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合集下载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那些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历历在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134分钟追溯逝去的光阴,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小孩正经历着成长的故事,父母被这个时代折腾的无暇看管好子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又都上山下乡去了,这社会变得无法制约这批孩子。

他的青春锁定在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权力与爱情,那也是马小军的追求,他和同性之间的较量,渴望成为老大,他追求米兰,期待爱情。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们却活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体现那纯真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方面上分析影片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表现手法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

蒙太奇追求的是形声综合的集约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1+1>2"。

1.影片用到了心里蒙太奇,马小军幻想与米兰在一起的种种幸福甜蜜的场景,却终究只能是做梦,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

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岁月不饶人,当年胆小的马小军摇身变成了大老板,而当年的大哥刘忆苦却变成了傻子。

影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那个社会背景下愚昧的价值取向。

姜文巧妙的用对比,给观众出乎意料的结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在剧中,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他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中的配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暴力场景展现着这种凶猛: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分析内容提要:姜文的处女作电影《阳光》在艺术和票房上都成绩卓越。

不同于其他导演,姜文的片子冲斥着这样的标签:乱世,男子汉,现实中的超现实。

在《阳光》除了叙事角度的新颖,在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点。

本篇文章将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此片。

【故事梗概】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愉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佑日沉溺于打架,闹事儿,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

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

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

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

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

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

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

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

镜头: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

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的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

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分析1.关于“阳光”的理解和画外音对叙事的支配《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尊重了主人公的心理真实,这种阳光并非真正的物理阳光,而是因为爱情因素的参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愉悦。

主人公表现的是对记忆的筛选,侧重于对自己记忆中美好事物的表达,因此阳光灿烂所表现的主题就是自己对青春的缅怀以及主人公的爱情体验与回忆。

另外,画外音奠定了整体的叙事基调,配合支配了影片的叙事。

导演从自我观念出发讲述故事,从而使影片具有更大的灵活度,可以任意打断并重新编叙故事,使观众时刻与影片保持间离,从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整部影片按照线性结构发展而画外音的出现则使叙事生出不同的支线,让观众体会导演思想的复杂性。

2.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对客观历史的解构影片从个人角度讲述关于文革的记忆,从根本上瓦解了文革的政治本质,以个人的全新视角对文革进行主观化的展现,巧妙的回避了文革的黑暗现实,将观众带入马小军的个人历史体现之中。

可以说导演是少数的个体的立场来展现属于主流的大众文革,因此,影片风格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背离。

导演极力淡化文革的政治色彩和历史色彩,使本片成为文革类影片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意义上说,导演实现了个人主观视角对历史事件的解构,集中展现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处境,表现了导演对特定历史年代的嘲讽与反思。

3.对马小军人物及其性格的分析影片的明线是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而暗线是青春成长的喧嚣和躁动,马小军是一类文革中的典型,在他身上我们可以体验到青春的躁动与不安。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对爱情的渴望,他具有由衷的英雄思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渴望。

这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学校管理失控,师德丧失以及社会中权力的真空,社会规模社德约束力的下降,家庭之中父权的转移,父母的放任自流成为他性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他们青春的叛逆以及文革对他们应有权力的剥夺以及深受毒害而不自知的思想状态。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电影作品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作品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具有实践上的跨 越,一个镜头可以穿 越时空的隧道,孩子 们在玩弄着,向上抛 书包来玩耍,此时用 了一个蒙太奇的手法, 换了一个镜头,小学 时光匆匆而过。 童年的
马小军与他的小伙伴们跑到一 块空地上,影片用了仰拍,让 孩子们围成一个象征团结合作 和伙伴精神的圆圈,把那些装 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 包奋力仍向蓝天——可以与自 由划等号的天空。
与谢晋文革影片的严肃深沉政治化和知青影视作品的悲怆苍凉边缘化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镜语风格热烈明快昂扬亢奋故事内容表现为中心化英雄欲反秩序和荒诞性的奇特结合脚部特写镜头顾长卫用了暖色调画面就像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线条不明显色彩和质感在强光的环境中如雾般模糊晕散而在影像内涵表现上又较为张扬显示了主角内心肆亮很耀 眼的,这反映了米 兰在马小军心中的 一个地位,很神圣, 而且这段感情在他 心中很灿烂,很美 好。用光线体现主 体。
就像文革中的阳光在那 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 以至于不真实一样,在 片中唯一的雨中场景在 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显 得如此不真实。马小军 和米兰相拥在一起,这 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 人欣慰的拥抱;但却那 么的不真实,因为这场 雨是一场在阳光最灿烂 的日子里下的。
片尾马小军被伙伴们惩罚, 在游泳池挣扎浮沉是一个经 典蒙太奇。那略带畸变的广 角镜头的出色运用,光影变 幻中略偏青蓝色的水波,水 下与岸上镜头剪辑节奏的准 确呼应,以及水下机位拍摄 过程中自由舒展的“舞蹈” 性的镜语形态,远远超越了 影片情节的范围,体现出导 演对于电影本性的独到理解 和精益求精的美学追求。
孩子们在游 泳时,通过全 镜来表现他们 的快乐,马小 军站在跳台上, 此时用俯视的 角度拍摄,也 就是摄像机仿 佛就是马小军 的眼睛。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英文片名In the Heat of the Sun出品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1994年导演姜文编剧姜文;王朔 .....原著 story Wild Beasts动物凶猛获奖经历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这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影片画面优美,表演朴实,公映后获得极高的上座率。

演员夏雨.....马小军耿乐....刘忆苦宁静 .....米兰陶虹 .....于北蓓摄影顾长卫剧情介绍文革中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同样是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在影片中,宁静表演了一个在十五、六岁男孩心目中完美的女孩,纯洁、优雅。

给观众一种青春朦胧的神秘感。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

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

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于北菇,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军人子弟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无聊的夏日里,马小军学会丁撬门压锁,进到别人家里成了马小军生活的一大乐趣.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

有一次,他闯人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身着泳装的少女。

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深深地打动了。

大院的人要和另一伙男孩子打架,马小军用砖头照一个人头上拍了下去,把他打伤了,对方捎来话说要拉来几百人报仇,然而在中间人的调和下,这场大规模的争斗奇迹般地和解了,他们拥进莫斯科餐厅里庆祝。

表意分析论文: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表意分析论文: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表意分析论文: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记忆,对青春的记忆则是里面最灿烂的一笔。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部人们对记忆再现、诠释的好例子。

马小军青春的某个夏天,早已逝去,但是那个夏天在他心里仍旧是那么的熠熠夺目!关键词:表意分析;叙事分析,影像分析一、表意分析爱情是青春永远不朽的话题,在马小军的那个夏日里,最美好的莫过于有了米兰,虽然有些许伤感。

“我终日游荡在这幢楼的周围,像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那个人的出现。

她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

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的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

我延长了我守候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仍旧一无所获。

”成年马小军的这段自述旁白,很清晰地道出了年少马小军当时的心理——焦躁,蠢蠢欲动。

十六七岁的他,面前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充满了诱惑,蛊惑着他的心灵。

在马小军这场单恋里面,他始终处于被动,老练成熟的米兰与稚嫩的高中生马小军在一起,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况且,马小军开始还以认米兰当姐姐为借口接近她。

马小军为了能征服米兰的心,做出了种种努力,平时的夸夸其谈,跳烟囱的壮举都没有打动米兰的心。

后来,在那个暴风雨的晚上,马小军以为完美了自己的恋情。

没想到,暴风雨过后,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天却又是平静。

这让马小军痛苦万分。

他一时冲动,欲强奸米兰,结果被米兰修理了一顿,落荒儿逃!他是无法面对刚圆满的而马上又被粉碎了的爱情幻想,强奸米兰也只不过去想满足自己心里的平衡。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要么是正在年轻中,要么是年轻过。

正年少的男孩子们都知道,自己正怀揣着一股子劲儿,都想成为英雄。

年轻过的男人们也知道,自己年少时的那份英雄梦的分量。

片中的马小军就是男孩子们的典型代表。

当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英雄,“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

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

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影片中,并不是米兰和马小军两个人就独挡全场,和我们一样,年少的我们肯定有一棒子朋友。

阳光灿烂的日子摄影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摄影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摄影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由姜文导演,顾长卫担任摄影。

本片获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其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讲述了一个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的青春故事,反映了那个年代残酷的青春和朦胧的爱情。

主人公马小军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和大院里其他孩子一起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生活的主题。

当外面的世界翻天覆地的时候这群少年却在自己的天地里过着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与其他影片最大的不同是布光的写意性、印象性、主观性,把“光”作为影片电影叙事的主体与核心。

这是中国一部真正的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电影。

系统性的用光是导演对剧作进行的总体构思。

反反复复出现的技巧表达着错乱的回忆中阳光灿烂的青春。

一、影调由于光线对被摄者各部分照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亮度范围,使拍摄出的照片画面上的影相产生了不同明暗层次的调子,这就是影调。

在彩色摄影中,画面上影像的调子除了明暗关系之外,还有个色彩关系。

也就是说从明暗关系上来说,有一个影调的关系;从色彩关系上来讲,则还有一个色调的关系。

影响人物摄影中影调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照明情况、被摄体的情况、拍摄时曝光量的掌握等。

不同的光照条件,会使被摄者形成不同照明面积和光比,构成不同的明暗影调配置,从而影响整个画面的基调。

文革本身是一个压抑的年代,一个灰暗的年代,然而在懵懂少年的视野里,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外界的秩序混乱,反而在这种社会的普遍失序中获得了一种行为上的解放和情感上的宣泄。

电影摒弃了象征时代的冷色调,洋溢在一片温暖的灿烂的光芒中,弥漫在一种昏黄的琥珀色基调里。

释放着青春的本色,也许释放才是青春的本色。

姜文在王朔所述的残酷青春之外,融入了更多的温情,整部电影的光线运用极具代表性,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虚实相生: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意境美

虚实相生: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意境美

2021/1上中国自古就秉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乐记》提出“乐者……其本在人心感于物”,就是在强调“心”与“物”的交融,强调“虚”与“实”的交融,强调“人类的主体生命”和“事物的客体生命”之间的交融。

这体现了一个从人到宇宙的超越过程。

意境正是在这种具有超越美的哲学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重视“心”重视“意”,重视人与宇宙交融渗透的美学主张。

正如王昌龄曰:“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王维《山水论》认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宗白华先生所言:“文艺……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无一不是在说明,意境是内心与万物的交融,是化景物为情思的诗意境界,是以实境说虚言,创形象为意象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中,万物活跃着生命的律动,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类的心灵也能具体化、肉体化,最终产生心灵的共振,韵味无穷。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重要的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是电影表达艺术意蕴的重要方法。

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在空间的营造上,可以参考中国山水画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在时间的流动上,可以参考古诗来“境生于象外”,最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而达到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和谐。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做到了。

灼眼的阳光、文革的大环境、部队大院少年们的英雄情结和爱情,这就是导演姜文为人们呈现的意境空间,诗意且惊艳。

电影的虚实相生机制清代画家方士庶认为:“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景,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因此,意境中的实境就是指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特定的艺术形象,是直观感相的摹写,而虚境则是经由实境在联想和感受中生成的形象。

只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将无限的虚境表现为有限的实境,融万仞之距于咫尺之间,实现虚实相生。

而欣赏的过程中,虚实相生的召唤结构唤起了人们的想象,欣赏者从有限中窥得无限,起于咫尺而韵味无穷。

以此可见,虚实相生在意境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就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在米兰的卧室等待画中人的那场戏一样。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作者:周云云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8期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通过以一个成熟的嗓音作为旁白讲述了幼年、少年、中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有关青春的故事,本文通过影片的叙事结构、长镜头表现方式、精彩的结尾来分析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结构;长镜头一、经典叙事结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主人公马小军的童年往事作为开篇。

电影的开场是众人护送当兵的亲人家属出外执行任务,马小军也是其中的一员,毛主席的雕像、国际歌、到处充满着红、绿、黄色调,这些因素都向观众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那好似梦境同时又很真实的往事。

伴随着慷慨激昂的背景音,快节奏的表现了马小军送父出征的壮观场面。

飞驰而过的汽车、激起尘土飞扬的大炮、飞机的细节展示,他也希望像父亲那样一个口令就能指挥一群人,也许这就是男孩心中的英雄情怀。

从一群少年在街头游荡开始,影片进入少年时空。

转换到少年时空是由一个扔书包的场景来实现的,高高抛起的书包在马小军和小伙伴的抬头期盼中重重的落入少年马小军的手中,以一个有意思的蒙太奇手法巧妙地连接了两个时空,为故事奠定了浪漫欢快的基调氛围。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发展部分都是在马小军的少年时空展现的。

“戏耍老师”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表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境地,同时也激起观众的共鸣,不管任何时代,课堂上总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令老师无奈,令同学发笑,而像马小军一样不爱学习,逃课出去撬锁、打架,似乎也是那个年龄段合乎情理的躁动,就像北京这燥热不安的夏天一样。

暴力和爱情是青春时代不可回避的两个话题,影片对于二者的处理也恰到好处。

马小军可以因为替同伴鸣不平,将一个毫不相干的少年打的头破血流,甚至引起大规模的集体殴斗;也可以因为一张美好的照片,疯狂迷恋米兰,频繁搭讪,甚至不惜为她跳烟囱来博得欢笑。

这些看似可笑的事件交替呈现了青春时代的躁动不安与奋不顾身。

《阳光灿烂的日子》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分析

• 红色代表了革命,象征强烈的革命情 怀和理想主义;也带又诱惑和激情, 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 绿色代表了生命和青春,代表着青春 期的觉醒和生命意识的萌芽
五· 运动镜头(摇镜头+跟镜头) 1 保证画面运动的流畅感,开拓画面空间,渲 染气氛; 例:胡同斗殴
2 制造悬念,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意外之感; 例:马小军拿望远镜360度旋转式勘察房间,意 外地看到“画中人”; 3 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 马小军雨中示爱,真情表露,释放苦闷, 深蓝色的色调便表明了他压抑、苦闷的 心境。
• 通过彩色时空和黑白时空的对比,表达 对青春美好的追忆和依恋,而现实沉寂、 毫无生机的痛苦和感伤。
3 象征意义
• 少年时期老照片质感的暖黄色象征着他们灿 烂而温暖的少年记忆,代表着少年时光的温 暖美好,天真浪漫。 • 成人时期的黑白时空沉寂,苍白,表明现实 生活“我们”的生活状态,无奈,毫无生机,脱 离叙事,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
主题分析
1、成长记忆 1)文革时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 ,放任,肆意。 不是苦难,伤痛,而是浪漫,火热。 2)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 2、成人视角:“文革”题材的另类表达 文革时期,马小军那一代人处于青春期,中国 也处在青春期。
片例:《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人物塑造
1.马小军——青涩与迷乱的少年形象 1)暗恋米兰 • 爱表现自己 • 孩子气 • 羞涩,紧张 2)戏弄老师:不尊师重道,叛逆,贪玩,放荡不羁 3)对待父母:胆小,隐忍,懂事 ps:旁白贯穿:理性与真实的碰撞,通过成人口吻的头发丝昭示着“画中 人”的美丽,配合《乡村骑士》传达 马小军内心的浪漫和诗意; • (轮廓光)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米兰的脖子,头发包括开水壶流出 的水柱,在逆光的造型下闪烁着, 跳动着,这无疑是女孩最好的讴歌 和赞美;

中外电影鉴赏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外电影鉴赏阳光灿烂的日子
◆没有米兰的 日子马小军像 是行尸走肉, 心灵始终找不 到归宿
◆永恒女性, 引导我们向上。 米兰对日渐沉 沦的马小军就 是一缕阳光
三、亦真亦幻的恋情与似纯似荡的米兰
1、马小军心目中的米兰之一:在女神与女体之间
◆米兰洗头及 水房里逆光留 下清纯的光晕 和薄衫下撩人 的酥胸
◆米兰蚊帐内 不设防的睡姿 留下的是确定 的信任和不确 定的爱意
◆站在岁月此 岸,青春温暖 而愚昧,岁月 修复了一切包 括断裂的友谊
五、阳光的主题意象与影像造型的运用
1、热烈的阳光:英雄梦想、青春骚动和狂乱宣泄
◆阳光强烈: 心灵在空虚地 狱中对纯美天 堂的向往
◆阳光浑浊: 现实的阴影投 射与心灵的愚 昧脆弱使纯美 天堂变成丑陋 废墟
◆阳光闪烁: 面对真幻莫辨 的世界所引起 的情感困惑
◆失去了文化 对心灵的塑造, 于北蓓连女性 基本的矜持也 懵然不知
◆没有理性支 撑的英雄模仿 只能是盲动与 野蛮
3、荒芜的心灵: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失去理性尺 度的胡闹让马 小军对这样胡 闹的自由也感 到倦怠
◆把神圣踩在 脚底下的结果 是让自己成为 铁皮屋顶上焦 躁不安的猫
◆浪漫的苏联 歌曲也不能遮 挽马小军们心 中的太阳沉入 黄昏的忧伤
◆林间送米兰 的段落用滤色 镜和逆光的效 果来表现,将 这一刻定格在 时光的深处
2、马小军心目中的米兰之二:在圣女与俗物之间
◆微妙的政治 沦落后,米兰 的背叛加深了 背叛的妒恨; 构图意味着马 小军的出局
◆米兰优美的 舞姿让马小军 的爱与恨陷入 了困惑和恍惚
◆从游泳池里 费力上爬的米 兰肥硕得像一 只企鹅,这是 诅咒心态的马 小军眼中所见
第四讲 存在于真实与幻觉的青春物语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那些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历历在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134分钟追溯逝去的光阴,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小孩正经历着成长的故事,父母被这个时代折腾的无暇看管好子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又都上山下乡去了,这社会变得无法制约这批孩子。

他的青春锁定在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权力与爱情,那也是马小军的追求,他和同性之间的较量,渴望成为老大,他追求米兰,期待爱情。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们却活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体现那纯真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方面上分析影片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表现手法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

蒙太奇追求的是形声综合的集约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1+1>2"。

1.影片用到了心里蒙太奇,马小军幻想与米兰在一起的种种幸福甜蜜的场景,却终究只能是做梦,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

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岁月不饶人,当年胆小的马小军摇身变成了大老板,而当年的大哥刘忆苦却变成了傻子。

影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那个社会背景下愚昧的价值取向。

姜文巧妙的用对比,给观众出乎意料的结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在剧中,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他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中的配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暴力场景展现着这种凶猛: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拉片分析-----------------------------------------------------------1、影片分析读解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理由:(1)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那是是个动荡和传奇的年代,我的父辈都曾经历过,小时侯也经常听他们提起:像关于毛主席的歌、红卫兵、莫斯科等等,很自然的我也喜欢上那个年代,很怀旧。

我特别怀念的年代还有一个就是五四时期,那时的青年学生运动,很让人感动。

(2)影片讲的是一个阳光少年灼热的青春故事。

对于我这样一个80出生的人来说,很容易被触动,影片中王小军发生的故事,都很让似曾相识,甚至有雷同的地方。

一群大院里的孩子和我的童年伙伴们很相象。

记得我们也是很捣蛋的,经常聚在一块,有一些希奇古怪的想法。

还有一点让选择的理由就是,旁白说到那时发生的故事好象总是发生在夏天。

夏天,我很喜欢的一个季节。

(3)姜文——我欣赏的导演。

最根本的是因为他是个颇具个性的艺术电影导演。

另外姜文影片的视角很特别,讲故事的方法也很具特色,像他的《鬼子来了》我也很喜欢。

选择“马小军在米兰居住的那栋楼徘徊”戏份的理由:(1)神秘的画中女孩出现了。

整部片子就是成年王小军的回忆,回忆大院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那帮孩子们,但在这场戏中,人物不多,只有主任公马小军和女主人公米兰,小军在一种尴尬的情境下,第一次看到画中女孩,很有戏。

(2)主人公独处的大段展现。

人只有在独处时才不会掩藏自己,这时人的个性、特点才会真正的体现和展开,从而窥探到他的心灵。

马小军整日的守侯在那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

这时的夏雨把一个少年怀春的情态,表演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很精彩。

2\影片逐项读解(1)编剧:影片编剧的亮点在于把一段少年青春故事放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年代,而作者并无过多去展现那个动荡年代,而是更多的关注那个年代少年生存状态和青春困惑。

同时以第一人称讲述着故事,使人感觉好象作者就在身旁,静静的诉说。

阳光灿烂的日子-评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评析

整体影调第一部分:移植性改编1.作品的主题——记忆的混乱(建构回忆)、青春、文革(包括革命情结的残留)记忆的混乱影片和小说一样都采用了三重人称:故事的主人(“我”和马小军)、故事的讲述者(“我”的画外音)、故事的呈现者(王朔和姜文)。

两部作品都在讲一个故事,而故事里的人在讲自己的故事。

如同小说一样,影片的画外音,也就是故事里在讲故事的人,在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出现了混乱,并且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这种混乱。

如果在小说中“我”边回忆边不断地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甚至让故事出现了两种版本的结局,只是王朔对于写小说这种行为的解构,那影片保留了这种解构,则是更加证明了这种解构不只是流于表面,而是作品主题所在,即人的记忆的混乱性,或者说是对人生虚无的把握。

过去是否真实,回忆是否可以建构,就如同小说开头“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寡和自我慰藉。

”在那些人心理乡村可以自我建构作为精神安慰,那回忆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建构以安慰自己渡过的某些不那么完美的岁月呢?所以影片保持了小说对叙述的突然停止而翻至另一种版本的形式,并且从头到尾保持着一种回忆的基调。

“这个城市一切都是在迅速变化着”:世界变得太快,当我们回首来时路便会显得陌生而不知所措,那时候也许便分不清楚哪些是真实的记忆,哪些是自己的臆想,哪些是过去的记忆,哪些是现在的存在。

王朔小说里首段便呈现出这样的矛盾,而姜文对这一探问的影像呈现则用镜头的彩色与黑白分割开来。

影片前面都是采用彩色胶片拍摄,光线明亮色彩鲜艳,唯独在影片最后,当马小军一伙人以几个中年男子的形象出现,姜文采用了黑白的胶片,时光仿佛是倒流了,而事实却是往前的。

记忆的时间再次出现了混乱。

青春三十出头的中年人最感怀的永远是青春这个明晃晃的字眼。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最终版]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最终版]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最终版]第一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最终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来自:未知作者:艺考联盟发布时间:2010-01-16 09:59一.主题表层主题有两个:一是友谊,二是爱情。

该片描写了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结写了深厚的友谊:一起丢书包,一起逃学,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同时,友谊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正面是“亲如兄弟”,背面则是“嫉妒和背叛”,马小军对刘忆苦的嫉妒,使他对爱情彻底绝望,他试图强暴米兰去破碎心中的爱情偶像,然而面临的却是大家的疏远和背叛,事隔多年,这些人到中年的伙伴们又聚到一起,片尾的他们显得很快乐。

友谊长存,使人看到希望。

另一方面,片中描写了马小军少年时代对米兰朦胧的感情,随着刘忆苦的加入,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出现纠葛和裂痕。

马小军抱着美好的希望,最终希望幻灭,他痛苦得以试图强暴米兰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失落、痛苦与迷茫。

这正是这部影片的迷人之处,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

按现在的说法它应当是一部青春偶像童话剧。

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还是一个更深层的主题:理想与追求。

影片一开场,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听到“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真心的话儿要对你讲…”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思想比较单纯,对革命十分积极,物质极端贫困但却充满理想。

尽管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狂热,但理想激昂的情绪影响了下一代人,童年的马小军最大的理想就是中苏开战。

可笑但却让人振奋。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普遍缺乏的东西,那就是理想!这或许是我们看到这种片子耳目一新并为之振奋的原因之一吧。

少年时代的马小军,无意当中发现了一张穿着泳装女孩儿的照片,为此他精神恍惚,这女孩儿成了少年时代马小军的爱情理想。

为了追到这个女孩子,马小军经常旷课,守侯在女孩儿家附近,为了接近这个女孩,他甚至认这女孩儿当姐。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逝去的不是时代,是永恒的青春——分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艺术特色对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向来就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反映文革时期的时代电影,它所展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再现,它更多的是人们青春的一种回忆。

导演姜文以一个孩子单纯的目光去看待那一场文革,他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每个人躁动的青春回忆。

在这部电影中艺术手法运用的格外巧妙,无论是在整部影片色彩基调的选取上,还是镜头语言的运用都可以看出你导演的才华。

这部电影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拍摄,就王朔个人而言他的小说都有一种悲观的态度在小说里,同样在电影中这种情调仍然渗入其中。

首先在整部影片的色调选取上就有明显的体现,整部片子是以一种淡淡地黄色为基本色调,结局采用黑白色调。

影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马小军)进行讲述的,通过回忆展现了文革时代孩子眼中所看到的的社会现状。

黄色为基本色调一方面与电影所讲述回忆这个主题相吻合,另一方面用黄色还讲述青春也能体现孩子青春躁动。

对于青春我们所记录下来的不过是一段段记得不是很清楚的往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所以以黄色来讲述这样的一段青春回忆是最适合的。

青春是躁动不安的,黄色就像是孩子内心的欲望和躁动,在片中导演为我们展示了胡老师(冯小刚饰)上课时孩子大闹地情景,以及马小军偷开别人的锁的情节这些都可以说明孩子内心的躁动。

在偷翻别人东西这个情节讲叙中导演还用了十分幽默的话语讽刺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我可以作证,那时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质可疑的干部,贪官污吏凤毛麟角。

”此外除了黄色影片中蓝色的运用也是十分恰到好处,在讲述马小军被伙伴隔离、伤害时是采用蓝色的色调,它也象征了马小军成长路上的痛苦与无奈。

在巨大的用泳池中他一个人在水池中央被蓝色覆盖着也就像是被成长的路上的伤痛覆盖着,也吻合了人物的心理。

在结局表现长大后的马小军、刘忆苦、大蚂蚁几个重逢时采用了黑白色调,一方面体现了表现世事无常(刘忆苦傻了,米兰失去了联系),另一方面对于这样的一段青春回忆总是掺杂着痛苦与遗憾的一个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那些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历历在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134分钟追溯逝去的光阴,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小孩正经历着成长的故事,父母被这个时代折腾的无暇看管好子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又都上山下乡去了,这社会变得无法制约这批孩子。

他的青春锁定在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权力与爱情,那也是马小军的追求,他和同性之间的较量,渴望成为老大,他追求米兰,期待爱情。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们却活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体现那纯真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方面上分析影片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表现手法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
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

蒙太奇追求的是形声综合的集约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1+1>2"。

1.影片用到了心里蒙太奇,马小军幻想与米兰在一起的种种幸福甜蜜的场景,却终究只能是做梦,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

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岁月不饶人,当年胆小的马小军摇身变成了大老板,而当年的大哥刘忆苦却变成了傻子。

影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那个社会背景下愚昧的价值取向。

姜文巧妙的用对比,给观众出乎意料的结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在剧中,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他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中的配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暴力场景展现着这种凶猛:
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

这种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运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使他们感受到了在疯狂中无止尽旋转的残酷的青春。

影片主旋律是歌剧《乡村骑士》的间奏曲(此曲也是《教父》的主题配乐),整段旋律抒情优美轻柔,使听者产生美好的遐想,它几次出现在主人公独处的时候,这正好与有点吵闹的文革歌曲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矛盾。

这种音乐对比的巧妙运用,也是影片的成功之一;又如马小军玩望远镜、避孕套,面对镜子“教训”民警的叙事组合段中,导演充分运用反差极大的不同焦距镜头,辅之以大跳接的剪辑技巧创造出新颖的蒙太奇电影语言,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而在《国际歌》的音乐背景中胡同里小团伙复仇及火车巨大的轰鸣声中卢沟桥下群体斗殴两段落中,对于声画关系、镜头剪辑节奏、运动方式以及复杂场面调度的出色把握均显示出导演卓越的影像意识。

3影片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了强烈的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有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凯旋时的奔腾,到米兰房间里的宁静。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来阐述时间的变迁以及身上衣服的表换来说明时间的流逝,第一次吉安到米兰,马小军是通过床底这个视角来偷窥的,此后,脚和小腿的就形成了马小军心中米兰的定格。

4. .片尾马小军被伙伴们惩罚,在游泳池挣扎浮沉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可谓是目前国产影片中水下摄影最经典的范例。

那略带畸变的广角镜头的出色运用,光影变幻中略偏青蓝色的水波,水下与岸上镜头剪辑节奏的准确呼应,以及水下机位拍摄过程中自由舒展的“舞蹈”性的镜语形态,远远超越了影片情节的范围,体现出导演对于电影本性的独到理解和精益求精的美学追求。

二.长镜头表现手法“长镜头表现手法”虽然减少了镜头组接,但是,它却得把更多的工作放到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中去,也就是把组接溶入到场面调度之中,或者说是把技巧溶入到了生活和自然之中。

因此,“长镜头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露技巧的技巧”。

1.镜头随着马小军的视角慢慢推移,随着米兰的小腿有节奏的前进而将画面缓缓展开。

梦境与显示的切换,把主人公马小军矛盾,懵懂,骄傲,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内部场面调度带动剧情,烘托主人公的青春历程及观众的时代记忆,引起了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共鸣。

融合了现代主义特有的叙述上的模糊性,是电影呈现出浓郁的艺术特色,充满了艺术美感。

特别是有一段马小军骑自行车载着米兰在悠长的公路上前行,温暖的阳光尽情挥洒,两边的树木簌簌作响,他们微笑着,走过。

2.影片剪辑的节奏,对长镜头的的运用把握得很好。

其实运用了很多的长镜头,如人物的对话等等,但长镜头中却夹杂着短镜头,背景音,大量的对话和旁白,让画面不会空洞,也不会沉闷,如马小军在开妈妈的抽屉的时候,把避孕套吹大了在玩耍,开锁那一段镜头很长,接着是被吹大的避孕套在空中串来串去的极短镜头的衔接,再配上马小军嘴里哼着的声音,非常有意思。

长镜头之间的转换也协调和充满未知性,第一次看片子的人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如马小军进了米兰的房间后想见真人,于是在附近的屋顶上爬来
爬去,都是长镜头,有时是脚步的特写,有时是全身,但镜头交代清楚,貌似你就是旁人在看马小军,有时却是以马小军自己的视角往外面看,再配上旁白,非常的有意思。

3.影片中当马小军看到米兰从自己身边走过时,他立马跟在后面,这时,镜头采用长镜头,把两个人都含在镜头中,米兰发现有人在跟踪,回头转换镜头到米兰身上,然后在转换镜头在马小军身上,此时也体现了马小军的激动心情。

马小军看到米兰拎裤追跑时,镜头跟着他,房子遮住了马小军,但镜头依然在移动,给人一种空间感觉,让人感受它一直在跑,从未停止过,也体现了马小军想见米兰的急切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

马小军在米兰房中环绕四周时,从望远镜中运用了空镜头,让人把这间屋子看得很清,也至于发现那张照片,马小军用望远镜往外看时,发现了胡老师,胡老师从厕所里出来,镜头跟着他在移动,但画面是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望远镜充当了镜头这个角色,这段画面也体现了马小军调皮的性格。

4.本剧以长镜头的表现方式将马小军的坚定和表白后的不安到最后与米兰的拥抱以“真实”方式表现出来,可是这是多么的不真实,这场雨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不真实的雨。

沾上泥的自行车,就像今晚的爱情,洗干净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5.孩子们在游泳时,通过全镜来表现他们的快乐,马小军站在跳台上,此时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也就是摄像机仿佛就是马小军的眼睛。

马小军看到的都呈现在摄像机前。

在拍这一段时整个色调都是暗黄的。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拍小军一个人躺在水池里,音乐慢慢响起。

显得小军非常的孤单,很无助。

紧接着整个色调都变成黑白的通过音乐和小军的自述,我们知道他们已经长大,最后一个镜头是长镜头车子慢慢远去。

6.本片以彩色的拍已往,以长镜头以及屋顶的取景角度组成敞亮清亮,生气精神旺盛的精彩画面。

又以流利轻快的剪接,天然的节拍以及感人的音乐使之正像音韵柔美的诗章。

再以昏暗的曲直短长片拍摄以凯迪拉克以及XO为标记的“此刻”。

加之情感颜色较着的手刺以及片头片尾那首歌《翻身的人儿驰念恩人毛主席》,布满浓浓的怀旧的情绪,它实际上是一部“芳华忆旧片”电影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它又以充分个人化的视点来切入社会与历史。

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自己的心理平衡而努力。

而电影表现了各个时代各个方面的视点,让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

我们或以剧中人为自己来经历生活,或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别人的人生,以此对照自己的思想,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和平衡(或满足。

)面对好的电影,我们心陷其中,忘了现在的社会,打开心扉,让内心真实的自己冲出心房,进入虚拟又真实的世界,与剧中人同悲共喜,与创作者做最本质的原始的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