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学大纲整理版
《教育学》纲要
《教育学》纲要《教育学》的体系是围绕12123来展开的。
“1”是指什么是教育的概念;“2”指教育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规律是前面两条基本规律的派生规律,并最终体现在教育目的的构成上;“1”是指教育目的;“2”是指教育活动开展的两个载体:课程和学制;“3”是指实施教育的三大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宏观);学校教育的三个方面:教学、教育和管理(中观),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微观)。
首先介绍什么是教育,接下来介绍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再往下就是围绕教育目的,讨论实现教育目的的两大载体——学制和课程,之后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织成部分,最后,实现全面教育的途径(教学、课外教育、班级管理),包括教育科研。
初级研修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课程、教学和德育。
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
(我国古代(唐孔颖达和宋朱熹)的课程是教学范围和进程;在欧、美国家,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含有“跑马道”的意思,用于解释课程就是引导年轻一代,经过学习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课程的定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和进程的安排。
包含着课内课外,包含着教学及其它方面的内容,只要学生在学校学习都是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
如语文、数学等课程。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也可以说,社会、知识及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教育学考试大纲电子版
教育学考试大纲电子版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科学。
它涵盖了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组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本大纲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框架,以便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二、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1. 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2. 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启蒙时代的教育改革- 19世纪教育学的兴起-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3. 当代教育学的流派- 行为主义教育学- 认知主义教育学- 建构主义教育学- 人本主义教育学三、教育的功能与目的1. 教育的社会功能- 社会化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2.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个体发展- 个体自我实现3. 教育目的的类型- 工具主义教育目的 -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四、教育过程与方法1. 教育过程的阶段- 预备阶段- 教学阶段- 评价阶段2.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合作学习- 项目式学习3.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五、教育组织与管理1. 教育组织结构- 学校组织- 教育行政部门2. 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目标管理- 过程管理- 质量管理3.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法规的作用与影响六、教育评价与研究方法1. 教育评价的目的与类型-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2. 教育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 测试法- 访谈法3. 教育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混合方法研究七、教育技术与创新1. 教育技术的发展- 传统教学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2. 创新教育模式- 远程教育- 翻转课堂- 个性化学习3. 教育技术的未来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八、教育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教育伦理的原则- 尊重学生- 公正性- 诚信性2. 教育中的法律问题- 学生权利- 教师责任- 教育公平3. 教育改革与法律支持- 教育改革的法律框架- 法律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与制约九、教育的国际视野1. 国际教育比较-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 国际教育标准与评估2. 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国际化- 跨文化交流与教育3.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国际教育项目- 教育援助与发展十、结语教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本大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帮助学习者理解教育学的广泛主题和关键概念。
《教育学》提纲范文
《教育学》提纲范文
一、引言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
2.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3.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历程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过程
2.教育目标
3.教育主体
四、教育学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
2.现代的教学方法
3.探索性的教学方法
五、教育学的教育管理
1.教育规划
2.教育评估
3.教育政策
六、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1.教师教育
2.学生发展
3.教育创新
七、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教育制度
3.教育学习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结语
1.对教育学的总结和展望
2.教育学的意义和使命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探究人类教育活动本质、目的和方法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使人类教育
活动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教育学
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在现代社会,教育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育学
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
意义。
因此,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教育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实践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敬请期待。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一、考试大纲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等。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社会背景等。
3. 教育与人的关系:包括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等。
4.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制定原则、培养目标的含义和特点等。
5.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等。
6. 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
7. 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角色和素质、学生的角色和权利等。
8.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教育研究的概念、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等。
二、重点整理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教育学的基础,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需要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及教育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教育与人的关系:需要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4.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这是制定教育政策和实践的重要依据,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5. 教育制度:需要理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6. 教育实践:这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7. 教师与学生:需要理解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以及学生的权利和角色。
8. 教育研究方法:这是进行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需要掌握教育研究的概念和方法。
2024教育学统考大纲
2024教育学统考大纲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标;2.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3.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包括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二、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的方法问题;3.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代表性学说,包括实用主义、进化主义、人本主义、启发主义等。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教育咨询等。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课程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3.教学理论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等。
五、教育行政与管理的基本理论1.教育行政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行政与管理的定义,教育行政与管理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行政与管理的主要理论,包括管理学理论、决策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3.教育行政与管理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包括学校管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监督和评价等。
六、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定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理论等;3.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包括教育公平、教育社会化、教育体系与社会变迁等。
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整理版)
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整理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幼儿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研究,学生将熟悉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
2. 课程目标- 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幼儿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心理发展、幼儿教育方法和技巧等;- 培养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使其具备科学而人文的教育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活动。
3. 教学内容3.1 幼儿教育学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学的定义和目标- 幼儿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3.2 幼儿教育方法和技巧- 幼儿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幼儿教育中的教学技巧-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3.3 幼儿教育实践-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教育资源和环境创设- 幼儿教育实践案例分析4.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幼儿教育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考核方式-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笔试。
- 实践报告:撰写一份详细的幼儿教育实践报告。
- 期末项目:设计并实施一次幼儿教育活动。
6. 参考教材- 《幼儿教育学导论》叶志英、张力主编- 《幼儿教育心理学》刘霄主编- 《幼儿教师教育学》张力、王强编著以上为《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整理版)》的简要内容。
具体的教学进度和详细要求将在课程开始后由教师进行介绍和安排。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教学大纲完整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原理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是教育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一、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教育学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力层面包括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育实践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等;素养层面包括教育情怀、教育伦理和教育责任感等。
2. 课程设置:明确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安排。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设置应包括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选修课程。
3. 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评价:明确教育学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教育学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二、教育学教学大纲的作用教育学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1. 指导教学:教育学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明确了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思路。
2. 促进学习:教育学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纲要和目标,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提高教育素质:教育学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教育伦理,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育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第一篇: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学的基础概念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学的定义1.2 教育学的特点1.3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1 古代教育思想2.2 现代教育思想2.3 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3.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1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3.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3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第二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的本质和目标1.1 教育的本质1.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3 教育的批判性和开放性2. 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2.1 教育的社会作用2.2 教育的个人作用2.3 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3.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3.1 教育学的目的论3.2 教育学的过程论3.3 教育学的方法论第二篇:教育目标与课程设计第三章:教育目标的设定1. 教育目标的概念和特点1.1 教育目标的定义1.2 教育目标的特点1.3 教育目标的分类2. 教育目标的设定原则2.1 合理性原则2.2 可操作性原则2.3 可测量性原则3. 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评价3.1 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3.2 教育目标的评价方法3.3 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更新第四章: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1.1 课程设计的定义1.2 课程设计的原则1.3 课程设计的要素2. 课程设计的过程与方法2.1 课程设计的过程2.2 课程设计的方法2.3 课程设计的实施与评价3.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3.1 跨学科课程设计3.2 素质教育课程设计3.3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五章: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1. 教学理论的定义和特点1.1 教学理论的定义1.2 教学理论的特点1.3 教学理论的科学性2. 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2.1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2 构造主义教学理论2.3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3. 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3.1 多元智能理论3.2 脑科学与教学3.3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第六章: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 教学方法的基本分类1.1 教学方法的定义1.2 教学方法的分类1.3 教学方法的特点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原则2.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2 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3.1 科技教育与教学方法创新3.2 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3.3 教学方法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第四篇:教育管理与评价第七章: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管理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管理的定义1.2 教育管理的特点1.3 教育管理的目标2. 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2.1 教育管理的层次结构2.2 教育管理的职能和任务2.3 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3. 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3.1 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配置3.2 教育管理与组织机构3.3 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第八章: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1.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评价的定义1.2 教育评价的特点1.3 教育评价的目的2. 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方法2.1 教育评价的分类2.2 教育评价的方法2.3 教育评价的质量标准3. 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发展3.1 教育评价的改革背景3.2 教育评价的改革措施3.3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结语通过对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的综合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大纲(考核要求整理版)
绪论1,识记:教育学概念2,识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3,识记:教育学的创立标志4,领会: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5,领会: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6,领会: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识记:教育的定义2,识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概念的含义3,领会:教育发展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征4,领会:现代教育的特征第二章学校1,识记:学校的定义2,领会:学校制度的发展;学校的公益性特点3,识记:学校文化的概念4,领会:学校的制度文化队学生的发展的影响5,识记: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我国中小学广利的基本内容6,领会: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时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国家队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7,领会: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第三章学生1,识记: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2,领会:不同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3,识记: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4,识记: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5,领会: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6,领会: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第四章教师1,识记:教师概念的含义;教师地位的含义;2,领会: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3,识记:教师资格分类;教师资格条件;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教师培训的含义;教师考核的含义;4,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第五章教育目的1,识记:教育母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确定教育目的一句2,领会:不同的教育目的论3,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4,识记:我姑哦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5,领会:见过后教育母的表述的历史回顾;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识记:德育的概念2,领会:德育的功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3,识记:智育的概念4,领会:智育的功能;中小学智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5,识记:体育的概念6,领会:体育的功能;中小学体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7,识记:美育的概念8,领会:美育的功能;中小学美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第七章课程1,识记:课程的概念2,领会: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3,领会:定义课程有那几个基本关系4,识记: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个层次5,领会: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6,识记: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那几个层次7,领会: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第八章教学(上)1,识记:教学的定义2,识记:教学的任务3,领会:教学活动的本质4,识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分分类5,识记:教学原则的概念6,识记: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7,领会:贯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8,识记: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9,识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0,领会: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11,领会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第九章教学(下)1,识记: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概念的含义2,领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方法应遵循的要求3,识记: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4,领会: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5,领会: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6,识记:教学工作的实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7,领会: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事应遵循哪些要求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1,识记:学生集体的概念2,领会: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如何建议一个良好的班集体3,识记:班级的概念4,领会:班级组织的结构5,领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第十一章学校咨询与辅导1,识记:学校及其其他教育机构举办主题的类型及其内涵;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2,领会: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3,识记:咨询的目标与原则;主要咨询方法4,领会: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第十二章教育检测与评价1,识记: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2,领会:良好测验的便准是什么3,识记: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4,识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5,领会: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6,领会: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第十三章教育法制1,领会:教育的国家化合教育法产生的关系;西方过埃及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层次2,识记: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3,领会:学校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4,识记: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极其责任形式5,识记:学校事故的定义6,领会: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学校事故分类标准,学校事故的分类7,识记:法律救济的定义;教师申述制度;学生申诉制度8,领会:提起学生申述制度的条件。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知识整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侠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4.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有层次结构的、按年级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典型代表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7.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并提出“泛智教育”10.从一门标准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11.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1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科学的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促进民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
教育学内容大纲
第一章教育得概念第一节教育得质得规定性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她得社会职能,就就是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得成长。
教育就是人类社会所特有得一种现象,动物界就是一种本能活动,就是一种程序化了得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得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得观察、思维与感受得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得目得在于发展人得一切天赋力量与能力。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得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教育就就是把人类积累得生产斗争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得智慧、才能与品德,使她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得人。
教育得任务就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得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得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得基本点,即把教育瞧作就是培养人得活动。
这就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得根本特征,使教育得质得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得基本要素构成教育得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措施。
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目得性就是教育活动得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就是教育得对象,就是学习得主体,也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就是实现教育目得所采取得办法,包括教育得内容与手段。
教育得内容就是根据教育教育目得,经过选择与加工得影响物。
教育手段就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得方式与方法。
第三节教育得历史形态一、原始得教育形态——瞧书二、古代得学校教育形态1、奴隶社会得教育剩余产品与文化科学得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得工作人员与专门教育机构得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得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得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得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得斯巴达与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2、封建社会得教育封建社会得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得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教育对象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 岁)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1、胎儿学校2、托儿所3、幼儿园4、托儿园所一体化5、幼儿班6、儿童福利院7、SOS 国际儿童村8、家庭教育三、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幼儿游戏和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学前教育思想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士多德著有《政治学》《伦理学》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世界图解》等4、卢梭著有《爱弥儿》5、裴斯泰洛齐著有《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母亲读物》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福禄培尔著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
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
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著有《我的教育信条》等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著有《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法》《蒙台梭利手册》《儿童的秘密》等等,创办了儿童之家一方面蒙台梭利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了儿童心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另一方面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其次,教师要为儿童创设环境。
再次,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活动。
最后,要重视儿童的“自动教育” 。
(完整版)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
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131)●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第二章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5.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论述)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一)教育与人的发展1.教育与生理发展(1)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教育与心理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三)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广义的自我教育方面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人的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强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七章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论述)(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2024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
2024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引言: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拥有优秀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专业人才,教育部精心制定了2024年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旨在全面提升教育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1.1教育学的概念和特点1.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3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演进与发展二、教育心理学2.1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2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2.3个体差异与学习困难2.4心理健康与学生发展指导2.5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教育社会学3.1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3.2社会结构与教育3.3学校与社会的关系3.4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变革与发展3.5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四、教育管理与领导4.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2学校领导与教育管理4.3教育管理理论与模式4.4教育管理的组织与实施4.5教育管理评估与改进五、课程与教学论5.1课程的概念和分类5.2课程编制与评价5.3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5.4教学方法与策略5.5教学设计与创新六、教育评价与测量6.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6.2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式6.3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4教育评价与测量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6.5教育评价与测量的质量保障七、教育技术与信息化7.1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7.2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7.3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7.4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7.5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的管理与评价八、教育法律与政策8.1教育法律制度与政策体系8.2教育法律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内容8.3教育法律与政策的解读与适用8.4教育法律与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8.5教育法律与政策的监督与改进结语:本大纲旨在培养具备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专业人才,使其能够适应和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为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注:本大纲仅为示例,不代表真实的2024年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24(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29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2、人力资本理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四节教育与文化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性P38(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P39●校园文化的构成:(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3)学校精神文化(4)学校各种亚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P40—4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53(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P54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P55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P57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第四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P59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P61(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65(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P67(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P67—70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P70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P70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学生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3●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76(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教师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P78(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P79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79—80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88(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91—921234(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设计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P92(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96(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l.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l.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育的概念与类别2.教育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两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3.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