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一套规章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官员为主体,通过朝廷派遣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这种制度体系在秦朝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两个层级。
分封制是将国土划分为若干个封地,由封君派遣自己的官员进行治理;郡县制则是在封地下设立郡县,由郡县官员负责地方治理。
二、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主要起源于清朝的改革尝试。
清朝设立了将军府和总督府两个层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减少官员的职务重叠和权力过集中。
随着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步走向了一个开放和多元的方向。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非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管理模式,比如直接选举制、地方自治制等。
三、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完善。
目前,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划分上。
一般来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省级、地级、县级三个层级组成。
在各级政府内部,还设立了相应的部门和机构,负责管理不同领域的事务,比如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
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权力的下放和划分。
为了加强地方自主权,政府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本地区的事务。
此外,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还注重规范和法治化。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行政管理,不能随意扩张权力或滥用权力。
四、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以下趋势:1. 加强公众参与。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规律:1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原因:中央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拥有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等无所不包的最高权力,皇权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
从单个朝代来说开国皇帝对中央集权的控制能力较强,皇位世袭制决定了继承人的素质会逐渐降低,再加上外戚与宦官专政,集权统治会逐渐削弱,最终走向灭亡;从历代发展趋势来讲经历了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两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六部”制和明清“内阁六部”制等不同的形式和发展阶段,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各个朝代开始阶段,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军事问题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会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地方行政层级变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史,正是中央集权加强到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层级变化也表现为波浪式,最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2 (二)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原因:沿袭主要源于历代王朝都面临着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一是面临的经济基础变化不大.封建政权崇尚重农抑商政策,确保税赋征派和地租征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二是共同倾向于“内重外轻”政策.历朝王朝成立之初,为了避免地方分权偏重,中央集权被削弱从而引发割据分裂局面,多采用“内重外轻”政策,在发展经济和保持稳定两者之间多选择后者,即使地方丧失抵御能力也在所不惜,这在宋、明两朝最为明显.2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是中央集权能力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部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隋朝罢除郡的建置,宋朝消除方镇割据,明朝废路为府,中央加强集权的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原因;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究其原因,一是百里之县的设计比较合理,适合农民朝出晚归的出行要求,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也比较合适;二是维护中央政权的需要,县是各朝中央政府落实一切政令的基本单位,赋税征集、军队招募、百姓安居乐业皆属县的职责范畴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必须将高层次的政区划得较小,导致高层次政区数目增多.中央的有效管理幅度达不到,就需要设立巡视或派出机构.这些机构有辖区,就会转化为地方行政层级.当行政权和军事权合一后,就可能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这使中央政权处于两难境地,内外轻重处于转换之中,高层政区频繁变动在所难免.4(四)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原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张居正“一条鞭法”,财政改革一直是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在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财政改革对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影响,还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实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商鞅为了配合国家对人口的管理,还制定了完善的户籍制度,从而催生了县制.古代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徙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层级中来.二各朝代各制度的表现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
06.C从郡县名称可以印证。
07.A从诛大姓皇甫氏的作用思考。
08.D布政使司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
09.C从“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思考。
10.C从题中文字可知是西周初年开始实行的分封制。
11.A图③春秋时,图④秦汉时,图②唐朝时,图①元朝时。
12.B从军事、行政、司法、财政权分立及地方官名称作判断。
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09.(200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10.(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熟悉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产生方式。
02.C从通判与知州的设置时间得出结论。
03.B“蕃汉分治”(南北两面官制)为辽代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封建时代。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初期,是中国周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的封建制度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划分为多个封地,每个封地由一个封君统治,辖区内的行政事务由封君和封地内的官员负责管理。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朝统一中国,开始推行郡县制度。
随着郡县制度的推行,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演变。
郡是一个更大的行政区域,下辖若干个县,由郡守负责管理。
县是最小的行政单位,统治者为县令。
这个制度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实行了府州县三级行政制度,府是一个更大的行政单位,下辖若干个州和县。
古代地方建制的演变过程也与行政制度的演变有所关联。
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地方建制多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则属于城市的附属地。
在汉朝时期,随着行政制度的改革,县的设立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行政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建制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例如,唐朝时期府州县制度的设立使得地方行政单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宋朝时期,地方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设立了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域。
明清时期,地方建制进一步演变为直隶州、府、县三级制度。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地方建制的演变过程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历代封建王朝的变迁密切相关的,这种演变既受到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受到地方实际情况和地方贵族、地方势力的影响。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其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尤为突出。
本文将主要探讨两个重要的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
1.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行政制度之一。
在分封制下,周王将领土分封给各个诸侯,诸侯在其领地内拥有较大的权力,包括统治权、征税权等。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通过诸侯的权力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逐渐显现出其弊端。
诸侯的权力逐渐扩大,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削弱。
同时,由于诸侯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权力争夺,经常会发生战争和动荡。
2.郡县制
为了解决分封制带来的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
在郡县制下,地方行政区域被划分为郡和县,所有的领土都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他们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其优点在于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郡县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例如,在明朝时期,由于地方豪强的崛起和权力争夺,郡县制逐渐失去了其作用。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制度也经历了变革和发展。
了解这些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的行政体制中,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分为郡县制和州县制两种。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行政制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将一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郡县,郡作为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县作为地方行政的次高单位。
郡官由地方统治者担任,负责管理本郡的政务。
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辅助郡官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郡县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具有较为稳定和完善的体系。
郡县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机构主要包括郡,县,乡和村四级。
郡是郡官的办公地,具有最高行政权力。
郡政府下设多个县,负责管理和监督所辖区域的各项行政事务。
县政府下设乡、村,乡负责管理乡级的行政事务,村负责管理村级的行政事务。
在地方居民中,村级单位被视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居民生活和社会管理的主要依据。
州县制是隋唐代以后由郡县制演变而来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之后,中国的州县制度逐渐完善,并且接近现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州县制的主要特点是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力下放到县一级。
州作为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负责对所辖的县进行监督和指导。
县作为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负责实施具体的行政事务。
州、县设立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州县制在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后来的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和官僚体制。
地方政府的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
地方官员拥有较高的行政权力,同时也有较大的财政支配权。
他们负责管理地方的经济、军事和民政事务,以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地方行政制度也不断调整和完善。
但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机构依然对后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 (四)县乡制度
• 魏晋南北朝大县均置县令,小县置县长。孝文帝 时,推行“三长”制度。
隋朝地方行政制度
• (一)州(郡)、县二级制
• 隋立国之初,州郡数量成倍增加。地方区划过小, 机构重叠,人员增多,效率低下,政局不稳。隋朝为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常派遣中央官吏出使地方,督察地方 行政。此外,随后又收地方人事权于上,九品以上州县官, 均由中央任免。吏部还对地方官每年进行考核。地方长官 三年向中央述职一次,不得擅自进京。县州佐官每三年需 更换,不得久任,地方官一律由外籍人士担任。
郡国并行政体(汉初)
• “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与秦略有不同。即在 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诸侯王的郡国并行政体。 • 在楚汉战争中,出于军事上的政治上的需要,刘邦曾封八 个异姓王。随着异姓王的逐个翦灭,刘邦又封宗室子弟子 为王,“皇子封王,其郡为国”,一下子封了九个同姓诸 侯王,这些诸侯王封国极大,致使“藩国大者,夸州兼郡, 连城数十”。汉初全国共五十四郡,诸侯国占三十九,中 央控制的郡仅十五。 • 势力过大的诸侯王自然成为政局日益不稳定的因素。他们 持亲骄横,渐与中央抗衡,成为“国中之国”。汉初实行 的郡国并行政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赢得 时间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郡县制(秦代)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的 行政管理制度,建成“海内为郡县,法令 由一统”的政治体制。 秦初,全国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六。 郡行政长官称郡守,由中央任命,掌一郡 政治、经济、军事与司法等事务。
• 郡下设县,为地方基层政府。万户以上称县令, 不满万户为县长,县令(长)主管县内政务,均 由中央任命 • 县下是乡,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 组织制度。乡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分掌 地方教化、民政、诉讼、治安以及征收赋税等事。 • 乡下有里,设里正,掌管百家。里下百家按什伍 组织编制户籍,是地方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
• 郡守:一郡之长
• 郡丞:协助郡守处理政务,边郡设长 史
• 属吏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
• 郡监:监御史 • 郡尉:典兵禁、捕盗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县
• 县令(长)
• 万户以上设令、不满万户设长
• 长吏:县丞、县尉 • 少吏:主吏(人事)、令史(文
书)、狱掾、仓吏(仓储)等。
• 丞 一人 署文书、典知仓狱 • 尉 大县二人 小县一人 主盗贼 • 诸曹掾史
• 侯国 列侯,所食县为侯国。
• 相:其秩各如本县,主治民
• 家丞、庶子 主侍侯,使理家事。
•乡
• 有秩(啬夫):有秩,郡所署,秩百石,
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
• 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
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 门,以兴善行。
• 明代 十三承宣布政使司
•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诸行省俱为承 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 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
• 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从二品
• 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一省之政,朝廷 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下达于有司。
• 左、右参政, 从三品 • 左、右参议,无定员。 从四品。
• 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虽能防止 地方权力之扩大,但又不免酿成运用 不灵之弊。所以明中央又派遣监察御 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 各差,以驾凌于三司之上。
• 清代的行省
• 总督(制台):下1-3个省 全国8总督 正二品
• 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 直隶总督: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 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自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以下原因和历史作用:
1.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郡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
通过设立属地的郡县行政单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和控制。
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将中央政权延伸到各地区,
实现了对广大地方的统治。
2.稳定社会秩序:郡县制度在地方上设立了行政机关,负责
管理公共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和执行法律。
这种布局有助
于管理和稳定地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及时应对地方
问题和紧急状况。
3.财政与军事管控:郡县制度提供了税收和征兵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地方的财政和军事管控,确保中央政权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4.促进地方发展:郡县制度为地方提供了相对自治的机会和
管理权力,使地方有能力为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地方政务和政策的灵活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文化传承和官僚体系:郡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
对于中国的官僚体系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
培养官员和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和
延续的行政管理机制。
总体而言,郡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由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稳定、财政和军事管理需要、地方发展的促进以及文化传承和官僚体系的需要等原因在历史上长期存在。
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权安排和地方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地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的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沿袭了集权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地方政治权力主要由地方官员掌握,他们分别受命于相关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以维持地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以下将结合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从封建时期至清朝时期进行探讨。
封建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起源阶段,地方政治主要由封建诸侯王掌握。
在封建时期,中国分封制度逐渐建立,以皇帝为中心,各诸侯王掌握地方政治权力。
诸侯王在本地掌握着司法、财政和军事等权力,对本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改革的时期,随着集权的加强,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逐渐受到约束。
在隋唐时期,设置州、县的制度逐渐完善,州、县官员由相关部门任命,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另一个阶段,地方相关部门权力逐渐加强。
宋代地方相关部门设置州、县、乡等机构,分别由州、县、乡官员管理。
宋朝实行三司制,地方相关部门的司法、财政和军事权力逐渐集中于地方官员手中,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后期,地方相关部门权力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地方相关部门设置州、县、乡等机构,地方官员掌握了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绝对控制权。
明清时期实行州县制,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进一步集中和加强,地方官员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也变得更加严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沿袭了集权的制度,在封建时期至清朝时期,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地方官员在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与行政制度
意义:州府制的 形成与发展,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和 稳定
郡县制与州府制的比较
起源时间:郡县制起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州府制则是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形成。
管辖范围:郡县的管 辖范围较州府更小, 数量也更多,从而使 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更强。
官员任免:郡县的官 员由中央政府任免, 权力集中于皇帝,而 州府官员的任免则相 对自主。
添加标题
避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缺点, 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 督等,以保障现代地方行政的 公正性和透明度。
汲取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教训, 如权力斗争、腐败问题等,以 加强现代地方行政的法治建设 和监督机制。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3
郡县制与州府制
章节副标题
郡县制的起源与演变
郡县制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县
郡县制的演变:汉朝时期,郡 县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同时出现了州府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郡县制的发展:秦统一六国后,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并设立 了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
添加标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的管理方式,如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对现代地方政府的 绩效考核、行政监督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06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优缺点
章节副标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优点
中央集权:有利 于维护国家统一 和稳定
地方自治:有利 于调动地方积极 性,促进地区发 展
官僚制度:有利 于选拔优秀人才 ,提高政府效率
郡县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实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 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治中央集权: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管理和协调。
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政权和行政制度相对固定,不容易出现大的演变。
2. 地理因素:古代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也往往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行政制度在应对自然环境、经济资源等方面有所差异,这也会导致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 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断改革和变革,这也影响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例如,唐代实行州县制,宋代改为路县制,明清时期又有一系列行政制度的改革。
这些改革和变革,往往会导致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和演变。
4. 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方行政制度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因此会出现相应的调整和演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中央集权、地理因素、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古代地理行政区划
古代地理行政区划
古代的地理行政区划随着时代和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先秦、秦汉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州、郡”时代。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同时增设了州作为监察区。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称为“道、路”时代。
在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如曹魏的州、郡、县三级制,东晋南朝的郡、县二级制,隋朝的州、县二级制,唐朝的道、州、县三级制等。
3.宋元明清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称为“行省”时代。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明清两代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您了解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四级制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四级制
一、郡县制度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实行四级制,即州、郡、县、乡。
这种四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开始实行,一直沿用到清朝。
1.州
2.在秦朝时,全国划分为36个州,后来逐渐演变为100多个州。
每个州设刺
史或州牧,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3.郡
4.郡是比州更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也由最初的100多个逐渐增加到
后来的几百个。
每个郡设太守或刺史,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5.县
6.县是比郡更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最多。
每个县设县令或知县,为
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7.乡
8.乡是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也最多。
每个乡设乡长,为一乡的最高
行政长官。
二、官僚制度
在古代中国,地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都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各级地方官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或其他选拔方式获得资格,然后由中央政府任命。
地方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到期后根据表现进行升迁或调任。
1.知府
2.知府是府一级的地方长官,负责管理府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知府
一般由中央官员担任,或由皇帝特旨任命。
3.知县
4.知县是县一级的地方长官,负责管理县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知县
一般也由中央官员担任。
5.县丞
6.县丞是知县的副手,协助知县处理县内的各项事务。
县丞一般由举人或贡
生担任。
7.主簿
8.主簿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文职官员,负责处理文书、档案和财务等事务。
主
簿一般由举人或贡生担任。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趋势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趋势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古代中国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规范
古代中国建国初期,百姓自行组成乡里村社,根据宗法制度,由家长统一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如土地纠纷、民间矛盾等。
这种制度被称为“乡制”,是早期地方行政的重要形式。
之后,中央政府出现了官僚制度,采用巡视制度和六卿制度等方式,对各地方进行治理和管理。
2. 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北宋时期兴起了“州、县、乡、村”四级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地方上得到较好的实施。
到了南宋时期,地方政府进一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施“产品出产及价格管理制度”,通过商品流通来调节经济发展。
此外,地方政府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任免制度和官员考核制度,保证了地方行政的良好运作。
3. 现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建立
清朝后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此时造就出现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地方行政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县级以下领导同级负责制,实现了地方领
导机构的民主化,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
4. 当前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趋势
当前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正在向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已经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转向了经济管理,并且地方政府与各企业、社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总体而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趋势体现了一个从封建时代到现代国家的转变历程,也体现了中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地方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对地方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制度安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政府需要有效地管理和治理各个地方。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权分裂并处于不断的战乱状态。
为了稳定局势、统一政权,各个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地方行政制度。
国家的首都设立郡县,进行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
这种制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立县,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地方政权的管理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汉朝时期,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汉朝设立了更多的郡县,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丞相、太尉等中央行政职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指导和控制。
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职能也逐渐扩大,除了管理行政事务外,还包括经济和民生事务的管理。
隋唐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唐朝时期,坊制成为地方政权的主要组织形式。
坊制是指将城市按照一定的规模划分为坊,每个坊设立坊官,负责管理和治理坊内的事务。
随着坊制的实施,地方政权的管理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设立了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进一步细化了地方政权的管理。
这一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逐渐规范化,为后来的元明清三代奠定了基础。
元代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了行省制。
行省是指将全国划分为几个行省,每个行省设立都察院,负责管理和监督行省内的事务。
行省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为后来明朝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三⼤地⽅⾏政制度中国古代三⼤地⽅⾏政制度
⽐较点分封制郡县制⾏省制
不同点盛⾏的
时代
奴⾪社会的⾏政制度,
盛⾏于西周
⼏乎盛⾏于整个封建
时代
确⽴并盛⾏于元朝
和中央
政府的
关系不
同
诸侯国相对独⽴于中央
政府,并且权⼒和地位
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下属的地
⽅⾏政机构,郡县的
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
免
⾏省只是中央最⾼
⾏政机关---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其⾏
政长官直接对中书
省负责
作⽤和
影响不
同
在⼀定时期对巩固疆域
产⽣了积极的作⽤,但
长期以来其残余势⼒破
坏了国家的统⼀和社会
的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
了国家的统⼀,⽽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积极作⽤愈益明显
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政制度
2.⽬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结果都在⼀定时期内产⽣过积极作⽤
每周两⼩时,坐在家⾥请名师-----⾼考历史远程视频教学,容量⼤,题型新,紧贴⾼考,⾯对⾯互动,事半功倍提分快。
适合全国各地学⽣。
免除晚间补课路途奔波的⾟劳,尤其⼥⽣可以避免晚间路途安全的担忧,家长当场监督学习。
流程:1。
QQ或电话报名,获取软件、账号、密码,免费试听2⼩时。
2。
缴费、预约上课时间(每天晚19:00—21:00,任意选)。
联系:QQ:714352922 TEL:130********(上课期间不接电话,先信息联系)。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特点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的“变形记”呢。
最开始的分封制啊,就像是老祖宗撒种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就像一个个小诸侯王国的“土皇帝”。
那时候的天子可能就想,我把这些地分给你们,你们就像我的小弟一样,帮我守着这大片江山。
可是呢,这些诸侯就像调皮的孩子,慢慢长大就不听话了,一个个发展自己的势力,结果就乱成一锅粥了,这分封制就有点像散养的小动物,最后跑得没了踪影。
后来秦朝搞郡县制,就像是把这些乱跑的小动物都关进了笼子里。
郡守和县令就像一个个小管家,直接由中央任命,这下中央就像一个大老板,把地方管得死死的。
这郡县制啊,就像整齐排列的小方块,规规矩矩地待在那里,让国家的管理变得有条有理。
再往后到了汉朝,郡国并行制就像一场奇特的“实验”。
一边是郡县制这个乖孩子,一边是封国这个有点野的孩子。
这就好比把温顺的小绵羊和调皮的小猴子放在一起养,结果封国时不时就搞出点动静,像个调皮捣蛋的家伙总想跳出规则,搞得汉朝前期有点头疼。
唐朝的道制呢,就像是在地图上画了几条线,把地方分成几个大块。
道的长官就像在这些大块地盘上巡视的超级管理员。
不过这道制有点像初出茅庐的新手,一开始还不太成熟,到后来权力也慢慢变得有点膨胀了。
宋朝的路制又有了新花样,各路的官员就像分工明确的小团队。
有管军事的,有管民政的,有管财政的,就像一个小机器里不同的零件,各司其职。
但是呢,这也有点像几个人拉一辆车,有时候协调不好就有点小麻烦。
元朝的行省制可就像一个超级大变革。
行省就像一个个大的分区,这个制度就像给国家穿上了一件合身的衣服。
行省的权力很大,但是又被中央紧紧地牵着,就像一头强壮的牛,力气很大,但是缰绳在主人手里。
行省制就这么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朝代,一直到明清还在不断完善。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有时候像坐过山车,起起伏伏,有时候又像在迷宫里探索,不断寻找最适合国家管理的道路,真是充满了无限的趣味和智慧呢。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那可是一直在变啊!就像人成长一样,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
比如说秦朝的郡县制,不就像给国家这个大肌体搭建了坚实的骨架嘛!
2. 你想想,从汉朝开始,地方行政制度又有了新变化,那多有意思呀!像郡国并行制,不就如同两条腿走路,各有各的作用嘛!
3. 哎呀呀,到了元朝,行省制度出现啦!这可真是个大变革呀,就好像给国家的管理来了一次大升级!比如行省的划分,那可真是精心设计的呀!
4.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不就是一部精彩的大戏嘛!像唐朝的道州县三级制,不就是戏里的精彩一幕嘛,有着独特的魅力呢!
5. 你看呀,每一次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不都像是给历史这辆车换了个新零件嘛!比如宋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制,对国家的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呢!
6. 哇塞,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真的很神奇呢!就如同一个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
像明朝的三司制度,不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宝贝嘛!
7.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呀,那是不断发展的呀!这不就和我们成长一样嘛,总会越来越好的。
比如清朝的督抚制度,那也是顺应时代的呀!
8. 嘿,你说这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多有趣呀!就像一场冒险,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
像隋朝的州县二级制,不就是冒险中的一个亮点嘛!
9.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那绝对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呀!每一种制度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比如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那也是有着独特意义的呀!
10. 总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丰富多彩的,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光芒呀!我们要好好去感受它的魅力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这种情况在宋、明两朝尤为突出。
3、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
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与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等)2.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它与以前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⑧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时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
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三)重点问题延展1.古代重要税制的社会意义(略)(l)租庸调制的社会意义。
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
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
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纳庸代役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同时,也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②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是改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的结果。
(2)两税法实行的社会意义。
①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苛捐杂税的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②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③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两税法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人。
(3)一条鞭法的社会意义。
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人亩”制,简化了赋税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4)“摊丁入亩”的社会意义。
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标准。
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田租、人头税等);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3.比较分析几种赋税制度(略)①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②编户制度与摊丁入亩的比较4.封建社会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汉初的轻徭薄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唐初的轻徭薄赋、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唐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学生容易忽略轻徭薄赋和土地政策。
)5.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当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这从政治上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体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根本的经济利益。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将会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②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人法治轨道,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一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④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
这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集中反映,也是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的具体体现。
.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略)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仍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
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证。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的标准:人口数、农产品的产量超过北方;南方持久、稳定地占据优势;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成为新的财税支柱来源。
(三)重点问题延展1.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2.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疆域扩大、社会安定,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
②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强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