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与移动网技术实验报告1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扩频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扩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信号处理过程。

3. 通过实验验证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4. 分析扩频通信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二、实验原理扩频通信是一种通过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信息数据通过一个与数据无关的扩频码进行调制,使得原始信号在频谱上扩展,从而提高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 扩频:通过扩频码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提高信号的隐蔽性。

2. 抗干扰:由于信号频谱较宽,抗干扰能力强,可抵抗多径干扰、噪声等影响。

3. 频谱利用率:扩频通信采用码分复用(CDMA)技术,可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4. 分集:通过扩频码的不同,可实现信号的分集接收,提高通信质量。

三、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信号分析仪4. 通信控制器5. 通信终端四、实验内容1. 扩频信号的产生(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原始信号。

(2)选择合适的扩频码,进行扩频调制。

(3)观察扩频后的信号频谱,验证扩频效果。

2. 扩频信号的接收(1)设置通信控制器,模拟移动通信环境。

(2)将扩频信号发送到接收端。

(3)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

(4)观察解扩频后的信号,验证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1)在接收端加入噪声,观察信号变化。

(2)调整噪声强度,测试扩频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4. 频谱利用率测试(1)设置多个扩频信号,进行码分复用。

(2)观察频谱,验证频谱利用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扩频信号的产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频码调制,原始信号在频谱上得到了有效扩展,验证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2. 扩频信号的接收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端能够成功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验证了扩频通信的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扩频信号在加入噪声后,信号质量仍然较好,证明了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无线测试报告范文

无线测试报告范文

无线测试报告范文1.引言本报告是对无线设备进行测试的结果总结和分析。

无线设备是指使用无线技术进行通信的各种设备,包括无线路由器、无线摄像头、无线音频设备等。

测试旨在评估该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无线性能和可靠性。

2.测试环境测试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两个场景。

室内环境模拟了办公室和家庭网络环境,包括墙壁、家具等障碍物;室外环境模拟了开放区域和城市环境,包括建筑物和树木等影响信号传输的因素。

测试过程中使用了标准的无线网络工具和仪器,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测试内容测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号强度:测试设备在不同距离和障碍物条件下的信号强度和稳定性;-信号覆盖范围:测试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包括室内和室外环境;-信号干扰:测试设备在其他无线设备和干扰源存在的情况下的通信质量;-网络速度:测试设备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速率;-网络稳定性:测试设备在长时间使用和大量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的稳定性。

4.测试结果与分析测试结果显示,该无线设备在室内环境下的信号强度较好,即使在障碍物较多的情况下,信号强度也能保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在室外环境下,由于信号传播受到阻碍,信号强度有所下降。

因此,在选择设备的安装位置时,应尽量选择相对开放的位置,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信号覆盖范围方面,该设备在室内环境下的信号覆盖范围较大,可以满足一般家庭和办公室的需求。

然而,在室外环境下,信号覆盖范围较小,特别是在树木和建筑物的影响下,信号强度明显受到限制。

这需要用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和位置。

信号干扰测试结果显示,该设备对其他无线设备和干扰源的干扰较小。

即使在密集的无线信号环境下,设备的通信质量依然能够保持良好。

这使得该设备在多设备同时连接的场景下表现出色,适用于家庭和办公室等需要频繁通信的场景。

网络速度测试结果显示,该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稳定,在不同网络环境下都能保持较高的速度。

这使得用户可以顺畅地进行高清视频播放、在线游戏等高带宽需求的操作。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4.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移动通信教材及参考资料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3)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CDMA、TDMA、OFDM等。

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基站、移动台、交换中心、传输网络等。

(2)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展示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介绍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

(2)阐述调制技术,如AM、FM、PM、QAM等。

(3)分析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 移动通信应用(1)介绍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手机通信、无线宽带接入、物联网等。

(2)分析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3)探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1)阅读移动通信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和功能。

2. 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数据。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通信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线通信技术,我们进行了一次无线通信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提高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1. 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学习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3. 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的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实验步骤:1. 阅读相关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知识,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搭建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平台;3. 进行无线通信系统的调试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提高了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可以在移动通信、物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无线通信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提高了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无线通信技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线移动实验报告

无线移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掌握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3. 熟悉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组建和优化。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电脑、测试仪器等。

2. 实验软件:无线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网络配置软件等。

3. 实验场地: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

三、实验内容1. 无线移动通信原理(1)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无线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在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通信。

(2)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1)调制解调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再通过无线信道传输,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

2)编码技术:将原始信息进行编码,提高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3)多址技术:在无线信道中,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信道,实现多用户通信。

4)同步技术:确保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时间同步,提高通信质量。

5)功率控制技术:根据信道质量调整发射功率,降低干扰和功耗。

2. 无线移动通信设备配置(1)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连接将无线移动通信设备与电脑连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2)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参数配置1)设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网络参数。

2)配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信道、频率、功率等无线参数。

3)设置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QoS(服务质量)参数。

3.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组建(1)组建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根据实验需求,设计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2)配置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设备1)配置无线接入点(AP)和基站(BS)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网络参数。

2)配置AP和BS的无线参数,如信道、频率、功率等。

3)配置AP和BS之间的互联,确保网络互联互通。

4.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优化(1)信道优化根据信道质量,调整AP和BS的信道、频率、功率等参数,提高通信质量。

(2)功率控制优化根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AP和BS的发射功率,降低干扰和功耗。

无线网络技术-网络应用全部实验报告(含选作实验)

无线网络技术-网络应用全部实验报告(含选作实验)

无线网络应用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虚拟服务器实验:了解虚拟服务器的原理和应用熟悉TP-LINK无线路由器的虚拟服务器的设置方法熟悉TP-LINK无线路由器的WEP安全模式的设置方法2.IP过滤及DMZ实验:了解防火墙IP过滤的原理和应用熟悉TP-LINK无线路由器的DMZ主机的设置方法熟悉TP-LINK无线路由器的WPA-PSK安全模式和IP过滤的设置方法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设置内网的Web Server 和FTP Server 为两个虚拟服务器,允许外网的客户机进去访问它们。

并且无线路由器采用WEP安全模式(包括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

将内网中需要为外网用户提供HTTP或FTP等服务的主机的相应服务端口映射到无线路由器的WAN 口,从而实现从外网访问内网。

内网中被映射的为外网提供服务的主机就是虚拟服务器。

2.设置内网的PC1为DMZ主机,允许外网的客户机PC3进去访问PC1上面的Web及FTP等所有服务。

并且无线路由器采用WPA-PSK安全模式(包括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

在集成路由器中,可设置非军事区DMZ来允许外部网络主机访问内部网络中的服务器。

启用非军事区时,外部网络主机可访问内部指定DMZ服务器上的所有端口。

三、主要仪器设备1.TL-WR847N无线路由器1台(包括电源变压器1个)2.直通线1根、PC机3台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虚拟服务器实验:1.利用网线通过有线方式连接到无线路由器的LAN口,设置无线路由器的SSID和频段等无线参数。

2.进入“无线设置”中的“无线安全设置”选择安全模式为WEP,然后选择认证类型为“自动”或“开放模式”,选择WEP密钥格式为“ASCII码”,设定为12345,密钥1的密钥类型选为64位。

重启无线路由器。

3.根据拓扑图设置各台PC机的IP地址。

4.设置好PC1机上的Web服务(端口号采用缺省的80),设置好PC2机上的FTP服务(端口号采用缺省的21)。

无线网络的实验报告

无线网络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无线宽带路由器配置【实验目的】1、认识路由器,了解其基本功能。

2、学习路由器的安装、接线、工作状态的判断等基本知识。

3、了解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

4、了解路由器的参数及基本配置。

【实验设备和环境】1、多台具备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的计算机和局域网网络环境。

2、路由器一台,网线数根。

【实验内容】1、熟悉路由器的接口及接线方法,弄清个指示灯的含义。

2、用超级终端完成路由器的连接,熟悉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命令。

3、完成以上实验内容后拟写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1、按照下图的方式,正确连接好相关设备后,打开网页浏览器,在地址栏中键入“http://192.168.0.1”,并回车。

2、在弹出的以下窗口中,输入用户名admin,密码admin,单击确定。

3、进入路由器的欢迎页面,选择“下一步”进入设置向导页面。

4、选择“以太网宽带,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固定IP 地址”,设置完成后点击“下一步”。

5、设置IP地址为172.20.76.21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关为172.20.76.254,DNS服务器为202.193,160.33,设置完成,点击“下一步”。

6、设置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完成设置。

上”。

8、设置完成,即可以上网。

实验二无线局域网Ad hoc连接和无线局域网infrastructure连接【实验目的】1、认识无线网卡,了解其基本功能。

2、学习无线网卡的安装、工作状态的判断等基本知识。

3、了解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

4、了解路由器的参数及基本配置。

【实验设备和环境】1、多台具备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的计算机和局域网网络环境。

2、路由器一台,无线网卡一块,网线数根。

【实验内容】1、熟悉无线网卡。

2、掌握如何通过无线网卡进行移动设备之间的互联。

3、完成以上实验内容后拟写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1、配置无线宽带路由器(参见实验一)。

新硬件并提示安装。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

本次实验旨在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测量,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特点的认识。

二、实验设备1、移动通信实验箱2、频谱分析仪3、信号发生器4、示波器5、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三、实验原理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通常由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和传输链路等部分组成。

移动台是用户终端设备,基站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移动交换中心用于控制和管理整个通信网络,传输链路则负责信息的传输。

2、无线信号传播模型在移动通信中,无线信号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和多径衰落等。

常用的传播模型有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变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按照实验设备的说明书,连接好移动通信实验箱、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构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信号发射与接收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信号,作为发射信号。

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将发射信号进行调制和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在接收端,使用天线接收信号,经过解调、滤波等处理后,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3、路径损耗测量在不同的距离上测量接收信号的强度,计算路径损耗,并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

4、多径衰落观察通过改变实验环境中的障碍物和反射物,观察接收信号的多径衰落现象,分析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5、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分别采用 ASK、FSK 和 PSK 等调制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测量误码率等性能指标,比较不同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路径损耗测量数据记录在不同距离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并绘制路径损耗曲线。

无线wifi网络的应用和效益调研报告[范文大全]优秀4篇

无线wifi网络的应用和效益调研报告[范文大全]优秀4篇

无线wifi网络的应用和效益调研报告[范文大全]优秀4篇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应用篇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应用应用前景无线传感网络是面向应用的,贴近客观物理世界的网络系统,其产生和开展一直都与应用相联系。

多年来经过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演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精细农业、平安监控、环保监测、建筑领域、医疗监护、工业监控、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自由空间探索、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展示。

在环境监控和精细农业方面,WSN系统最为广泛。

2023年,英特尔公司率先在俄勒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这是一个典型的精准农业、智能耕种的实例。

杭州齐格科技与浙江农科院合作研发了远程农作管理决策效劳平台,该平台利用了无线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农田温室大棚温度、湿度、露点、光照等环境信息的监测。

在民用平安监控方面,英国的一家博物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了一个报警系统,他们将节点放在珍贵文物或艺术品的底部或反面,通过侦测灯光的亮度改变和振动情况,来判断展览品的平安状态。

中科院计算所在故宫博物院实施的文物平安监控系统也是WSN技术在民用安防领域中的典型应用。

现代建筑的开展不仅要求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平安的房屋和桥梁,而且希望建筑本身能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WSN技术在建筑结构健康监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哈工大在深圳地王大厦实施部署了监测环境噪声和震动加速度响应测试的WSN网络系统。

在医疗监控方面,美国英特尔公司目前正在研制家庭护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作为美国“应对老龄化社会技术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另外,在对特殊医院〔精神类或残障类〕中病人的位置监控方面,WSN也有巨大应用潜力。

在工业监控方面,美国英特尔公司为俄勒冈的一家芯片制造厂安装了200台无线传感器,用来监控局部工厂设备的振动情况,并在测量结果超出规定时提供监测报告。

西安成峰公司与陕西天和集团合作开发了矿井环境监测系统和矿工井下区段定位系统。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移动通信公司。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1日。

实习内容:在移动通信公司的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参与移动通信基站的调试和维护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了解了基站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同时,我还参与了对基站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学习了如何进行信号测试和故障排除。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工作,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帮助公司找到了一些网络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机制和优化方法,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团队合作,我成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实习期间,我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事,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学习,我对移动通信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展望未来: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移动通信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将来能够在移动通信领域有所建树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与优秀的团队合作,不断挑战自己,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一定能够在移动通信行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无线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网络技术实验报告册班级202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号_姓名_指导教师_实验室理工楼439#__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二〇一三年九月实验一无线局域网日期:2021/10/24一、实验目的认识无线局域网硬件设备,学习使用USB无线网卡与无线AP进行通信二、实验环境与工具Windows2000/XP、无线网络结构、USB无线网卡三、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无线局域网Infrastructure连接模式;学会使用无线局域网Ad-Hoc连接模式;四、实验步骤:首先,禁用有线的“本地连接〞,采用两种方式〔Infrastructure/Ad-hoc模式〕完成实验如下:建立与AP的通信:与AP连接,上Internet的步骤与方法〔请附图〕——网络搜寻结果如下列图所示:1图2 AP网络连接状态——设定主机的 IP地址:图4 IP配置图——Internet上网:3图5 网络连接网页浏览结果建立点-点地连接:与同学或者自己的无线设备互联的步骤与方法〔请附图〕——进行无线AdHoc的设定:图6 设置AdHoc——设定SoftAP并建立起本地连接:图7 软AP模式——网络连接连接状态:5图8 开启网络图9 网络连接状态五、实验总结:完成情况:成功使用Infrastructure模式和Ad-hoc模式构建局域网。

出现问题:AP信号很弱,连接不稳定。

解决方案:刷新后重新连接。

自我体会:通过本次实验,对无线网络的连接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无线网卡设备的操作有了初步的体验,乐趣无穷。

未来无线网络开展具有无线潜能,希望自己能对其进一步了解,紧随其开展的步伐。

思考:1.无线网卡与以太网都有哪些区别?无线网卡是终端无线网络的设备,是无线局域网的无线覆盖下通过无线连接网络进行上网使用的无线终端设备。

具体来说无线网卡就是使你的电脑可以利用无线来上网的一个装置。

以太网卡也是我们俗称的有线网卡,是需要通过网线连接路由器上网的。

2.无限网卡与无线上网卡是同一种设备吗?无线网卡一般是指需要同无线路由器进行连接上网的网络连接设备,这类设备只能通过无线路由器组成一个局域网,通过无线路由器的互联网端口共享上网,在插上无线网卡并且路由器网关正常的情况下插上就能用。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__CDMA扩频与解扩_ 呼叫实验_____课程名称现代移动通信 _ _班级学号姓名开课时间 2011 /2012 学年,第二学期实验一 CDMA扩频与解扩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扩频调制的基本概念;2.掌握PN码的概念以及m序列的生成方法;3.掌握扩频调制过程中信号频谱的变化规律。

4. 了解CDMA解扩的基本概念;5. 掌握解扩的基本方法;6. 掌握解扩过程中信号频谱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机箱一台2. 微型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1. 扩频实验原理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位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

如果把两个m序列发生器产生的优选对序列模二相加,则产生一个新的码序列,即Gold码序列。

实验中三种可选的扩频序列分别是长度为15的m序列、长度为31的m序列以及长度为31的Gold序列。

1.长度为15的m序列由4级移存器产生,反馈器如图所示。

初始状态 1 0 0 01 1 0 01 1 1 01 1 1 10 1 1 11 0 1 10 1 0 11 0 1 01 1 0 10 1 1 00 0 1 11 0 0 10 1 0 00 0 1 00 0 0 1……………………………….1 0 0 02.长度为31的m 序列由5级移存器产生,反馈器如图所示。

a4a3a2a1+a03. 长度为31的gold 序列:Gold 码是Gold 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用一对优选的周期和速率均相同的m 序列模二加后得到的。

其构成原理如图2.1.3所示。

两个m 序列发生器的级数相同,即n n n ==21。

如果两个m 序列相对相移不同,所得到的是不同的Gold 码序列。

对n 级m 序列,共有12-n 个不同相位,所以通过模二加后可得到12-n 个Gold 码序列,这些码序列的周期均为12-n ,如图2.1.4所示。

两组数据为: 1 0 0 0 0 1 0 0 0 00 1 0 0 0 0 1 0 0 00 0 1 0 0 0 0 1 0 01 0 0 1 0 0 0 0 1 0m 序列发生器 n 级 m 序列发生器n 级 初态设置 时钟 Gold 码 21m m ⊕ 1m 2m0 1 0 0 1 0 0 0 0 11 0 1 0 0 1 1 1 0 11 1 0 1 0 1 0 0 1 10 1 1 0 1 1 0 1 0 00 0 1 1 0 0 1 0 1 01 0 0 1 1 0 0 1 0 11 1 0 0 1 1 1 1 1 11 1 1 0 0 1 0 0 1 01 1 1 1 0 0 1 0 0 11 1 1 1 1 1 1 0 0 10 1 1 1 1 1 0 0 0 10 0 1 1 1 1 0 1 0 10 0 0 1 1 1 0 1 1 11 0 0 0 1 1 0 1 1 01 1 0 0 0 0 1 0 1 10 1 1 0 0 1 1 0 0 01 0 1 1 0 0 1 1 0 01 1 0 1 1 0 0 1 1 01 1 1 0 1 0 0 0 1 10 1 1 1 0 1 1 1 0 01 0 1 1 1 0 1 1 1 00 1 0 1 10 0 1 1 11 0 1 0 1 1 1 1 1 00 1 0 1 0 0 1 1 1 10 0 1 0 1 1 1 0 1 00 0 0 1 0 0 1 1 0 10 0 0 0 1 1 1 0 1 1……………………………………………………………………………….所以生成长度为31的Gold序列为:{0,0,0,0,0,1,1,1,0,0,0,0,1,0,0,0,0,1,1,0,0,1,0,0,1,0,1,1,1,1,0} 在硬件上,扩频调制是通过单片机和学生平台软件联合实现的。

双边带调制与解调仿真

双边带调制与解调仿真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一双边带调制与解调仿真班级: 16网络工程学号: 16080903017 姓名:实验时间:实验地点:指导教师:实验成绩:指导教师评语:一、实验目的1、理解DSB的处理过程。

2、通过仿真,对DSB调制和解调的信号处理过程进行分析与认知。

二、实验内容双边带调制信号的时域表达式:()()cos DSB c S t f t tω=双边带调制信号的频域表达式:[] ()()(/2 DSB C CS F Fωωωωω=++-实现双边带调制就是完成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的相乘运算。

原则上,可以选用很多种非线性器件或时变参量电路来实现乘法器的功能,如平衡调制器或环形调制器。

通常采用的平衡调制器的电路简单、平衡性好,并可将载波分量抑制到-30~-40dB。

双边带调制节省了载波功率,提高了调制效率,但已调信号的带宽仍与调幅信号一样,是基带信号带宽的两倍。

由于双边带信号的频谱是基带信号频谱的线性搬移,所以仍属于线性调。

图1 DSB调制图2 DSB相干解调三、实验环境能够执行System View环境的计算机四、实验过程及结果1、实验过程(1)建立通信系统数学模型建好的系统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

(2)选择图符块(3)连接图符连接好的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4)设置定时(5)运行仿真2、实验结果(1)调制信号图2(2)高频载波信号图3 (3)加噪声后图4(4)解调去噪声前图5(5)解调信号图6五、实验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心得体会及改进意见)本次调制解调实验让我明白了解调出来的波形会有误差。

这次实验让我熟悉了system view 的基本操作,以及进行简单的调频与解调。

在这次实验中,经过老师的帮助,让我学会了更多。

争取在下次实验的时候,能更熟练的运用system view,更好的完成实验。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一部分。

LTE技术在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覆盖范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LTE技术的性能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LTE实验,并将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进行了LTE网络的覆盖范围测试。

通过在不同地点进行信号强度测试,我们发现LTE网络的覆盖范围比以往的3G网络更广,信号强度更稳定。

在城市和郊区地区,LTE网络都能提供良好的覆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体验。

其次,我们进行了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测试。

通过下载和上传大容量文件的测试,我们发现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比3G网络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拥挤地区,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依然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为用户提供了更流畅的网络体验。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LTE网络的延迟测试。

通过在不同网络环境下进行延迟测试,我们发现LTE网络的延迟比3G网络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进行实时视频通话和在线游戏时,LTE网络的低延迟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总的来说,通过我们的LTE实验,我们发现LTE技术在网络覆盖范围、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移动通信体验。

随着LTE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LTE网络将会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实习单位,某某通信公司。

实习内容:
在某某通信公司的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和维护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包括基站的参数调整、网络故障的排查和修复,以及网络性能的优化工作。

在基站参数调整方面,我学习了如何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和用户需求来调整基站的功率、天线方向等参数,以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

我通过实际操作和指导,掌握了基站参数调整的技巧和方法。

在网络故障排查和修复方面,我学习了如何利用专业的测试工具和软件来分析网络故障的原因,并且学会了快速定位和修复网络
故障的方法。

通过实际的故障处理案例,我提高了自己的问题解决
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网络性能优化方面,我学习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网络优
化工具来分析网络性能数据,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优化方案,对
网络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实践操作,我提高了自己的数据分析能
力和网络优化技能。

实习收获: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对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和优化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系列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在实习期间,我也
学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
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和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实习单位对我的指导和培养,让我在实习中获得了很多宝
贵的经验和收获。

无线网络优化实习报告

无线网络优化实习报告

通信工程项目培训报告题目基于pioneer的无线网络优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魏长智二〇一九年一月十日目录1前言 (1)2 培训方案 (2)2.1题目内容: (2)2.2题目要求 (2)2.3进度安排 (2)2.4实验条件 (2)3理论学习 (3)3.1第一周学习内容规划 (3)3.2第二周学习内容规划 (3)4现场测试 (4)4.1测试方法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2.1 PCI统计 (5)4.2.2 RSPR测试 (7)4.2.3 SINR测试 (9)4.2.4下载速率测试 (11)实训结语 (13)参考文献 (14)1前言移动无限网络优化的目的是对移动无线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是对现有网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补充,是促进无线网络合理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适应电信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提高移动无线网络整体功能和质量的必然过程。

网络优化工作是网络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核心运营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现有已运行的网络进行话务数据分析、现场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修改、网络结构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采用MRP的规划办法等),确保系统高质量的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2 培训方案2.1题目内容:(1)通过对正式投入运营的网络进行参数采集、现场测试。

(2)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网络质量和效率的原因,思考改进方法,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营状态。

(3)写出网络优化方案,对今后的网络规划和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2.2题目要求(1)DT:在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中,学会通过测试仪表、测试软件、测试手机对车内的信号强度进行数据收集。

(2)学会对收集到的数据用专门软件进行分析(如CQT、信令分析、用户投诉等),判断信号是否满足正常通话需要,是否存在拥塞、干扰、掉话等现象。

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实训报告

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实训报告

《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 (2)二实训基本要求 (2)三实训内容与要求 (2)1主要内容 (2)2要求 (2)3配置过程 (2)⑴导入三维地图 (2)⑵选择坐标系 (5)⑶Antenna数据设置 (6)⑷Transmitter数据设置 (7)⑸CELL数据设置 (8)⑹覆盖预测 (10)一实训目的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较抽象的课程,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真实网路哦规划与优化的工作过程,特安排同学们自己亲自进行网络的规划与优化,希望能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实训基本要求1、复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作原理,了解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构成;2、能够独立进行移动网络的规划,能够进行站点配置,能够进行无线仿真,能够分析效果;3、能够独立进行移动无线信号场强的测试,能够进行数据的采集;4、能够进行无线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提出优化的措施。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1主要内容:实训一CDMA无线网络数据采集实训二CDMA无线网络数据分析实训三利用CDMA无线网络优化分析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分析报告和优化措施。

2要求:(1)实训课前要认真阅读实训指导书与教材。

(2)实训课上认真听老师讲解。

(3)按要求正确开启实验仪器和设备。

(4)认真进行数据测量和记录。

(5)认真处理实训数据,写出实训报告。

3配置过程⑴导入三维地图:heights(海拔高度地图)、clutter classes(地物分类地图)和vector(矢量地图)。

⑵选择坐标系3、创建一个S111站型。

配置基站设备型号,该设备能提供的每载波信道CE单元数。

包括下行链路CE数,上行CE数,DO业务CE数。

确定后,基站分布如下图所示:⑶Antenna数据设置⑷T ransmitter数据设置ransmitter数据设置Site Transmitter Active DX (m) DY (m) guangzhou guangzhou1 TRUE 0 0 guangzhou guangzhou_2 TRUE 0 0 guangzhou guangzhou_3 TRUE 0 0Antenna Height (m) Azimuth(°)MechanicalDowntilt(°)AdditionalElectricalDowntilt (°)65deg 17dBi 2Tilt850MHz30 0 4 2 65deg 17dBi 2Tilt850MHz30 120 4 2 65deg 17dBi 2Tilt850MHz30 240 4 2Transmission loss (dB) Reception loss (dB)BTS NoiseFigure (dB)TMAEquipmentFeederEquipment3.1 3.1 4 7/8" at 850 MHz3.1 3.1 4 7/8" at 850 MHz3.1 3.1 4 7/8" at 850 MHzBTS Equipment Transmission FeederLength (m)ReceptionFeederLength (m)Receiverantennadiversitygain (dB)Miscellaneoustransmissionlosses (dB)BTS 40 40 0 1 BTS 40 40 0 1 BTS 40 40 0 1Miscellaneous reception losses (dB)Main propagationmodelMaincalculationradius (m)Mainresolution(m)Extendedpropagationmodel1Erceg-Greenstein(SUI)2,000 100 (none)1Erceg-Greenstein(SUI)2,000 100 (none)1 Erceg-Greenstein 2,000 100 (none)(SUI)Extended calculation radius (m) Extendedresolution (m)Comments Frequency bandBand1Band1Band1⑸CELL数据设置CELL数据设置Name Transmitter Carrier Active Max Power (dBm)guangzhou_2(0) guangzhou_2 0 (1xRTT) TRUE 43 guangzhou_3(0) guangzhou_3 0 (1xRTT) TRUE 43 guangzhou1(0) guangzhou1 0 (1xRTT) TRUE 43Pilot Power (dBm) Synchro Power (dBm) PagingPower (dBm)Idlepowergain (dB)MUGtable=f(No.Users)33 23 30 -10 33 23 30 -10 33 23 30 -10Noise Rise Threshold (dB) Acceptable NoiseRise Margin (dB)DRC ErrorRate (%)EV-DOtimeslotsdedicatedto BCMCS(%)EV-DOtimeslotsdedicated tocontrolchannels (%)4 1 25 5 3 4 1 25 5 3 4 1 25 5 3BCMCS Rate (kbps) Max DL Load (% MaxPower)Max UL LoadFactor (%)TotalPower(dBm)UL Load Factor(%)205 75 50 205 75 50 205 75 50Max number of intra-carrier Max number ofinter-carrierMax number ofinter-technologyPN Offsetdomainneighbours neighbours neighboursDefault PNOffset DomainDefault PNOffset DomainDefault PNOffset DomainPN Offset Reuse Distance (m) PN Offset CommentsMax No. ofEV-DO Users8 25612 2564 256Power Reserved for Pooling (dB)111⑹覆盖预测Downlink total noise(下行总噪声)。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LTE仿真实验,研究和评估LTE系统的性能,包括吞吐量、延迟、覆盖范围等参数,以便优化系统设计及性能提升。

实验原理: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特性。

在LTE系统中,主要包含了无线接入网络(RAN)和核心网络。

RAN包括基站(eNodeB)和用户设备(UE),核心网络包括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网络。

实验中,通过搭建仿真模型,模拟无线信道传输,并根据模拟结果评估系统性能。

实验步骤:1.设定仿真参数:包括系统带宽、载波频率、传输模式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进行仿真。

2.生成基站和用户设备:根据设定的参数生成虚拟基站和用户设备,模拟真实LTE网络场景。

3. 生成信道模型:选择适当的信道模型,如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等,进行信道仿真。

4.进行数据传输:根据设定的传输模式,模拟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过程,记录传输的吞吐量和时延等性能指标。

5.进行覆盖范围测试: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评估LTE系统的覆盖范围。

实验结果:通过对LTE系统的仿真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1.吞吐量:在不同载波频率和系统带宽条件下,系统的吞吐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随着载波频率和带宽的增加,吞吐量也相应增加。

2.延迟:通过模拟数据在信道上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得出系统的平均延迟,延迟主要和传输距离、信道质量等因素有关。

3.跨区干扰:在LTE系统中,会存在跨区干扰的问题。

通过信道仿真,评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4.覆盖范围: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模拟系统在不同覆盖范围下的性能表现。

评估系统的覆盖范围和边缘效应。

实验总结:通过LTE仿真实验,对LTE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研究。

实验结果证实了LTE系统在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方面的优势,并为系统的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无线与移动网技术实验报告
备注:实验包括基本技能、进阶技能和创新技能,如果没有创新技能方案则最高分为90分,实验名称:实验一AD-HOC无线网络的组建
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C601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正确连接无线网卡方法。

2.掌握为无线设备安装驱动程序操作。

3.掌握adhoc无线组网过程。

4. 掌握文件共享配置过程
二、基本技能实验内容、要求和环境:
【实验环境】
1.安装Win7/Windows2000/2003Server/XP操作系统的PC计算机3台。

2.每台PC具有一块无线网卡。

【实验内容、要求】
1.正确安装无线设备和驱动程序。

2.组建adhoc无线网络。

【实验指导】
首先客户端安装驱动或客户端程序。

在PC1的无线网络连接窗口中单击“更改高级设置”,如下图:
在无线网络连接属性中单击“无线网络配置”页签,如下图:
在“无线网络配置”页签中单击“添加”按钮,如下图:
在“无线网络连接”页面单击“高级”按钮。

选择“仅计算机到计算机(特定)”后单击“关闭”按钮。

以下有两种方式连接到PC1
方法一:PC2从无线网络中搜索PC1配置的adhoc1无线网络,此时需要先在PC1上点击adhoc1的“连接”按钮,使PC1进行等待网络连接状态,只有这样PC2才能搜索到PC1配置的SSID,然后连接adhoc1网络。

方法二:在PC2上进行PC1一模一样的设置(步骤略)
当设置完PC1和PC2后,分别在PC1和PC2上选中adhoc1,并点击“连接”按钮双方连接正常待会可以看到自己分配的IP:169.254.y.z
将PC1和PC2的IP地址设置为同一网段地址,如192.168.1.X
利用Ping命令测试两台PC的联通性。

三、基本技能实验步骤与分析:
四、进阶技能的任务与要求
【实验内容】
1.实现主机之间互联互通及文件共享。

五、进阶技能的实验步骤与分析:
六、【实验总结】(收获以及存在问题)
收获:通过此次实验,可以初步的完成用无线共享文件等操作并掌握adhoc无线组网过程
不足:在台式机为无线设备安装驱动程序操作时失败,有待改进加强实际的操作。

七:思考题:
1、什么是无线局域网?你知道哪些无线局域网标准?
无线局域网络英文全名: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写为: WLAN。

它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技术,使用电磁波,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在空中进行通信连接。

无限局域网标准:IEEE802.11b、IEEE802.11a、IEEE802.11g
2、无线局域网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优势:移动性和灵活性;安装便捷;易于进行网络规划和调整;故障定位容易、维护成本低;易于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广。

不足:无限网络物理层通信的可靠性差;传输带宽小;安全性低;标准不一、产品不兼容。

八、教师评语:
实验成绩:教师:(签名要全称)年月日
注:1. 此模板为专业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若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可在此模板基础上增加,但不可减少。

2. 实验报告必须在学生提交报告后一星期内批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