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问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1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根本方式。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7简述小学生品德开展的根本特征。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9简述课外活动的根本特点。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开展中的作用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根本要求。
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根本特征。
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开展中起主导作用.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23简述心理安康的根本标准。
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30简述如何进展创造性的培养。
31关于人的身心开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根本观点是什么.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容。
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
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根本措施。
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开展的特征40简述家校联系的根本方式。
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根本要求。
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
4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展趋势。
4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45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4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
4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1、简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功能。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
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区分、强化和发展的功能。
2、简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意义。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这些学习方式的意义在于:(1)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
(2)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通过肯定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原则有: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整体优化、注重个性等。
班级管理的方法有: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质量管理等。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必背题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智力、品德和体质的活动。
它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机构和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1. 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答:①科学思想性。
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
小学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简答题汇总
小学教资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简答题汇总一、什么是教育目的?请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它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体力、智力、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二、什么是德育?请简述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思想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关于社会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关于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的教育。
三、请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这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再次,正确运用竞赛、考试和奖励等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正确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四、请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采取多种策略。
家长和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需要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例如,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好习惯。
还可以通过制定规矩和计划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规定每天的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
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年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版
2024年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2.00 分)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A. 历史法B. 问卷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2.(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 复杂性B. 长效性C. 创造性D. 示范性3.(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当你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没有理解某个术语,这一过程属于()。
A. 元认知计划B. 元认知监视C. 元认知调节D. 元认知体验4.(单项选择题)(每题 1.50 分)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就是()。
A. 教育目的B. 教育目标C. 教育方针D. 教学目标5.(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所蕴涵的教学原则是()。
A. 直观性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启发性原则D. 循序渐进原则6.(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生活即教育”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思想?()A. 杜威B. 赫尔巴特C. 蔡元培D. 陶行知7.(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非常愉悦。
这种情感属于()A. 道德感B. 理智感C. 美感D. 自豪感8.(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
这种观点属于().A. 外铄论B. 内发论C. 多因素论D. 相互作用论9.(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A. 识记B. 保持C. 再认D. 回忆10.(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教学要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原则是()A. 启发性原则B. 直观性原则C. 循序渐进原则D. 因材施教原则11.(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包括( )A. 讲授法B. 读书指导法C. 发现法D. 讨论法12.(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否定教育在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单--性和统一性,这体现了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为()A. 教育终身化B. 教育全民化C. 教育民主化D. 教育多元化13.(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小学开设的科学、艺术课程。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小学教育旳基本特点: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旳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旳特点外,尚有它自身独具旳基本特性。
(1)全民性。
小学教育旳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这样才能从主线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旳文化素质。
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有面向全体适龄小朋友。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旳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旳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旳素质,使全国各民族旳所有小朋友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旳需要。
为了保证这一全民性质,国家尤其对女童旳教育、贫苦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小朋友旳教育予以尤其旳关怀,采用了特殊政策;对于残疾小朋友旳教育也给予以了特殊旳关注,专门加以保障。
(2)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小朋友,任何未成年旳公民,不管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旳差异,只要到达一定旳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旳规定,它又是强制旳和免费旳。
由于小学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而实行旳基础教育,因而它具有强制性。
(3)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小朋友实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旳教育。
它是面对全体小朋友实行一般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旳教育。
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旳能力,培养他们崇高旳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旳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国民应有旳某些基本素质,味他们深入深造发明条件。
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旳前提。
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小朋友进行旳最基本旳知识、技能教育,协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深入发展旳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旳预备。
只有保证小学教育旳质量,才能保证高一级学校旳教育质量。
2、心理学研究旳重要措施:观测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试验法。
3、心理学诞生旳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种心理学试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旳试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旳科学。
教资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50道简答题
教资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50道简答题1、各种研究方式方法的实施步骤(1)查找文献资料;(2)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研究,收集资料;(4)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5)撰写研究报告。
2、简述行动研究的特征(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3)教学与研究合一;(4)研究的循环性。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整理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传播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4、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遗传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可能性;(2)遗传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6、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1)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8、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经济)(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政治)(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生)(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单选题]1.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是()。
A.(江南博哥)实践性B.个性化C.集成性D.高效性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教学机智是实践性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
[单选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职业。
A.社会化B.个性化C.综合化D.道德化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单选题]3.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属于()。
A.条件性知识B.本体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一般性知识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
[单选题]4.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A.罗森塔尔B.波斯纳C.玛勒斯D.布鲁巴奇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单选题]5.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连续性D.主体性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单选题]6.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
据此,这位教师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
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学生D.关注自我感受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
教师资格证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简答50题
教师资格证-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简答50题模块一: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参考答案】(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简述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
【参考答案】(1)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2)双避式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3)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既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参考答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
6、简述影响学生有意注意的因素。
【参考答案】(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有意注意受到过去知识经验的制约;(5)对人格的依从性。
7、简述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常考知识点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3、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4、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答: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5、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答: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6、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答:1、民主性2、整体性3、高效性7、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答:(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8、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答: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9、教育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10、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11、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12、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答: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1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14、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15、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性原则。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通关试题库(有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某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经常到后进生小刚的家里家访.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和学习状况,王老师的这种行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B.延续性C.创造性D.广延性【答案】 D2、下列关于晨会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晨会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B.晨会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C.晨会是一堂正式的课D.晨会不是学生的“自留田”【答案】 C3、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 )。
A.夸美纽斯B.培根C.赫尔巴特D.康德【答案】 C4、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
A.讲述、讲解、讲读、讲演B.讲述、讲解、报告、讲演C.讲读、讲演、讲评、讲述D.讲述、讲解、讲评、报告【答案】 A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 C6、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答案】 A7、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
这体现了知觉的( )。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答案】 B8、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就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这是()。
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本能D.先天反射【答案】 A9、()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A.全面总结B.操行评定C.个别教育D.专题总结【答案】 B10、“天鹅、梭鱼和虾拉车”的故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的德育原则。
A.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B.知行统一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答案】 D11、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了解了水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进而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状态可以改变。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题库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想要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是一道重要的门槛。
而教育知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考生有扎实的掌握和理解。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题库,希望能对备考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个体学习和发展,以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而教育影响则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
3、教育的起源有哪些学说?(1)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3)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4、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哪些?(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4)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5、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哪些?(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教育内容科学化。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可能性。
(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
14年上1.简述我国教育的根本精神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3.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根本设施18.如何理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根本理念14年下4.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5.简述家校联系的根本方式6.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根本要求7 .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15年上8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9 .建树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考前须知.15年下10.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11.简i金学校产生的根本条件1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根本理念16年上13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4.儿童身心开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习为本〞的根本理念16年下16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水平1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预测1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0.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21.预测22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3.简述小学生注意开展的规律24.简述良好班集体的根本特征预测八40 .简述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41.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开展特点42.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开展的特点预测25 .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26.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27.简述运用讲授法的根本要求预测九43 .简述教师的专业水平结构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45.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预测四28 .简述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9.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30.简述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根本要求预测十46 .简述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47.简述尝试-错误说所提出的三条学习规律预测五31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开展的促进作用3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预测六34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35.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36.简述儿童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启K预测七3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38.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开展阶段论3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19.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指定的各〔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冲中,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到达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20.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升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预防遗忘21简述第育过程的根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升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而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22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3 .简述小学生注意开展的规律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而:〔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水平较弱24 .简述良好班集体的根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展.25 .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方案: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26 .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良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应,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27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根本要求〔1〕有意注意逐渐开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根底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熟悉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楚、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28简述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表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测试制度〔6〕试行三级课程治理制度29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意创设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30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根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4〕发扬教学民主.31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开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局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32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已有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33简述小学谯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提高熟悉、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典范示范法,即用典范人物的额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3〕陶冶教育法,即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失误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5〕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认的评价予以鼓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的养成和开展〔6〕品德修养指导法,即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限制.34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1〕活动性质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2〕活动内容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3〕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4〕活动组织具有自主性〔5〕活动方法具有实践性〔6〕活动评价具有综合性35 .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指导〔3〕注重鼓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36 .简述儿童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启示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方面是指身心开展的同一方面的开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开展的不同方面的开展速度不平衡.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开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开展的关键期或最正确期及时的进行教育.3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2〕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3〕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4〕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提醒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38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开展阶段论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收外界的准那么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来,而把外界环境看作是她自身的延伸.规那么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央〞来考虑问题.〔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那么,接受权威指定的标准,把人们规定的准那么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准那么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器. 道德开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39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参与某种社会文化,进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参与某种社会实践而掌握有关的社会规那么、工具、活动程序等,以形成相应的知识.40 .简述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2〕开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和实践水平〔3〕开展学生体力,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1〕自我中央阶段〔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41 .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开展特点〔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简洁的远景性动机转变〔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开展〔4〕认知兴趣不断开展42 .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开展的特点〔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水平〔2〕小学时期的到的言行从比拟协调到逐步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开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开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4〕小学阶段的道德开展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儿童的道德开展存在“关键年龄〞.43 .简述教师的专业水平结构〔1〕教学设计水平〔2〕教学语言水平〔3〕教育教学交往水平〔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水平〔5〕教育研究水平〔6〕创新水平44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树立效仿的典范〔2〕提供实际锻炼的时机〔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5〕鼓励学生的自我教育45 .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那么〔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46 .简述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7 .简述尝试-错误说所提出的三条学习规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学生做好的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映〔2〕练习律:对学生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的重复这种反映会有效的增强这种联结〔3〕效果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应意见会增强或减弱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的某种联结.48 .简述德育过程中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那么的要求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那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要求:〔1〕保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决不移的贯彻到底、监督学生切实做到.材料分析题中14年上1 .谈谈你对"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的理解2 .谈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3 .谈谈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4 .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复的方法与预设不同,表达了教育机智,符合教学过程中的科学要求,值得学习.14年下1 .班级治理2 .作为班主任,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3 .如何处理学生对于“5元钱〞不同看法等.4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那么.15年上1 .对课堂上忽然出现的问题“老师的J1画像〞,评析处理方式.2 .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注意事项.原那么5条:a教育性原那么,教师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b客观性原那么,指在处理问题时,要预防“定式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的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C有效性原那么,指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效果.d可接受原那么,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E冷处理原那么,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 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地观察一段, 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处理方法5条:a沉着冷静2 .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3 .对孙老师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进行评析4 .阐述教师处理教材内容时的根本要求.16年上1 .评析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2 .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循的根本要求3 .评析杨老师所设冲的教学导入环行4 .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16年下1 .对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天使的礼物〞进行评析2 .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岗闱3 .对肖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批改笔颜色这一做法进行评析.4 .谈谈教师批改作业的根本要求.3.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表扬学生,评价其表现.4谈谈“新课改〞倡导的评价理念.15年下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30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2.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4.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维度包括哪些领域?①小学生发展知识②学科知识③教育教学知识④通识性知识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
①教育教学设计能力②组织与实施能力③激励与评价能力④沟通与合作能力⑤反思与发展能力6.简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发扬教学民主。
(3)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自身的素养。
(5)善于与学生沟通。
7.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似性。
这主要是指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这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策略的水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问答题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问答题整理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是重要的科目之一。
其中的问答题涵盖了多个方面,对考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查。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问答题的整理。
一、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其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最后,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3、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
教育能够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促进民主。
二、学生指导1、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2、提供有挑战性的研究任务,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3、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动机4、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5、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
1、实施启发式教学,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
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3、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研究竞赛。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其基本结构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部分。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预期变化。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研究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研究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和识记的态度都会影响遗忘进程。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权利、目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其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的阶段,而其差异性则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包括不断研究、实践和反思、与同行交流和合作、参与培训和研讨等。
1、班级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班会、班级文艺活动、班级运动会等,旨在促进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个人发展。
2、校级活动: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各种规模的活动,如学校文艺节、体育比赛、科技竞赛等,旨在展示学校形象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社会活动:以社会为背景,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的预期变化。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提高自身的修养?首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开展微格教学(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再者,教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门训练;最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地总结,对后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稳定、持久的方向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健全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第一,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拨转向侧重发展。
第二,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第三,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第四,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第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第六,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第七,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如何增加班级的凝聚力班集体是由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个体组合而成,由于他们的情感态度、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不同,所以要把这些个性不一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并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老师应该在师师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老师对班集体的关系上做出表率。
在师师关系上,班主任老师要协调好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
在师生关系关系,要强调平等民主,关爱学生。
第二,要有效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前提。
第三,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重点,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手段。
第四,组织有特色的班集体活动是动力。
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第二,讲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第三,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四,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第二,宽容的心态,掌握分寸。
第三,即兴发挥,机敏幽默。
拟写评语的注意事项:第一,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表扬学生习作的优点。
第二,适当指出缺点,注意用词,注意保护学生的情感和信心,指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第三,就问题提出寄语,激励学生改正错误,再接再厉。
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学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第一,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第二,榜样示范法,即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莫非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第三,陶冶教育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第四,实际锻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第五,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第六,品德修养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实现转化及行为控制。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运用批评和表扬。
批评和表扬是德育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的范畴,运用时要注意遵循以下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把惩罚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
活动性质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活动组织具有自主性;活动方法具有实践性;活动评价具有综合性。
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中正确指导;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自我中心阶段。
这一阶段是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第二,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也称“他律期”。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面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第三,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他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
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的付出权威。
第四,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参与某种社会文化,进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
学习的情境性。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参与某种社会实践而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以形成相应的知识。
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社会动机日益明显;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想简介的远景性动机转变;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认知兴趣不断发展。
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第一,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第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第四,小学阶段的道德发展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存在“关键年龄”。
布置家庭作业的要求:第一,作业布置要有目的性。
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检测与补充,要充分体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