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试题整理_文言文一

合集下载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人物传记类古文汇总(含答案)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人物传记类古文汇总(含答案)

闸北区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②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于是自谓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节选自《越王勾践世家》)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范蠡事.越王勾践(2)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3)臣请从会稽之诛.(4)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18.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A.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B.逐什一之利C.复约要父子耕畜 D.则致赀累巨万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君行令,臣行意。

(2)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20.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21.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0字)。

(4分)答案:(五)(16分)17.(4分)(1)为……效力(2)逼近(3)(接受)惩罚(4)作标记)18.C(2分)19.(4分)(1)君王所依从的是律令,我所依从的是志趣。

(2)等待时机,专卖货物,谋求十分之一的利润。

20.(2分)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21.(4分)急流勇退或功成身退;经营有方或生财有道。

届上海高考一模虹口区语文试卷及答案

届上海高考一模虹口区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届上海高考一模虹口区语文试卷及答案(2014年1月)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嫩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下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

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

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

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

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

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

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弄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

2014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

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

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

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

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

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

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弄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

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

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一给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

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

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益人的精神。

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懒惰,因此毋宁说是有害的。

③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一一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2014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201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80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开放的恐惧①如果说有一种恐惧来自开放,那么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是保守分子的反应。

对开放的恐惧显然是极端无自信的虚弱表现,但是,我在这里竭力要表达的恐惧是另外一层含义:即力主开放者在开放来临之后的恐惧,就像一个自由斗士所争取来的自由,反而使他陷于新的困惑与痛苦中。

人是常常为自己招来魔鬼的,关于这点我们从儿童故事里就已知道了。

一个整天关在屋子里的孩子老是想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到河里去游泳,后来他偷偷地来到森林与河边,却遭遇了狼和水妖。

结果,这个孩子就回到家,在写着狼的故事和水妖的故事的童话里安全地幻想,他再不愿真的碰见它们了。

②开放的恐惧是一种没有托辞的恐惧。

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为自己的无能进行辩解,他可以把一切归咎于外在的禁锢,个人就不承担什么责任了。

但是开放却让这种推托显得滑稽,因为,你的无能只是你的无能所致,除此你没别的理由,你的一切弱点不是暴露无遗了吗?③开放的恐惧是一种参照系太多的恐惧。

在单一的社会中,人们会很方便地找到现成的原则、方式和楷模,在某种强制和规定之下,他们的个人能动几乎不起什么作用。

他们生活得太一致太统一,可是这不是他们的愿望,这绝对不是他们的事。

但是开放却把人们赶到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中间,让他们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无所适从。

人们开始有了很高的欲望,不过这欲望并非是容易满足的,于是他们反而有了受挫感,这受挫感又是不能归咎于外部的。

④开放的恐惧又是一种无人响应的恐惧。

在取向统一的社会里,见解是有普遍性的,对普遍见解的不满也是普遍的﹣﹣专断和反专断,一种声音和反对一种声音,都构成了这个社会思想冲突的两极,这两极都会有相当的响应者。

开放社会却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多极的世界就是一个分层世界,一个社团世界,一个圈子世界,一个俱乐部世界,一个个人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除了极少数重大问题,绝大多数的事物和见解只和一部分人发生关系,甚至,只和自己发生关系。

2014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选段与译文

2014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选段与译文

2014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选段与译文第一篇:2014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选段与译文2014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选段与译文【选段一原文】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

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

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节选自《资治通鉴》)【选段一译文】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

所以刘晏掌理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

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

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答案】示例: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因表现3.【答案】D【解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常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排列。

⑤是“常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常识”的进一步解释,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因此”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略。

(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语段的本身所表现的含义。

A.原文说的是感到惬意,“惬意”不等于欢乐,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于文无据。

C.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宁静可使“经历更为丰富完美”,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

2014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上海卷)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

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 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春,《全唐诗》注:“一作乡。

”按:作“乡”非。

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无关会。

”(《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

渺然,幽远貌。

作者《题画山水障》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

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

”陈与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

犹言独自。

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

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

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

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

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

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_古诗词鉴赏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_古诗词鉴赏

2014届高三一模考古诗词鉴赏汇编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6题。

(8分)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________________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

幺凤:鸟名。

④涴(w o ): 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15. 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 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 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3分)14. (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15. A(3 分)16. 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3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纸鸢袁枚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分)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2014上海市语文一模·课内文言文汇总

2014上海市语文一模·课内文言文汇总

2014年一模课外文言文汇总宝山区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9.本文作者是(填写人名),下列与本文作者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是。

(2分)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B《记承天夜游》作者苏轼C《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D《口技》作者魏学洢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1.本文主要描写了卖油翁()(2个字)和陈康肃()(2个字)这两个重要场景,揭示了的道理。

(3分)9.欧阳修 C10.(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11.酌油善射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长宁小石潭记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2分)9、翻译句子。

(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 __ ___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2段写了小石潭的鱼。

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3段写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小溪。

D、第4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试题整理_文言文一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试题整理_文言文一

1.崇明县(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①虞寄字次安,少聪敏。

及长,好学,善属文。

性冲静,有栖遁之志。

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

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

又转中记室,掾如故。

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

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

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

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

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

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

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

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

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

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

宝应自此方信之。

②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

宝应览书大怒。

或谓宝应曰:“虞公病笃,言多错谬。

”宝应意乃小释。

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

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

”扞秦但泣而已。

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

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

”宝应得之甚悦。

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

慧标退,寄谓所亲曰:“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

”后竟坐是诛。

(节选自《南史陈书》)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玮尝忤彪意()(2)及宝应结昏留异( )(3)旋自救之( ) (4)后竟坐是诛(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2分)A、乃劫寄奔于晋安寄乃因书极谏B、曹局之内言说之际C、作五言诗以送之慧标以示寄D、寄微知其意宝应资其部曲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上海市闸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闸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详解)

2014年上海市闸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共6小题,满分80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一直认为,文明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需要运用比较方法的学术领域。

②在人类近五六千年的历史中,曾经产生过不少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别有其特殊的贡献。

大家知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开列了21个文明。

这一数目未必妥当,考古学家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等书里,所举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就有9个。

无论如何,世界上的文明是多元的,人类的历史所以绚丽多彩,正因为这样。

③然而,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很容易的。

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认为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如果不是,也是次等的,不足称道的。

实际上,如马克思指出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只有在欧洲工业革命和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后,从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较各种文明才成为可能。

就中国而言,晚明时开始了中西文明的遭遇、交流和碰撞,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和运动。

文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凸显出来的。

④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学者谈论过中国文明的特点,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可说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

与中国古代文明并时兴起的古埃及等文明,都未能像中国文明这样绵延久远,迄今不衰。

这确实是极值得探索的大问题,不比“李约瑟难题”逊色。

⑤谈到绵延久远,即涉及文明的起源。

最近我常有机会讲,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上有五个“起源”,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即:.探讨文明起源的论作,很早就有了。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专门研究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我们都熟悉的。

⑥1929年9月,郭沫若先生为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作序,说明:“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

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国的古代。

上海模考题真题-2014江苏卷

上海模考题真题-2014江苏卷

201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 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 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 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 用心别有洞天饱满2.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A. 水面风回聚落花B. 数峰无语立斜阳C. 楼上春容带雨来D. 蝉曳残声过别枝3.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 分)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A. ①②④⑤③B. ①④⑤③②C. ④①③②⑤D. ④②⑤①③5. 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 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B. 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C.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D. 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历年考试汇编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历年考试汇编

2014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第二篇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钱神问对戴名世①有神色赤而目方①,刺其面为文,立中衢,臭达于远.众皆拜,祈请甚笃,或咄咄叹息不已.戴子见之,曰:“此何神也?”众曰:“非若所知。

"前问神,神具以名对。

戴子笑曰:“吾闻汝久矣,汝固若是而已者耶!其何以动众如是甚也?”神曰:“吾行游天下,靡人不畏,罔敢不恭,子顾且云云,岂有说乎?”②戴子曰:“固也,吾试且略言之.昔者生民之初,浑浑噩噩,数千百年间,耕田凿井,衣衣食食,天下太平,安乐无事.当是时,岂有汝哉?自汝出,而轻重其制,铢两其名,方圆其象,流传人间,惑乱民志,万端俱起。

于是庸夫之目,以汝为重轻;奸人之手,以汝为上下。

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

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

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

至于官之得失,政以贿成,敲骨吸髓,转相吞噬,而天下之死于汝手者,不可胜数也.挻②土刻木以为人,而强自冠带;羊狠狼贪之徒,而恣侵暴,刳③穷孤,而汝之助虐者,不可胜数也。

且又酿争而藏垢,避正而趋邪,使夫义士仁人,瞿瞿然惸惸然④不能出气,修德益穷,有文益困.而汝独纷纷然奔走天下,颠倒豪杰,败坏世俗,徒以其臭熏蒸海内,气之所感,积为迷惑之疾,见之者慕,闻之者思,得之者喜,失之者悲,有无不平,贪吝接踵,而充塞仁义,障蔽日月,使天下伥伥⑤乎无所之,而惟汝之是从."③神曰:“子言固然,然余之道,此乃其所以为神也,汝乌足以知之?"因仰而嘻笑,俯而却走,伸目四顾,举手而别,众共拥之以去。

【注释】①色赤而目方:古时以铜铸钱,外圆而中有方孔。

②挻(shān):揉和。

③刳:剖开,挖空. ④瞿瞿然:惊恐貌.惸惸然:忧虑貌. ⑤伥伥:无所适从。

22.戴子见钱神而不知其何神,随后又说“吾闻汝久矣",分析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2分)23.概述戴子列举钱神造成“万端俱起”地罪状.(3分)24.赏析结尾画线句钱神地动作、神态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崇明县(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①虞寄字次安,少聪敏。

及长,好学,善属文。

性冲静,有栖遁之志。

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

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

又转中记室,掾如故。

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

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

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

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

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

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

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

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

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

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

宝应自此方信之。

②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

宝应览书大怒。

或谓宝应曰:“虞公病笃,言多错谬。

”宝应意乃小释。

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

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

”扞秦但泣而已。

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

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

”宝应得之甚悦。

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

慧标退,寄谓所亲曰:“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

”后竟坐是诛。

(节选自《南史陈书》)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玮尝忤彪意()(2)及宝应结昏留异( )(3)旋自救之( ) (4)后竟坐是诛(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2分)A、乃劫寄奔于晋安寄乃因书极谏B、曹局之内言说之际C、作五言诗以送之慧标以示寄D、寄微知其意宝应资其部曲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0、沙门慧标的五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1、概括虞寄在陈宝应叛逆过程中的做法及态度。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奉贤区周忱字恂如,吉水人。

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

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

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

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遗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

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忱一切治以简易。

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予。

每行村落,屏去驺○1从,与农夫饷妇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

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

遇长吏有能,如况钟及松江知府赵豫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常诣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

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

钱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

尝阴为册记阴晴风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风失米,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

有奸民故乱其旧案尝之。

忱曰:“汝以某时就我决事,我为汝断理,敢相绐耶?”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

忱计明盔浴铁工多,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1驺:zǒu,古代养马驾车的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寻擢.刑部主事()(2)迁.忱工部右侍郎()(3)常诣.松江相视水利()(4)敢相绐.耶()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分)(1)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9、下列与“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汝以某时就我决事B、忱一切治以简易C、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木欣欣以向荣20、下列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B、为之商略处置C、从容问所疾苦D、故事无不举21、根据文章内容,对周忱“治以简易”的事例加以概括。

(3分)3.黄浦区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

仕州从事。

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

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

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

②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

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

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

”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

”③宇等复晓譬之。

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楇①杀数人。

贼众争欲杀之。

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

”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

”遂伏剑而死。

④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敛。

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

长子寿,服竟.为邹平侯相。

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

”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

帝许之,乃反旧茔焉。

(选自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注释】①楇: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分.当效死()⑵苟.背恩德()⑶此义士死.节()⑷服竟.为邹平侯相()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A.历访英俊.... D.苟背恩德..大人 B.问以策谋.. C.仕州从事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

”遂伏剑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赏析第⑨段画线句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作者把温序放在“独行列传”里,从上文中概括这一归类的原因。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嘉定区①魏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

”田子方笑。

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

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文侯曰:“善。

”②子击①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③吴起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

”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④魏文侯谓李克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则璜②,二子何如?”曰:“君弗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⑤魏文侯问李克曰:“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以乱乡曲之教。

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注】①子击:魏文侯的公子魏击。

②非成则璜:成、璜指魏成和翟璜两个人。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富贵者骄.人()(2)穷.视其所不为()(3)民不与.()(4)以来.四方之士()18、翻译文中画线句。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其子无功而.食之B、吾之.相定矣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C、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以.乱乡曲之教D、贫视其.所不取国其.有淫民乎20、文章③④两段说明任用人才既要注重___________,更要注重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