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合集下载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和意识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是理解并掌握二者关系,树立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的前提,为学生学好下一课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做出必要准备。

二、学情分析三、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理解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初步形成用所学原理看待、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努力树立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四、重点和难点分析(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

因为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理解第六、七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是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因为这两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内容非常丰富。

而且社会存在与物质、社会意识与意识这两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作好比较。

五、教学流程(重点)教学流程包括: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合作探究,展示质疑——精讲释疑、感悟升华。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环节课前,教师将本课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编制成导学案,简要揭示学习内容,确定自学提要,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材内容,独立或合作完成学案设计的相关问题。

这样设计,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教材后,认真书写学案,自觉完成学案设计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动机环节教师播放“小悦悦”事件的视频,旨在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情境,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识产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情感上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设计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政治教案二、新课学习发展的基础。

名词解释: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5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社会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5种社会类型。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由名词解释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刨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的含义:①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关系的含义:①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②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 做好知识点的勾画和笔记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小组讨论,完善答案3.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总结:名词解释:(1)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材料: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

民法是万法之母,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从生到死,从签合同做生意到结婚生子继承收养,老百姓的一切皆离不开民法。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
社会关系商品化,市场和竞争主导经济活动。
详细描述
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
文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形成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和信息社 会。
社会主义社会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以人民群众利益为 中心的制度设计,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铁器和畜力广泛应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生产资料地主所有,农民依附于地主。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社会关系等级化,权力集中于地主阶级。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文化和科技有一定发展,出现封建制度下的文化繁荣。
资本主义社会
总结词: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以资本家占有资 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社会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力高度发展,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构建
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需要加强 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 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人 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 源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 资源节约。
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 新。
维护公共利益
以公共利益为重,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私行为,维 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推 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80%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够提高 生产效率、改善生活品质、推动 经济和社会进步。
100%

11.1(导学案)

11.1(导学案)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分析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2、结合实例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结合实例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说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难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三、学习过程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重要提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幼儿迁移规律概述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迁移规律概述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迁移规律概述》导学案一、导入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迁移规律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将进修《幼儿迁移规律概述》,了解幼儿迁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更好地关注和增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目标1. 了解幼儿迁移的观点和特点。

2. 掌握幼儿迁移的基本规律。

3. 分析幼儿迁移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4. 探讨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迁移过程。

三、导入问题1. 什么是幼儿迁移?2. 幼儿迁移的特点有哪些?3. 幼儿迁移对身心发展有何影响?4. 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迁移过程?四、进修内容1. 幼儿迁移的观点和特点- 幼儿迁移是指幼儿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

这种过渡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变化,还包括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 幼儿迁移的特点包括:不连续性、不平衡性、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

幼儿在迁移过程中经历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 幼儿迁移的基本规律- 幼儿迁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包括生理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情感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在不同阶段,幼儿的迁移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家长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关注和引导。

3. 幼儿迁移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幼儿迁移对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迁移过程中,幼儿可能出现焦虑、抵抗、挑战权威等行为,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4. 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迁移过程- 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迁移过程,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干系,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引导幼儿适应新环境,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五、总结通过进修《幼儿迁移规律概述》,我们了解了幼儿迁移的观点、特点、基本规律,以及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和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迁移过程。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迁移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一、导入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过程。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会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目标1.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 掌握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幼儿的成长。

三、导入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幼儿心理发展的视频,了解幼儿在不同阶段的特点;2.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3. 游戏互动: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体会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四、知识讲解1.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每个阶段都有其奇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息的指导和关注。

2. 幼儿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0-2岁:感知与运动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2-6岁:前运算阶段,幼儿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还存在一定的幼稚性;- 6-12岁:具体运算阶段,幼儿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12岁以上:形成运算阶段,幼儿逐渐成熟,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进修的能力。

五、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最近经常发脾气,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经常大哭大闹。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分析小明的行为是处于幼儿的前运算阶段,他正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控制力。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给予小明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有效应对。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只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4第11课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4第11课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释人民群众的含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培养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精神,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学方法】1.事例探讨式教学2.自学引导、学案导学3.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课前准备】1.相关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课件。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解答学生疑问,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回忆回答教师:在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中,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谁,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解决疑惑。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思考问题,合作讨论,给出回答。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导学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㈡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㈢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四.课堂小结: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第25课时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导学案

第25课时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导学案

第25课时《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导学案【重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难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识梳理】(P89——92)一、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P89——90)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①②(P89第一段)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②③(P89第二、三段)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②③(P89第四段、P90第一段)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90第二段)5、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P90第二段)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92)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P91第一段)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P91第一段)(1)阶级社会如何实现社会发展?(P91第二段)(2)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发展?改革的地位是什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92第一段)【合作探究】探究一:1、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2013年8月17日,多位专家在出席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时表示,我国应加快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质是A.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改革生产力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C.改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D.改革上层建筑以推动经济基础的巩固3、为推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家调整了农村土地政策,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国家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的哲学依据是A.改革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究二:1、2012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学科:政治年级:高二课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2)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3)运用: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⑵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二、重点难点1.重点: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难点: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三、自学检测(一)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事物。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符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

③新事物符合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得到人民群众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新事物。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1)原理:事物发展的_____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_____的、____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______,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________,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_____,接受______与______。

哲学11课导学案 原创

哲学11课导学案  原创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感受新知】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中的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内容是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的总称。

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等密切相关。

④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的。

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①社会意识有时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能够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2025山东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课《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导学案

2025山东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课《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导学案

2025山东高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学案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课标要求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4、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命题预测1.本讲以选择题为主,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结合当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评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3.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4.结合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

三、本节复习内容(一)考点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补充内容:新质生产力2、原始社会(1)历史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发展状况①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燃食物,学会用天然火②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畜牧业、农业★(3)生产关系特点①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5)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取代。

③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④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⑤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3.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社会发展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规律。

2.知识讲解(30分钟)(1)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3)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3.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比如: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影响等。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如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个人的努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归纳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反思个人生活中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式:1.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采用讲解、示范等方式,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总结归纳:由学生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程度;2.通过总结归纳的表达,评估学生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章;。

高三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

高三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

社会__________的创造者,是社会__________的创造者,是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______群众,一切______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课 堂 研 讨备注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3.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4.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合作研讨完成课上思考探究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如今的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繁杂、纷杂。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帮助学生规律认知和分析社会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本教案主要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中的规律、特点和转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思维能力,提高其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2.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3.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型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思维能力5.提高学生的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内涵(1)社会发展的概念(2)社会发展的内涵(3)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2.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1)农业社会的主要特点和转型(2)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和转型(3)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和转型3.社会发展与现代化(1)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2)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3)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4.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认识历史(2)历史思维的培养(3)历史对现实的启示(4)现实对历史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具体的案例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点和转型。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工作坊式教学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参观社会发展的实物,培养学生的现实思维能力,提高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任务式教学法: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制定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的行动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思维导图展示(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发展,它包括哪些内容?(2)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义、内涵和特征。

(3)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过程。

2.案例分析(1)通过历史事件,介绍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和转型。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导学案一、导入在幼儿教育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多个方面。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幼儿成长。

二、目标1. 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2. 掌握幼儿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3. 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法。

三、知识讲解1. 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分为感知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期,幼儿主要依靠感官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在前操作期,幼儿开始具备简单的思维能力,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思维;在具体操作期,幼儿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只限于具体的事物;在形式操作期,幼儿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2. 幼儿情感发展规律幼儿的情感发展是一个逐渐复杂的过程,包括情绪、情感和人际干系等方面。

幼儿在情感发展中会经历安全感、依恋、自我认知和社会情感等阶段,这些阶段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3. 幼儿社会发展规律幼儿的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等方面。

在社会发展中,幼儿会逐渐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和分享,形成良好的人际干系和社会责任感。

四、案例分析以小明为例,他是一个3岁的幼儿,目前处于具体操作期的认知发展阶段。

在幼儿园中,小明喜欢模仿其他同砚的行为,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

在情感方面,小明表现出对老师和同砚的依恋,但无意会出现嫉妒和自私的情绪。

在社会发展方面,小明能够和其他幼儿进行简单的合作和分享,但还需要引导和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

五、讨论与总结1.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 针对幼儿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引导措施;3. 通过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增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二政治导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自学提纲】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住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以下为史政班掌握)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生产方式中,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作用;当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这就是。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含义:经济基础:指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符合着这些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具有主观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发展战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特征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不仅具有科学性、普遍性,而且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征。

2.科学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3.特殊性:每个典型的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4.普遍性: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简单地,它可以适用于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状况。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原则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基于社会发展规律,并采取科学预测、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评估等科学方法。

2.可持续性原则:发展战略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3.统筹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调发展。

4.区域性原则:发展战略以地区为单位,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推动地区发展。

5.程度性原则:发展战略应符合现代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6.群众性原则:发展战略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最大限度寻求社会福利,让所有三方(政府、企业、群众)从发展中受益。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高度协调、符合人类长远福祉利益的发展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定位】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创造含义3、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5、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及相应的解决办法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宗教、迷信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2、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当前社会仍然存在落后和腐朽思想的原因3、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我国的各项改革的必要性4、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1、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各种宗教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根源,以及当前各项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课前预习填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4)(和的矛盾,和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5)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6)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过程。

(8)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课堂学习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二者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特别提示](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拓展深化](1)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工作的直接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因为阶级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复习笔记整理】【例1】(2007天津文综)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成员国希望发展中成员国在非农领域中更多地开放市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的政策。

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

本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美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表明A.意思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双方都未能全面地看问题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美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是由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说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故选B。

ACD未能准确反映材料内容,故均不选。

【例2(2006江苏单科)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

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

其中蕴涵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对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理解。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内容有一个准确地理解。

从哲学上看,“政策”属于社会意识。

材料说明了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D应入选。

ABC观点虽然正确的,但均与题干内容不符,不能入选。

【例3】(2008江苏单科)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发展规律相关知识,考核学生对此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不是生产关系,故排除A。

CD观点错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不是相反。

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说明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需要。

【课后测试提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l.认为杰出人物的思想动机、“天命”决定社会变化发展的观点( )A.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B.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错在没有对思想动机作出科学的分析,有的意识能决定社会的变化发展,有的则不能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物质的 B.运动的 C.意识的 D.实践的5.“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6.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票决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促进,互相依赖的7.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8.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