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管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习管理学
管理学是典型的既具有科学性、又饱含艺术性的学科。同数学和经济学一样,管理学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的规范和日趋严谨体系的学科,其知识更能有效地指导管理者的实务,其思维方式会增进大家对社会和生活更多的理解。前提是,将你有限的个人资源投入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术和由这些所构成的思想体系中去。
现在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不仅仅是业务技术过硬的单一型人才,而且是要兼备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校中无论你学习什么,将来从事怎样的管理工作(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内容相差很大),需要掌握的是一种管理的理念,一种思维的方式,这种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会使你受益终生。因为管理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所谓“一通百通”,所以当你做起管理工作的时候便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因此,学习管理主要是学习和训练一种思维方式。管理者与从事其他专业工作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于思维方式,也就是像个管理者(职业经理人)那样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像数学家或是家庭主妇那样。例如:看到非洲人没有穿鞋,社会学家会说:这个地方这么穷,政治、经济有问题;历史学家会去研究:他们为什么不穿,有什么历史原因或典故自然地理学者可能会去研究这个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而管理者会说:看看他们有没有需求,如果有,那将是个大的市场。因而管理者通过调查、分析,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很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尽管目前这个市场对鞋类的需求为零)。
思维方式对企业家来说尤其重要,这是由管理的特点所要求的。管理是科学加艺术,从科学的角度说,管理有规律可循;从艺术的角度说,管理又没有现成的药方可以简单地“照方吃药”,可以照抄照搬,企业家必须自己创造。而为了自己能够创造更多地获得成功的机会,最重要的保证就是自己思维方式要正确,思路要清晰,“思路决定出路”。所以,大企业家往往是思想家。
德鲁克:一个理解管理学但不具备种种管理技巧和管理工具的最低能力的管理者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甚至是第一流的管理者。然而,一个只知道管理技巧和管理手段,却不理解管理学基本思想的人,并不是一个管理者,他做得最好也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人员。
西蒙:管理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因此,优秀的管理者能够同时做到两点:第一,他能灵活地应用相对合适和简捷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第二,这些方法不至于给他的思考能力强加上无法负责的重任,或者破坏他对经验常识的良好感觉。
斯蒂芬·P·罗宾斯曾经告诫读者,不要指望仅从一门管理课程中就能学会如何做管理者。
由于课程内容的“浩繁”和有关理论的抽象性,对于对管理活动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该课程的学习有相当大的难度。下面对如何学好《管理学》这门课程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仅供同学们参考。
对刚刚接触管理学的人,重要的是了解管理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要点有:
一、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各章、节、目的基本内容、重点与要点
我们的教学和考试均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无论从学习知识、还是从考试这个角度来讲,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点与重点,都是必要的、基础性的。
阅读教材时,应当先弄清楚教材的结构体系、各章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对该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既要通读全部内容,又要抓住要点和重点。学习管理学时,可以借鉴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方式。
首先对教材进行“泛读”,以便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章节结构和主要内容。所谓“纲举目张”。先进行“框架式”的学习。对任何问题,要先着眼于“宏观”的把握,把问题或理论的大的框架搞清楚。这就像一个“老外”(不管是外地人还是外国人)第一次到北京,首先应该买一张北京市交通图,搞清市中心在哪里,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是怎样分布的,这样就不会到二环路之外去找天安门广场。对总体缺乏“宏
观”的把握能力,一味在细节上纠缠不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任何一门成熟学科都有其内在的、特殊的逻辑线条。这种逻辑线条犹如一根“主线”,将这一学科的各个内容有机地联结为一个整体。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这一逻辑线条,将大大促进同学们对各章节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融会贯通、提纲挈领,把握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功倍的效果。也有助于大家更深刻地认识该学科内在规律和底蕴。管理学各章节也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详见下面的说明),理解和掌握这条“主线”,就能牵住“牛鼻子”。
大家要看“前言”部分,它对教材的体系和结构有“交待”。每一章的开头部分也要看。
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各章节虽有先后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但对具体内容的学习,同学们不要像学习高等数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严格按教材顺序从前向后学,逐个“地堡”、“山头”进行攻坚战——前面的知识(如微分)没有理解和掌握,后面的知识(如积分)就无法学习。例如,管理的4个基本职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与联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但在“计划职能”这一部分,已涉及到其它职能的有关概念与知识(尽管还没有具体介绍),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计划职能”的理解。反过来,如果对“计划职能”这一章没有理解好,照样可以学习“组织职能”的内容。如果我们一段一段地看书,一点一点地抠字眼,只会感到茫然,犹如一个迷失在大森林中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次,在“泛读”的基础上,对各知识点、重点内容和主要内容进行“精读”。对与管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知识点一定要学得扎实、牢靠、准确,当然不要求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强调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最后,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要做到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应当将有关内容、知识点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以上过程可以用“整、分、合”来描述。整: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篇、章、节)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分:掌握要点(基本概念、原理等)和重点;合:由点及面,反过来重新梳理全书(篇、章、节)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在听课时,同样要听清逻辑关系与框架结构,然后把握住相关的内容要点。
例如,贯穿全书的“主线”是“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材第二章使用了另一个相关概念:管理链,更准确地描述这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管理活动存在5个基本要素:管理的主体(管理者与管理部门)、客体/对象(资源)、目的、职能与方法、环境(或条件)等。其它篇章是按这些要素展开的,唯一例外的是第四篇(发展篇)。第四篇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由于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管理学,难以把握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很好地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来指导管理实践。如果能把握这条“主线”,就比较容易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结构与内容。
又如,在“计划职能”这一章中,基本体系结构是:计划职能的概念(名词与动词的计划)及其重要性→计划(作为名词)的类型→计划工作(作为动词的计划)的基本过程与步骤→计划工作的主要方法。
再如,“计划的类型”这一节中,首先要把握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如时间跨度),以此标准分类的结果是什么(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其次是对相关概念(什么是长期、中期或短期计划)的理解,还可能要了解或掌握此类计划的用途/制定者/特点是什么,彼此之间有何逻辑关系或内在联系,等等这些知识点。
还有,作为本课程的主体,是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及贯穿于其中的核心问题——管理决策。这几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
二、阅读有关的书籍、报刊文章
要理论联系实际,能熟练运用有关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在用字上下功夫。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人类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是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