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鲁僖公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等。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辅导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风师名飞廉雨师名屏翳云师名丰隆日御名羲和月御名望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
《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
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
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被称作“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宇宙探索和实践中创造的卓越成就。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见,以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交叉视角。
一、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二十四节气是指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主立节,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和地球的围绕公转。
二十四节气这种时间划分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二十四节气中了解气温变化,可以指导农民的耕种、灌溉和捕捉时机,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举办特色活动和庆典,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
黄道十二宫则是将天球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与星座相对应,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星座分类体系和天文观测方式。
在古代,通过观测黄道十二宫的星象变化,可以星图叠加应用到寻找天文瞬变体、设定天体观测计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对于今天关心天文学研究的人们来说,黄道十二宫仍然是天文时刻表的基础和通用语言。
此外,古代中国还开发了许多可支持天文学应用的仪器,如南指、浑仪、丹波仪等,这些设备是中国古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应用和发展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价值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建立的天文历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互通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转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互通,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天文观测的结果和农历时间的划分,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体现。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古代怎么计算二十四节气
古代怎么计算二十四节气古代怎样计算二十四节气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技设备和精确的天文观测仪器,却能准确地计算和预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路径及其地理位置来确定的。
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观察天象和自然现象,结合传统的农业经验来计算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以古代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为主线进行阐述。
一、太阳年历法古代人们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了太阳年历法,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太阳年历法是根据太阳经过黄道的时间来制定的,以确定农事和天气的时机。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影的变化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例如,在立春节气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刚刚到达黄经315度,此时阳光显得更加充足,表示春天的开始。
二、古代观测天象古代人们还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其中,主要观测对象是太阳、月亮和星辰。
通过记录日月星行和太阳月相等数据,来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
例如,古代天文学家会记录冬至时太阳最南点的位置,当太阳继续北迁而达到北极圈时,人们就知道立春已经来临。
三、地理经验和气候特征古代农民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摸索出了一些计算节气的方法。
他们观察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和其他自然现象的规律,结合各地的地理气候特征,来预测二十四节气的发生。
例如,在立夏时节,古代农民会观察当地果树的开花时间,结合天气温暖湿润的特点,来确定立夏的日期。
四、传统文化和历史纪录在古代,人们将观测和计算二十四节气的经验记录下来,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农历年谱。
这些历史纪录中包含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习俗、农事活动以及节庆等等。
人们通过研读这些历史文献,了解古代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
五、后世计算方法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根据传统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发展出更为精确的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
如今,通过天文观测、气象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准确地计算并预测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时刻。
这为农业生产、气象预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
(完整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
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
其实践,在37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
项目已增至39项。二十四节气还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
明”。
一、日、月、年的概念
为了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月、年的概念。 1.日的概念
测出的时间为当地真太阳时。图中真太阳时为13时37分。鹤壁在东经114.3度, 加上与平太阳时的时间差(如在4月5日,则为-2分1秒),鹤壁当地平太阳时 应为北京时间比鹤壁约早22分钟,则北京时间约为13时57分。
2.月的概念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 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 度,平均为29.53059天。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 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 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 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 朔望月为29天半,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5、子宫有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三宿; 6、亥宫有室火猪、壁水貐二宿; 7、戌宫有奎木狼、娄金狗二宿; 8、酉宫有胃土雉、昴日鸡、毕月鸟三宿;
9、申宫有觜火猴、参水猿二宿; 10、未宫井木犴、鬼金羊二宿;
11、午宫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三宿; 12、巳宫有翼火蛇、轸水蚓二宿。
三、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3、恒星年与太阳年(回归年)的关系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1 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立冬吃饺子,你对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呢?今天就跟小编来了解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吧。
节气由来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 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节气背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四节气录!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 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 它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雪冬小大寒。
” 四节气歌,你还会背吗?除了立秋吃西瓜、节气指二 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中国农历是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四节气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繁多的文化遗产,优先选择哪些推向世界来申遗 ? 既要考虑其迫切性,又要兼顾多样性与世界影响力。
那么一起看看四节气是如何兼顾文化传统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作文辅导1207 0018:【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XXX、翼、XXX)。
唐代XXX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XXX《滕王阁序》:“物华天宝,XXX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XXX直射斗宿、XXX的星区。
XXX诗:“鼙鼓XXX,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拜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植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季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呈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出暮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呈现在寒冬初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XXX《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XXX分野之内。
XXX《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十四节气表揭秘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
二十四节气表揭秘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农耕的成功与否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和制定历法,划分了二十四个节气,以帮助农民准确预测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一、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天文观测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了解星移物换、时令变迁。
他们发现,在太阳直射点在黄道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显著的气候变化。
古人将这些变化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并以八个节气为分界线,将一年的八个重要时间节点称为“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
而剩下的十六个时间节点则称为“气”,如雨水、谷雨、大暑、小寒等。
二、历法制定与二十四节气古代中国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了各种历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夏历和农历。
夏历是以夏至为一年的开端,历法的起点是该日的日照时长最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表示夏天正式开始。
农历则以一年的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二十九至三十个日子。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三、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观测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人们可以准确确定季节的变化和天气的情况。
在古代农民生活中,节气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以保证粮食和农产品的丰收。
四、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延续至今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仍然流传至今。
如今的农民虽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但在选择时间、施肥、浇水等方面,依然会参照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
此外,二十四节气也衍生出了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
总结: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天文现象的观测结果,更是对农事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合理安排。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与历法
芒种
时间为: 公元 2010 年 6 月 6 日 2 时 47 分, 干支为: 丁亥, 星期日
夏至( 对应五月 )时间为: 公元 2010 年 6 月 21 日 19 时 40 分, 干支为: 壬寅, 星期一
小暑
时间为: 公元 2010 年 7 月 7 日 13 时 7 分, 干支为: 戊午, 星期三
公元前 59 年,儒略·凯撒成为罗马的执政官,即最高统治者。 公元前 46 年儒略·凯撒邀请了埃及天文学家索息泽尼帮助改历,颁 布了改历命令:
⑴ 每年设十二个月,全年 365 日; ⑵ 冬至(黄经 270 度)后十日定为岁首; ⑶ 从下一年起,每隔三年置一闰年,闰年计 366 日,多出的一
-2-
日放在 2 月后。每月的天数安排为
采用下面计算日历摘要的程序计算得出的结果
公元 2010 年 农历正月初一以后为 庚寅 年
2010 年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时间
冬至(对应十一月)时间为: 公元 2009 年 12 月 22 日 1 时 52 分, 干支为: 辛丑, 星期二
小寒
时间为: 公元 2010 年 1 月 5 日 19 时 4 分, 干支为: 乙卯, 星期二
-1-
但闰月不得设在十一月、腊月和正月。如 1984 年农历甲子年不含中 气的月设为闰十月,十一月包含冬至和大寒两个中气,腊月包含了雨 水。而 1985 年农历乙丑年正月不含中气也不是闰月。
中国历法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时段,全年最热的天为“三伏”,即 夏至后干支纪日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开始为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的十天为末伏。显然,初伏为十天,中伏有 时十天,有时二十天,末伏为十天。全年最冷的天为“九九”,即从 冬至算起,每九天为一个“九”。广泛流传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 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谝地走。说明“九九”与农时、物候有密切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历法之二十四节气
浅谈中国古代历法之二十四节气作者:怀超玺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09期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历法的概述引出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历法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二十四节气、闰月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应用甚广,本文不能一一列举,故本文只探讨部分内容。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法;二十四节气;闰月引言:通过对中国古代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的探讨,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法的由来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法有更深的理解。
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
中国古代历法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
这些内容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和动植物生长等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时,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节气不是一天,而是一个时刻。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创始人是谁
二十四节气的创始人是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每个节气都代表着特定的季节和气候变化,对于农事、生活习俗和健康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创始人究竟是谁,却始终是一个谜。
历史上,有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创始人的说法。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最早源自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天文历法学家。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记录在册。
这种说法认为,二十四节气并非某一人独自创立,而是在整个古代科学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二十四节气的创始人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传说中。
在《尚书·禹贡》中,有关于黄帝时期的记载,黄帝就尊奉天文、历法,推演出了十二个节气。
这一说法认为,后来在汉代的医学家神农氏和唐代的气学家张衡等人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基础上,才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体系。
无论是哪种说法,二十四节气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每一节气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虽然已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依据,但其独特价值与文化内涵仍然被人们传承和重视。
总的来说,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创始人,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
无论是源自天文学家的总结、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还是后来医学家、气学家等学者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然而,无论是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时间制度都将继续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传承下去。
二十四节气如何计算
二十四节气如何计算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古代对一年划分的重要时刻。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如何计算的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计算方法和现代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回溯到中国古代的历法。
在古代,农历是中国主要采用的历法体系。
农历中的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而来的。
然而,农历存在着与阳历对接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将农历与阳历相结合。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时期。
这些时期包括了节气、节令以及重要的农事活动。
人们根据太阳的赤纬变化以及其他自然现象来确定这些节气的时间点。
在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年的春分点和秋分点。
春分点是指太阳黄经0度时的日期,即阳历每年3月20日左右,而秋分点则是阳历每年9月22日左右。
这两个点的确定是计算节气的基础。
其次,根据春分点和秋分点,可以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大致日期。
例如,立春是阳历2月3日左右,而立夏则是阳历5月5日左右。
这些日期的计算依赖于数学公式和历法的运算方式。
在古代,人们主要使用一种称为"24节气曆"的方法来计算二十四节气。
这种方法是在春分点和秋分点之间等分六格,每个格子15°。
然后,将这六个格子分别再等分四份,即得到二十四节气的大体时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计算方法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现代科学主要使用了天文观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天文观测采用了先进的天文仪器,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其他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信息,来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时间。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精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反映出地球的真实运行状态。
同时,计算机模拟也在二十四节气的计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输入各种天文参数和计算公式,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运行轨迹和天体的相对位置,来精确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时间。
二十四节气简介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
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
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 “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黄经
225°
150°165°180°195°210°
二十四节气及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二十四节气及其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日期
节气
6月21-22日 夏至
6月5-7日
芒种
5月20-22日 小满
5月5-7日
立夏
4月19-21日 谷雨
4月4-6日
清明
3月20-22日 春分
3月5-7日
惊蛰
2月18-20日 雨水
2月3-5日
立春
1月20-21日 大寒
1月5-7日 小寒
12月21-23日 冬至
↑ ↓ 太阳直射点纬度 23°26‘N
节气 夏至
动 19°31'40“N
太 小暑
移 15°37'20“N
阳 大暑
北 11°43‘N
往 7°48'40“N
点 射
3°54'20“N 0° 3°54'20“S
直 7°48'40“S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 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 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 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 吻合。
24节气原理
24节气原理一、什么是24节气24节气,又称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一种时间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约相当于15天的时间,用来表示节气的变化。
二、24节气的起源和发展1. 起源24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需要。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现了一些周期性的现象,如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昼夜长度的变化等。
于是,他们将这些现象与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24节气。
2. 发展最早的24节气划分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当时的节气并不完全与现在相同。
随着历法的演变和人们对天文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24节气逐渐完善起来,并在秦汉时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三、24节气的原理24节气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二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圆。
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化的,所以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而这种辐射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24节气的划分正是基于这种辐射量的变化规律。
2.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会由南移到北,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往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地球上的气候,还决定了24节气的划分。
四、24节气的分类和特点24节气按月份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为6个节气。
每个节气的起止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但实际时间会有一定的浮动,通常在公历的十五号左右。
24节气的分类和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 春季(2月4日-5月5日)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由冷转暖,生机勃勃。
2. 夏季(5月6日-8月7日)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
夏季是炎热的季节,气温逐渐上升,作物生长迅速。
3. 秋季(8月8日-11月6日)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六个节气。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知识 讲解
天文历法
(1)太阳、月亮、银河、星宿 (2)二十四节气、节日习俗 (3)天干地支 (4)纪年月日时
知识 讲解
【太阳的别称】东曦、朱曦、曦和、白驹、金虎、赤乌、金乌、金轮、火轮、赤轮、晷景 、奔晷、 阳景、大明…… 蒲松龄《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知识 讲解
【扪参历井】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亦形容世路艰难。李 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南箕北斗】箕、斗,星宿名。箕,形状象簸箕;斗,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五角六张】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朱雀玄武】朱雀,南方七星宿的总称。玄武,北方七星宿的总称。形容阵容整齐。 【步斗踏罡】斗,北斗星;罡,北斗七星之柄。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 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 【斗转参横】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曹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月亮的别称】银钩、玉钩、玉弓、弓月、冰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 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阴精、广寒、大明、清虚、望舒、嫦娥、婵娟…… 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李白《古朗月行》:“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苏轼《念奴娇·中秋》:“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下行;火,指大火星,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 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把 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 【兄弟参商】参、商,星宿名,二星此出则彼没,永不相见。比喻兄弟之间不和睦,后喻亲友分隔 两地不得相见及人与人感情不和睦。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与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是民国初年才有的事,在此之前,立春之日曾被称为 “春节”,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则被称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确实是民国以来的事情。其实在某些地区, 立春被称为‘ 春节’,特别是元明时期。可能是因为立春是24节气之首,人 们有一些相应的庆祝仪式,因此像过节一般,于是又被称为‘春节’。” 据文献记载,立春这天,官府会组织打春牛,意在鼓励农耕,祈祷风调雨 顺,而民间则有吃春卷春饼的“咬春”习俗。 在民国推行公历之前,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人们常说的传统春 节习俗其实都是‘ 元旦’的习俗。元旦是过去人们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 人们又将元旦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这几个节日名称的变化主要是从民国初年改历开始的。当时民国政府成立后, 推行公历非常困难,人们都不习惯,为了让国民都能接受公历,于是政府决定 把人们传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元旦’的时间,从农历的正月初一改 为公历的1月1日。”公历的1月1日改为元旦后,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就没名字 了,于是民国政府决定将农历的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5、子宫有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三宿; 6、亥宫有室火猪、壁水貐二宿; 7、戌宫有奎木狼、娄金狗二宿; 8、酉宫有胃土雉、昴日鸡、毕月鸟三宿;
9、申宫有觜火猴、参水猿二宿; 10、未宫井木犴、鬼金羊二宿;
11、午宫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三宿; 12、巳宫有翼火蛇、轸水蚓二宿。
三、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西方白虎:奎木狼马武 娄金狗刘隆 胃土雉马成 昴日鸡王梁 毕月乌 陈俊 觜火猴傅俊 参水猿杜茂
北方玄武:斗木獬朱祐 牛金牛祭遵 女土蝠景丹 虚日鼠盖延 危月燕坚 镡 室火猪耿纯 壁水貐臧宫
十二宫与二十八宿
1 、 辰宫有角木蛟、亢金龙二宿; 2、卯宫有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三宿;
3、 寅宫有尾火虎、箕水豹二宿; 4、丑宫有斗木獬、牛金牛二宿;
汉明帝刘庄追思他父亲光武帝刘秀的诸位功臣,就把二十八位有功将 领的画像放在南宫云台。后人还把这些将领与神话传说的天庭二十八星宿 名称相对应,这就是“云台廿八宿”。
东方青龙:角木蛟邓禹 亢金龙吴汉 氐土貉贾复 房日兔耿弇 心月狐 寇恂 尾火虎岑彭 箕水豹冯异
南方朱雀:井木犴铫期 鬼金羊王霸 柳土獐任光 星日马李忠 张月鹿 万休 翼火蛇邳彤 轸水蚓刘植
3、恒星年与太阳年(回归年)的关系
4、地球自转轴进动:25800年一周。
5、太阳周年视运动与十二星座的关系
云台28将为东汉开国功臣,上应28星宿,就是云台28将。耿弇就是明 帝时与班超、窦固齐名的民族英雄耿秉、耿恭的叔叔,祭遵的胞弟是民族 英雄祭彤;另外伏波将军马援有大功,但因为女儿为明帝皇后,明帝避嫌 未将其列入。云台28将里只要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都没被列入,如光武的 表兄来歙功劳很大,最后也未被列入。
清以前二十四节气采用两个冬至之间间隔平均分置二十四节气, 之后采用通过计算的“定气法”来置节气,即以春分时为黄经0度,每 15度一个节气。
秋春 处雨 露惊 秋春 寒清 霜谷 降天 ,, 冬夏 雪满 雪芒 冬夏 大暑 小相 寒连
* 四、二十四节含义
春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 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
其实践,在37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
项目已增至39项。二十四节气还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
明”。
一、日、月、年的概念
为了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月、年的概念。 1.日的概念
立 夏 : 夏 季 的开始 。 小 满 : 麦 类 等夏熟 作物籽 粒开始 饱满。 芒 种 : 麦 类 等有芒 作物成 熟。 夏 至 : 炎 热 的夏天 来临。 小 暑 : 暑 是 炎热的 意思。 小暑就 是气候 开始炎 热。 大 暑 : 一 年 中最热 的时候 。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
立 秋 : 秋 季 的开始 。 处 暑 : 处 是 终止、 躲藏的 意思。 处暑是 表示炎 热的暑 天结束 。 白 露 : 天 气 转凉, 露凝而 白。 秋 分 : 昼 夜 平分。 寒 露 : 露 水 已寒, 将要结 冰。 霜 降 : 天 气 渐冷, 开始有 霜。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中国二十四节气
鹤壁无线电管理局 王文喜
“中国政府代 表团与亚太中 心代表参加保 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政府间委 员会第11届常 会”。(图片 来源: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亚 太地区非物质 文化遗产培训 中心)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非物
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二十
请大家一起诵读: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一日便是一昼夜。最 直观的便是每天太阳升 起,白天来临,太阳落 下,黑夜来临,又到太 阳升起,这就是一天或 一日。这是观察太阳的 周日视运动得出的一天。 后来古人发明了日晷, 可以在白天根据日影测 量时间。
鹤壁在北纬度35度,在鹤壁安放的赤道日晷指针指向北极星,与水平面 夹角应为35度,盘面与水平面夹角为55度。日晷测出是真太阳时。真太阳日 每日长度是不一样的,与平(均)太阳日差在正负29秒以内。累计真平太阳 日的时差在正负14分钟以内。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 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 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
3.年的概念——恒星年与太阳年(回归年)来自圭表:竖竿为圭,横尺为表。
古人最早的“立竿测
影”,后来发展成为用圭 表测影。地球在公转过程 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变动,由南回 归线至赤道,再至北回归 线,再回到赤道,再回到 南回归线,这是一个周期, 就是一年。相应地正午时 日影也由最长到最短,再 到最长。这就是回归年, 也叫太阳年,是太阳周年 视运动的一个循环。
测出的时间为当地真太阳时。图中真太阳时为13时37分。鹤壁在东经114.3度, 加上与平太阳时的时间差(如在4月5日,则为-2分1秒),鹤壁当地平太阳时 应为北京时间比鹤壁约早22分钟,则北京时间约为13时57分。
2.月的概念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 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 度,平均为29.53059天。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 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 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 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 朔望月为29天半,实际上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
1、太阳系中太阳与八大行星示意图。
太阳系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织女座方向前进。
2、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约2.5亿年一周,速度为每秒250公里,银河 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长蛇座的方向 运动。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阳相对于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 巨爵座或狮子座的方向运动。
立 冬 : 冬 季 的开始 。 小 雪 : 开 始 下雪。 大 雪 : 降 雪 量增多 ,地面 可能积 雪。 冬 至 : 寒 冷 的冬天 来临。 小 寒 : 气 候 开始寒 冷。 大 寒 : 一 年 中最冷 的时候 。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