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认识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 吴清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些是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然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仍是常见的现状,“重结果的应用,轻过程的探究”或者是应试教育遗留的祸根,却更与教材的编写,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研究的深浅有关,更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教师的备课要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主要矛盾,重点开展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学案例研究。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力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案例研究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课题,通过分析研究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上课、组织听课、评课过程,对教学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反思、总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学案例的实践

案例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教科书用国际象棋为引例,一般化为求和:211111n n S a a q a q a q -=++++ ,却用“我

们发现,如果用公比q 乘……”一笔带过,这个“发现”却不是普通学生能做到的,他们只能惊叹于解法的神奇,而求知欲却会因其“技巧性太大”而逐步消退。

如何设计问题情境,才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设计“从特殊到一般”即由2,3,4,…到q ,再到n a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乘比错位

相减法”,并自主获得求和公式,其过程为:

问题1:求和:01212222n n S -=++++ 。

引导学生先求得1231,3,7S S S ===,…,再猜想21n n S =-。

完成问题1后,进一步给出:

问题2:求和:01213333n n S -=++++ 。

要猜想n S 的结果并不容易,但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得出

31

2n n S -=。

那么01214444n n S -=++++ 呢? 有了前面的铺垫,本题的结论是水到渠成的:41

3

n n S -=。 此时便可猜想出更一般的结论:2111(1)1n n n q S q q q

q q --=++++=≠- 。 至此,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也呼之欲出:

2111111(1)(1)1n n n a q S a a q a q a q q q --=++++=≠- 。

评析:以上的过程展示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思想,这不仅与以前的数学结构大不相同,而且承接了前面数列递推公式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是自然的,数学结论的获得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水到渠成的。

案例2:2a b

+≤。

教科书中先给出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提出探究问题: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也让学生探究时,没有一个人能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不等关系,更不用说能得到不等式了22

2a b ab +≥。

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赵

爽的弦图还是要讲的,可如何导出基

本不等式呢?赵爽弦图的主要作用

是什么?其中不是隐含了勾股定理

吗?于是我们提出更具有实质性的

问题:用赵弦爽图证明勾股定理。

这个对学生来讲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是有方向性的,其证明如下: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为c ,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 b -,由面

积相等可得:2222

1

4()2c ab a b a b =⨯+-=+,即得勾股定理。 观察上式可得恒等式:2222()a b ab a b +=+-,因而有222a b ab +≥。如此,通过赵爽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并由此引出重要不等式,数学结论的展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案例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问题1:一张纸中画有两条能相交的直线a 、b (但交点在纸外),现给你一副三角板和量角器,限定不许拼接纸片,不许延长纸上的线段。问如何

量出a 、b 所成角的大小?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容易得出,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过点O 作直线a '、b '

的平行线,由等角定理知a '与b '的夹角(锐角或直角)即为直线a 、b 所成的角。

问题2:能否将上述结论推广到空间两直线?

有了上面的经验,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便可顺利给出,而且求解的思路(找平行线)也可轻松地获得了。

案例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科书中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为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例2则是由弦长求直线的方程。然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仅有这两个例题显然是不够的,而且该部分内容可以与函数、方程、三角、不等式甚至平面区域等问题相联系的,于是我们决定对教材进行整合与拓展,分成三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由例1引出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判别式法及几何法,并进行变式训练及拓展,让学生感受几何法的直观与简捷。

第二课时:整理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分别对应的重要题型:(1)直线与圆相交——求弦长,并引出例2;(2)直线与圆相切——求切线方程,并与例2进行比较;(3)直线与圆相切——求圆上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

第三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出三角换元法,并与三角函数的问题进行联系,拓展用几何法判断方程根的个数问题。

案例5: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问题导思:直线a 和平面α,β有以下三种关系:①a ⊥β,②a ⊂α,③α⊥β,如果任意取其中两个作为前提,另一个作为结论构造命题,能构成几个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予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并补充条件使其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学生画图形,搭模型——用课本、桌面作平面,铅笔作直线,能构成三个不同的命题: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