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境的审美意蕴
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d07416ef770bf78a65295461.png)
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 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 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意境” 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
的外延小于“意象”。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
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 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 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
的深切同情。 格调柔婉,内蕴清空。
• ‚阴柔美‛概括起来的四种类型: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 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 )
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 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 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 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 然一体的同构关系。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 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
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
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 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 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 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 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
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
个特点: (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
意境的含义
![意境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02210ed998fcc22bcd10d02.png)
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美术意境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
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物之灵趣。
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种带有象”的一般的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
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绘画、诗歌、园林的意境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cc850c2a01f69e31433294db.png)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19b710a9e518964bce847c3c.png)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作者:任虎马阳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21年第07期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
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
”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
”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
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1b903a3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8.png)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一直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文学作品就是唐诗宋词。
无论后人怎样努力,几乎都只能够做到模仿,无法实现对其的超越。
唐宋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分发达、澄明和繁荣,先后出现了历史上的两个盛世,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发达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全国人民,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十分崇尚诗词,因此唐宋迎来了诗词时代,诗词在这两个时代得到了最鼎盛的发展,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在我国属于最高的诗词水平,真正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此,我国将唐诗宋词作为珍宝,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家文学领域也具有极高的地位。
一、唐诗意境的审美特质针对唐诗的美学风格来说,其主要具有丰神情韵的特征。
盛唐诗歌肯定、展现和追求的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人间现实。
具有十分深厚的蕴意,体现出了年轻人的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迫切想要为国立功的愿望,这是一种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看起来十分单一,但是却蕴含着多种意蕴。
体现出了含混的特征。
(一)含混形态含混形态即看似并不复杂的话语中蕴藉着许多不确定,可以带给读者无穷的感受。
体现了盛唐李白等诗人的热情豪放,其内容和形式、意境和表象都具有此类特征。
所以,我们根据那些含蓄蕴藉不仅可以联想到朝气蓬勃、大好河山以及秀丽风景等意境。
还可以感受到诗人蔑视世俗、不满现实等思想情感。
(二)以心照境司空曙和韦应物的《江村即事》和《滁州西涧》都具有以心照境的特征,具有深远的意蕴、言外有意等特征,真实地反映出了诗人在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政治理想的生活态度和心境,特备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句,采用客观事物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具有弦外有音的特征。
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描写了独特的唐诗意境:不仅描写了深远的境界,表达了言外的思乡之情,同时整首诗充斥着怀古伤今的主观情思,因此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在《梦天》这首李贺之的作品中,体现出了更加浓厚的主观色彩,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天上以及人间这两种景观都是自己臆度出来的,体现了诗人曲折的内心世界。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https://img.taocdn.com/s3/m/a48911ab4693daef5ef73d7e.png)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中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特色。
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更使得这种艺术发挥至极致,它区别于绘画、诗词等需要借助于线条、语言等无形意境的创造,而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情与景交融,由此形成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进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
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密切结合的观点与中国古典园林不谋而合,因此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对现代景观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文化内涵,提出要点,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实例分析其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明确现代景观实际事例应当以传统文化的蕴含为重,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剖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丰富的内涵,使之能够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实践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ABSTRACTAs a p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 subject in integration of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nd has a high cultural value.. "To write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gardening art garden" i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garden, but also makes the art of play to the extreme, it is different in painting, poetry and other need with the aid of in lines, language, and other intangible artistic creation, but in limited range through a special way to express the creator of ideas, meaning to make the scene conveys emotion, feeling and scene blending, thus forming the vast artistic, verve alone high, contain philosophy, intriguing Garden State, which reflects the breadt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ssence.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to realiz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armony, advocat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point of view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incid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o modern landscape develop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ints, and combines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ase to analyze its cre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Clear practical examples of modern landscape should b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with modern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rich connot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rol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dea and practice, find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1.意境之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abe8f9a6529647d272852c0.png)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9dd6fbe1f705cc1755270920.png)
意境的审美意境的审美预览: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意境的审美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
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
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
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
意境
![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74779257804d2b160b4ec062.png)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意境美
![意境美](https://img.taocdn.com/s3/m/77e081b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4.png)
意境美世界是无穷尽的,艺术也是无穷尽的。
“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生命和一种律动的表现,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特有的文化观念。
意境不仅是山水画中抒情和造境的审美表现,更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而呈现于世,有其特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追求意境美也是传统美学的特质。
标签:山水画;意境;美一、意境的意义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融入画家的思想感情,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称之为“意境”。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在有限的画面中营造一种氛围,将无限体现于有限之中。
龚定庵曾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西山的忽远忽近,不单是眼前景象上的远近,更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具有高低、深浅、文野之分。
“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意境”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画论中首用“意境”概念的人是清人笪重光,他在谈实境、空境、真境、神境时特别强调了“空”和“虚”,即“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毕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山水画中的“意境美”,有时会为其内在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画中的意趣所表现的主观思想相交融,为其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所陶冶感染。
艺术境界主要源于“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渗透,从而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ae8f74d60740be1e640e9a66.png)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审美意蕴作者:严方舟来源:《长安学刊》2020年第01期摘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其美学思想产生的源泉。
对“道”的追求体现出老子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渴望。
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概念的提出则赋予了“道”以超验性的审美属性,表达出老子美学中“道”之大美与虚无相生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概念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的分析与建构,不仅能够感悟兼具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实践论意义的自然美,还能从其逻辑中梳理出道家美学的原初审美形态,对现代美学的发展以及文学与艺术的生态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之“大”美:虚实相生:现代意义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02-0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作为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源与本体,道是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运行发展的至高理想。
它是先天而生的原始混沌,“无名”也“无形”,不属于天地万物的任何一种,人们很难凭感官去把握。
然而它却产生了万物,正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在产生万物的同时也衍变出了万物之美,即各种具体之美。
故而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是完全溶为一体的,或者说其审美观是哲学理论的延伸。
因此,老子追求的美是合乎道的美,是对道的特征、存在状态等的审美意义的概括。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本并不是美学的范畴,是指“道”的特点。
“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之母。
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他派生出来的:“无声为有声”之母,“无象之象”为“有象之象”之母。
即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这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验性的大美,而这种美具有“大”的特征与虚实相生的运行方式。
道之“大”美大,本是道的本体意义表征,是道的无形之形。
老子通过对“大”的阐释将以“道”为美的美学思想阐释出来。
他在“大”原来意义的基础上,赋予其形而上的意义,以“大”代指“道”,揭示了“道”的内核。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eb5a1c4afe04a1b171de9d.png)
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浅论境界、意境与意象的论文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一) 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灵均《九歌》之类,是鬼境界文字;子瞻《大悲阁记》之类,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境界可在文学之外,或指地域疆界,如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在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北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说,“妄觉非境界”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说,“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卢之境界。
”一般言谈中,境界也有佛教这种用法。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境”并非景色外物,故此有“令境生”之说。
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说,可以理解为,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明确说,“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作者,可无大误也。
”“沧浪之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论意境的称谓和渊源
![论意境的称谓和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b529f269a98271fe910ef920.png)
考张子韶(1092-1159),名九成,自号横浦居士。是一位受过秦桧排挤的经学家。他从杜甫的诗句中悟出了哲学道理,“境界”指的还是哲理“境界”。以后,朱熹把“境界”用来指修身达到的某种火候,与文艺还是不沾边的。后来,朱熹的再传弟子李凃,在《文章精义》中以“境界”论诗,“境界”这一概念才真正与文学挂上了勾。但也并非指真正的意境。他说: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②”王国维把境界视为艺术至境,看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在这个意义上与意境概念相同,这是“境界”的第一义。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此处也与意境概念相同,突出真景真情的交融,这是第二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附录》第十六则说:“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此处的“境界”,显然是指诗人与常人审美能力、审美眼光不同。这是第三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还提出了一种人生境界观。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是指人的思想境地,已非专指文艺领域。这是第四义。
关于“境界”的涵义,还可以罗列下去,这还不包括这个概念的原始意义和它的佛教禅宗中的特殊内涵呢。足见它本是一个模糊概念。让这样一个概念来充当一个界定严格的文艺学术语,显然不可能。上述关于意境的十多种定义中,除了与意境概念共有的意义较为符合意境内涵的实际外,其余诸义,都是“境界”概念潺入意境论中带来的“麻烦”。所以,近年来关于意境与境界两个概念的优劣,在海外华人学者中间已有所讨论。萧遥天先生说:“境界”一词未能兼顾“情意”两个方面,是用词不当,而“意境”要比“境界”完美得多了。⑨叶嘉莹则更中肯地指出:“第一,‘境界’一词既曾屡经前人使用,有了许多不同的含义,因此……以之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术语时,便也极易引起读者们不同的猜测和解说,因而遂不免导致种种误会。第二,静安先生(王国维)自己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一词之使用,原来也并不限于作为特殊批评术语的一种用法而已,它同时还有被作为一般习惯用法来使用的情形。这当然也就更增加了读者对此一词在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⑩叶先生的意见很明白:“境界”因为有许多不同的含义,不宜作为“特殊的批评术语”来使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由于从多种意义上同时使用这个概念。已造成“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对比之下,“意境”较之“境界”,“尤易于为人所了解和接受。”(11)遗憾的是,这样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理论界足够的关注。“意境”与“境界”究竟用哪一个概念好,留意者甚少。虽然从整个趋势看,大家多半主张用意境,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多不讲是什么原因,仍按老祖宗的方式办事:凭感觉。觉得哪个好,哪个就好。至少,从含义的模糊性上来看,“境界”若作为诗境的称谓是有缺陷的。它之所以不宜作为诗境的称谓,还有着深刻的历史的原因。
悲剧意境在艺术中的审美意蕴与价值
![悲剧意境在艺术中的审美意蕴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61731a20029bd64783e2cc0.png)
悲剧与绘画
第 二 种 :
这一类画家有很多,但最常被说到的就是伦勃朗了:
1606 1669 一 了画家, 了 画 的 的家 伦勃朗 的 是 的 画家 , 的 伦勃朗1669 , 了 , , 伦勃朗的 画
伦勃朗
的 , 到1642
家, 了一
, 家 ,伦勃朗一
,伦勃朗 画 , 有 了 的
悲剧与绘画
悲剧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尼采
尼采论悲剧 悲剧与绘画
在这里把悲剧意识的绘画分成两个部分: 1.对于悲剧题材的描画,(大部分是宗教题 材或神话题材) 2.画家自身悲剧对其创作的影响
悲剧与绘画
第 一 种 :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 【创作者】泰奥多尔籍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法国) 【创作年代】1819年
悲剧的出现 叔本华悲剧论
"可那些从未实现的愿望,虚掷了的挣扎,为命运毫不容情地践 踏了的希望,整一辈子那些倒霉的错误,加上愈益增高的痛苦和 最后的死亡,就经常性的演出了悲剧." ——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人生总是一场悲剧,这样的悲剧有三种: 第一种是由极其恶毒之人造成的悲剧. 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即偶然性的错误所致. 第三种是由人物的相互关系和彼此地位的不同造成的
首先尼采认为大自然本身不断地创造出个体生命又不断地毁灭掉个体生命前者是一种肯定个体生命现象的冲动用日神阿波罗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日神冲动而后者是一种否定个体生命现象而复归宇宙本体自在之物的冲动现象而复归宇宙本体自在之物的冲动用酒神狄奥尼苏斯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酒神冲动
悲剧意境在艺术中的审美意蕴 与价值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悲剧的力度和感染力正来自这有 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之中,并在"毁灭" 中实现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肯定,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8e1bb003a300a6c30c229f96.png)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论“意境”
![论“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6ea47f1fcc7931b765ce15ee.png)
12汉本1班学号:12260517 姓名:龚雪莲论“意境”在论述“意境”之前,我觉的有必要将我理解的“意境”与“境界”做一些简单的区分。
在文学理论界,大多都将“境界”和“意境”等同,但二者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区别。
所谓境界,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境界,便是指修养造诣的不同阶段…而“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相统一的艺术境界。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谓之“意境”。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对于“意境”的定义,主要是指抒情作品中蕴含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以诗歌、绘画等艺术见长。
诗歌中的“意境”,则由具体的“意象”构成,而在中国古代诗学极推崇意象。
“意”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寓意、见意之象。
“意境”又是对意象的升华,指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的哲学意识相联系。
苏轼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中,诗画的“意境”则尤为突出,讲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王国维对于意境则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将这种意境划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诗人观物必须摆脱现实的烦躁,摈除所有杂念个人私利,达到胸中无物方能观物之微妙。
第二境界则要求诗人要有执着的信念,探究事物美的存在,要祛除外在的纷扰,用一种平静、自然、纯粹的心情去寻求自然的乐趣,纵使“衣带渐宽”也是“终不悔”的。
第三种境界则是至高的,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经过前两个境界的积淀,突然的顿悟,用简洁的语言,将事物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简述意境的几种常见解释
![简述意境的几种常见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4ed19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3.png)
简述意境的几种常见解释意境,这个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常被提及的概念,似乎有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它如同一个虚幻而又真切的世界,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着无尽的韵味和情感。
对于意境,不同的学者和艺术家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解释,下面我们就来简述几种常见的观点。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将意境视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观点中,意境的形成离不开景与情的相互融合。
景是外在的客观存在,是我们所看到的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情则是内在的主观感受,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思绪情感。
当景与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意境。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腾,长长的黄河边,一轮落日缓缓西沉。
这画面中的景,宁静而壮美,同时又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苍茫大地、岁月流转的感慨之情。
景中有情,情因景生,两者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深远而独特的意境。
另一种解释认为意境是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一种意蕴和氛围。
这意味着意境不仅仅是表面的景象和情感的简单相加,更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整体的艺术氛围。
以绘画为例,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描绘了物体的外形和色彩,更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比如,梵高的《星月夜》,那旋转的星空、扭曲的柏树,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激情,营造出了一种奇幻而又略带疯狂的氛围。
观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能够感受到画家内心的躁动和对生命的热爱,这种通过作品传达出来的整体氛围和意蕴,就是意境的一种体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意境是超越具体形象的一种精神境界。
在这种解释中,意境不再局限于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而是上升到了一种抽象的、精神层面的高度。
它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追求的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表象的境界。
比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常常出现“空灵”的意境,诗人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空阔、清幽、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这种境界让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进入到一个自由而宁静的精神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
【摘要】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意境的审美意蕴入手展开论述。
【关键词】意境审美意蕴审美特征
偏重于表现艺术的艺术注重艺术家主观意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达到审美效果。
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可以从中领悟到超越音响的更为醇厚深远的意味,通过那深沉的旋律、借助特殊的听觉效果而产生对于“俄罗斯的眼泪和困难”的深切领会,那是由动人心魄的哀伤转化而来的复杂点的美感享受,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意境”所产生的感染力量。
意境作为术审美理想, 离不开审美的层次, 艺术意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其表现方式是通过对有限时空中物象的描写,抒发无限空间中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通过意象的排列组合,创造具有“象外之象”、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空间,具有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能够引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思索, 是一种独特的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情景交融的含蓄表达
达到情景交融作为意境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一直受到诗论词论的肯定和阐述,当然这里的情与景都是个义的。
情包括艺术家主观方面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思想,景包括客观方面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意境要求达到的情景交融决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主观的客观化,客观的主观化。
这一点清代美学家王夫之作了很精辟的论述“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这种妙合无垠已经消灭了现实生活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达到浑然一体。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
”这二十二个字,千古绝唱,振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原因就在于它不只是停留在写景的层次上,而是巧妙地借助景物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满怀开创者建功立业的热望,而又难以施展宏大的抱负,在寥廓的宇宙中,感到人生的孤独和抢促,但文不失进取的慷慨之心,达到情景交融。
二、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象
意境中虚和实的问题, 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这种宇宙观在艺术表现上, 就要求艺术也必须是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虚实相生在意境中的表现就是艺术家在创造意境过程中不以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具体刻画为宗旨, 而是要突破具体的“象”,创造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象, 给人强烈的空间感,即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也就是说, 诗歌在描绘具体的情景之外,还要构成一个令人驰骋遐想, 回味无穷的艺术空间。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表述:“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真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称道的唐人诗歌, 也正是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特征,善于通过具体的现实的情景描绘,来象征一种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志趣,构成一个似有实无、似无实有、若有若无、亦有亦无、有无相生的境界。
它既是“作者得于心”的产物, 又不是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 而是要“览者会以意”,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方可体会到。
因此,单就一篇或一部作品而论, 它的意境应该是开展的、广阔的; 就意境作为艺术的审美表现形态而言,
它具有一种空间开阔的美,而不是枯窘的格局。
审美空间意象给人的美感,是在虚景和实景的变幻中传达出的美的和谐的情韵。
三、韵味无穷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明朝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沉。
有韵则雅,无韵则俗。
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看来韵味不仅是诗歌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审美特征。
而“韵味”就是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诸多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
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月楼。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
在历史的与现实的许多同类事物对比中抒发了世事苍凉、舍己飘摇的感慨,情韵极其丰富。
古往今来的读者,谁能说尽其中的情韵,司空图不仅发现了意境这一特征,而且还提出了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外”的命题。
他认为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
不仅有韵内之韵、味内之味,而且还有“味外味”,“韵外韵”,所以意境不仅富于韵味还能让人咀嚼不尽。
这几乎成为许多古典诗词的美学追求。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 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
艺术意境中审美情感意绪是与心理化了的物景及物境相互交融, 共同存在的; 意境创造中艺术想象则是与心理物象相伴相随的。
总之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含蓄表达,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象,韵味无穷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1、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2、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59页。
3、茶海鹰《意境的审美取向》青大师院学报第1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