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累人”是因为课堂缺乏深度学习(理论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累人”是因为课堂缺乏深度学习
近日,我在网上读到《小学语文课咋就那么“累人”》一文。作者认为,小学语文课“累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没有让学生“动起来”。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如今,语文课“累人”的现象不仅小学存在,中学也可能有过之无不及。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课标同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曾一度因为偏重情感性、文化性而陷入“无中心拓展”和“随意生成”的怪圈,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导致语文课堂“四不像”,非议多多。2011年秋修订后的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化语言训练,体现了较好的导向。但近年的语文课堂又出现了偏重语言训练,而忽视情感文化的现象,导致语文教学没有深度,语文课堂再次陷入支离破碎、零敲碎打的误区,课堂低效重复。
如今的学生多数不愿意上语文课,究其根源,枯燥无味的知识训练和机械重复的简单学习是主要原因。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从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中获得一些启示。课上,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老师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师生其乐融融,如沐春风,还会累人吗?
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动态生成,说语文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没有“动起来”并不符合实际。新课程实施以来,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听课后常常让人感到课堂缺少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比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究其根源,就在于课堂缺乏问题探究的深度学习,导致课堂含金量不足。
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课程整合和思维对话的深度学习,既上出语言的品味,又上出人文的韵味,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