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科学计算器的合理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科学计算器的合理使用
作者简介:谢小鹏,(1984.11-),男,汉族,福建霞浦人,现供职于福州第四中学桔园洲中学,西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毕业,理学学士,长期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日益进步中,计算器成为一个常用计算工具。学生使用科学计算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也能减轻学生繁重的计算负担,从而把更多时间用在自主学习上,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生使用科学计算器时,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科学计算器,不能让科学计算器代替学生,从而影响到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理使用;科学计算器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计算器作为一种方便、准确的运算工具成为生活常用品。在教育部所制定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计算器(以卡西欧的fx-82es为例)的使用列为中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科学计算器,并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考试中使用科学计算器。学会使用科学计算器,不仅要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计算器的知识和使用方法,用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繁重的计算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主学习的发展中。这对于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这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运算能力偏薄弱,这里的运算能力是指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笔算能力。由于日常电子工
具的使用,且学生本身不够重视基本运算能力,这是造成学生运算能力薄弱。对于科学计算器的教学,教师应该建立在既能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同时又能减轻学生重复、复杂的计算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科学计算器的合理使用,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认识科学计算器的功能,同时要限制学生使用
笔者从教的初中数学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教材研究所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修订,调整了章节顺序,微调章节内容,不过仍保留对科学计算器的使用要求。以下是修订后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涉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章节。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乘方运算,科学记数法的表示;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角度的换算与运算;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求平方根和立方根,进行近似计算;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运算;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求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九年级上册第二一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公式法求根;
九年级上册第二二章《二次函数》:探究: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近似根;
九年级上册第二五章《概率初步》用频率估计概率;
九年级下册第二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求三角函数值及运用。
在以上的教学章节中,学生要先熟悉科学计算器的功能使用,然后科学计算器才能够带给学生简化计算的便利。由于科学计算器上
有功能符号指示,所以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就能较快帮助学生熟悉科学计算器的功能。虽然科学计算器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但是数计算能力只是运算能力的一部分。所以在七、八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熟悉科学计算器功能,同时又要限制学生的使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数的运算由正数拓展到负数、有理数,最后到实数,同时又拓展到代数运算。这个阶段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限制学生使用计算器,是为了确保学生不会错过提升思维水平的时间。否则,学生一旦形成对科学计算器的依赖性,就必然影响到运算能力的培养,也影响到字母运算、系数运算、指数运算等,导致学生计算的认真度下降。其实,这两个学年中大部分的数运算都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学生仔细,用口算或笔算所得到结果的速度比使用科学计算器要快得多。
二、适当引入科学计算器,简化繁琐计算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重复、复杂的运算,使用科学计算器简化计算,可提高解题效率。例如:统计中求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概率中用频率估计概率等。
(2004年太原中考)某校把学生的纸笔测试,实践能力,成长纪录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甲的成绩为90,83,95;乙的成绩为88,90,95;丙的成绩为90,88,90学期总评成绩优秀的是()
a、甲
b、乙丙
c、甲乙
d、甲丙
本题通过加权平均数(x=笔试×50%+实践×20%+成长×
30%50%+20%+30%)来求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然后再评价。用口算或笔算来求三位学生总评成绩就会让学生感到重复、繁琐。若借用科学计算器,学生就会比较轻松,把相应的数值按公式顺序输入科学计算器,就能快速求出成绩,从而提升解题积极性。
在方差的求解中,学生也会遇到繁琐计算。在求方差中会使用两个公式:
求算术平方根:x=x1+x2+x3+…+xnn (1);
求方差:s2=1n[(x1-x)2+(x2-x)2+(x3-x)2+…+(xn-x)2] (2)。
对于公式(1),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而公式(2)成为学生计算的“拦路虎”。在公式(2)的计算中,学生会因复杂计算而导致计算错误,最终厌烦求方差的此类计算。如果学生能借用科学计算器来辅助求解,不仅可以轻松求得方差,而且也能提升学生学习统计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三、利用科学计算器的计算功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计算器的快捷性,辅助学生进行课程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七年级下册《实数》中,教师在教数2的特征时,借助科学计算器的平方计算功能,用逐步“夹逼”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数2的大小和近似值,从而认识它的特性。在本章中,学生可以借用科学计算器来探究算术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和值的规律,探究立方根中被开方数和值的规律。同样,在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计
算器来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通过这些课程的探究学习,学生懂得合理使用科学计算器,减轻计算量,提升探究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四、恰当使用科学计算器,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进入初三后,学生的运算能力已经基本定型。对于已经具备较好运算能力的学生,不仅不会因使用科学计算器而弱化运算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对于运算仍具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科学计算器来补充计算能力的不足。此时,学生对于使用科学计算器有自身的认识,教师可以不强加限制。
(改编2008年益阳中考)如图,ac是电杆ab的一根拉线,测得bc=6米,∠acb=60°,则拉线ac的长为()
a.23米
b.12米
c.62米
d.43米
本题解答中,利用ac=bc÷cos600=6÷12=12,得到答案b。对于cos600,学生会错记成32(sin60o=32)时就选d,或错记成3(tan60o=3)时就选a。学生用科学计算器来检验答案,就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再如2012-2013学年福州市第一学期初三期末统考的16(1)题18+12×2+(27-48)÷3,通过网阅的结果来看,学生的失分比较严重在于根号的化简和计算不清。在解题中,学生用科学计算器来检验结果,就发现错误,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辅助修改,从而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科学计算器的四点拙见。正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提出:“积极开发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