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司马迁在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情感。

2、体会司马迁借助本文要表达的独特的历史观。

3、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借助曲笔和反语表达情感的写法,使学生以现代人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学生能正确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试着总结历史的规律。

2、体会司马迁在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借助曲笔和反语表达情感的写法。

2、体会司马迁借助本文要表达的独特的历史观。

【课文分析】

本文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得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本文注入了作者的无限同情和感情。

【教学设想】

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前两课时的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学习分析韩信之死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分析原因:(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引导学生体会。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教学课型】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韩信之死的有关材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一、导入课文

《高祖本纪》中刘邦曾经感慨: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没错,这节课我们就在前文疏通文意,解决字词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淮阴侯列传》,探讨淮阴侯韩信之死这一部分。

二、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详见ppt)

三、学生回顾概述韩信生平

三、齐读课文节选部分第9节,重新回顾文中一下韩信被杀的经过。

四、问题探讨: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谋反罪)和谁谋反?(——陈豨)

(3).韩信谋反,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有没有可疑之处?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4).补充关于蒯通游说的一段记述(多媒体),读完后你认为韩信对刘邦是否忠心?

陈豨造反,乃是因为宾客众多,太过招摇,由周昌密告引起,与韩信毫无关联,陈豨于高祖七年得封巨鹿守,在此之前未見韩信与他有任何过从,两人关系在连点头之交都称不上的情況下,韩信哪里有可能贸然要陈豨造反?况陈豨乃刘邦宠臣,韩信难道不怕陈豨向刘邦告密?加上若是高祖七年两人的密谈真有其事,直到高祖十年才起兵谋反,旷日已久,以韩信用兵之神,似不合常理。

韩信舍人之弟因其兄为韩信所囚,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的情況,其言是否属实尚未能确定,吕后却单凭一面之词轻易相信,是其一;若韩信果真造反,有真凭实据在手,吕后大可正式下令逮捕韩信,出师有拒,则天下归之,根本不需要提拔韩信的萧何去将韩信骗进宫斩杀之。当是其有意嫁祸,无出师之光明号召,因而不敢惊动天下,将韩信骗进长乐钟室暗中解决之。

故知太史公记韩信与陈豨密谋此段,实乃其曲笔所在,行文运笔间无一不在告诉读者韩信是无辜的。

(5)、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小结: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语:兔死狗烹)

五、讨论交流:

一个人的个性往往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列传的开头的三个小故事和被贬之后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这些个性与韩信之死又有什么关系?

小组代表发言。

知恩图报,张狂,清高,自傲,得意忘形,自矜功伐。

教师小结: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张狂,清高,自傲,得意忘形,自矜功伐也是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六、讨论总结: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恃才放旷,树敌太多。

3、得意忘形,自矜功伐。

4、君主的猜忌。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七、研读文本第11节

1、学生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司马迁为淮阴侯作传,寄托着作者哪些情感倾向?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八、课堂小结。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

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九、布置作业:

1.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2.课后完成小论文《韩信英雄末路的原因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