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肺热证
症状:
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xxxx。
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
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
二、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治法:
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
xx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常见的辨证论治

常见的辨证论治


滋肾益阴 育阴潜阳
温肾壮阳 健脾益气
六味地黄丸 更年安片 坤宝丸 更年宁胶囊
健固汤
龙凤宝胶囊 妇宁康
中医儿科
积滞
乳食内积
不思乳食 腹痛欲便
吐食物残渣
脾虚夹积
不思饮食 化残渣
大便溏
不消
消乳化食 和中导滞
健脾助运 消食化滞
消乳丸 保和 小儿消食片 开胃山楂丸 枳实导滞 丸(食积) 丸 四磨汤 大山楂丸 保和颗粒
中医内科
感冒
风热感冒 热 咳嗽少痰 痰不出 风寒感冒 恶寒 肢体痛 清鼻涕
清热宣肺解 表
银翘散
桑菊感冒、银翘解毒、金黄连、双 黄连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感冒清热 正柴胡 表实感冒
时行感冒 突发高热不退
清热解毒 清瘟解毒丸 清开灵 羚羊 连花清瘟
体虚感冒 发热 无力 疲倦
益气解表 参苏饮参苏丸源自咳嗽风寒犯肺 声音重 痰稀色白
排石颗粒 石林通 复方金钱草颗粒
同仁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 五子 衍宗丸
癃闭
尿潴留 无尿症
膀胱湿热
小便点滴不通 短赤 腹胀满 口渴不饮

湿热瘀阻
小便点滴 苔黄腻
舌紫或瘀点
肾阳衰惫
小便不通 排尿无力 晕耳鸣 腰酸无力

清热利湿 通利小便
行淤散结 通利水道
温补肾阳 化气行水
八正散 代抵当丸
八正合剂 三金片 热淋清颗粒 复 方金钱草颗粒
薏苡仁汤 痹痛宁胶囊
桃红饮+独活 寄生汤
尪痹颗粒 独活寄生丸 益肾蠲痹丸
中暑
阳暑
发热汗多 舌红少津 脉 洪大 口渴多饮
清热生津
白虎汤
清暑益气丸 清暑解毒颗粒

中医医案——暑期发热

中医医案——暑期发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开闭法为主治愈暑病两例病案一:张某,女,34岁。

初诊:1962年8月16日。

主诉、诊查:发热数日,昨起呕吐泄泻,目赤神昏,脉沉细,舌深红。

辨证、治法:此为暑热内闭之证。

治宜清暑开闭。

处方:黄连3g 黄芩6g 竹茹9g 鲜荷叶1角六一散(包)12g 紫雪丹1.5g(灌服) 1剂二诊:药后神志转清,今晨能言,大便溏薄,每日3行,呕吐未作,胃纳呆钝,舌质红润,脉数,面色红活。

拟继清暑湿。

处方:黄芩6g 黄连3g 苦参6g 竹茹9g 炒白芍6g 鲜荷叶1角六一散(包)12g 升麻3g 葛根6g 1剂三诊:热退,泻止,神清。

口渴喜饮,食欲不佳,失眠,脉软,舌淡、苔薄。

治拟调中化湿安神。

处方:陈皮3g 制半夏9g 朱茯神12g 炙甘草3g 枳壳3g 竹茹9g 黄连3g 石菖蒲6g四诊:2剂诸症皆瘥。

拟轻剂调理。

处方:人参叶9g 扁豆花9g 茯神12g 炙甘草3g 木瓜3g 枣仁9g 淮小麦30g 红枣4只按语暑多夹湿,湿遏中州,升降失司,浊气上逆则呕,清气下陷则泄,治宜清暑化湿。

本案初诊仿葛根芩连汤,以荷叶易葛根,清香解暑,升清降浊。

芩连苦寒,清火燥湿。

加六一散清暑利尿,既使热邪从下而出,又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妙。

药后神清,但便溏每日3行,此为清气未升之象,故加升麻葛根汤和中化湿清肠热。

病瘥之后,用清淡之品,补气调中,扶元培本。

处方仿四君子汤之法,以参叶代参,扁豆花代白术,加甘、麦、大枣、木瓜酸甘化阴。

方中人参叶系魏老常用之品,该药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叶,气清香,味苦微甘,有西洋参滋味。

补中带散,具调和肺肝、生津润燥、开郁祛暑、清头目、降虚火、利四肢等作用,适合于病后调理之用。

魏老常用以代西洋参、北沙参、石斛等取效。

病案二:计某,男,49岁。

初诊:1961年7月3日。

诊查:壮热(40.8℃),无汗,面赤气粗,神昏,两手撮空,四肢抽搐,尿赤,便稀,脉伏不起。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临床应用: 以肝血虚为主者,可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以补 养精血。
血虚冲任不足,可合以四物汤为治;
若夹气虚,宜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或合以补中益 气汤为治。
四、辨证论治
3.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
加剧。
兼次症:头晕乏力,精神倦怠,短气懒言,胸脘 痞闷,纳呆便溏,自汗,易于感冒。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弱。
胁肋疼痛。或见口干不欲饮,不思饮
食,大便燥结,口舌生疮。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兼次症:或干咳痰少,声嘶,咳血,鼻燥咽干。 或腰膝痰软,颧红,遗精,脱发。或 见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暗红,甚至闭经。 舌象: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 苔少或无苔。
脉象:细数。
四、辨证论治
(续阴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四、辨证论治
2.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 兼次症: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或 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甚至闭经。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或细弱或细弦。
四、辨证论治
(续血虚发热证)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半夏、竹茹-燥湿化痰; 枳实、陈皮-理气和中; 茯苓-健脾利湿; 黄连-清热除烦。
四、辨证论治
(续湿阻发热证) 临床应用: 头痛如裹者,可加藁本、苍术以燥湿止痛; 恶心呕吐者,可加藿香、竹茹、白蔻仁和胃泄浊;

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正邪相争
多属虚证
多属实证


较长,反复发作

低热或自觉发热,
大多高热
不恶寒,怯冷,
发热恶寒同时
得衣被则温存在, 常兼见头晕、神倦、
得衣被而寒不减 常兼见头身疼痛
自202汗0/7/4、盗汗、脉弱 中医内科学 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证候特征: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发热两周以上),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跌打损伤
血行不畅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忧思气结 2020/7/4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中医内科学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 中气不足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正虚
阴火内生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脾虚不能生血 长期慢性失血
发热
血虚失养
阴血不足 阳气亢旺
2020/7/4
中医内科学
5、与西医相关疾病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2020/7/4
中医内科学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特点 恶寒
兼症
由内伤病因引起
感受外邪所致
血虚:全天发热,多为低热 阴虚: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
手足心热骨蒸潮热
阳虚2:020/7/发4 热而形寒怯中冷医内科四学 肢不温,欲近衣被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王海东主任医师运用经方辨证论治发热病案3则

王海东主任医师运用经方辨证论治发热病案3则

规 均 正 常 , 细 胞 沉 降 率 3 m h C反 应 蛋 白 红 1m / ,
7 8m / , . g L 肥大 氏 反 应 及 外 裴 氏 反 应 均 阴 性 , 核 抗
抗体 及结 核抗 体均 阴性 , 血管 炎 四项正 常 , 瘤 系列 肿
均 正常 , 双膝 x 线 片 检 查 未 见 异 常 。 中 医诊 断 : 发
故加 健脾 化湿 益气 之 品 , 固本培土 。 以 3 乌梅 丸

辛、 花椒 、 干姜 辛开苦 降 , 展气 机 , 达郁 热 ; 疏 透 当归 、 党参 、 陈皮益气 补血 , 扶正 祛邪 , 治疗脾 胃虚 寒诸症 。
考 虑到 患者热 势 较重 , 方 中黄 连 、 组 黄柏 、 骨 皮 用 地
于治疗 盗 汗 , 少 有 人 用 于发 热 的治 疗 。该 患者 选 很
用 当归 六 黄汤 治疗 的原 因如 下 : 者久 病伤 阴 , 患 阴虚 不 能制 火 , 虚火 上炎 , 充斥 肌 肤 , 见发 热 , 故 阴虚 所 以 每到下 午 和 晚上开 始发 热 ; 阴虚津 液不 能上 承 , 口 故 干; 阴虚 火 旺 , 伤津 液 , 道 失 其 滋润 , 大 便 于 ; 耗 肠 故
表现 , 以上 方剂 调整 , 方 : 对 处 乌梅 1 , 0g 柴胡 1 , 5g

王 主任指 出 , 原代 表一 个特殊 的部 位 , 膜 即
半 表半 里 , 这一 部 位 处 于脏 腑 之 外 、 肤 之 内 , 肌 即外
香附 、 地骨 皮 、 皮 、 陈 当归 、 参 、 地 黄 各 1 , 党 生 0 g 茯 苓、 白术 1 , 草 3 g 5g 甘 。每 日 1剂 , 煎 , 服 。 水 口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1病因病机1.1 病因1.1.1 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1.1.2 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1.1.3 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1.1.4 痰湿停滞久居湿处,外湿内侵,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酿湿生痰;或脾虚之人,阳气不足,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精微反停滞于内,生湿化痰,以上因素均可致痰湿停留,痰气郁结日久则壅遏为热。

1.1.5 瘀血内阻肝郁气滞,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打损伤以及久病入络和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

1.1.6 久病气虚血弱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1.2 病机1.2.1 发病上述诸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1.2.2 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其中以脾肾多见。

1.2.3 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虚者以肝脾。

肾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实者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

1.2.4 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亏虚及痰湿血瘀为多见,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阳为病。

在脏多可由脾及肾,或由肝犯脾而渐及于肾。

1.2.5 病机转化本病临床上有虚实之不同。

因于气郁、血瘀、痰湿所致者属实,为实火、实热;因于阴阳气血亏虚所致者属虚,为虚火、虚热。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仑、 照海 、 山 、 白 。 承 隐 例2 习惯 性流产 : 某原 兵 团汽 二 团家属 。该患 者 习惯性 流 陈
产 。 人体 质虚弱 , 于 16 本 曾 99年孕 五月 而 小产 。 90年第 二胎孕 17 后六 月而小 产 。9 1 又怀孕 后 近七月 而 流产 。 9 1 下半 年找 17 年 17 年 祖父 治好 了肺结 核及 肾炎 等病 。17 年元 月 份怀 孕后 , 月不 问 92 每
茯 苓 9、 g 炙甘 草 6、 黄 芩 9 、 地 9 、 断 9 、 仁 9 紫 苏 g蜜 g生 g川 g砂 6 寄生 9 、 g当归 9 、 g白芍 9 、 g川芎 6。 g 针灸 穴位 : 三里 、 足 内关 、 冲 、 太 内庭 、 中脘 。 例3 不孕 症 : 赵某 : ,5 , 山煤 矿职 工 。该 患 者 曾住 某 女 3岁 南 医院数月 确诊 为 “ 干血痨 ” 。治疗 无效 。结 婚 十几 年无孕 ,92年 17 来 找祖父 治疗 。自述闭经 已好 几年 。 症见 白带较多 , 腹痛 、 吐 , 呕 食 不 进 , 蒸发 热 , 无力 , 如干 柴 , 骨 四肢 瘦 面色 苍 白 , 治疗 服 药先 后 经 三次。 配合针灸 , 即来 , 当年 十二 月份月经 已较 为正常 。 93 经水 至 17 年 怀孕 , 孕后 因妊娠 强烈 , 症给 予 紫苏 和气 饮 加 减 , 随 同年 生一胖 儿 子后 又怀孕 因怕 妊娠 反应 而人 工流 产 。现母 子 身心健 康 。 孕前 常 以健脾 强 胃 、 和血 为 主 , “ 珍汤 ” 症加 人香 附 、 调气 用 八 随 元 胡、 坤草、 、 、『 密芩 丹皮 J 牛膝、 】 丹参等。 针灸 常 以足三 里 、 中脘 、 中极 、 阴交等 穴 。 三 例 4 性 肾炎 : 慢 王某 , , 二三 团医生 。该 患 者 因慢 性 肾炎 女 一

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 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 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 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4.其它 如乳蛾、肺炎喘嗽亦可出现发热,但乳蛾可见 喉核肿大或红肿疼痛;肺炎喘嗽伴明显咳嗽、喘急、鼻煽 等。
3
• (二)外感风热 • 主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微汗出,头 痛,鼻塞,鼻流黄涕或浊涕,喷嚏,咽喉 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苔薄黄,脉浮数, 指纹红紫。 •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宣肺。 • 处方: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清肺 经,清板门,清大肠,掐总筋,掐揉少商 ,拿风池,肩井,运月斗肘。
• 二、阴虚发热 • 主证: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两 颧发红,心烦盗汗,少眠,形体瘦削,口 干唇燥,食欲减退,大便干,小便黄,舌 质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指 纹淡紫。 • 治则:滋阴清热。 • 处方:分手阴阳,补肺经,揉二马,清天 河水,水底捞明月,清肝经,揉涌泉。
• 三、脾胃积热 • 主证: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 腻,脉弦滑数。 • 治则:导滞清热。 • 处方:清胃经,推脾经,推五经,清大肠 ,运内八卦,水底捞明月,退六腑,摩腹 ,拿天枢,推下七节骨。
鉴别诊断
• 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 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 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5~15天。人类疱疹病 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临床特征起病急, 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伴有烦躁、咳嗽、呕吐、 腹泻及咽红,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发热3~4天后,在降 温或退热后出现皮疹 ,呈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为该病 的特征;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轻度肿大;末梢血淋巴细胞明 显增高,可达70%~90%。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烦躁 及惊厥时可用镇静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伤后发热主要是指受伤积瘀或感受邪毒而生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者。

(一)病因病机1.瘀血热伤后脉络破裂,离经之血瘀滞于体腔、管道、皮下、肌腠之中,气血壅遏不通,郁而发热。

2.邪毒热皮肤破损后,若污浊之物染触伤口而致外邪侵入机体,可产生发热;或因伤后气滞血凝,经络壅塞,积瘀成痈而发热。

如创伤感染、开放性骨折感染、血肿感染引起的发热,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邪毒热范围。

3.血虚热若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而致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虚阳外越而成血虚发热。

(二)辨证论治1.瘀血热一般在伤后24小时后出现,体温常在38~39℃,无恶寒,并有心烦、夜寐不宁、不思饮食、口渴、口苦等证候,舌质红有瘀点、舌底静脉迂曲、颜色紫暗,苔白厚或黄腻,脉多弦数、浮数或滑数。

损伤轻者,热度低,可持续1周左右;损伤重者,发热较高,可持续1~2周。

瘀血热亦可出现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或脉证不一致的现象,如《金匮要略》所说:“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

”对新伤瘀血发热,并有局部肿胀、疼痛、皮肤瘀斑者,治宜祛瘀活血为主,瘀去则热自清,用肢伤一方加牡丹皮、栀子;对伤后瘀积发热,热邪迫血妄行而有咯血、呕血、尿血者,治宜清热凉血祛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小蓟饮子或圣愈汤;对瘀血积于阳明之府的实热证者,有胸腹满痛、大便秘结等,治宜攻下逐瘀泻热,用桃仁承气汤;对瘀血积于胸胁,证见两胁胀痛、呼吸不舒者,为肝经瘀血,治宜祛瘀活血、疏肝清热,用丹栀逍遥散。

2.邪毒热初起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全身不适,苔白微黄,脉浮数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如病势进一步发展,毒邪壅于肌肤积瘀成脓者,见局部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溃坚,用仙方活命饮;若脓肿穿溃,流出黄白色稠脓,伴有全身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症时,用透脓散;若伤部疼痛日益剧烈,体温较高,口渴、大汗、烦躁,苔黄脉洪大者,为阳盛实热证,治宜清热解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加味;若大便秘结的实热证,可用内疏黄连汤或栀子金花丸;若身热滞留,一身重痛,口渴不欲饮,胸脘满闷,呕恶便溏,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泄湿毒,用龙胆泻肝汤;若热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夜间尤甚,烦躁不安、夜卧不宁或出现斑疹,舌质红绛或紫暗、脉细数或滑数者,治宜清营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或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发热的辨证论治

发热的辨证论治
有许多临床报道,利用温病旳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多种西医所谓旳原因不明旳发烧证,涉 及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旳效果。
一、发汗退热法
发汗退热法合用于外感邪气所致旳发烧, 即治疗病在表旳发烧(称为表热)。
经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 或 “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不同邪气造成 旳发烧,应用发汗解表旳措施不同。
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 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旳发烧兼便秘患 者,有相当疗效。轻浅旳表邪传里旳发烧证, 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 之类润肠,能够降低热盛伤阴。
发烧证用通便法,目旳是使通便后退热,给 邪热以出路,同步还兼有清热、解毒、护阴、 生津等作用,与一般通便不同,应谨慎选用。
中医对发烧旳辨证施治有着丰富旳经验,从 发烧旳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 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
发烧恶寒并见:邪在肺卫旳征象。 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旳体现。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发烧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旳征象。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
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脉数,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三焦里热, 泻火解毒。
黄芩:苦寒泻火、直清里热;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液,使清热
解毒而不伤阴; 临床上,加黄连加强清热解毒旳力量,加
玄参养阴解毒,淡豆豉发郁热,透邪外达。
甘寒和苦寒旳性质旳药物作用不同,所以使 用时必须辨别,尤其在发烧早期,不宜早用 芩、连之类。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
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 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烧旳病证,如痄腮(耳前 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 脓)等,都有不同程度旳发烧。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人参败毒茯苓
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三拗汤..麻.杏 甘草
桑杏汤中香豆豉,沙参梨皮贝梔施 干咳鼻燥兼身热,清宣凉润燥能医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肺痨
心悸
呕吐
胁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调和营卫退热法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 方法。
卫表受了风邪,症见发热、鼻塞、自汗出等, 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 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 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
代表方剂:桂枝汤
《伤寒论》强调,服药后须喝热稀粥和盖被 安卧,助其出汗祛邪,适宜于体弱邪轻的太 阳中风之证。
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 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 哪一类方剂。
1、辛散表邪
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香苏饮; 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在温病中,运用这类方剂并非单纯用辛温
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宣肺、疏 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
辛温发汗法:具有辛味发汗作用的且其性 属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祛 寒的功效,以祛除风寒邪气的解表法。
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病后期。
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驱邪的表现。在 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 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不 同的临床表现。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于此可见,治疗外感热病初起,掌握发汗 退热的原则,再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运 用,是一个重点解决的问题。
假如见到感冒不分风寒和风热,选择方剂 也不分辛温和辛凉,或者把某些成药当作 特效药,显然是不对的。
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 即使热势甚炽,仍然怕见风寒,不欲揭去衣 被,此时治以发汗为主。
发热的辨证论治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锦芳
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 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各种病原 体所致的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或急、慢 性局部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诊断有时比较 困难,常伴见于各种疾病。
发热常以持续的时间、发热的缓急、热势的 变化(热型)和伴随症状(如恶寒、皮疹、淋 巴结肿大、感染部位的炎症……)等作为诊 断的重要依据。
者宜润”的原则。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 发热的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 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
发热恶寒并见:邪在肺卫的征象。 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的表现。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
辛凉发汗法:具有辛味疏泄作用的且其性 属凉性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 清热的功效,以祛除风热邪气的解表法。
叶天士称“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 表气,促使“邪随汗并”而外解 。
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 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 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 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 反应。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发汗退热法
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 即治疗病在表的发热(称为表热)。
通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 或 “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不同邪气导致 的发热,应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同。
泄热,给里湿以出路;
4、疏卫润燥
代表方剂:桑杏汤 燥热病邪伤于肺卫,症见发热、咳嗽少痰、
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舌边尖红、苔 薄白欠润等,以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 热之邪。
桑叶、豆豉:轻宣透热解表; 杏仁、贝母:宣肺止咳; 栀皮:清上焦邪热; 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共奏疏表润燥之效,符合“温者宜凉、燥
临床上不可见热就清热;邪在表时,如果用 清凉抑遏,反使表邪不易透达而传里。
《内经》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必须注意,发汗能损伤津液,并且过分发汗 能使汗出不止,造成亡阳等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果。
发汗法应用时,一方面应掌握适当剂量, 一方面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医学心悟》论汗法,提出了对当汗不汗, 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以及汗不得法 等见解,说得相当具体,可资参考。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
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 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热的病证,如痄腮(耳前 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 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温毒初起,治疗常采用辛凉解表配合清热解 毒的方法来表里双解内郁的热毒。
如,痄腮治以普济消毒饮加减,乳蛾治以甘 桔射干汤加减,赤眼、牙痈治以翘荷汤、泻 黄散加减等。
2、解表清暑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
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 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 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 理气;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苦 温燥湿;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暑热 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等。
3、宣表化湿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湿热病邪侵袭卫表,症见恶寒微热、头重如
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白腻等,以芳 香辛散、燥湿理气药物来疏表透卫、宣化表 里湿邪。
藿香、淡豆豉辛散疏表; 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 杏仁宣肺疏表,“气化湿亦化”; 配以猪苓、赤苓、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