前就已掌握的酿酒和制酱技术其实也是酶作用的结
第21页/共74页
微生物酶的开发
一、应用微生物来开发酶的优点:
(4)特别是当基因工程介入时,动植物细胞中存在地酶,几乎都能够 利用微生物细胞获得。 因此,有计划和仔细地筛选微生物菌种,通常可以获得能够生产 几乎任何一种酶的适当细胞。
二、淀粉酶
第42页/共74页
三、纤维素酶
第43页/共74页
四、脂肪酶
广泛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洗涤剂工 业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脂肪酸单甘油 酯、脂肪酸糖酯、聚甘油脂肪酸酯和长链 脂肪酸蜡酯。传统化学法以碱为催化剂在 高温下进行, 不仅能耗高且产品纯度低。脂 肪酶作为一种天然生物催化剂, 可在温和条 件下催化合成上述生物表面活性剂, 能耗低 且产品纯度高。
CO2
制代谢流率的P代yr 谢瓶颈和Ala代谢网络中制
CO2
Val
约转化率提高Ac的CoA 酶反应,为定向菌种选
育和发酵控制提供思路。 Oaa
Isocit
CO2
NADP H
细胞膜
Mal
aKG
Gl u
Gl u
Suc
SucCoA
CO2
NH4 + AT P
Gl n
Gl n
=====================================
(2)自然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技 术;
(3)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和细胞 固定化);
(4)酶反应器的研制和应用; (5)与其他生第物14页/共技74页术领域的交叉
和渗透。
尽管人类19世纪前后才建立起酶的概念,但酶的催化作用却 很早就为人们的生活所利用。比如:
(1)在人类游牧生活时期,就已会利用动物的胃液来凝固牛乳 ; (2)人类在4000多年前就已掌握的酿酒和制酱技术其实也是酶作用的结
第21页/共74页
微生物酶的开发
一、应用微生物来开发酶的优点:
(4)特别是当基因工程介入时,动植物细胞中存在地酶,几乎都能够 利用微生物细胞获得。 因此,有计划和仔细地筛选微生物菌种,通常可以获得能够生产 几乎任何一种酶的适当细胞。
酶工程说精品PPT课件
3.4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重点及难点,我们从教学模式、策略、手段和 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寻求解决方法,在减少课内学时的同时 ,仍然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 “ 各种酶分 离纯化技术及组合 ” 的难点问题,可以采用分组收集资 料、讨论等形式,按照分离纯化技术的特点分成若干专题 小组,各小组从课内外收集相关原理、规律进行主题研究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在专 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 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 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1.酶的分子修饰 (4 学时 ) ; 2.固定化技术 (3-4 学时 ) ; 3.酶的非水相催化 (2-3 学时 ) ; 4.酶反应器 (2 学时 ) ; 5.酶与现代食品工业 (2-3 学时 ) ; 6.酶与医药工业 (2-3 学时 ) ; 7.酶与绿色化工制造工业 (2-3 学时 ) ; 8.酶与环境保护 (2 学时 ) 。
教学考核
10%
平时成绩:
到课率,课堂表 现,学生遵守纪律 以及上课积极参与 情况。
30%
过程性考核:
操作熟练程度、 团队协作能力、吃 苦耐劳精神等。
60%
期末考试:
理论加技能综合 水平的考核。(理 论:技能=1:1)
6.教学条件
6.1教学团队—软件条件 近5年来,全系教师获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30余项,其中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 等奖25项,获省教育厅教改教学成果奖7项;通 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20项,省级教学成果鉴定10 项。全系教师在全国CN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其中核心期刊50余篇,英文期刊1篇,SCI1篇 ;参编出版论著、教材50余部。
4.教学实施
4.1教学模式
第六章 酶的人工模拟
开发从抗体库中直接筛选出有催化活性的 方法
2.催化效率的问题
催化抗体实用化的关键问题:
催化效率
目前大部分催化抗体的反应速度加强只 能是中等水平的,比天然酶催化低2~3 个数量级
第三节 印迹酶
一.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分子印迹原理
分子印迹(Molecular imprinting)是制备对某 一化合物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
肽酶就是模拟天然酶活性部位而人工合 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多肽。 设计合成29肽TrPepz模拟了胰蛋白酶的 活性部位,在水解2个或2个以上串联的 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的化学键时, TrPepz比胰蛋白酶的活性更强。
三.半合成酶
以天然蛋白或酶为母体,用化学或生物 学方法引进适当的活性部位或催化基团, 或改变其结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工 酶”。
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机体的免疫系统因外来
的入侵而产生的保护性分子,它能与抗原特异 地结合。
单克隆抗体:单一克隆产生的并对某种抗原具
有特异性的均一性抗体,它可通过单克隆抗体 技术(即杂交瘤技术)人工制备。
2、历史
1.1948年Pauling的预言: 酶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酶在催化化学反应过 程中,活性中心同底物的过渡态或高能 反应中间体产生互补,从而加速化学反 应的进行。
1962年首次合成的冠醚形状似皇冠而得名:
命名
子数
x-冠-y:x——环上的原子总数,y——氧原
15—冠—5
18—冠—6
日本学者Koga等 人采用冠醚为主 体,合成了带有 巯基的仿酶模型。 利用此模型可在 分子内实行“准 双分子反应”以 合成多肽。此模 型具有结合两个 氨基酸的能力。
二.胶束模拟酶
2. 超分子化学
主-客体”化学(host-guest chemistry)
2.催化效率的问题
催化抗体实用化的关键问题:
催化效率
目前大部分催化抗体的反应速度加强只 能是中等水平的,比天然酶催化低2~3 个数量级
第三节 印迹酶
一.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分子印迹原理
分子印迹(Molecular imprinting)是制备对某 一化合物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
肽酶就是模拟天然酶活性部位而人工合 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多肽。 设计合成29肽TrPepz模拟了胰蛋白酶的 活性部位,在水解2个或2个以上串联的 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的化学键时, TrPepz比胰蛋白酶的活性更强。
三.半合成酶
以天然蛋白或酶为母体,用化学或生物 学方法引进适当的活性部位或催化基团, 或改变其结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工 酶”。
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机体的免疫系统因外来
的入侵而产生的保护性分子,它能与抗原特异 地结合。
单克隆抗体:单一克隆产生的并对某种抗原具
有特异性的均一性抗体,它可通过单克隆抗体 技术(即杂交瘤技术)人工制备。
2、历史
1.1948年Pauling的预言: 酶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酶在催化化学反应过 程中,活性中心同底物的过渡态或高能 反应中间体产生互补,从而加速化学反 应的进行。
1962年首次合成的冠醚形状似皇冠而得名:
命名
子数
x-冠-y:x——环上的原子总数,y——氧原
15—冠—5
18—冠—6
日本学者Koga等 人采用冠醚为主 体,合成了带有 巯基的仿酶模型。 利用此模型可在 分子内实行“准 双分子反应”以 合成多肽。此模 型具有结合两个 氨基酸的能力。
二.胶束模拟酶
2. 超分子化学
主-客体”化学(host-guest chemistry)
《酶工程》课件-微生物发酵产酶
05
微生物发酵产酶存在问题与挑战
产量问题
微生物发酵产酶产量低
由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营养物质的供应、发酵条 件、微生物菌种等,导致酶的产量较 低。
发酵周期长
微生物发酵产酶通常需要较长的发酵 周期,这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
稳定性问题
酶稳定性差
许多酶在发酵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酶的稳定性降低。
04
微生物发酵产酶应用实例
工业应用
洗涤剂制造
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酶可用于制造 洗涤剂,如蛋白酶用于去除蛋白 质污渍,淀粉酶用于去除淀粉污
渍。
纺织工业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酶处理纺织 品,可以改善其质地、手感和外观, 如纤维素酶用于棉织物的生物抛光。
造纸工业
通过微生物发酵产酶技术,可以改 进造纸工艺,提高纸张质量和降低 环境污染,如木聚糖酶用于纸浆漂 白。
过程优化与控制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微生物发酵产酶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提高 目标酶的产量和质量。
个性化定制酶
结合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酶的合成,满足不 同领域的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酶工程》课件-微生物发酵 产酶
• 微生物发酵产酶概述 • 微生物发酵产酶原理与过程 • 微生物发酵产酶技术与方法
• 微生物发酵产酶应用实例 • 微生物发酵产酶存在问题与挑战 •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微生物发酵产酶概述
酶工程简介
酶工程定义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 细胞器等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来生产有用物质、设计改造酶或 者生产细胞、器官乃至整个生物体的一门科学技术。
酶工程模拟酶PPT课件
第8页/共160页
模拟酶的研究就是吸收酶中那些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利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设计和合成一些较天然 酶简单的非蛋白分子或蛋白质分子,以这些分子作为模型 来模拟酶对其作用底物的结合和催化过程。
第9页/共160页
因此,模拟酶是从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功能的一门 边缘科学。
第10页/共160页
经过长期的努力,新的催化剂 — 模拟酶就逐渐被 研制和开发出来。
第5页/共160页
模拟酶又称人工酶或酶模型。 ——生物有机化学的一个分支。
第6页/共160页
由于天然酶的种类繁多,模拟的途径、方法、原理 和目的不同,对模拟酶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第7页/共160页
一般说来,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 的形状、大小及其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理 和立体化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第41页/共160页
Bender等人将实现了 电荷中继系统的酰基酶催化 部位引入CD的第二面,成功 地制备出人工酶β-Benzyme 。
COOH N NH
OH S
1
β-Benzyme
第42页/共160页
β - B e n z y m e 催 化 对 叔 丁 基 苯 基 醋 酸 酯 ( p - N PA c ) 的 水 解比天然酶快一倍以上,kcat/K m也与天然酶相当。
修饰环状糊精模拟核糖核酸酶催化的水解反应
第50页/共160页
③ 转氨酶的模拟
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许多涉及 氨基酸的酶促转化的辅酶。其中最重要的是 转氨酶催化的酮酸与氨基酸之间的相互转化。 吡哆醛(胺)本身亦能实现转氨作用,但由于 辅酶本身无底物结合部位,反应速度远不如 酶存在时快。显然,有效的转氨酶模型除了 具有辅酶体系外,还应有特定的结合部位, 这种结合部位能够选择性地与底物形成复合 物。
模拟酶的研究就是吸收酶中那些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利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设计和合成一些较天然 酶简单的非蛋白分子或蛋白质分子,以这些分子作为模型 来模拟酶对其作用底物的结合和催化过程。
第9页/共160页
因此,模拟酶是从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功能的一门 边缘科学。
第10页/共160页
经过长期的努力,新的催化剂 — 模拟酶就逐渐被 研制和开发出来。
第5页/共160页
模拟酶又称人工酶或酶模型。 ——生物有机化学的一个分支。
第6页/共160页
由于天然酶的种类繁多,模拟的途径、方法、原理 和目的不同,对模拟酶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第7页/共160页
一般说来,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 的形状、大小及其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理 和立体化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第41页/共160页
Bender等人将实现了 电荷中继系统的酰基酶催化 部位引入CD的第二面,成功 地制备出人工酶β-Benzyme 。
COOH N NH
OH S
1
β-Benzyme
第42页/共160页
β - B e n z y m e 催 化 对 叔 丁 基 苯 基 醋 酸 酯 ( p - N PA c ) 的 水 解比天然酶快一倍以上,kcat/K m也与天然酶相当。
修饰环状糊精模拟核糖核酸酶催化的水解反应
第50页/共160页
③ 转氨酶的模拟
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许多涉及 氨基酸的酶促转化的辅酶。其中最重要的是 转氨酶催化的酮酸与氨基酸之间的相互转化。 吡哆醛(胺)本身亦能实现转氨作用,但由于 辅酶本身无底物结合部位,反应速度远不如 酶存在时快。显然,有效的转氨酶模型除了 具有辅酶体系外,还应有特定的结合部位, 这种结合部位能够选择性地与底物形成复合 物。
最新酶学-06化学人工酶与生物酶工程-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4、生物素 模型化合物,环状酰胺、环状尿素等 5、焦磷酸硫胺素(TPP) 6、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第二节 生物酶工程
生物酶工程:是酶学和以DNA重组技术为 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一门新 兴的生物工程,亦称高级酶工程 (Advanced Enzyme Engineering)。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可隆酶、突变酶、 新酶
半抗原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产生的抗体是否具有预期的催化活性; 能否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半抗原结构与催化抗体之间的关系: 半抗原结构中应含有芳香结构:含芳香结构的半 抗原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催化抗体与半抗原的亲和力:一般认为结合常数 Ki应小于10-6mol/L,容易获得高效催化抗体; 诱导羧酸酯、酰胺水解的催化抗体,可以利用具 有四面体结构的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 半抗原的设计应考虑催化反应的环境与反应机制。
(二)抗体酶(Abzyme):
抗体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具有催
化活性的蛋白质,是利用生物学和化学的成果 在分子水平上交叉渗透研究的产物;其本质上 是免疫球蛋白,只是在其易变区被赋予了酶的 属性,因此抗体酶又称为催化抗体 (Catalytic Antibody)。 抗体酶的理论基础: 半抗原与催化性抗体: 抗体酶的制备方法: 分子印迹:
第六章 化学人工酶和生物酶工程
化学人工酶: 生物工程酶 酶的非水相催化:
第一节 化学人工酶
化学人工酶是根据酶的催化机理,模拟 天然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利用有机化学和生 物学方法合成的具有专一催化功能的酶模拟 物;依据合成方法,又分为半合成酶和全合 成酶,抗体酶就是一种特殊的全合成酶;此 外,科学家还根据有关酶和辅酶的知识,用 有机化学合成的方法设计、合成比辅酶分子 更小简单的辅酶模型化合物,研究其在非酶 促条件下的反应活性和催化机理。
酶工程概述PPT课件
第6页/共38页
⑶水解酶类 水解酶类用于催化底物发生水解反应,水解酶在生物体内担负降解的作用。水
解酶类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重要酶。
例如:淀粉的水解 (C6H10O5)n + nH2O 淀粉
淀粉酶 nC6H12O6 葡萄糖
又如:蛋白质在蛋白酶的催化下水解
蛋白质
蛋白酶 多肽
水解
蛋白酶 氨基酸
水解
第7页/共38页
后,得到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结合蛋白质是由单纯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组成,非蛋 白质部分称之为辅基。
例如:核蛋白(含核酸)、糖蛋白(含多糖)、脂蛋白(含脂类)、磷蛋白 (含磷酸)、金属蛋白(含金属)等。
酶同样也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大类。单纯酶是由单纯蛋白质组成的酶,其 催化活性仅由其酶蛋白部分决定;而结合酶是由单纯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组成,其催 化活性除酶蛋白部分外,还需要金属离子或其它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作为酶的辅助因 子。
氢的方式进行。脱氢为氧化,加氢为还原。氧化还原酶类是生物获取能量的一种重 要酶。
例如: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下氧化成葡萄糖酸。
CH2OH │ (CHOH)4 │
CHO
葡萄糖氧化酶 + O2
COOH
│ (CHOH)4 │
CHO
+ H2O
又如:细胞内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下转化为乙醛,使乙醇脱氢酶的辅酶
酶蛋白的结合较为松散,可用透析法将辅酶透析出来 。 例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H3C
N
N
NH2 S
N
+
Cl-
CH2CH2OH CH3
H3C
N
O
NH
H3C
N
N
O
酶的人工模拟PPT课件
•
三.设计要点
第1页/共25页
一.模拟酶的概念
•
模拟酶的酶学基础
• 酶的作用机制:过渡态理论
• 对简化的人工体系中识别、结合和催化的研究
第2页/共25页
2.超分子化学
• 主-客体化学:主体和客体在结合部位的空间及电子排列的互补 • 超分子:该分子形成源于底物和受体的结合,这种结合基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当接受体与络合离子
第20页/共25页
蛋白质表面印迹 在聚合物涂层的硅石上的示意
第21页/共25页
四.生物印迹
• 1.生物印迹:指以天然的生物材料,如蛋白质和糖类物质为骨架,在其上进行分子印迹而产生对印迹 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空腔的过程。
• 2.有机相生物印迹酶
第22页/共25页
非水相生物印迹酶制备示意图
第23页/共25页
第9页/共25页
胶束酶模型
第10页/共25页
三.制备举例——水解酶的模拟
• 1.a-胰凝乳蛋白酶简介
第11页/共25页
2.环糊精结构示意
第12页/共25页
水解酶模型
第13页/共25页
四 研究热点
• CD分子 • 原来:在CD的两面引入催化基团,通过柔性或刚性加冕引入疏水基团,改善CD的疏水结合和催化功 能 • 现在,桥联环糊精和聚合环糊精,可得到双重或多重疏水结合作用和多重识别作用
一.根据Kirby分类法
• 单纯酶模型:化学方法通过天然酶活性的模拟来重建和改造酶活性 • 机理酶模型:通过对酶作用机制诸如识别、结合和过渡态稳定化的认识,来指导酶模型的设计和合
成 • 单纯合成的酶样化合物:化学合成的具有酶样催化活性的简单分子
第8页/共25页
二.按照模拟酶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束酶模型
• 三种重要的胶束酶模型
• 1 模拟水解酶的胶束酶模型:组氨酸的咪唑基 常常是水解酶的活性中心必需的催化基团。如果 将表面活性剂分子上连接上组氨酸残基或咪唑基 团上,就有可能形成模拟水解酶的胶束。
• 2 辅酶的胶束酶模型
• 3 金属胶束酶模型:金属胶束是指带疏水键的 金属配合物单独或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的 胶束体系,其作用是模拟金属酶的活性中心结构 和疏水性的微环境。
2.超分子化学
–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 – C.Pedersen:发现冠醚化合物 – J-M.Lehn:发现穴醚化合物并提出超分子概念 – D.Gram:主客体化学先驱者Fra bibliotek 三.设计要点
• 设计前需要具备的知识:
– 酶活性中心-底物复合物的结构 – 酶的专一性及其同底物结合方式的能力 – 反应的动力学及各中间物的知识
2.超分子化学
– 主-客体化学:主要研究主体(通常为较大的有 机配体)和客体(通常为较小的分子和离子) 的结构、性能及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在结合 部位的空间及电子排列的互补
– 主体和客体通过配位键或其他次级键形成稳定 复合物。
– 主客体化学是超分子化学的雏形,它与超分子 化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和区分。
三.设计要点
• 模拟酶的设计举例:
(2) 模拟活性中心结构。人们用三亚乙基四胺合 成铁( Ⅲ) 配合物来模拟过氧化氢酶。用该化 合物来进行如催化机理的研究显得很方便。 结果证明该铁( Ⅲ) 配合物催化分解过氧化氢 的速度相当接近过氧化氢酶的速度。
三.设计要点
• 模拟酶的设计举例:
(3) 整体模拟。活性中性必须处在一个特定的微 环境和整体结构之中,所以高级模拟是包括微 环境在内的整个活性部分。Collman 等合成 了围栅型铁( Ⅱ) 卟啉用以模拟血红蛋白的可 逆载氧,效果良好。
三.设计要点
• 设计中:
– 为底物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便于与底物或过 渡态以离子键、氢键结合。
– 选择的催化基团必须相对于结合点尽可能同 底物的功能团相接近,以促使反应定向发生。
– 模型应具有足够的水溶性,并在接近生理条 件下保持其催化活性
三.设计要点
• 模拟酶的设计主要包括两大类:
– 1. 利用现有的酶或蛋白质为母体,引入相应 的催化基团,形成酶的化学修饰物。
Enzyme Engineering 酶工程
一.模拟酶的概念
• 酶是由蛋白质构成 ,一般对酸、碱、热不稳定 ,容易失活变性 ,这限 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模仿天然酶对底物的分子识别和高效催化的 模拟酶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也是近十多年来生物化学 和有机化学的重要课题。
• 模拟酶的概念 – 模拟酶又称为人工酶或酶模型。对模拟酶至今没有一 个公认的定义。 – 一般来说,它的研究就是吸收酶中那些起主导作用的 因素,利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设计和合成一 些较天然酶简单的非蛋白质分子或蛋白质分子,以这 些分子作为模型来模拟酶对其作用底物的结合和催化 过程。 – 模拟酶是在分子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形状、大小 及其微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理和立体化 学等特性的一门科学。
– 2. 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为母体,根据酶的 活性部位结构,连接上所需的功能基团或金 属配合物。
三.设计要点
• 模拟酶的设计举例:
(1) 模拟酶只含有与生物活性酶相同的金属离 子———第一级近似。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是以铜为辅基的蛋白质配合物,而铜的 某些氨基酸或羟基配合物,可用作模拟物,它们 具有一定程度的SOD 活性。尽管模拟物的作 用机理、选择性及反应效率不同于原来的酶, 但因可大量合成,仍有实用价值。
2.超分子化学
– 分子识别和自组装是超分子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 形成超分子时,要求分子间达到能量和空间结构的匹 配,称之为识别
– 有一定方向性和选择性的强作用力,成为分子识别和 自组装的主要作用力
– 举例:拆分剂应用于消旋体的手性拆分:手性拆分剂 与消旋体混合物中的一个对映体最少同时有三个相互 作用,这些作用中至少一个是由立体化学决定的。拆 分剂与两种对映体形成的复合物在许多物理性质上 (如溶解度、熔点等)存在差异,因此,利用这些差 异可将两复合物分开,从而达到拆分的目的。
第一节结束
• 点击返回
第二节 模拟酶的分类和制备
• 一.根据Kirby分类法 • 二.按照模拟酶的属性 • 三.制备举例——水解酶的模拟 • 四.研究热点
一.根据Kirby分类法
– 单纯酶模型:化学方法通过天然酶活性的模 拟来重建和改造酶活性
– 机理酶模型:通过对酶作用机制诸如识别、 结合和过渡态稳定化的认识,来指导酶模型 的设计和合成
二.模拟酶的理论基础
• 1.模拟酶的酶学基础 – 酶的作用机制:过渡态理论 – 对简化的人工体系中识别、结合和催化的研 究。在设计模拟酶时除具备催化基团之外, 还要考虑到与底物定向结合的能力。模拟酶 要和酶一样,能够在底物结合中,通过底物 的定向化,键的扭曲及变形来降低反应的活 化能。此外,酶模型的催化基团和底物之间 必须具有相互匹配的立体化学特征,这对形 成良好的反应特异性和催化效力是相当重要 的。
– 单纯合成的酶样化合物:化学合成的具有酶 样催化活性的简单分子
二.按照模拟酶的属性分类
– 主-客体酶模型:包括环糊精、冠醚、穴醚、 杂环大环化合物和卟啉类等
– 胶束酶模型 – 肽酶 – 抗体酶 – 分子印迹酶模型 – 半合成酶
胶束酶模型
• 胶束在水溶液中提供了疏水微环境(类 似于酶的结合部位),可以对底物束缚。 如果将催化基团如咪磋基、硫醇、羟基和 一些辅酶共价或非共价地连接或吸附在胶 束上,就可能提供“活性中心”部位,使 胶束成为具有酶活性或部分酶活性的胶束 模拟酶。
2.超分子化学
– 超分子: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依靠分子 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有组织 的聚集体,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使它具有明确 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
– 超分子形成源于底物和受体的结合,这种结合 基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如静电作用、氢键和 范德华力等,当接受体与络合离子或分子结合 形成稳定的,具有稳定结构和性质的实体,形 成超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