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莽改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莽改制

在时间的长河中,最具魅力也是最为肮脏的就是历史,最具深奥也是最为单调的也是历史,历史是胜者的游戏,是帝相王侯的遮羞布,也是任人粉饰妆扮的青楼女子。而对历史的承载者——史籍来说,即使是再客观公正的执笔者,在长篇累牍的记述中,也绝对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个人的情感认知,这种由无数文字堆积而形成的大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会潜移默化地左右我们的史学认识。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的史学认识就不能因循着史籍上的白纸黑字亦步亦趋,而是要跳脱出某一本或某一类记述之外,尽可能全面地还原时代的全貌,从浩如烟海的经卷中拼凑出一个人物乃至一个时代的远观近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从而在人力所允许的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公正。

言归正题,王莽改制在正史上是一个基本上已经盖棺定论的话题。王莽改制发生在王莽篡汉之后,按照历朝历代开国太祖的思路来分析,天下猝逢大变人心浮动,此时亟需采取手段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需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近些年来,我们逐渐听到有声音出现,言道王莽改制初衷本善,只是政治手段并不高明,且过于急于求成,这才导致了内外交困,最终身败名裂,认为“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HYPERLINK "/view/2515.htm"|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胡适)

这种声音并不是无根之萍:王莽少年楷模,青年时期谦恭俭让,礼贤下士。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无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自幼丧父的王莽在叔父家中居住的时候,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静,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几乎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声名远播。

为仕后,王莽仍然不改勤俭,寒舍素食,虽身居高位而不忘本心,在天下大旱之时带头实行勤俭,推辞封位厚禄,以充国库赈济灾民;平时也常常礼贤下士,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他的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封国(封地)新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

有关此种论点的论据还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

每当有一种完全背离了传统认知的新论点出现时,往往会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驳斥或是支持,生性喜好走极端的国人似乎已经完全厌弃了中庸之道,很难在冷静地深思熟虑之后发表观点,很多不成熟的言论及其引发的大争论正是由此而生。在此我们将客观地讨论王莽改制的初衷和结果。

王莽改制的原因非常简单,王莽为缓和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王莽其人多一些了解。除了以上已经叙述的情况外,本文将列举王莽执政后发生的若干事件,以略补遗漏。

1.王莽升任太傅之后,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其长子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又不听劝谏。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但在实行程中被发觉,王莽将儿子逮捕入狱后毒杀。然后诛杀了外戚卫氏一族。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把此事宣传为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让官吏百姓都能背诵这些文章,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把这些文章当作《》一样来教导世人。

2.王莽进京时曾召请新都相,想任命他为国师,被孔休谢绝。大司空、,光禄大夫,等也请求乞骸骨,归里。以后,在他专权期间,一面大封其亲信,多达395人,一面将刘氏宗族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废黜。

因篇幅所限,在此仅列举两点,还望原谅。

历史上每一次的改革无不是出于一个光明的初衷,尽管这些改革各自有不同的走向,但出发点无不是为了社会的太平和大治。只是我们不能因此推及到改革实施者的品行,就王莽而言,初登帝位的掌权者必定要安抚人心是历史发展的人文规律,我们不能因为其改革措施和政治意图就生生拔高了其人的德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王莽改制的初衷,但若要因此说“王莽是改良主义者”“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主义者”“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是有失公允的。

就结果而言,王莽改制无疑是失败的。

政治方面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

在官制改革上,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因此,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在各级官吏中层出不穷。至于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则穷困潦倒,甚至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

王莽还更改了许多地名,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故地。有些地方名称一年多变,最终却又改回原名。

经济方面王莽实行了王田、私属制、五均、赊贷、(管)和。

王田、私属制,是王莽针对以来最突出的土地和奴婢两大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办法。从主观上,王莽看到了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因此,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被抛出土地的现象。但是既得利益阶层势力庞大,这项措施不久就被迫取消。

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筦(管)其目的在于利用政府力量控制经济事业,平抑物价,限制囤积居奇,使贫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但是,推行这些政策大多是依靠一些富商大贾,他们利用特权同官僚、地主互相勾结,肥己营私,囤积居奇。原来为平抑物价防止商人渔利的五均,也变成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的机构。那些身穿官服的商人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结果给普通百姓带来更大的痛苦。

改革币制。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的失败也是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有关王莽“治国无方,敛财有道”的言论并非无的放矢。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