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

2013-12教学实践的目的。

2.导入部分首先介绍单项填空在高考中所处的地位,然后在课件中展示近数年来高考单项填空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语法要点,并提出如何有效地、科学地解答单项填空,从而导出解题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3.授课过程借助课件呈现相关的概念,并在例句中解释说明的方法,逐一介绍解题的常见技巧和方法:(1)把握语境法;(2)转换法;(3)结构分析法;(4)克服思维定式法;(5)克服汉英差异法,突显每题中的“有效信息”“英汉语言差异”“语法分析”“标点提示”等关键破题点。

4.巩固过程为了加强以上方法的掌握,在课件上展示数道单项填空练习,让学生一起完成,之后,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

5.总结教师言简意赅地总结授课内容,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作者简介:王文钰,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

现任教于青海乐都第一中学。

(作者单位青海省乐都县第一中学)•编辑谢尾合一、中职模块化教学的意义及组成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围绕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将不同的重点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在模块化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课堂试验,提高理论知识与试验的结合力度,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模块化教学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主,教学方案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定的,实践证明,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技能培养方面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当前,构建实习基地,将理论知识学习、理论实习、技能培养、科技研发、实习评价等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成为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教学模式。

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包含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培养中,教学前期对学生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理论知识教材由电工电子技术、电力原理等多种教材组成,教材组成的多样性对于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有效提高模块化教学的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中职院校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好调查,科学分析、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目标的引导,协调好就业与模块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明确职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明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规范化要求,明确相应职位对相关证书的需求,充分结合多方面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思路,有效推动中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职业中专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中专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模块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

一是课程模式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

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

以致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

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

”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

、组织机构1、成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吴安安副组长:魏松青刘远华成员:杜崇辉徐楚良李曙军李晓红丁清鸿钟声卢晔吕小明田建伟李祖福2、成立模块化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刘远华副组长:李晓红丁清鸿成员:吕小明田建伟李祖福汪祥林杨双喜姚美祥张品卢红霓王勇葛三龙方含芬李先明曹清良方国文钟秀沈阳郭琼三、基本要求课程模块化是在分析各专业学生任职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编排出合理的课程模块。

通过课程模块化,使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能掌握一项职业岗位能力。

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组成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技能;教学模块中应有实训环节或仿真模拟操作,与学生技能竞赛标准相融合,与职业资格标准(考证)相融合。

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中职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特点为依据。

课程模块应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划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如技能性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 走 出校 门 、 深 入企 业 、 请 进专
家” 的建 设 思 路 和 “ 学 习、 研究 、 实践” 的培养 途 径 , 培养

合 、 校 企 合作 , 构建了“ 模 块
化” 课程体系。

支 高 素质 、 敢创新 、 善 钻研 、 职 称学 历 和 年 龄结 构合
团队 。 结 合 行 业 岗位 实 际 , 从 工作 领域 、 工 作任 务 、 职业
二、 课 程体 系的 改革 过程
1 . 以就业 为导 向 , 进行 职业 能力 分析 。 依 据 设 定 的
课 程 目标 , 我们进 行 了充分 的企 业一 线调 研 , 深 人 企 业 与有 关人 员进 行交 流 、 探讨 和 问卷调查 , 汇总 出学 生在
1 . 培 养 了一 批 专 业 综 合 能 力 强 的数 控 专 业 应 用 型
人才 。 我 校 数 控 专 业 培 养 的学 生 深 受 企 业 欢 迎 , 毕业 生 就业 率一 直保 持 在9 8 %, 一 次性 就业 率 9 8% , 对 口就 业 率8 3 . 7 %, 就业 质量 显 著提 高 。
不 同 岗位 应 具 备 的 专 业 能 力 。 2 . 课 程 的 模 块 化 整 合 。 经 学 校 教 师 与 企 业 专 家 反 复 修 改 和论 证 ,将 数 控专 业课 程整 合 为 综 合 素 质 模 块 、 文 化 基 础 模 块 、专 业 通 用 模 块 和 专 业 方 向 模
块。
能力 三个 层 面对 数控 专业 工作 任务 所 需职业 能 力进 行
分解 , 归 纳 和 制 定 了 专 业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目标 , 用 专业 课
教 师 设 计 的典 型 工 作 任 务 和 学 习项 目、 “ 情境 式 ”案 例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摘要:课程体系及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专业群聚集与扩散效应充分发挥的前提。

“平台+模块+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以系统论和成组技术理论为基础,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性和衔接性统一、职业化与差异化配置原则。

按照岗位群分析、课程体系总体设计、项目化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策略、建设课程资源的整体框架流程开展。

需要集约化教育教学管理、组合课程团队、建设“大综合+小项目”实训资源支持体系作为保障。

关键词: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群;资源集成;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群集约化发展过程中,课程体系及其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专业群聚集与扩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支撑专业与龙头专业的关联度不高,而且群内专业缺乏资源要素共享基础。

条块分割导致专业群内各专业资源自成体系,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屡见不鲜,校内校外资源“两张皮”的情况也相当严重。

在资源配置方面,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和课程资源的统筹建设刚刚起步,专业群相关人才培养课程供给各自为政。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构建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产业高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由于课程开发理论和开发工具的落后,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课程开发理念来说,专业群课程开发应该以全面能力本位思想和系统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理念,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

应重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要突出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同时贯穿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绿色技能培养,形成服务于专业群培养目标的课程架构和资源支撑体系。

一、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以“平台+模块+方向”方式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成组技术理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

构建中职旅游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探析

构建中职旅游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探析

关 键词 : 中等职 业教 育 ;模 块 教 学法 ;模 块 化
教 学

引 言
2, 一个工种 作为 一个方 向设 子模块 。如酒店 服 务 与管理方 向、旅行社 服务与管理方 向、会展服务 与 管 理方 向 ,凡 是 与该 工 种密切 相 关 的理论 知识 和 操 作技 能 ,是教学 的主要 内容 。强调课程 的实用性 ,注
在 此 ,笔者 以酒 店服 务 与管 理模 块 和实 习实 践 模 块 为例进 行模 块化 教学 分析 。
表 1 旅游 服务 与管理专 业教 学模块表
教 学 总模块
教学子模块
基础素质 文学 素养 语言表达 心理健 康 思想理 就业 指 模块 模块 应用模块 教育模 块 论模块 导模块
收稿 日期 :2 1 一20 O 0 l —8 作者简介 :钱怡 丰 (9 8 ,女 ,宁波东钱湖旅游学 校 ,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 向:旅游专业 。 1 7 一)

l 9・ 1
◇ CE R 教教研 AR I RHO 育 Z E学究 ON

职 时 业 空
2 年月 0 1 1 1


理 论 教 学
务 与 管

经验 是一线生产 、服务 人员最重要 的知识 。他们工作 所 需要的知识 、技 能和处理实 际问题 的能力 ,多通过 工作 实践获得 ,包括接触 设备 、熟悉生产工 艺和 业务 程序 、为顾客服务和与 同行交流等。模块化教学 体系 的创 建 ,贴近学生需要 ,贴近岗位需要 ,适应地方 经 济对 人才规格 的要求 。
( )评 估 四
考核 评 估
作为 检验 模 块教 学成 果 的最 后环 节 ,往往 很多 学 校 采取 学 生 自查 自纠 或教 师考 核 的形 式进 行 。但 学生 的 专业 知识 水平 毕 竟有 限 ,就 算增 加 了相 互监 图2 实 > 实践模 块分解 图 - j - 督 的环节 ,学生 也未必 能查出 问题 ;而老师对 学生实 践 成 果 的检查 往 往是 在 实践结 束 ,学 生上 交 了实 训 三 、 中职 旅 游 专 业 模 块 化 教 学 的效 果 资料 以后 ,即使老师检查 出问题 ,也未必有条件一一 告 知每个学生 。所 以 ,如何开展有效的评估也 是模块 ( )课程 实现精 简化 、 系统化和 整合 化 一 模块 化教学 以工种设模块 ,教学 目标 明确 ,教学 化 教学 体系 要考虑 的 一个 问题 。 重点 突出 ,教学 过程上化繁为简 ,各 个击破 ,使得课 参 考 文 献 : 程总量得 以减少 ,教材更精炼 ,避免 了教学 内容的重 [】 吴艳芳 . 1 职业教 育模块教 学法探 讨 []西部科教论坛 , J. 复 ,能节 约教学 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有助于学生形 2 0 , () 09 9 . 成 高结 构和 灵 活化 的知 识 、系 统化 的操 作 能力 和知 [ ] 王 炜 . 游 专 业 实 践教 学改 革 初探 [] 实 验 室研 究 与探 2 旅 J. 识技 能的迁移运用 能力 。 因而可 以肯 定地说 ,它是一 索 ,2 0 , () 01 2. 种优 化 的实践教学 模 式 。 [] 姜 大 源 . 全 全 . 5 吴 当代 德 国职 业教 育 主 流教 学 思想 研 究

中职教育改革典型案例(3篇)

中职教育改革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某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改革措施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1)根据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2)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学校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

(3)实施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实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1)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项目合作等活动。

(2)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

(3)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

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技能。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2)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学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送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开展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学校定期举办教学竞赛,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举办各类比赛、讲座、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中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深度探究

中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深度探究

摘要模块化教学模式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间灵活合理的搭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从业能力着手,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本文主要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源起、优点、实施、瓶颈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构建以模块课程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究Deep Exploration on Module Teaching Patter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Wang WeiAbstract Depending on the educational idea of"People First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nd the dema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module teaching pattern,cultivates th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ies first,and then trains their special working ability.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derivation,advantages, implement,difficulties,to build an educational system focusing on modularized lessons,and realizes the unification of learning and working.Key words modularity;teaching patterns;explorationAuthor's address Zhumadian Finance and Econom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e,463000,Zhumadian,He'nan,China1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源起所谓模块(M odule),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

中职学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职学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 文章分析 了当前中职学校在进 行人 才培 养活 动的时候面对的一 些不 利现 象, 进而 引 出了创建人 才培养体 系的意 义。 关键 词 : 中职学校 人 才培养 模式创新 实现途径 中图分 类 号 : G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0 7 ( b ) - O 0 7 O - 0 1 的教学体 系 , 对 于 提 升 教 学 的 品 质 有 着 非 要 在 实 习区 域 学 习 , 经 由合 理 的 考 核 达 标 就业 技 能 模块 模式 ( ME S ) , 是2 0 世纪 7 0 常积极的意 义。 之 后 才 可以 开 展 工 作 。 此 举 不 但 树 立 了此 模块 化课 程教学措施 包括 : 教 学 实施 类 学 校 以培 养 学 生 实 践 水 平 为 前 提 的 思 年 代初 由国 际 劳 工组 织研 究 开 发 出 来 的 以 现场教学为主 , 以技 能 训 练 为 核 心 的 一 种 与 管理 、 师资 建 设 与管 理 、 教 学 资 源建 设 与 想 , 同时还具 备 了双师 型的素 养规定 。 第 能力本位模式 , 现 在 在 我 们 国 家 的 职 教 活 管 理 等 三个 方 面 组成 。 有 修 订 完 善 专 业 教 二 , 要 对专 业 老 师开 展 职 业 培 训 活 动 , 将产 动 中获 取 了非 常 好 的 应 用 。 它 的 实 际 措 施 学 标 准 , 制 定 模 块 化 或 项 目课 程 的分 阶 段 学 研 有 机融 汇 到 一 起 , 关 键 是 把 教 学 以 及 是, 结 合 活 动 的具 体 规 定 以 及 同学 的 真 实 技 能 教 学 目标 , 设 计模 块 或 项 目教学 指导 生 产 等 有机 的 融 汇 到 一 起 , 以此 来 提 升 科 状态以及学校 的具体情况 , 将 学 生 的 基 础 方 案 , 编写校本教材等 。 首先, 在 自荐 和 推 研 能 力 和 创新 水平 。 第三 , 要 从 生 产等 层次 素 养以 及 水 平 等 的 合 格标 准 当城 市 关 键 的 荐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 试 点 专 业 每 个 模 块 团 队 之 中 引 入一 些 优 秀 的 工 作 者 , 设 置 较 为 稳 公开 招 聘模 块 的 首 席 教 师 , 并组 固的 师 资组 织 。 其 对 于 当前 的职 教 活 动 来 方向, 结 合行 动 的 指 引等 等的 一 些 措 施 , 将 人 员需 求 ,

试论职教“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试论职教“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试论职教“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摘要]职业教育中常规课程改革通常指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教师在专业学区中的团队协作作用,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力的提高。

文章介绍了绍兴中专近年来通过组建专业学区,借鉴医院诊疗组的经验,形成教师组合“模块化”和技能项目“模块化”的教学创新。

这种改革发挥了专业学区中的团队协作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改革团队协作师生共同成长一、构建以技能为项目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必要性1.以技能为项目的“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特长的形成。

这种以技能项目为模块的教学体系来源于绍兴市人民医院正在实行的诊疗组模式,人民医院把某一科室所涵盖项目分成若干个诊疗小组,每个诊疗小组配备以主诊医生为核心的医疗团队,使每个医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他们尽快成长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们把这种模式复制到职业教育的技能教学中,按专业技能进行分类,形成以技能为项目的模块,并把教师按个人的爱好和学校的需要进行分类归组,结合学校名师工程和省职业技能专业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尽快形成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特长,使学生的技能教学“模块化”“专业化”。

如对电子精通的教师可专讲电子技能项目模块的内容;精通机床电气维修技能的教师可专讲机床电气线路及机床电气故障检修技能项目模块的内容。

以此类推,各技能项目模块可选派相应技能项目模块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

通过技能项目模块专项的多次讲授,会熟能生巧,将知识融会贯通,能用最恰当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尽快接受,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为完成好技能项目“模块化”教学的任务,教师会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由这个团队任课教师编写的,按技能项目模块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和相应的实训指导手册。

使每个学生在进行各技能项目模块学习前,就已经了解和预习要学习的内容。

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2.No191 2摘 要 构建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子信息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

构建方案以“三接轨” 和“三化”为课改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框架,重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以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通过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电子信息 模块化 课程体系 构建随着经济的发展,全世界的电子类产品日新月异,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与电子“沾亲带故”,可称“枢纽”行业。

与电子类相关的企业风起云涌,按说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信息专业从职人员,然而很多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形成了“企业急需员工,学生就业困难”的双难境地。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课程模式陈旧。

造成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中职学校仍然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视机原理》、《音响技术》……”等理论性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根本不能反映实际工作的典型任务,与企业用工市场对员工的专业需求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2、课程的内容陈旧。

随着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多样化、复杂化,提出了“留得住,用得上、上手能干事”的零过渡上岗要求。

希望招聘到的员工一到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

这就要求电子信息类教师必须具备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打破旧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贴近就业,贴近生产实际。

3、教育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差异越来越明显。

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初中长期处于应试状态,对课堂学习和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中职教师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或逃避状态,这样下来,何谈学好,下面就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谈具体的实践。

一、模块化项目课程的改革总思路。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摘要]就业市场欢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中职教育接轨市场顺理成章。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对经过职业教育尽快就业的愿望强烈。

中职学校实施模块化项目课程改革,具有行之有效的现实意义。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

通过模块化项目体系的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并且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模块项目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作为教育的“心脏”——课程面临新的挑战,自身也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改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服务于绍兴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建构背景1.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新要求。

企业由于技术层次的迅速增多,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多样化、复杂化,提出了“留得住、用得上、上手能干事”的零过渡上岗要求。

外来民工大多素质较低,跟不上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企业希望与学校实行双向对接,即学生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希望招聘到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

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就要求能利用各种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财会专业的学生能做财务报表业务,化工专业的学生能进行样品取样、试剂配制再到定量分析,建筑专业的学生能承担起建筑工地一线所需的四大员要求。

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就业导向的观念,并据此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贴近就业,贴近生产实际。

2.职业教育正将转向面向人人的教育。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给职业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方面尽其对群众的义务”。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设和实施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建设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覆盖各个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设计和开发各个模块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4.通过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5.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模块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设计是建设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师团队应根据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模块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2 灵活的教学方法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

根据不同的模块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3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块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4 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块化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资源整合和共享模块化教学需要教师团队整合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实验设备等。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库、共享平台等方式,将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方便学生获取和利用。

3. 评价方式3.1 学习成果评价学习成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实践项目等。

构建高职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高职金融专业为例

构建高职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高职金融专业为例
ia n t ̄clov f ahh ̄ lrx p i u a od t |e in p iyfoi li a ltbl p u Fae ea  ̄ o gS f em eoud m l t n o
tahn s m. e c igs t ye 。 I I I|
构 藏职揍块化 建 鼹黻 学体 的探索 系
以高职金 融专业为例 口覃宇环 黄朝晓 吕 敏
(. 1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 院 。 南宁
[ 摘
500 ) 3 0 7
要 ] 工业化生产中的模块化思想应 用于教 学研究 , 将 分析 高职模块化 实践教 学体 系的设计原则 , 并以高职金 融
R sac nB i igu udP at a ecig eerho ul n pMo l rci l ahn _ d c T
t e n r

aoaHg h t ̄ i S o ] h c t l
HU N hoxa , A 8 0 2 20B 9。
[ 者简介 ] 作 覃宇环 (94)女 , , 17一 , 壮族 厂西平果人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 金融学。黄朝晓 (97)湖南新宁 16一 ,
人,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主任。 研究方向 : 财税研究。 吕敏 (9 6 ) 女 , 1 6 一 , 广西平南人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A s at T i b t c: h r s ap e tem u a fnuta pout nt t cigts c a pl s h ol i o ds i r c o ahn e h8 i dd i rl d i oe e越 【u n
堪嬲 珏 oe nf ̄ od a ̄T gy m ot a So 厶 er p e, s t Mu ca e s V an i di oh lP f a St g ri e col  ̄o i hl :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现有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并非2年~3年就能培养出来。

因此,国家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重要的政策文件,以加快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并明确了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为了解决中高职贯通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连贯、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中高职教师队伍缺乏沟通等问题,本文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在分析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技能逐级递进、能力渐次提升的规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及开展课程评价改革等措施。

1 中高职贯通培养现状分析目前,国内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主要分为2大类: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按照具体培养方式不同又分为:3年中职+2年高职分段培养模式;3年中职+3年高职分段培养模式等。

一体化培养模式根据中高职培养年限不同分为:4年一贯制、5年一贯制、6年一贯制等,其办学主体是高职院校。

通过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打通了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育衔接及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通道。

随着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发展,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连贯、课程内容重复率高、中高职教师队伍缺乏沟通等。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但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研究较少,以“中高职”和“汽车”为主题在CNKI进行搜索,相关的文章有296篇,但以“中高职”和“新能源汽车”为主题进行搜索,相关的文章仅有14篇。

论中职服装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论中职服装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论中职服装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构想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将整个课程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模块。

每个模块都包含了一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

这种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地贴合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那么,在服装专业中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一、基础模块基础模块是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制图基础、服装加工基础、面料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基础模块是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里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基础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不同的基础模块进行学习。

二、设计模块设计模块是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图案设计、配饰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设计模块可以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成衣设计、女装设计、男装设计、儿童装设计等。

每个设计模块都包含了一定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内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设计模块进行学习。

通过设计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模块实践模块是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课程,包括服装制作、服装搭配、服装展示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模块是将设计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模块的学习,掌握服装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模块还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创新模块。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以及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评价与展望、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过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路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探讨其关键要素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构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党 文
[ 摘 要 ]目前 , 各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教 学已普遍采用实践教 学方式 , 但在教 学实践 中仍普遍存在 实践
性 不强 的 问题 , 因此教 学 效果 不理 想 。在金 融专 业 实践教 学 中建 立模 块 化教 学体 系是 一个提 高教 学效 果的 有 效举措 。该模 式 结合金 融 市场发展 需求 划分教 学模 块 , 灵活 选择模 块进 行 实践 学 习 , 帮助 学生 了解 实际金 融工 作, 增 强金 融 实践 教 学效 果 , 提 高 学生 实践 能 力。
段; 是保 证 职 业 技 能 教学 质 量 的重 要条 件 , 也 是落 实 高 职 教育 过程 内在 要 求 及 培 养应 用 型 人 才 的重要 保
证。
( 一) 对 金 融专 业实践 教学 的认识 不够
目前 我 国 高职 院校 的金 融 专 业 教 学 中传 统 教 学
方 式仍 然 占主 导地 位 , 理论 教 学仍 占据 课 程教 学 的绝
[ 作者简介] 党文 , 广西经济 管理 干部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金融 、 财务管理 。南宁 , 5 3 0 0 0 7
构建 高职 院校金 融专业模 块化 实践教 学体 系的探讨
2 0 1 3 年第1 期
( 三) 对 实践 教 学不 够 重视 , 对 实践教 学 的师 资培 位 能力 培养 ” 这 一 目标 , 通 过 实践 能 力 的培养 , 实现提 养力 度不够 展 比较 快 的层 次 , 但 在传 统 的教 学 模 式 影 响 下 , 实 践 教 学 仍 长 期 处 于从 属 地 位 。近 年 来 随着 社 会 经 济 的 高 职 业 能 力 的 目的 。高 职 院 校 金 融专 业 模 块 化 实 践

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3篇)

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科学、系统、高效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模块,通过模块间的有机组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体系。

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模块化: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践任务。

2. 系统性: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动态性: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模块内容和结构。

4. 开放性: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2. 系统优化原则: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4. 整体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协调,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格局。

5. 个性化原则: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块。

四、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1. 模块设计(1)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2)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践任务。

(3)合理设置模块间的关联性,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模块开发(1)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块。

(2)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优化实践教学模块。

(3)建立实践教学模块库,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领域开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介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含义、优势,以及如何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在课程设置中,将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领域或目标进行划分,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完整的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

灵活性强: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增删模块,保持课程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学生中心: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资源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模块化课程体系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需求分析: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包括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职责和人才市场动态等,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模块。

模块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模块。

每个模块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且要与其它模块相互,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资源整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学设备和实践基地等,确保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资源支撑。

评估与反馈: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和社会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模块进行调整和优化。

持续改进:定期对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使其始终保持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同步。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灵活、针对性强、资源优化和质量提升的教育模式。

通过需求分析、模块设计、资源整合、评估与反馈以及持续改进等环节,我们可以成功地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

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1.1开展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

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

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2010年08月10日星期二09:51中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05-11 11:50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作者:娄华水于芳[摘要]绍兴中专以"学好文化、学精技能、学会做人、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针对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中职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专业课程瞄准职业岗位(岗位群),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来设计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以专业核心技能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来设置灵活的模块课程。

[关键词]绍兴中专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2005年,国务院决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被各方面所关注。

绍兴中专在新的机遇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绍兴经济社会产业特点,探索中职模块化教学体系,形成了对接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中职创新发展之道。

一、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从07年开始我校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块化改革。

改革首先在机电、染整两个专业试点。

基本过程是:调研--实践技能的开发--课程的整合--教材的编写--课程模块的实施--过程与反思。

(一)染整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染整专业提出"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染整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思路。

首席教师王飞和魏丽丽、许丽君、孔建明、陈蔚南组成的项目团队,在染整行业协会支持下,利用暑假对十二家印染企业进行了走访,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调查、分析、研究,并对其一线的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按任务进行了分解,了解最新印染技术,工艺设备和工作流程。

邀请了众多的印染行业生产一线的专家、高校教授加入到课改小组,进行现场讨论论证。

从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技能的确定到课程门类的划分、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规划都做了系统的全面的部署。

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内容与结构,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以技能形成为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染整专业课改方案得到了国家化工出版社编审的高度重视,并列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目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在08级学生中进行课改实践。

(二)机电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2008年7月学校邀请机电行业专家组成鉴定组,对机电专业课改的项目进行鉴定,跳出了依据教材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进度的束缚,走向了依据企业需求和产品生产过程来设计教学方案。

机电专业技能项目模块的教学是第二学年开始,以每一个技能项目模块为核心,辅以相关的工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初级基本技能模块教学,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

初级基本技能中的钳工、电子、电工、计算机等基本操作四个技能项目模块教学,均按初级工技能要求设置,并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材料》、《电工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企业供电》《电气制图》、《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等课程中与这些技能模块中,实验实训操作技能有关的部分结合技能项目培训一起讲授,采用"技能车间化"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即参加市劳动部门组织的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工初级考核,考核合格即取得相应成绩和等级证书。

然后再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中级专业技能,包括"电机与变压器拆装与维修"、"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安装与维修"、"机床电路原理与维修"、"PLC控制技术与变频技术"四个技能项目模块。

同时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可编程序控制器》三门专业理论课结合在技能项目模块培训一起讲授,依然采用"技能车间化"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核,并取得相应成绩和等级证书。

最后,用一定的时间根据顶岗实习的企业需要,进行岗前技能模块的培训,以企业要求相关知识进行岗前技能模块的训练,同时辅以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

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进行预分配阶段,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在试行的基础上,学校将课改推广到了化工、建筑、电商等专业。

专业教师纷纷针对自身的优势确定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对专业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由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

二、以工作场景为特色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创新我校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以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点。

在构建新的课程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究,尝试实践了"做中教"、"做中学"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形成了"技能车间化"式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为特色的技能教学模式。

(一)工科类专业:项目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

教师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

它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协作工作的能力,学生掌握工作思路和方法。

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方法,分为模拟设备和模拟情境两种类型。

模拟设备主要靠实验实训设备支撑,学生可以在训练中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及时纠正、反复练习。

模拟情境主要是根据专业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

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

我校机电类专业中的的数控加工、电工、钳工技能等,建筑类的五大员实训,化工类的化工工艺检测等都可以用到这两种方法。

以建筑专业教学的制图模块为例,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以某一实际建筑为蓝本,描绘建筑外型图。

学生们都穿着施工服、戴着安全帽、拿着测绘工具,模拟工地操作场景。

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指定组长。

各工作组就地取材,分布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楼群前,组员们分别进行测量、数据记录等工作。

接着将取得的数据汇总,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出图纸,完成工作项目。

(二)文科类专业:案例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是在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

它特别适用于课堂上对实际职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外贸专业的进出口实务教学中,就可以举出许许多多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案例,交由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中获得外贸业务的实践知识。

而财会专业的课堂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比如银行业务员与顾客之间发生冲突,如何应对这种冲突并且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模块化实训基地建设我校积极与企业签订协议,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不断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激励学校重视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这给模块化教学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建筑专业现与绍兴市建管局测试中心、浙江中实建设有限公司、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恒兴建设有限公司、绍兴东诚监理公司、绍兴县鼎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鼎盛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科研基地。

这些建筑实训基地为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及学生就业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学生通过到实训基地实习的时间不少于1760学时,实现了与今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化工专业与龙盛化工有限公司、闰土化工集团、伟丰印染集团、立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耀龙纺织印染集团、新港印染集团、胜利热电厂、新民热电有限公司、绍兴黄酒集团、新昌制药总厂、新和成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办学,并在这些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黄酒专业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业实行了"订单式"培养合作电商专业与浙江创发制衣有限公司、绍兴越胜外贸、绍兴海宇纺织品外贸、诸暨豪胜制衣有限公司等企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各教研室还纷纷开展下企业教研活动,并经常邀请企业界知名人士来校讲座,校企合作效果很好。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根据企业和社会培训的要求,通过"众望培训中心"利用学校技能项目模块培训的优势对外进行培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如:绍兴市电力局进网作业高、低配电工培训;市建管局建筑项目经理及五大员培训;省特种设备检测中心锅炉水质处理培训;还有市劳动局各类职业技能初、中级鉴定与培训的工种有:钳工、维修电工、化学分析检验员、计算机系统操作员、电子商务员;秘书资格定点鉴定等,都是建立在"模块化"教学基础上的,做到学员随来随学,搞活社会培训,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这样的社会培训,使我校能不断与企业保持联系,掌握第一手的企业人才标准,及时将其引入到中专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保证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力。

四、以职业资格为标准的立体多元化学业评价制度在教学管理上,我校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考核与技能等级鉴定相结合。

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整合相关课程,如工民建专业将建筑制图与识图和房屋建设学两门课程整合为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一门课程,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为一门,着重强调职业技能。

同时也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将考证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模块学习结束,通过考证形式进行确认评价,使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测量放线工等工种的技术证书和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等岗位知识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校采用立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坚持过程评价与技能标准相统一原则,采取阶段性教学检查、教学测试及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项目教学课堂评价等措施,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原则,形成全程评价,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类型和评价方法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体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