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
生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篇一:人体生理学各章节学习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生殖 3、兴奋性 4、稳态 5、自身调节 6、反射弧 7、反射 11、反馈 12、正反馈 13、负反馈 14、神经调节 15、神经-体液调节 16、前馈 17、生理学 18、反应 19、阈刺激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d.体育科学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c.组织液d.细胞外液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b.神经冲动c.电位变化d.反射活动4、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a.正反馈调节b.自身调节c.神经调节d.负反馈调节5、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调节的是。
a.负反馈调节b.正反馈调节 c.减压反射 d.比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6、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排便反射d.减压反射7、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b.脑脊液 c.血液d.淋巴液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a.固定不变 b.随机多变 c.相对稳定 d.绝对不变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c.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10、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a.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c.物质交换的场所 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11、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纤维拉长而收缩力加大是属于a.神经调节 b.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d.自身调节12、负反馈的调节作用是。
a.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途径 b.使血压c.使心率不致上升过快 d.使排尿反射进一步增强13、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14、体液是。
a.细胞内的液体 b.细胞外的液体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d.血液15、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16、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生理习题问答题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内环境4.生物节律5.神经调节6.负反馈三、问答题1.简述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用。
2.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
4.跨膜信号转导包括哪几种方式?5.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几种方式?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6.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7.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锋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8.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9.局部兴奋有何特征?10.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列举每一个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11.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第三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血液有哪些功能?3.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4.试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鉴别方法。
5.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临床治疗学上有什么意义?6.试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7.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有何不同?为什么?8.试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
9.简述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0.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1.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何异同点?12.血液中有哪些抗凝因素?它们如何发挥作用?13.简述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4.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特点。
15.简述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6.简述输血的原则。
3.心力储备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5.平均动脉压6.中心静脉压7.微循环8.有效滤过压9.轴突反射10.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三.问答题1.请对比心肌、骨骼肌生理特性。
2.心室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异同?它们有什么生理意义?3.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发生原理有何不同?有什么实践意义?4.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20
mV
0
-20
-40
阈电位
-60
-80
去极-10化0 :在极化基础上,膜内外电位差
减小。去极化表示细胞处于兴奋过程。
+20
mV
0
-20
-40
阈电位
-60
-80
-100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即膜内负电位 大。超极化表示细胞处于抑制状态。
0mv -70mv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 后再向RP方向恢复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
(二)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三)传导特点 •
1、生理完整性 • 2、双向性 • 3、相对不疲劳性 • 4、绝缘性 • 5、不衰减性或“全或无”现象
0
小结
1.静息电位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刺激的阈值(threshold)即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
刺激作用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AP)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条件
内因
组织细胞的功能条件
外因刺激
性质
适宜的刺激
刺激的强度(= 或>阈 强度)
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对钠的达100倍。 静息时有少量钠离子进入膜内,所以实测
值比计算值要小。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
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二)跨膜信号转导的特征:
1.各类刺激信号只改变膜结构中一种或 数种蛋白质分子结构,从而将细胞外 的信息转变成细胞内的信息,这一信 息引发细胞功能变化。 2.体内需要转导的信号数,接受信号的 靶细胞种类以及引发的功能变化都是 多样的,但它们的转导过程仅限少数 途径。
二、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去极化:细胞在安静情况下受到一 次短促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 膜内原有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 由原来静息时的内负外正转变为 内正外负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去 极化。 反极化或超射:膜内电位由零变为 正值的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复极化:膜两侧的电位又恢复到静 息时的内负外正状态和水平,这 个过程称为复极化。 锋电位,包括快速的上升支(即去 极相)和快速的下降支(即复极 相) 后电位:在神经干上记录动作电位 时,在锋电位的后部还可观察到 一些缓慢的膜电位微小波动,称 为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 (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超极化后电位)两部分,负后 电位在前,正后电位随后。它们 的幅度都很小。
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 ≥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 极化至阈电位水平(当负极下方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此临界 值约比原有静息电位小10~20mV,称为阈电位) →Na+内流与 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 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 作电位上升支。 •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 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主要步骤 肌膜电信号→三联管 触发 肌浆网释放Ca2+→引起 肌丝滑行→产生肌肉收 缩→当电信号消失→肌 浆中Ca2+在钙泵作用下 转运回肌浆网→肌浆内 Ca2+↓→肌钙蛋白结合的 Ca2+解除→肌肉舒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2、产生机制: (离子流学说)
(1)动作电位上升:
刺激
对Na+有 较大通透 性
+ + -
Na +通道开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a+ Cl+ + +
+
+
+
+ +
K+
+ + + + + + - - - -
A蛋白质
+ -
+ -
+ -
+ -
故动作电位为Na +内流所形成 的平衡电位。
2、产生机制: (离子流学说)
(2)动作电位下降:
Na+平衡时 Na+通道 关闭, K+通道打开 Na+ Cl对K+有较
+ + + + + + + + + + + -
大通透性
+
K+
- + + - - + + + +
A蛋白质
+
+
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3、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特征: 动作电位:
•全或无
•不衰减性传导
•脉冲式传导
3、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特征: 局部兴奋:
- +
- +
- +
- +
2、兴奋传导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损伤、麻醉、低温能使传导阻滞
②双向性:冲动能同时向两端传播
③绝缘性:各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互不干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
1.2 生命活动的特征生命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
兴奋性是生物体进行信息传递和调节的基础。
(3)生殖:生物体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保证物种的延续。
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是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4)适应性: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适应性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1.3 机体内环境和稳态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定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快速、精确地调节生理功能;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进行调节;自身调节是组织、细胞自身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 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感受器、控制中心和效应器组成的闭合回路进行调节;前馈控制系统是提前预测内环境的变化,通过开环调节,使生理功能更加稳定。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
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兴奋性: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成为反应。
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成为刺激。
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生殖:生物体上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称为生殖。
内环境: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称为体液,有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外,包括存在于血液中的血浆和各种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肌肉活动生物电:是细胞或组织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现象,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主要表现为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刺激:泛指能够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反应: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
阈值: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称为有效刺激。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他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35 0
mV
-55 -70
阈电位
刺激伪迹
动
作
电
锋电位
位
的
波
负后电位
形
及
组
后电位
正后电位 成
时间(ms)
2.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阈刺激、阈上刺激、多次阈下刺激。
(1)去极化: Na+内流
+- +- +- +- +- +-
阈电位(高10~20 mV) Na+通道开放
正反馈或自生性增加
去极化电位 去极化
Na+的平衡电位=超射值
去极化
1NaCl
Na+ -
细
-+
胞 内
+ -++ -+
-+
-+
Na+ 浓度差
12 NaCl
-+ -+
Na+ 细
①
--+
-+ -+ -+
4. 兴奋性(excitability)
概念:可兴奋细胞或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 的能力称兴奋性。 从生物电的角度看,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 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衡量指标:阈强度 二者关系: 阈强度低,兴奋性高。
阈强度高,兴奋性低。
适应性
适应
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能的过程
意义:繁殖后代,延续种系
第二节 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
二、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兴奋在不同细胞上的传导
第六页,共133页。
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
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电 位较膜内电位高,即内负外正状态。
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70mV;骨骼肌细胞: -70mV; 红细胞: -10mV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 义。
白细胞总数超过10.0109/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常 见于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性 的常用指标。
第二十四页,共133页。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
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
第二十五页,共133页。
(三)血小板
非自律细胞:- 90mV
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不稳定
形成机制:
① K+外流 → K+平衡电位 ② 少量Na+内流
第三十六页,共133页。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复极过程复杂, 持续时间长。
不同部分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形态波幅 都有所不同。
第三十七页,共133页。
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分解代谢: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 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第三页,共133页。
(二)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在刺激作用下,机体或组织细胞的反应如果由相 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的,
称为兴奋;反之,称为抑制。
第四页,共133页。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2.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
[K ]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内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局 部 电 流 :
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 AP
外来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作用于G蛋白 (鸟苷酸结合蛋白)— 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及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完 成信号跨膜传导
第三部分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变
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化”。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
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bioelectricity)。细胞生物电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临床 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 这些不同器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生理学-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部分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部分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第三部分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第四部分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第五部分 骨骼肌的收缩
生理各章概述(打印)
生理学各章概述第一章绪论1.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2.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3.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章细胞生理1. 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几种?各自的转运机制如何?2. 何谓跨膜信号转导?细胞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跨膜信号转导?各自机制如何?3. 何谓兴奋性?它与兴奋有何区别?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有何变化?4.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有何特点?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实验依据?5. 何谓动作电位?试述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和形成机制。
6. 试区别阈电位与阈强度的概念,以及各自对产生动作电位的作用。
7. 何谓局部兴奋?它有哪些特点?并指出在哪些方面与动作电位不同?8. 兴奋如何引起?又如何在同一神经纤维上传导?9.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加以证明?10.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目前都用“肌丝滑行学说”加以解释,其依据是什么?11. 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它包括哪些过程?其结构基础和耦联因子是什么?12. 试区别骨骼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以及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的概念。
13. 骨骼肌收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第三章血液生理1. 血液由哪些成分所组成?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2.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什么生理意义?3. 红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性?各有什么生理意义?4. 何谓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其正常值是多少?在某些疾病时加快的原因是什么?5. 红细胞的生成必须具有哪些原料和辅助因子?并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6. 试述血中各类白细胞的正常值以及主要生理功能。
7. 血小板具有哪些生理特性?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中具有什么作用?8.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9. 为什么正常人血管中的血液不发生凝固?10. 临床上需要输血时,在输血前须给病人做什么试验?并如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输血治疗?第四章循环生理1. 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
兴奋的医学名词解释
兴奋的医学名词解释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即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机体如何识别并且调整自身活动的改变,不断主动适应环境的改变以生存下来的能力,是细胞兴奋性的体现。
兴奋性的发生需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参与,包括多种兴奋性氨基酸。
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兴奋性的突触传递,与人的学习、记忆,以及多种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有关。
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亮氨酸等,其中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中最为主要的。
在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情况下,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过度兴奋时,产生兴奋性神经毒素作用,参与这些疾病的病理过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深感觉传导路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三、丘脑的感觉机能
丘脑感觉机能——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其它的 感觉向上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 向大脑皮层投射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 投 丘脑细胞群 大致分三类 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 维
重力作用
3 γ环路及其活动
●γ
●γ
环?
环的意义:使 γ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态。 环 ● 脑干某些中枢 调节肌紧张是通过 兴奋γ 环实现的。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4 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贮留 变为失禁。
特
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干货)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
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第一节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感谢聆听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受终体板蛋膜白上分的子N构2受型体改结变合,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2.AP的产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浓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外负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膜内的负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邻近静息部位膜爆发新的AP
(二)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三)传导特点
②电紧张方式扩 布。幅值随着传播 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③具有总和效应: 时间性和空间性总 和。。
树突 树突
时间性总和 空间性总和
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局
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部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电
流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通道打开或关闭
离子跨膜流动 细
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
胞功能改变
1. 化学信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化学物质控制: 递质、 激素等 主要分布:肌细胞的终板膜、神经细胞的突触 后膜及某些嗅、味感受细胞的膜中。 作用:产生局部电位 神经突触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
例: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的组成:1亚单位,1单位和1亚
单位。 紧密结合在一起。失活的G蛋白
以GDP-异三聚体形式存在。
G蛋白激活:激动剂与受体结合,使G蛋白的与分
离,GDP-变为GTP-+。
G蛋白失活:G蛋白有内在的GTP酶活性,水解GTP,
使GTP-变成GDP-。
G有4个家族:
二、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1.外环境 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自然、社会环境) 2.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
W. Cannon
(二)稳态(homeostasis) 1.概念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中的PO2、 PCO2、pH、渗透压等保 持动态平衡)
Gi,Gs,Gq , G12/13。形
成Gi途径,Gs途径,Gq途径,
12/13途径。分别调节代谢酶,离子通 道,转录机制,运动、收缩机制,分泌 机制和学习记忆胚胎发育。
(B)G蛋白介导的信号途径
(a)c-AMP-蛋白激酶A途径
(b)c-GMP-蛋白激酶G途径
(c)磷酸肌醇途径 (d)细胞内钙信号途径
⑤. 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可降解cAMP生成5’-AMP,起终 止信号的作用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名词解释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1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
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基友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3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4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5稳态: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6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7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14兴奋收缩耦联:联系肌细胞膜兴奋(生物电变化)与肌丝滑行(机械收缩)过程的中介过程。
15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向心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又称等张收缩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53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肌电仪)将骨骼肌的兴奋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54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16内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
17渗透压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18等渗溶液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生理OK
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 A 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两个前提条件:
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匀。
每次神经冲动引起的ACh释放量足以使产生的终板电位总和
达到邻近肌膜电压门控钠通道的阈电位水平使肌细胞产生
一次可沿整个肌细胞膜传导的动作电位。
(3)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的因素
药物:
特异性阻断受体通道:
筒箭毒、α -银环蛇毒
非去极化肌松剂:卡肌宁(阿曲库铵) 胆碱酯酶抑制剂: 新斯的明
一、刺激
(一)、刺激的种类 物理刺激---声、光、电、机械等 化学刺激---酸、碱等
生物刺激---细菌、病毒等
社会、心理因素刺激
---语言、文字、思维
• (二)、刺激的三要素: 任何刺激要使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必
须具备三个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时间变率
(三)、阈强度 阈强度: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 刺激强度,也称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二)、局部兴奋
• 1.局部兴奋:由阈下刺激引起的膜的局部去极化
• 2.局部兴奋特点:
• (1).仅限于受刺激局部。不能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 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去极化随传播距离增加而衰减 至消失; • (2).不表现为“全或无” 。去极化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 常
低 常
期 稍高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钠通道大部恢复
期 稍低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锋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100%
兴 奋 性 绝 对 不 应 期 相 对 不 应 期 超 常 期 低 常 期
(三)细胞的局部兴奋 (local excitation)
1. 阈电位
图47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电信号
出 胞
化学信号
AP到达运动神经元触突末梢 ↓ 2+通道开放 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依从性Ca ↓ Ca 2+内流,引起囊泡向前膜方向运动 ↓ 量子释放Ach,Ach与终板膜N2受体结合 ↓ + 终板膜对阳离子、尤其是Na 通透性增加 电信 ↓ 号 +内流,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Na ↓ 终板电位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阈电 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
纤维。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
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肌小节模式图
肌小节
三联管:每一横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共同 构成。负责肌细胞内外信息传递。
肌管系统
纵管及横管
三联管
粗、细肌丝的结构与功能
粗肌丝:肌凝蛋白 (肌球蛋白) 细肌丝:肌纤蛋白 (肌动蛋白)、原肌 凝蛋白、肌钙蛋白
骨骼肌纤维(效应器)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 的全部骨骼肌纤维 所组成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1、肌肉—肌束—肌细胞(肌纤维)—肌原纤维
2、肌原纤维:
1)暗带(A)、明带(I)、H带、M线、Z线
2)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头、尾)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Tnc、 Tnt、Tni)
刺激及刺激三要素: 刺激强度 持续时间 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
阈强度(阈值、阈刺激)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恒定和足够时, 即对时间变化率固定时,能引起组织发 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大小能反应组织的兴奋性高低
新陈代谢
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兴奋性
生殖
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性: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具 有对这种改变发生反应的能力。(广义)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1、刺激强度
2、作用时间
3、时间—强度变化率
兴奋 (Excitation)— 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AP。
可兴奋细胞— 凡受刺激后能产生AP的细胞,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兴奋性(Excitability)—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AP的 能力。
粗肌丝
肌球蛋白myosin的多聚体
1对重链+2对轻链
粗肌丝(肌凝蛋白 ,肌球蛋白):
横桥+长杆
横桥特性:一定条件下和细肌丝
呈可逆性结合;具有ATP酶活性
细肌丝
(1) 肌纤蛋白(肌动蛋白): 细肌丝的主干,存在与粗肌丝 结合的位点
(2) 原肌凝蛋白:阻挡和遮盖
结合位点
(3) 肌钙蛋白(原宁蛋白ITC
特点
稳定直 流电位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相关的概念:
膜的极化(polarization) ——细胞这种内负
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又称除极化, 是指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 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 称为复极化。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膜内外电
局部兴奋的特征:
1、电紧张性扩布
2 、无 “全或无”现象 3 、可以叠加或总和
电紧张电位──由于外加电流的作用, 引起细胞膜电位 发生的变化(超极化或去极化). 特点:被动反应,局限,分级性电紧张性扩布:随扩布 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Electrotonic Propagation
二、兴奋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
上升支 下降 支 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小结)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去极相: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安静时膜内 电位低于膜外。刺激→Na+ 通道少量开放,少 量Na+内流→阈电位→ Na+通道大量开放, Na+迅速内流,→膜内电位升高,达Na+的平 衡电位。 复极相: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k+外 流,膜内电位下降,恢复至静息电位。 后电位: Na+ - k+泵将Na+ 、 k+分布复原, 保持细胞的兴奋性。
3)横小管、纵小管、肌质网、三联体、二联体
骨骼肌
随意肌 细长圆柱状 多个细胞核,周边 丰富肌原纤维、肌 管系统 贮Ca能力强
心肌
不随意肌 短柱状有分支 一个胞核,中 央
平滑肌
皆有 梭形
闰盘,肌管系 肌质网不发达,无 统少 横管 贮Ca能力弱 无横纹
显横纹,结构基本相同
肌组织
肌小节:在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
二 兴奋-收缩耦联
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指肌膜产生AP 后,AP由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 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尚不很清楚) 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触 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1. 2.
⒉ 机制
静息膜电位值接近K+的平衡电位。
K+的浓度差 K+有通透性 负离子不通透
K+ 外流 膜外高电位 阻止K+ 的进一步移动
浓度差的扩散力与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力相等 时, K+的净移动为零 K+达平衡弥散,此时的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
(小结)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安静时膜对K+ 通透性大, K+顺浓度差外流,而细胞内 的有机负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便产生了内 负外正的电位差。当促进K+向外移动的化 学力与阻止K+向外移动的电场力达到平衡 时,则K+的净通透量等于零,此时的电位 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等于静息电位。
亚单位 ):与Ca 2 +结合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
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
肌肉 收缩 时 , 在每 一肌小 节内 发生 了细 肌丝 向粗肌 丝之间滑行,相邻的Z线互 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骨骼肌细胞 神经纤维 红细胞
-90 mV -70mV~-90mV -10mV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可兴奋的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受
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次快速而可逆
的电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图形
阈刺激 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膜对Na+通透性增加 Na+内流、膜去极化 钠迅速内流,超射达Na+平衡电位 快Na+通道失活、 K+通透性增加 K+外流、复极化至静息电位水平 Na+ - K+泵活动、恢复离子分布
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膜去极化到达爆发动作电位的临 界膜电位。 阈电位的特性: 引起膜上Na+通道的激活对膜去 极化的正反馈。 引起锋电位的条件: 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2. 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
局部兴奋(局部反应):
阈下刺激引起膜上Na+通 道少量开放,在受刺激膜的局部 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释放、递质与受体结合与失活
神经-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
1、过程:兴奋——神经终末——乙酰胆
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膜去极
化——动作电位——肌肉收缩
2、终板电位
四 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二、兴奋收缩偶联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
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
神经纤维
运 动 单 位
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为何具有这种周期性? 超常期 低常期
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化学门控通道 通道蛋白 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
三、 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定义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 细胞安 静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
传导机制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 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兴奋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
双向性
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完整
可以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
互不干扰
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
图46
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45
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金染色)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强直收缩
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本章要点
掌握: 5个概念(兴奋性、阈值、静息电位、动作 电位) 4个机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神经肌接 头兴奋传导、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 3个特征(动作电位、兴奋传导、神经肌接 头处兴奋传递) 1个外在表现(肌肉收缩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