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明代大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明代⼤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的!王阳明作为明代⼤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德、⽴功、⽴⾔三不朽层⾯都取得辉煌成就的⼈,他能带兵打仗,懂教化民风,能管理社会,他对⼈的⼼理有透彻了解、⼗分重视道德教育。
王阳明继承了儒家以施⾏教化为核⼼的理念,建⽴了以“致良知”为核⼼、推⾏道德教育(⼈伦之学)为⽬的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法。
本⽂旨在通过对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进⾏⼀定的阐述和发挥,以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定参考。
在王阳明的时代,⼈们往往为了科举等功利性的⽬的⽽进⾏教育,将歌诗习礼视为不切时务,但阳明认为⼤众的这种观念是“末俗庸鄙之见”。
今天的学校普遍将⽇常教育与道德教育割裂为两部分,使得学⽣在接受⽇常实⽤教育的同时所受的道德教育不到位。
⽽阳明的致良知之说及其教育⽅法,不论是对教育机构还是对于家庭教育都具备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将道德教育与⽇常教育、⽇常⽣活进⾏融汇,以达到“⽇使之渐于礼义⽽不苦其难,⼊于中和⽽不知其故”的教育效果。
据《王阳明年谱》,王阳明在⼗有三年戊寅(1518年)平定南赣(今江西、⼴东、湖⼴、福建相邻处)乱民反叛之后,设⽴⼗家牌法,使民众相互监督,极⼤程度上杜绝了民匪不分的现象,同时他认为当地“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于是按照 “古⼈⽴教之意”在南赣设⽴社学,聘请教师⼊驻,对南赣所属各县青少年、⼉童、盗贼、平民百姓开展歌诗、习礼等教育。
于是南赣民风逐渐改变,民众开始穿汉族⾐冠,民众的歌诗之声从早到晚歌声不绝,民风为之⼀变,形成了相互礼让的风俗,南赣于是安定,猖獗⼏⼗年的匪患由此绝迹。
由此可见,阳明的教育观和他的教育⽅法,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
在即将班师回返之际,王阳明留下了《训蒙⼤意⽰教读刘伯颂等》与《教约》两⽂,对新设⽴社学的教师们叮咛以告,要求他们⼀定要按照⾃⼰制定的教育理念来进⾏教育,以下我们对这两篇⽂章的内容进⾏⼀定的解释和发挥。
在《训蒙⼤意⽰教读刘伯颂等》⼀⽂中,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伦。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
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
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1.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2.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3. 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1. 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自制课件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主讲:张莹P256-P260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守仁( ),汉族王守仁(1472-1529),汉族,),汉族,浙江余姚余姚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之集大成者,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儒家、佛家、道家,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够统军征战,见的全能大儒。
先儒” 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 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孔庙东庑第奉祀孔庙东庑第位。
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贵州龙场驿修文县境内), 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
其学说世称“ 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
其学说世称“心学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 (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
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中国以及东南亚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他十岁就能作诗,他十岁就能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文化素养。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中国教育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
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二2十021/五6/16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7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2021/6/16
12
(二)论道德教育
•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 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 要地位。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 目的。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 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提出了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 治”“贵于改过”四个主张。
2021/6/16
2021/6/16
5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2021/6/16
6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021/6/16
——11级学前教育一班甘明月
1
远 承
Who
孟
轲
王守仁
2021/6/16
近 接 陆 九 渊
2
2021/6/16
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守仁
别名:王云,王阳明 生卒年:1472——1529 出生地:明代浙江绍兴府余 姚县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
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
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
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
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性善论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
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
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张晨晨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4期摘要:王守仁,明代著名教育家,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迳庭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坚持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同时他十分重视注重儿童时期的教育,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集中阐发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王守仁,号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
王守仁从34岁起开始从事讲学活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他把这些经验与其“致良知”的哲学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与独特的教有思想体系。
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方面,他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比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主张。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劝学》中就已经提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以此来类比教育,可见教育对于个人会产生的人生影响之大。
换言之,积极正确的教育可以塑造一个身心健康有优秀品德的人,而不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会击溃一个人。
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揭露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中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诟病,“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
”当时的老师教导儿童,只是让他们日日诵读经典练习书写,教给他们如何断句,从来不讲授任何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待儿童的错误,只知道用鞭挞,用绳缚,以肉体上的疼痛感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像对待囚犯一样。
西方的卢梭对于鞭挞教育的效果也进行了批判,如果儿童仅仅是为了避免遭受肉体上的疼痛,追求片刻的欢愉和舒适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这只会造成儿童贪图享受的性格。
王阳明童蒙教育思想探究
教育界/ JIAOYUJIE2022年第10期(总第486期)▲育人之道王阳明童蒙教育思想探究穆栩樟【摘要】明代初中期,重举业,轻德性之风盛行,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造成了当时童子“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的品行。
王阳明基于社会大环境和自己的学说基础,提出了独特的童蒙教育思想。
他注重童子的美育和德育,倡导通过歌诗、习礼、背书诵书等方式“宣其志”“存其心”“开其知觉”“涵养其方”,从而帮助童子走上自己的“格物致知”之路。
在教学中,王阳明主张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提出“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应该“随人分限所及”。
王阳明的童蒙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广大教师探究。
【关键词】童蒙教育;德育;美育;歌诗;习礼作者简介:穆栩樟(1990—),男,广东省惠州市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我国自古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古代的家庭教育方法与经验通过家训、教子文等形式流传下来。
如《诫子书》(孔臧)、《命子迁》(司马谈)、《颜氏家训》(颜之推)等。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以及学校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此类训蒙著作更是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各类童蒙教材相继问世,如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还有诸如《小学》(朱熹)、《名物蒙求》(方逢辰)等。
发展到明代,童蒙教育已经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的童蒙教育在内容上较为单调乏味,在教育方式上也不得其所。
王阳明认为,学生上学“如囹狱而不肯入”,对待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为此,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童蒙教育思想,分散在其论述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示宪儿》《教约》《教条示龙场诸生》《兴举社学牌》《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等文章当中。
一、王阳明童蒙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的开头,王阳明对童蒙教育的目标做了详细的论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
”即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善恶的潜能,而人的智能便是这种潜能在一定条件下的扩充或自我发展,人人都有良知,他对人的学习与发展怀着美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3.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论述知行合一的典型言论。
知行是不一样的,而且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有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
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的思想念头进行反思,以便将不良意念克服在萌芽的状态。
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1. 在教育方式上,要顺导性情,鼓舞兴趣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论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收稿日期:2016-10-09作者简介:关春红(1989—),女,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儿童教育思想关春红(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王阳明所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集中体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是“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等。
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他“格物致知”心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也对现代儿童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王阳明;格物致知;儿童教育中图分类号:G 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93(2017)01-0032-04The Thoughts on Children ’s Education in Wang Yangming ’s The Principles of Children ’s Education from Teacher Liu Bo-song etc.GUAN Chun-hong(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The Principles of Children ’s Education from Teacher Liu Bo-song etc.written by Wang Yangming ,embodies Mr.Wang ’s educational thoughts on children.Wang believed that the methods of edu-cating children should be “to induce the poems to develop his willpower ,to guide children by learning eti-quett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dignity ,to open his perception by reading ”,and “to teach children to make them inspired and internally happy thus improving themselves subconsciously ”.Wang ’s educational thought not only reflects his mental thought of “To investigate things is to attain knowledge.”,but also gives certain enlightenment on modern children ’s education.Key words :Wang Yang-ming ;“To investigate things is to attain knowledge.”;children ’s education 王阳明(1472—1529),即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摘要:王守仁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标,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礼乐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春风化雨的教学原则,这些对我国当下儿童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守仁的儿童观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在充分适应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塑造其完善人格,以利于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养成教育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在自己丰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它在我国儿童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乃至以后的儿童教育实践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一、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内涵1.儿童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王守仁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唯当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习之礼,以肃其威仪;讽闻读书,以开其智觉。
”这一段话已经明确表示出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以道德为手段,陶冶情操,培养意志,磨练品格,开启智慧,使儿童身心两健,有序发展。
王阳明赞同古代的儿童教育“教以人伦”,反对当时重视文章背诵、忽视儿童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发展的教育,因为它导致了“先王之教亡”。
因此他认为,要教育孩子,就应该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品格和习惯为重点,以诗词歌赋为诱导,磨练意志,引导他们学习礼仪,“肃其威仪”;讨论百家诗书,不断学习智慧。
不难看出,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就是品格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而不是死记硬背诗词文章,他崇尚“先王之教”。
2.儿童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的传递,道德的培育和审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内容包括诗书礼乐等科目,设置上要相互协调,互有补充,文武并举,动静结合。
知识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儿童完美人格的塑造和智力的开发,而不仅仅是考试的准备,最终应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从儿童本身出发的儿童本位论,与卢梭的按照儿童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和杜威的儿童(学生)中心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对后来者的影响
• 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 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 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 可能是因为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学说的原因吧,在教科书上没 有什么关于他的介绍。《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 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 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 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 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七,但“王学”到 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 的“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 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 本三岛毅博士的一句诗“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 光”,东乡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郎有句名言“一生俯首拜阳明”。只可惜墙 内开花墙外香。
• 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
4)事上磨练
• 圣人亦是学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5)批判判断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5、儿童教育思想
•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 •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 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 汉 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 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 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 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 儒家、佛家、道家,而且 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 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 “先儒”,奉祀孔庙东庑 第58位。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 阳明 (42—12 ) 明代 中 叶 的 哲 学 家 , 育 家 和 17 58 是 教 政 治家 。一 生 主 要从 事 政 治 工 作 , 至 左 都 御史 , 赣 、 官 南 江 西、 两广 巡 抚 、 督 和 兵 部 尚 书 , 一 直 没 有 间 断 教 育 活 总 但 动 , 一生 热 心 于 教 育 事 业 , 他 从 岁 开始 授 徒 讲 学 , 到 直 5 7岁逝 世 为止 . 时 2 历 3年 之 久 在 这 长 期 的 教 育 教 学 实 践 中 . 阳 明积 累 了丰 富 的 教 育教 学 经 验 。他 把 这 些 经 验 王 与其 “ 良知 ” 哲学 观点 相结 合 , 成 了 较 为完 整 与 独 特 致 的 形 的教 育 思 想体 系 。特 别 是 在 儿 童教 育 方 面 , 根 据 儿 童 的 他 年 龄 特点 , 对 当时 儿 童 教 育 中 的 弊 病 , 出 了许 多 有 独 针 提 到 见 解 和 积极 意 义的 比较 符 合 儿 童 身 心 发 展 的 教 育 主张 。
庸常 , 敢“为非也 , 不 而况其出于孔 子乎。 王阳明认为 , ” 学
论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儿
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一部历史名著,其中记得
最深入人心的是其中所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
首先,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早期开始,应注重大量阅读,
不应“拘泥于纸本,在书之外把道德思想熏行详解技艺事理”,以
便对孩子的思想、价值观等有更强的影响力。
其次,儿童教育应
重视言传。
应把有价值的言论传给儿童,以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并化解社会冲突,发展出自己的人生思想。
而且,儿童教育应该
强调认知、理解和内在信念,不要简单强调外在习惯,把重点放
在理论上。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从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中,看出其重视儿
童坚持爱学习、独立头脑、深入思考的能力,强调孩子凭借自己
的努力创造未来的能力,并以此为引导原则,来教育和培养他们。
另外,王阳明在儿童教育上,更重视启发和指导,主张儿童要学
会自主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课本和书本上的知识,从而在学
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灵活性。
最后,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还强调,要能够
给孩子的信心更强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家长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支持和关心。
儿童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考验,唯有家长多一点耐心和教养,能够给孩子安全和愉悦的环境,和蓝图,才能更好地进行儿童教育。
总而言之,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阐述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其所规划运用的理念为人类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使得儿童教育的理论更为完善和实践,使得儿童教育更为切实可行,为当代广大家长以及孩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阳明蒙学教育思想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
幼儿教育2020 年 5 月70引言王阳明主张顺应幼儿的天性,注重对幼儿的诱导,强调幼儿间的良性竞争。
在今天看来,王阳明的这些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可参考的实践应用价值。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旨在端正幼儿行为,培养幼儿思想道德,教会幼儿文明礼仪,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将王阳明蒙学教育思想应用于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中,有利于优化其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一、王阳明蒙学教育思想精髓1.顺应天性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篇中将童子成长比作草木萌芽,他指出,只有让童子如草木一般自然成长,并对其进行鼓舞,幼儿才能够真正有所进步。
反之,如果违背童子天性,“揠苗助长”,那么就不会达到教育的效果。
站在今天幼儿教育的角度看,“玩”是幼儿的天性,教育就应当顺应其天性,按照幼儿的不同特点来对其进行鼓舞,并为他们创造“玩”的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如草木一般自然生长。
另外,他也指出教育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也就是要顺应引导幼儿的思想志向,了解他们的性情并对其进行调理,从而“默化其粗顽”,逐渐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2.注重诱导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教育内容上王阳明倡导“歌诗”“习礼”“读书”,教育形式上他主张“顺导”,即顺应童子的天性来对其进行诱导,教育方法上,他强调“导之以礼”“养之以善”。
大众认为读诗、学礼仪是“不切时务”,而王阳明认为,以吟唱诗歌来诱导童子,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趣味,也能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缓解并消除他们心中的消极情绪;诱导童子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端正他们的行为,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做礼仪的过程中活动血脉与筋骨;诱导童子读书,不仅是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为了让他们在读书中明确自己的志向。
另外,他也指出教育童子要用礼仪来引导、用善来培养,而不是责罚或者是直接灌输,这样童子会“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3.强调竞争《传习录》中卷之教约(2)中,王阳明对分班教学、班级竞争进行了详细说明。
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者:韩絮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3期【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重视德育、顺从天性的儿童教育观;以人为本,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的学前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本文将就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简要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36-02一、明人伦,注重素质教育王阳明提倡“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现代教育的一大缺憾就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知识的获得,而不是素质的培养和思想的训练。
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文明礼貌、道德品质都对孩子的未来有着重要意义,养成教育对于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十分关键。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工作影响着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够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将促进民族的素质与国家的文明。
考试考高分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不应当单一地传授学生知识,固化了学生的思想,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拥有思想,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
但是,思想和方法的获得不同于知识的获得简单而直接,它需要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当中展现教学思路,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在带领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领他们发现其中的方法和思想,科学的获取知识。
二、施教不可躐等,因材施教王阳明主张“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仅仅有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培养。
蒙以养正: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探析
蒙以养正: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探析
秦晓
【期刊名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3
【摘要】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既是儒家传统教化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其心学思想的主旨。
有见于现实功利化教育的弊端,王阳明主张道德教育的优先性,以“教以人伦”为教育原则,通过开展歌诗、习礼和读书等教学活动培育儿童乐学、善学、向上的
精神,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达到“蒙以养正”的德性教化目的。
王阳明的心学思
想涵摄其儿童教育理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期望通过“致良知”的工夫进路达成儒
家的理想道德境界,在知行合一的践履中将儿童培育成君子。
将王阳明儿童教育的
思想精华和当今儿童哲学的发展内涵相结合,引导儿童在信息化时代成长为德智兼
备的人。
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透露出深厚的爱意,彰显出儒家“仁民爱物”的仁爱
精神。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秦晓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99
【相关文献】
1.卢梭、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2.王阳明与杜威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3.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4.论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5.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管窥——以《训蒙大意》《教约》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孩子都能读的王阳明心学
孩子都能读的王阳明心学
一、心学入门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心学入门可以从了解心学的核心理念开始,例如“心即理”、“知行合一”等。
这些理念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行为素质。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孩子可以理解的重要概念。
通过学习知行合一的理念,孩子可以明白行为和思想之间的联系,理解到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三、良知之道
良知是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人们内心深处对善恶、是非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良知,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标准,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四、致良知
致良知是指通过修炼内心,使良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孩子通过学习致良知的理念,可以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层次。
同时,这种理念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五、心即理
心即理是心学的又一核心理念,指人们内心的认知和感受是世界
的本质和真理。
通过学习心即理的理念,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联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这种理念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王阳明教育方法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教育方法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摘要:针对当前深受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王阳明教育方法,其中符合当下素质教育要求的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将学生当作教育核心,教师所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目标以及方案都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
为充分彰显出王阳明教育方法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以其观念出发,具体给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依据。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引言: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长期改革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融入,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灌输式教学行为的同时,更为学生综合数学能力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王阳明教育方法中的重要代表,由此也能够体现出该人物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事业革新所带来的帮助。
1.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活动王阳明尊重孩童身心发展规律,他认为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孩子个性发展。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
”(《教约》)通过对王阳明教育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拒绝传统中灌输式等教学行为,平等的对待班级上的所有学生。
同时,广大教师也应该充分了解孩子们的性情,以其兴趣爱好或者是身心发展现状等出发制定合理教学方案,这与当下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
但是,就在素质教育全面畅行的当下,很多教师并未能及时调整传统教学思路,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等的现状下,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当下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学时期的孩子,身心以及智力等还没有发育完全,如果教师直接按照教材内容灌输式讲解,极大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还会引发厌学等情绪,当学生不能认真听讲时教师还会直接批评,以上种种行为都是阻碍学生高效学习的根本原因。
在王阳明教育理念指导下,必须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主体实施教学活动,确保孩子们能够积极投入到上课环境中,以期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
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
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
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
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性善论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
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
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
”即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善恶的潜能,而人的智能便是这种潜能在一定条件下的扩充或自我发展,人人都有良知,他对人的学习与发展怀着美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3.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论述知行合一的典型言论。
知行是不一样的,而且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有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
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的思想念头进行反思,以便将不良意念克服在萌芽的状态。
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1. 在教育方式上,要顺导性情,鼓舞兴趣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2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而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如果儿童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在教学内容上,要教学生“歌诗,习礼,读书”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
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2吴光钱明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忽而惰,毋沮而作,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
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3这就是说在教学生歌诗之时,必须容貌整肃,心气安定,声音清朗,节调均审:不要浮躁而性急,不要轻飘而喧嚣,不要气馁而畏惧,长期坚持就会精神宣畅,心气平和。
而习礼之时,必须澄心意肃思虑,仪表节律审慎,容貌举止合度:不要轻忽而惰怠,不要沮丧而愧疚,不要僵直而粗野;从容而不迟缓,谨慎而不拘束,长期坚持就会使举止容貌自然合于礼仪,思想道德坚定不移。
而在授书之时,不务多,只求精熟:衡量学童的天资情况,能接受二百字的,以教授一百字为限,使其精力常有余地,就不会有厌倦愁苦的忧患,而会获得成就感的快乐。
王阳明很重视学生的精神状态,要气定神闲,无所畏惧地接受知识,并要适可而止,不要使学生很累、很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在教学原则上,要“随人分限所及”“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4意思是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
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
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进行。
人的“分限所及”是指人的接受能力的限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分限所及”是在逐步增长的;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分限所及”也是在逐步增长的。
教授内容的多少难易,必须随着人不同的“分限所及”的变化。
4.为学生制定“条规”王阳明为学生制定了四个条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之立耳”;“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以,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5这就是说不立志向,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即使学习百工技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
一旦立志成为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习。
凡是学习不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尚不3同上4同上5同上笃定。
大贤也难免会犯过失,但不影响他最终成为大贤的原因,在于他有过能改。
督策他人为善,是交友的原则,然而必须通过劝告和诱导的方式;献出自己全部的爱,极尽委婉和顺,使人感到可以听从,经过推理分析后认为可以改正过失,能有的感悟而不会产生怨恨,他才会向善。
教条是一种教育的规约,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从这四项教条看,他要求学生的,主要在于思想与道德的修养。
三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1.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情王守仁主张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顺应儿童性情。
提倡“把孩子看作孩子”,而不能当作小大人,甚至将其视为“拘囚”,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关怀。
儿童就应当被看作儿童,应当得到儿童时代的欢乐。
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指导的东西,就抹煞了儿童认知和发展的特点。
但是现实生活中那种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使孩子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束缚,以致儿童欢乐的岁月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
王阳明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流弊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如果儿童教育不能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情,其结果事与愿违,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久而久之则益发厌学。
2.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王阳明指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跋等。
”他用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和种植树木来做比喻,说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指出:“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幼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
”无论是把学生比作病人还是比作树,都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接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
王阳明基于此曾把学生分为年龄之异、才能之异等类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以不同的内容,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3.注重思想品德的修养王守仁认为,为人谦虚,便可成就万事万业;骄傲是众恶之源。
他特别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
王阳明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施予引导的不同内容并未给予明确提出,而且,其以“孝”与“仁”为核心的内容体系虽然较程朱理学更注重人类道德情感的普适性,但它并未脱离“三纲五常”的窠臼,注重的始终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
王阳明所讲的道德教育,不外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但是他主张读书必以“正心”为前提,读书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以净化思想为主,不必死记教条,弛逐功利,而陷溺其心志。
四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基于儒家传统的“中庸”理念,其核心是“致良知”,其目的是“明人伦”,虽然也主张教师应该遵循自然、善待学生,但它更多的还是强调教师的训导作用,它倡导的是师生之间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和谐关系。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也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就能不断长进,就好比时雨春风滋润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
并强调通过引导儿童咏诗唱歌、学习礼仪、读书讽诵,帮助他们激发志趣、宣泄情感、端庄仪表、强壮筋骨、开发智力、明确志向。
借助这种在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养护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鄙陋和吝啬,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中和”的理想境界。
王阳明也注意到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提出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例如,他反复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
他认为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负担一定不要过重,这样可以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