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精讲
单句(长短句变换)运用训练专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单句(长短句变换)运用训练专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1dc2017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a.png)
【参考答案】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
(4分)【解析】长句变短句,大致的思路是先找到主干句,然后理清句中的枝干成分,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炼成句即可。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①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
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
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
②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 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③读者就容易被感染, 最终读者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
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
”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
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来源:武汉部分学校2003年高考九月调研】【参考答案】好的文学语言,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这需要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
(要求陈述对象为“好的文学语言”,短句构成,语意连贯,共4分)【03】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来源: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参考答案】三名宇航员创下记录(1分),(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夜饭(1分),年夜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1分),这一记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的。
(1分)【04】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写五个较短的语句。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ppt课件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4dad4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2.png)
2024/1/28
19
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1 2
气象观测
通过航天器搭载的气象仪器,可实时观测全球气 象变化,为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
航天遥感技术可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 市规划等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3
通信技术
航天通信技术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联络,为 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提供了可能。
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交会
对接。
2024/1/28
13
2024/1/28
04
CATALOGUE
深空探测工程的拓展
14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与成果
嫦娥一号
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成功 实现了绕月飞行,获取了全月
球影像图等数据。
2024/1/28
嫦娥二号
作为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成功 完成了多项拓展试验,如低高 度飞行、高分辨率成像等。
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史ppt课件
2024/1/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8
• 引言 • 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 • 深空探测工程的拓展 • 航天科技的应用与转化 •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
2024/1/28
01
CATALOGUE
引言
3
目的和背景
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历程和成就
12
天宫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在轨运行
天宫一号
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于2011年成功发射并与神舟八号、九 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在轨运行成果
验证了空间站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 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展了多项空间 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硕成 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e8b6b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2.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考。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1、自学要求:(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自然段:()自然段:()自然段:(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按顺序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国家,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主要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的精神。
(5)“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再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2、合作交流3、全班汇报三、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四、小练笔:写几句赞美航天工作人员的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第2篇】【说教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义务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精讲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46e5d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7.png)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千年梦圆在今朝》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
第二部分(第2-4段):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并介绍了万户的由来和伟大的探求精神。
第三部分(第5-9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第四部分(第10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这样的段落划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
同时,也可以看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叙述,从古代的尝试到现代的成就,再到未来的梦想,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文章赏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充满激情与自豪的文章,它详细描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文章从古代的万户飞天尝试开始,展示了中华民族对飞天的执着追求和勇敢探索。
万户的火箭飞行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追寻飞天的梦想。
这种勇于探索、不畏失败的精神,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能够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动力。
文章重点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章还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章展望了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景,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
2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2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3fda4a329ec3d5bbfc0a74d1.png)
12345
2.“九十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一千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说这句话的最 有可能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钱学森 D.李四光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及对信息的把握能力。由题干中的“实现超 级稻亩产一千公斤”可知,他的贡献主要是研究出籼型杂交水稻,因此选B项。A、 C两项是国防科技学家,D项是地质科学家。 答案:B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自主思考“两弹一星”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对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和加强国防实力具有重 要作用;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提示:(1)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 (2)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原因: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党的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 (3)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 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5)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6)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 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例题1】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 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 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 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两弹一星”》精讲PPT课件
![《“两弹一星”》精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02f5f4cfc789eb172dc8e4.png)
“两弹一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 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中国第一颗氢弹模型
【“两弹一星”】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示语: 感谢聆听本节课,本课件可任 意编辑,请下载后调整使用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courseware.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at any time. Please download it and adjust it.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 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 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 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 伟业。
【“两弹一星”】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邓稼先
【“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 中国的国防能力。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 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10月, 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 成功。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素材+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素材+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54c009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07.png)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素材+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首先讲述的是地球所在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环境,通过和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得出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生存家园的原因,使我们能够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然后,讲述了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及意义,能够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还通过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和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地理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情境。
对于第一节课来说,所学内容比较抽象,适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太阳系、银河系的图片和人类及中国太空探索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
内容要求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3.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地理素养 描述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
(区域认知)描述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 1.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2.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难点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系、银河系等天体构成。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只按部就班地讲,学生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需要借助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如利用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银河系等抽象的天文概念。
展示人类第一次登月、中国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等视频,把空洞的概念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形象,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和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政治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精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精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dcee1659a76e58fafab00358.png)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一、探究路径参考1、通过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事例,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3、理解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认识世界并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4、理解与时俱进体现的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二、理论评析(一个原理、一个理论依据、一个首要问题、一对关系、一个要求)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举例】我国近几年的四次修宪:A、1988年修宪:为“私营经济”正名;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1993年修宪:为“富强”奋斗;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一词入宪,“计划经济”一词淡出;C、1999年修宪:为“法治”鼓与呼;增加了“依法治国”四个字,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2020年修宪:“三个代表”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私有财产保护力度加大;非公经济地位获得提高;更加明确地表明“保障人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扩大;“政治文明”首次被建议入宪;国家主席职权有所扩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山东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全册
![山东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a0077910ba1aa8114431d9ea.png)
方法与指导----主题1:学会评价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结合一项具体的主题活动,了解评价与反思的内容与方法,学会正确自我评价。
2、能依据具体的活动项目,设计评价与反思的内容及形式。
3、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评价与反思的方法。
难点及:正确评价他人和自我反思。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评价与反思的方法。
教师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评价与反思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通讯感忽而门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帮助,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呢?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评价与反思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
(二)结合实例,学习评价与反思。
以我做家乡小导游主题活动为例,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这样评价有什么好处?你自己还有什么建议?(三)、交流互助,突破难点。
交流办理组织的一项活动,回想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完成任务情况等方面,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好好思考,特别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评价与反思。
(四)及时反思,不断进步。
结合本次活动,总结评价与反思的学问。
第二课时(一)、选择一项自己难忘的活动,从活动的目的、要求、任务等方面,回顾一下自己的表现,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叙述形式:文字叙述或者表格叙述。
(三)、阅读同学的评价与反思,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认真修改自己的评价与反思。
(四)、总结交流。
方法与指导----主题2:建立活动小档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档案的内容及一般整理的方法。
2、通过具体的主题活动,初步学会将种类繁多的资料进行分类、排序和存放。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建立档案。
教学难点:学会一定顺序建立档案。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建立档案的方法。
教师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档案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d5c1a6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8.png)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李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主要内容。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本课题的内容,加上对哲学观点的模糊认识,他们对本课的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为了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这一盲区,加深对哲学观点和以及这些观点对人生指导的认识,对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因此,本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本课从哲学知识体系线索看阐述的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基本观点,从学生的人生发展线索看指向的是学生的人生发展问题,共有2课时。
二.学情分析基础知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理想,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不是很高,觉得缺少成才的动力,对自己前途较迷茫。
心理情况:心理上潜意识认为哲学在遥不可及的远方,与生活、学习、人生似乎没有关系,所以积极性不高。
解决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热情、鼓舞学生的斗志、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根据教材分析,学生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新事物和旧事物、了解量变和质变、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树立自信,增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量的积累,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热点主题类“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作文导写作文讲练大课堂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热点主题类“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作文导写作文讲练大课堂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83635c2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d.png)
一辈子只训练,不飞天,面对这种被选择的人生,邓清明赋予 自己的备份角色以同样的专注和精彩。他没有“大道如青天,我独 不得出”的伤怀,没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愤懑。他深信,正是 自己的刻苦训练,才砥砺出队友的卓越不凡,才有了载人航天万无 一失的奇迹。不能驰骋千里,但照样负重前行,只要尽心尽力,就 已无怨无悔。这是积极有为,更是自我悦纳。
刻苦训练,枕戈待旦,时刻谛听星空的密语,听从团 队的召唤,然而一辈子做备份,邓清明也无怨无悔,他就 像朴实而无垠的月华,静静流泻在大地之上。也正是寂寞 无名的“他们”,构成中国航天的宏阔背景,映照出英雄 前行的勇毅背影。
做不了耀眼的“他”,就做默默奉献的“他们”, 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种恬淡情怀和无我境界。
●7. 作为航天员,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 态。(适用话题:初心 坚持 常态 姿态)
精彩时评
● 1.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中国西北,大漠深处。当橘红色的火箭尾 焰划破茫茫夜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的托 举下,如白色巨龙一飞冲天。这是注定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的时刻。
●5. “飞天”不是一朝实现的,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来说如此,对于航天员 来说同样如此。“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宁可备而不用, 决不用而无备”,航天员执着追梦、一朝梦圆的切身感悟,也讲述着朴素的 人生哲理:成功路上没有捷径,无论哪行哪业,想要取得成绩、成就一番事 业,离不开拼搏奋斗、少不了汗水浇灌。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地付出 努力,日拱一卒、厚积薄发,每个人都能成就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适用 话题:征途与捷径 奋斗与坚持 准备与梦想)来源 央视新闻
爱国主义精讲
![爱国主义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f0791350b4e767f5acfce6b.png)
爱国主义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表过《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一条荣辱观便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则是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既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历史责任感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
古往经来,标兵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
为什么要爱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的首先得至于祖国。
正所谓“没有过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道出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每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
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因此,爱国主义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义务或责任。
履行爱国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
如何去爱国?热爱自己的祖国便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
祖国的大好河山,不止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
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热爱祖国便要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的自觉认同。
热爱祖国便要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心连在一起。
热爱祖国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山东专用)突破2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山东专用)突破2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c24c082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a.png)
突破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考点总结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爆发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目的?战前形成的两大集团名称?爆发标志?交战双方?著名战役?结束标志?性质?影响?启示?起止时间:1914—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两大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爆发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协约国和同盟国;著名战役:凡尔登战役;结束标志:1918年,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启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2、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签订的条约?会议决定建立的国际组织?会议实质?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是《凡尔赛条约》的哪一规定?《凡尔赛条约》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时间:1919年;条约:《凡尔赛条约》;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对世界影响: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对中国影响:引发了五四运动;3、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哪里的关系?《九国公约》的影响?时间:1921年;关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影响:对美国: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对日本:使日本独霸中国企图未能实现;对中国: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相关的会议?签订条约?评价?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条约:《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构建的国际新秩序。
8《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8《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941e5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9.png)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千年梦圆”的含义,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讲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现代得以实现。
课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千年梦圆”的含义,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难点: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原文、学习笔记、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1)课文中提到的“千年梦圆”是指什么?(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3. 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资料,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4. 精讲点拨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展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千年梦圆在今朝梦想:奔月、飞天发展:古代、现代实现:神舟五号、神舟十号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时间轴。
2. 写一篇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短文,可以是新闻报道、科普文章或故事。
八、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1. 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图片,如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航天事业的辉煌。
2. 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如“两弹一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重要的里程碑,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让学生回答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千年梦圆”的含义、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阶段等,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3届浙江高三物理高考复习精讲精练 同步近地卫星模型、赤道物体转动模型及其物理量的比较(含详解)
![2023届浙江高三物理高考复习精讲精练 同步近地卫星模型、赤道物体转动模型及其物理量的比较(含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2d9dc6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5.png)
第24讲 同步、近地卫星模型、赤道物体转动模型及其物理量的比较1.(天津高考)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周期较小的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 ) A .轨道半径变小 B .向心加速度变小 C .线速度变小 D .角速度变小一.知识回顾1.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1)一种模型:无论自然天体(如地球、月亮)还是人造天体(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都可以看成质点,围绕中心天体(视为静止)做匀速圆周运动。
(2)两条思路:①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G Mmr 2=ma n 。
②天体对其表面的物体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Mm R2=mg 或gR 2=GM(R 、g 分别是天体的半径、表面重力加速度),公式gR 2=GM 应用广泛,被称为“黄金代换”。
(3)地球卫星的运行参数(将卫星轨道视为圆)近地卫星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的轨道半径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其运行线速度约为7.9 km/s 。
这个速度值又叫第一宇宙速度/s ,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计算方法(1)由G mm 地R 2=m v2R,解得:v =Gm 地R; (2)由mg =m v2R ,解得:v =gR 。
4.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 (1) 不偏不倚: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重合绕行方向一定: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2) 不快不慢:周期一定: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T =24 h =86400 s 。
角速度一定: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线束度和加速度大小一定.设其运行速度为v ,由于G Mm(R +h )2=m v 2R +h ,所以v =GMR +h= gR 2R +h=3.1×103 m/s 。
由GMm (R +h )2=ma 得a =G M(R +h )2=g h=0.23 m/s 2。
(3) 不高不低:高度一定,据G Mm r 2=m 4π2T 2r 得r = 3GMT 24π2=4.23×104km ,卫星离地面高度h =r -R≈6R(为恒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6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60)](https://img.taocdn.com/s3/m/339d8861dd88d0d232d46a69.png)
二、文本详析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 2003 年 10 月 15 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
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
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
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课件)】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课件)】1.1 地球的宇宙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e917545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5.png)
认识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唯一家园(人地协调观)
晴朗的夜空,星河灿烂。神秘的宇宙蕴藏着无穷的秘 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和意义。
课堂在线 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 行星
1. 天体及天体系统 恒星
(1)天体系统关系
太 银
阳 河
系 系
活动①: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3.下列属于我国太空探索成就的是( A )
A.“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B.“蛟龙号”探索深海 C.“雪龙号”南极考察 D.水平井钻采技术突破
4.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是( D )
A.抢占丰富的宇宙资源 B.推动科技发展 C.破坏太空环境 D.进行科学探索
(2) 太阳系八颗行星
活动②: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说出八颗星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 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
活动③:分析地球和其他行星相比,在质量和距离太阳远近方面的特征。
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自身体积和质量不大不小,容易形
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
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 人类第一台火星车“旅居者号”登陆火星 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
研究项目:太空观测、月球探测、 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 建设等。
分组讨论探索宇宙的过程: 中国组:列表展示我国对宇宙的探索过程和成就。
时间 1970年 2003年 2007年 2016年
2021年 2022年
事件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我国在贵州平塘建成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 镜——“中国天眼” 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 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
第四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第四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https://img.taocdn.com/s3/m/bae7a9e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b.png)
4.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议题:航天梦,中国梦【课标要求】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明确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教材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二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承接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讲述了中国梦的内容和本质,点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讲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安排,青年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而为,为下一框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虽然在初中简单接触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梦等问题,但对“伟大工程”等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模糊的、浅显的,对中国梦与世界发展的关系认识还处在表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选择贴近学习生活,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要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过程要有可操作性。
从学生的情感基础看,高一学生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只是零星了解,普遍对中国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深。
本课将注重深入浅出,寓情于境,在课堂中努力增强学生的思想共鸣。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梦的本质,认识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中国梦的享有者,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及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增强政治认同;2.了解我国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学会用发展的发展看问题,培养科学精神;3.认识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认识到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参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提升公共参与意识。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实之思专题二非连续性文本读写(核心考点突破)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实之思专题二非连续性文本读写(核心考点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efcc9bd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6.png)
中国航天精神具有哪些内涵?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4分)
【名称揭秘】
问:为何国外叫“宇航员”而中国叫“航天员”?
答:宇航,顾名思义,带有宇宙航行的概念,而宇宙包括的范围很广。
“航天”一词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首先提出,钱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航”的说法不免夸大。
考点二 材料信息互证
返回目录
典例精讲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材料信息互证。①审读题干。题目要求用 “资料二”中的内容解释“资料一”中的句子。②分析材料。阅读 “资料二”,可知其描述的内容为“玉米的开花产粉”和“玉米如 何传粉”;再去“资料一”中寻找与玉米“开花产粉”“传粉”相 关的内容。③比对互证。将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可知“资料二”中 的内容是对“资料一”中“异花授粉”的具体解释。④规范表达。 组织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述即可。
此“资料二”可以解释“资料一”中的“异花授粉”。(答出对应
内容2分,结合材料阐明理由2分,共4分)
考点三 图表信息解读
返回目录
考点三 图表信息解读
返回目录
1.图表的四种类型 ①柱状图:关注柱子的底色、高度等信息代表的数据,找比较点。 ②折线图:关注曲线整体趋势的上升、下降和曲线的转折点,判
断趋势。 ③饼状图:关注各部分所占比例。 ④统计表:关注表格项目及数据变化。
考点一 材料理解与概括
返回目录
典例精讲
【答案】示例:中国航天精神的内涵是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意 志,使命担当、为国奉献的追求,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内涵全面准确4分。大意对即可)
考点二 材料信息互证
返回目录
考点二 材料信息互证
返回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 9月所公 布得数 据
• 长征一号火箭于1970年4 月24日,将中国第一颗人 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CZ-2E),简称长二捆, 1974年11月5日首次发射 号成功送入太空。
13
长征三号火箭1984年 4月8日再发射,获得 圆满成功
• 长征四号火箭 1999年 5月首次发射,至今发 射成功率为100%。
28
嫦娥三号
•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 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 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 首次月面软着陆。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 00.344秒,"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发射。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 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 落相机传回图像
海内外的杰出 科学家和中国 航天事业的奠 基人。
5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中国 留学生的成就和影响力能
够跟钱学森相比
一九四五年就成为五角大 厦导弹技术核心顾问组的 成员
钱学森受聘担任火箭组的主任
,被授予上校军阶
世界气体动力学三代掌门人的合照
6
1.发射卫星——东 方红一号 2.中国载人航天— —神州系列 3.星空探测——嫦 娥奔月
7
中国运载火箭
• 1960年2月19日 中国 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 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 首次发射成功。九月, 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8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 舟”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 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获得更 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 数据。 9
14
★里程碑之一 ★
•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 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5
神舟一号
•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 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 利返回地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 月1日返回地面。
27
神舟十号飞船
• 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主 要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轨道舱 组成。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 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02.666秒发射,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 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 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 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 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初一(5)班
——张昊锵
1
航天简介
航天系统是指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 、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 航天系统是现代典型的复杂工程大系统,具有规模庞大
、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是国家级大型工程 目前能独立自主发射火箭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中国、
法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以色列。
2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个人
二个大发展
钱学森
东方红”1号发射成 功 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三个方向的发展 空间技术 空间科学 空间应用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 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
4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享誉
19
神舟六号
•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 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 太空。
20
★里程碑之三 ★
•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 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21
嫦娥一号
• 嫦娥一号于2007 年10月24日,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由“长征三号 甲”运载火箭发 射升空。
25
神州八号
•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 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26
神舟九号飞船
•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 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 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 一。2012年6月16日18时 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 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 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 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 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 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 10点00分安全返回。
22
神舟七号
•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 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顺利升空。
23
嫦娥二号卫星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4
天宫一号卫星
•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 号成功发射。
17
神舟四号
•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 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 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18
★里程碑之二 ——神舟五号 ★
• 2003 年10 月15 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 表明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 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成就与影响 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 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 家。 2.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 10 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系列优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 三舱一段,即由返 回舱、轨道舱、推 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由13个分系统组 成。 神舟号飞船 与国外第三代飞船 相比,具有起点高、 具备留轨利用能力 等特点。
11
“嫦娥”系列卫星
嫦娥一号:2007.10.24发射 主要任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 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 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 嫦娥二号:2010.10.1发射 主要任务:验证软着陆关键技术 、 肩负“十大使命”等。 意义: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可以充 分展示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 聚力。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 合国力的体现,是航天技术发 展水平的象征,是提升国家地 位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科学技 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 维护我国月球权益的需要。
29
我的妈啊!!中国的航 天怎么这么厉害呢?
30
谢谢观赏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