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方法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研究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相关研究综述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相关研究综述

经济管理113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相关研究综述王秋霞 威海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行摘要:关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国外的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兴起,在本世纪初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中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浅述了国内外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的几点展望。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0-0113-01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由Alchian(1969)、Williamson(1975)提出,“内部资本市场具有监督、激励优势,能集中企业所有现金流,部门竞争,流向高收益项目,高效率配置”。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性理论。

该市场主要存在企业内部,导致资源配置通常不能完全遵循市场规则,且必须服从企业战略规划,即服从集团或者母公司的安排。

试问这种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性如何?众多学者进行了不同层面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但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本文试图对各类观点进行梳理,并提出几点展望。

一、国外研究综述(一)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著名学者Alchian(1969)对通用电气进行研究,发现内部投资资金市场竞争性非常高且以很快速度使市场出清,使得借贷双方的信息有效程度高于一般外部市场。

Chang 和Hong(2000)证实集团的各子公司通过共享集团的财务资源和无形资源,可以将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广泛利用,可形成协同效应。

Khanna 和Yafeh(2007)认为因资本市场不够完备且可能受到信息等问题的困扰,运用内部资本市场和多元化来降低风险比依靠外部资本市场更加有效,且市场制度越不发达,多元化企业集团便会越普遍。

(二)内部资本市场无效论尽管内部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但是众多研究表明多元化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无效的,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对企业价值造成损害。

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企业集团治理是指控制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母公司或集团公司中的所有股权的内部相关方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确保集团公司的各公司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协调。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集团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具有规模经济、风险分散和协同发展等优势。

然而,企业集团中存在的企业关联交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能会限制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影响各公司主体的资金配置效率和效益。

因此,研究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企业集团治理的特点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基本运作机制是什么?2. 企业集团治理如何影响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3. 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机制是什么?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实证检验和财务模型分析等方法,具体思路为:1. 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企业集团治理、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建立起相关理论框架。

2. 实证检验企业集团治理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选取典型企业集团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

3. 基于模型分析,研究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机制,包括合理的治理结构、有效的内部信息披露和激励制度等。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分析企业集团治理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机制。

2. 提出企业集团治理优化的对策与建议,从制度和实践两方面探索提高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途径。

3. 为企业集团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投资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问题研究摘要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由一个或多个雄厚的大企业,以母公司为主体,将资本在企业内部流动与配置的市场,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天然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以资本联结为主要纽带的多个企业,通过合理的信息获取手段和激励约束制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

本位概述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机制以及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现状,关注的是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集团运行的影响。

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实际角度出发,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基本思路构建文章的主题思想。

发挥企业集团分权管理模式的有点,探讨其在投资问题上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认识到仅依靠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也不是完美的方式,而要结合企业实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运作模式Research on operational issues conglomerateinternal capital marketsAbstractEnterprise Group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by one or more large corporations to the parent company as the main flow of capital in the internal market and configuration , the us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natural advantage for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capital to pursue business interests maximum technology . Capital as the main link to link multipl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obtained through legitimate means and incentive system ,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and investment risks. Standard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conglomerat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s business within the Group , is concerned that the impact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business group running .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departure of Enterprise Group , to identify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propose measures to build the basic idea of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 Enterprise Group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mode to play a little bit , to explore its existence on investment issues , " principal - agent" problem , recognizing that only rely on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fund allocation is not the perfect way to combine business and actually find the most suitable capital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Keywords:business group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peration mo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1 绪论 .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 (2)2.1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 (2)2.2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特点 (3)2.3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构成 (3)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3.1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现状 (5)3.2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6)3.2.1非相关多元化导致总部无法有效自理所获信息 (6)3.2.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运行问题 (7)3.2.3 企业集团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7)3.2.4 资金分配方面母公司采取非正常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分配资本 (7)3.2.5 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相关的外部法律法规不完善 (8)4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对策 (8)4.1转变财务公司发展模式 (8)4.2 制定合理的内部价格核算体系 (8)4.3领导整体上市 (9)4.4 变革组织结构层级减少 (9)4.5完善外部资本市场 (10)4.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0)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我国的改革重点。

【案例会诊】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上)

【案例会诊】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上)

【案例会诊】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上)2020年03月24日要】面对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我国企业集团利用内部资本市场来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

但内部资本市场【摘要】存在无效现象,如导致过度投资、交叉补贴等。

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有效,学术界尚无定论。

文章选择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活跃的大型多元化系族企业——海航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多样;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缓解海航集团成员企业的融资约束;海航集团整体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有效,但效率较低;财务公司、集团战略、多元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结合案例分析,文章提出对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化建议,并得出对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运行机制,海航集团【关键词】一、引言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CapitalMarket,ICM)是指在M型联合大企业内部具有不同投资机会的成员单位围绕内部资金进行竞争的市场[1]。

我国企业集团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

但实际运作中也存在跨部门补贴、过度投资、寻租行为等失效现象。

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有效,学术界尚无定论。

本文选择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活跃的大型多元化系族企业海航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提出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化建议,得出可供民营企业集团借鉴的经验。

二、文献归纳随着集团化、多元化模式的广泛运用,内部资本市场成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研究、实证检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形成较多研究成果。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归纳:(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学术界对内部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借鉴Peyeretal.[2]的观点,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存在于M型联合大企业或H型控股集团中,集团总部或母公司通过资金内部借贷、资产转移等手段,将所有资本聚集在一起并配置到各个成员企业的资本运作平台。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

通过对比分析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影响,发现内部资
本市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集团整体价值,并且这种价值提升作用在多元
化企业集团中更为明显。
03
内部资本市场的风险与挑战
分析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
,并探讨如何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等方式应对这些挑战。
研究结论与启示
市场环境
企业集团所处的市场环境对其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具 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为企业集团提供公平 竞争的平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进而提 高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01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 效性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案例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企 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内部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企业集团重 要的战略资源和管理工具。
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
01
02
03
直接融资模式
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之 间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进行 资本配置和运作,如内部 贷款、股权投资等。
间接融资模式
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之 间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间接 融资,如委托贷款、信托 贷款等。
内部资本市场信息共享与决策效率
总结词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信息共享与决策 效率高,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 需求。
VS
详细描述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通过信息共享平台 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 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决策效率和响应速 度,更好地满足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内部资本市场风险管理效率
响。
研究内容与方法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资本配置是资源配置的核心。

对于资本配置,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一般是股票、债券市场或银行信贷市场等外部资本市场,而忽视了另一类市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

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兼并、收购行为发生,企业集团涌现以及多元化浪潮,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起步较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推动企业集团组建,上市公司中企业集团大量涌现。

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建设初期,上市公司多以分拆上市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形成复杂的母子公司结构,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大量的关联交易行为,形成了相关的内部资本市场。

此外,近十多年来,我国出现大量系族企业,使得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更加普遍。

我国对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结论也是各不一致,理论界存在着“有效论”和“无效论”之争,实践界也处在摸索求证的阶段。

那么,内部资本市场究竟有没有效率?在什么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有效,什么情况下无效?如果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对其改进?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研究解决,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引入内部化理论、委托代理、融资优序等理论的核心思想,立足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环境,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具体的说,本文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与制度背景分析,在对内部资本市场概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在我国产生的条件、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

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采用Jeffrey Wurgler分析方法、Q敏感性分析方法和现金流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2008年我国民营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进一步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充分证据,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

硕士论文--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效率实证研究

硕士论文--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效率实证研究
用。
但是目前为止,关于国内企业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并不足够完 善和深入。具体而言,已有相关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 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滞后,定量研究则更少。(2)在某种程度上忽 视了企业集团的政治属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行为在较大程度上 受到国家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集团总部及 其成员企业的经济行为是相对自主的,较难直接受到政府影响。但处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政府在较大程度上控制着具有国有产权属性的国有企业 集团总部及其成员企业的各种行为。正是由于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产权未明晰的 缺陷,如产权主体的多层次性、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不相匹配,及其肩负的经济 与政治等重大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目标以及企业家,进而在不同 程度上促进或阻碍着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与发展。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选 择了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店两个行业板块的国有企业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对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
效性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采用间接法来对国有企业集团内 部资本市场的效率进行研究。基本结论如下:我国商业零售和酒店旅游行业的国 有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与运作较为常见;我国商业零售和旅游酒店两个 行业板块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行为整体上表现出无效
to do
use
of indirect
metho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sidering special conditions of
Chinese stock market.Research proves that behaviors of conducting

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协调效应研究

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协调效应研究

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协调效应研究【摘要】内部资本市场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与以往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多集中于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方法不同,文章侧重于通过分析内部资本市场财务协调效应的理论及其功能从而分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利影响,希望为以后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财务协调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集团的形成,内部资本市场伴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也逐步形成。

ICM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英文缩写,最早是由经济学家Alchian在研究企业集团时提出来的,也是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的代表。

相较于外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具有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等优势。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复杂的组织结构,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财务冲突激烈,财务管理权限上的责权利关系模糊。

财务协调效应的有效发挥可以优化组织结构,协调好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冲突,清楚地划分每个部门成员间的责与权,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制度环境,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外部资本市场上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协调效应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内部资本市场财务协调效应的理论基础(一)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集团的融资活动1.交易成本理论罗纳德·科斯(1937)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并随着对市场的不完美和不完全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并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足性等原因致使交易成本在不完美的市场中普遍存在,推翻了经典经济学理论中的市场是完美而且完全的结论。

在契约的签订过程中,交易双方至少要付出三种基本的交易成本,分别为签约之前为获得双方的有关信息而产生的所谓的搜寻成本;签约过程中因对合约条款进行商讨而产生的谈判成本;签约后交易双方为了保证合约条款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而产生的监督成本。

《2024年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与效率对财务风险传染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与效率对财务风险传染影响研究》范文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与效率对财务风险传染影响研究》篇一摘要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企业的运营环境和商业模式愈发复杂,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篇论文重点研究了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及其效率,以及其对财务风险传染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旨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资本运作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并有效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传染。

一、引言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资金流转的重要场所,其运作方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对财务风险传染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二、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的理论分析1. 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与特点内部资本市场是指在企业内部,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流转,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其特点包括信息传递迅速、决策灵活、资源配置高效等。

2. 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内部投资和内部资金调配等。

企业通过这些方式,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从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战略。

三、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评估与影响1. 评估方法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评估主要通过资本配置效率、资金周转率等指标进行。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2. 影响因素影响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因素包括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层决策、市场环境等。

一个高效的内部资本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治理结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稳定的市场环境。

四、财务风险传染的机制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关系1. 财务风险传染的机制财务风险传染是指企业财务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在企业和市场之间传播,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其传播途径包括行业间、企业间以及国内外市场间的信息传递和资金流动。

2. 内部资本市场与财务风险传染的关系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和效率对财务风险传染有着重要影响。

托宾的Q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均衡机制

托宾的Q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均衡机制

托宾的Q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均衡机制The Tob i n s Q Invest m en t Theory and The Equili bri u m M echan is mof t he Cap italM arket马冀勋M A Ji xun(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天津 300071)[摘 要]传统的企业投资理论一直忽略了资本市场的作用,但是托宾的Q投资理论却把企业与资本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对既有文献的理论脉络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在此基础之上评述了托宾的Q投资理论,并对该理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更深的挖掘与探讨。

文章的最后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阐述了托宾Q理论是如何对资本市场均衡进行评价与验证的。

[关键词]托宾的Q投资理论 资本市场均衡机制 企业投资价值[中图分类号]F830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8)10-0072-06托宾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新的投资理论,该理论的问世,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就是被经济学界称之为托宾的Q投资理论。

(简称托宾Q理论,下同)。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企业投资价值问题的研究放置于资本市场均衡研究的框架体系内,提出一套有关企业投资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涉及了一系列有关企业投资评价的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企业投资价值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资本市场上的证券价格是否可以作为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价值评定依据?客观上是否存在一个确定的值来表现企业的真实价值?托宾Q理论基于以往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企业投资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资本的市场价值发现和价值确定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

一、托宾Q理论与新古典投资理论托宾Q理论从其理论体系而言,是基于新古典投资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的,它的创新在于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分析方法。

托宾指出:新古典派的企业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假定企业经营者目标是使企业的价值、或者说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的。

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

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

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指企业内部的融资和投资活动,通常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股权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和投资的交易活动。

海航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呈现:1、海航航空债券:海航集团旗下的海南航空公司于2013年发行了总额为15亿的非公开发行债券,此后又多次进行了债券发行。

海航集团将海南航空作为金融平台,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并将所募集资金投向海航集团内部。

通过这种方式,海航集团可以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同时实现内部资金的流动。

2、内部股权交易:海航集团旗下多个子公司之间的股权交易,也是内部资本市场的重要形式。

例如,2017年海航旅游集团与海航物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后不久,海航旅游集团通过购买海航物流的股权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双方合作关系。

1、流动性小:内部资本市场中海航集团所涉及的企业均为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交易双方有着相同的母公司,因此交易的流动性相对较小,参与交易的范围有限。

2、信息不对称:由于所交易的企业均属于集团内部,交易双方对对方的信息掌握程度难有显著差距。

同时,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也相对缺乏。

3、价值难以确定: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受到多种限制和约束,因此其交易价格难以确定。

这种不确定性将导致交易双方的谈判难度加大,交易的结论也未必满足最优效果。

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因此,对于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成果的评价,需要基于其有效性的分析。

以下从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与公正性两个方面,对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加以探讨。

1、效率问题:内部资本市场若有效,应能使海航集团所募集的资金得以快速地被使用,从而提高项目的回报率,增加企业整体的价值。

然而,海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中流动性较小,交易价格不确定且难以达成一致,这些限制均反映了其效率方面的不足。

因此,若要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海航集团需采取措施加强信息的透明性,提高外部资金参与的比重等。

2、公正性问题:公正性是一个关乎交易双方利益平衡的问题。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概述: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指跨越多个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机制。

它的存在性和效率性对于集团企业的战略布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整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存在性、效率性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组织实体,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多样的业务关系和经济联系,彼此之间的资源和资金的流动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通过资金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整个集团内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协同的机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分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经营管理的协调与指导等。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和条件:1.资源优化配置需求:企业集团由多个子公司组成,子公司之间具有不同的业务特点和资源配置需求。

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集团公司可以将资源优化配置和调配到最有利于整个集团发展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输出。

2.经济规模效益:企业集团由于规模较大,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促进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规模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资金共享和资源的流动,可以有效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市场竞争压力。

3.风险分散: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集团公司可以将风险集中分散到多个子公司中,降低整个集团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提高整体经营的安全性。

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效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在各个子公司之间平衡资源的供求关系。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整,可以使得资源在整个集团内部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信息传递效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流动。

《2024年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范文

《2024年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范文

《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篇一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一、引言随着企业集团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部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对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利用方式和效果,学术界和实践界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探讨谁真正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并为其高质量的运营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企业集团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

然而,这种利用方式是否真正有利于企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将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企业集团化程度如何影响现金持有量?三、理论框架本文将从企业集团化程度、内部资本市场、现金持有量三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

首先,我们将分析企业集团化程度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探讨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功能,以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研究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以及其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企业财务报表、公开资料等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具体而言,我们将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样本,对其企业集团化程度、内部资本市场和现金持有量进行量化分析,以探讨谁真正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

五、研究结果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企业集团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

在集团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协调各个子公司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优化配置使得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更加高效,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我们也发现,拥有较高集团化程度的企业在现金持有量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这表明,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

然而,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充分利用内部资本市场。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_龚志文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_龚志文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随着20世纪中叶美国企业兼并联合浪潮的出现,阿尔奇安(1969)和威廉姆森(1970)针对M型企业集团的资本配置,首次提出了内部资本市场(ICM)概念,并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围绕资金展开竞争的现象称为“内部资本市场”。

20世纪80年代,格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产权思路为内部资本市场问题的规范经济学分析提供了突破口。

自此,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就成为国外学术界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在成熟市场的背景下,主要针对M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于新兴市场下H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作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进而为推动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特征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ECM),内部资本市场表现出如下特征:1.出资者拥有剩余控制权。

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 (1994)认为ICM与ECM(以银行贷款为例)有本质区别,在内部资本市场,公司总部(出资者)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而在外部资本市场,出资者则不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者。

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集中体现在对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上。

对资产的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导致ICM和ECM在激励、监督、重新配置资产等方面的能力和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

2.资本配置的双重机制。

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是依附于某一特定企业组织模式而存在的,可以说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科层组织设计。

依照科斯的企业理论,资源在外部市场上是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的,而在企业内部则主要凭借权力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方式之所以不同于市场价格机制,是因为这种权力的实施是无法列入合约的。

冯丽霞和杨鲁(2009)在分析不同类型组织载体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将内部资本市场的组织载体界定为中间性组织,并引入中间性组织理论来探讨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契约性质,认为内部资本市场从本质上看是在权威机制和价格机制双重调节下的一组资本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有企业集团是中国特有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到多层次的利益关系。

如何实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高效运转,提高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集团结构、企业治理、内部激励机制等。

因此,从不同的因素入手,对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优化国有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促进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包括:
1. 国有企业集团结构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分析;
2. 企业治理对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分析;
3. 内部激励机制对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分析;
4.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优化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有企业集团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对影响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能够找到影响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并给出可行的优化方案,促进国有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提高国有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效益水平,推动国有经济的发展,并提供经验和参考价值。

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

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

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作者:于生荣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01期摘要:在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企业筹集资金的难度增加,集团企业为获得持续的发展,应该更加注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文章分析了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提高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提出建议,为集团企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治理水平和降低经营风险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一、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随着我国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兴起,集团企业内部高额闲置资金沉淀银行和借入高额短期贷款产生高额财务费用同时存在,有必要在集团企业内部进行资金流互补,集团总部以权威的方式进行资源分配。

同时,拥有控制权的集团总部,把一个子公司(或称为业务单元、战略经济单位SBU)的现金或现金类资产,通过企业内部进行资金调集、配置,以提高集团资金整体运行效率,并控制资金风险,这就形成了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

二、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集聚多条渠道的资本,以企业内部一定的机构作为运行载体,在企业各部门(或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分配,以提高内部资本使用效率,最终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本的有效流动和配置的一种机制。

这种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为:1.内部资本市场的信息比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更完全,它可以使得集团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可以得到调节,可以缓解外部融资的种种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本配置的可靠性;2.内部资本的配置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可以利用资金调配与集中、利率、贷款期限、贴现率等银行的经济杠杆,界定彼此的责任,约束各成员单位,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规避投资项目的披露和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问题,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弥补落后的外部市场的职能。

3.可以利用各个子(分)公司之间存在的现金流动差异,实现内部资本市场的现金互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

《2024年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范文

《2024年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范文

《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篇一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一、引言随着企业集团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部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内部资本市场通过优化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有助于企业实现高效、快速的发展。

然而,关于谁真正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对内部资本市场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企业集团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提供基础。

同时,现金持有作为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关于谁真正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问题,尚无定论。

一些学者认为,高层管理者和控股股东可能利用其特权地位在内部资本市场上获取利益;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小企业和新兴业务部门可能更依赖于内部资本市场来获取资金支持。

三、研究假设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企业集团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使高层管理者和控股股东更容易利用内部资本市场获取利益。

假设二:中小企业和新兴业务部门在集团化企业中更依赖于内部资本市场来获取资金支持,因此它们是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受益者。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某上市公司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

该数据库涵盖了企业的财务数据、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探讨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对内部资本市场利用的影响。

五、实证分析(一)描述性统计通过描述性统计,我们分析了样本企业的集团化程度、现金持有情况以及内部资本市场的利用情况。

结果表明,随着企业集团化程度的提高,现金持有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内部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也相应提高。

(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我们探讨了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对内部资本市场利用的影响。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综合 2010 年第 8 期 ) (中
企业集团在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 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 关系, 是决定资金集中管理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般而言, 在处 理集权和分权关系时, 需要充分考虑和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其一, 应与集团组织架构相匹配。 资金管理集权与分权的程度, 首先依赖于集团组织架构, 而集团组织架构及其变革又取决于企业 集团整体实力。 一般来说, 企业集团实力越强, 可选择的资金控制方 式越多。 实力越弱的企业集团, 变革企业组织架构带来的相对成本 越高, 可选择的资金控制方式越少。 其二, 应以资金合理配置为基本追求。 资金集中管理不应该演 化为对成员单位资金的简单粗暴的 “掠夺”而应该是在集团资金 , 供给总量既定情况下的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资金是否得到了合理 配置,其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资金是否投向了集团内部最有效率 的方面, 从而使得企业集团总体的资金回报率得以最优化。 其三, 应有助于控制集团整体财务风险。 资金集中管理, 不仅 要有助于促进资金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应该有助于控制和降低集 团整体的财务风险。 因此, 必须充分了解集团各成员单位的经营和 财务状况, 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采取适当的资金控制模式, 控制 财务风险, 避免财务风险在集团内部的蔓延。
60
·综合 2010 年第 8 期 ) (中
财务与管理 FINANCE AND MANAGEMENT
由上可见,我国企业集团已具备了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必要的 法规和政策支持。
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基本原则
拨资源。 相应地, 集团内部财务资源调配的灵活度, 在应对不断升 级的行业竞争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内部资本市场的“黑暗面” (Dark side 也日益引起关注。 ) 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 系以及多方利益个体对私人利益的追逐成为影响内部资本配置效 率的重要因素。 例如, Scharfstein and Stein (2000 研究了总部CEO和 ) 分部经理两级代理人的行为对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认为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存在下述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外部投 资者 (股东 与总部CEO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总部CEO与分部经 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应地, 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也将面临上 首先, 内部资本市场的 “多币效应” 加剧了外部投资 述双重代理成本。 者 (股东 与总部CEO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 ) 内部资本市场放松了 不完全外部市场对企业的融资限制, 内部各部门间的资金调拨与配 置, 使得总部CEO能够掌控更多的现金流, 且有了更多从事项目运作 的机会。 (1990 指出, Stulz ) 根据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 总部CEO作 为外部投资者的代理方和内部资本市场的直接经营者, 具有构建自 己的 “企业帝国”扩大私人收益的动机和冲动, 、 这将很可能导致自由 现金流的过度投资问题。 其次, 内部资本市场中的 “挑选优胜者” 效应 ( “活币效应” 将导致分部经理的寻租行为。 ) Scharfstein and Stein (2000 在双重代理模型的框架下, ) 分析了分部经理的寻租行为如何 对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产生影响。 研究指出, 为了提高与总部CEO 的薪酬谈判力, 分部经理具有较强的通过从事非生产性活动, 以谋 “寻租” 动机。 当分部投资机会越差时, 分部经理的寻租 取私人利益的 成本越低, 寻租现象也将越为严重。 为了激励分部经理努力工作, 总 部CEO不得不给予投资机会较差的分部经理一定的补贴。由于公司 CEO自身也是代理人, 对现金流有着个人偏好, 故其将避免以现金的 形式直接给予薪酬补贴, 而是更倾向于在项目预算中提高对这些分 部经理的资本配置, 这样一来, 投资机会较差的分部经理也将获得 较多的资本配置, 从而导致内部资本配置的 “大锅饭” 现象。 如前所述,企业集团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载体。相应 地,国内文献往往在企业集团的框架下研究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 场的相关话题。 在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下, 控股股东、 母公司管理 层以及子公司管理层成为参与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主体, 相 应地,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也将受到控股股东与中 小股东、股东与母公司管理层以及母公司管理层与子公司管理层 等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 国内文献就控股股东的 “掏空” 行为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 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 比如, 杨棉之 (2006 ) 的研究表明, 原本旨在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存在的企业集团内部 资本市场, 部分地被异化为向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 邵军、 刘志远 (2007 运用案例分析法, ) 研究了鸿仪系的内部资本市场效 研究结果表明, 鸿仪系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频繁地进行内部资本 率。 配置, 而内部资本的配置, 并非基于效率原则, 而是服从于控股股东 的 “战略” 需要。 该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 控股股东可能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国内学术界关于母公司管理层以及子公司管理层等层面的代 理成本关注较少、 只有少数文献对这些问题有所涉及, 如邹薇和钱 雪松 (2005 通过构造两层次委托代理模型, ) 强调了外部资本市场 和内部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资本配置扭曲和资本使用 效率低下的关键是外部资本市场运作不完善对企业内部管理者的

《2024年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范文

《2024年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范文

《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篇一谁利用了内部资本市场_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一、引言随着企业集团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部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谁在利用这一市场?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又是什么?本文将探讨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对内部资本市场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内部资本市场是指企业集团内部通过资本运作、资源调配等方式形成的资本市场。

随着企业集团化程度的加深,内部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企业通过集团化运营,将各个子公司、部门等纳入同一管理体系,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实现内部资本的有效运作。

三、谁在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一)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集团是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利用者。

他们通过集团化运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资本的高效运作。

(二)集团公司内部管理者集团公司内部管理者也是内部资本市场的重要利用者。

他们通过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决策权,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和运作。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企业集团化程度与现金持有的影响(一)企业集团化程度的影响企业集团化程度的加深,使得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更为便捷和高效。

集团化运营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集团化运营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源整合机会,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现金持有的影响现金持有是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基础。

充足的现金持有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源整合机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同时,现金持有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五、高质量的内部资本市场利用策略为了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企业需要采取高质量的利用策略。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机制设计研究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机制设计研究
企 业集 团内部资本 市场 的机制设计研 究

胡 忠 良
( 中国人 民大学 经济学院 , 北京 1 0 0 8 7 2 )
【 摘 要 】 内部资本 市场 的运作 主要是通过 一系列的运行机制来完成 的, 运行机制越合理 、 科学 , 配置效率也就 越 高。文章认为 , 在设计企业集 团内部 资本 市场 的运 行机制 时, 集 团总部应根据企 业组 织结 构的特 点来管控 内部资本 市场 , 同时要针对 内部资本市场资金再投资的特 点 , 设计科 学合理 的投资评价方式。此外 , 为 了推 动内部 资本 市场 的持 续发展 , 在进行机制设计 时还必须不断培育和开发其核心能力。 【 关 键 词】 内 部 资本 市场 ; 机制设计; 投资评价 【 中图分类号 】 F 2 7 6 . 6 ; F 2 7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0 2 — 0 1 9 0 — 0 3


企 业集 团总 部对 内部 资本 市场 的管 控
对于企业集 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机制设计 , 首先要关注 的是 母公 司对子公 司管理机 制问题 。由于集 团企业 的经营跨度 较 大, 因此 在 控 制 上 所 要 面 临 的 问 题 远 较 单 一 企 业 复 杂 , 除 了 环
境 面对 集团企业 的控制有所 影响外 , 距离、 多样性 以及信息 的 缺乏将使得集 团的控制更为复杂 。一般来说 , 集 团总部 的管控 应着重关注 以下方面 : ( 一) 企业集 团管理控制的基本模式
当子公 司 日渐成 熟 , 无 须依赖 总部时 , 则应 以管理 机制来影 响 子公 司的策略作 为 , 总部对 于依赖性 较低的子公 司 , 多 以协 调 及整合 的管理方式实行之 。 ( 二) 企 业 集 团总 部 对 内部 资 本 市 场 的 管 控 重 点 1 . 信息管理。 内部资本 市场的有 序 、 高效运行离不开信息的 有效管 理。因此 , 集 团总部必须控制组织成员有 系统 收集 信息 的种类 、 信息 收集 的方式和如何加 以分析 以及如何应用 在重要 决策上 。因此信息管理 的工具主要是包含了 MI S 、 衡量 系统 、 策 略规划系统及资源分配整合系统。系统化地搜集 、 分析 、 衡量必 要 的信息 , 将其纳入 策略规划 与资源分 配的过程 中 , 并运用 信 息 管理系统的方法 , 使集团企业母子公 司间的协调互 动更加有 效 率。 2 . 经理人 管理 。 为了强化集团总部对 内部 资本 市场 的管控 , 就必须加强对成员企业经理人 的管理 。 这种机制是在企业 中将 人 力资源管理建立起一套标准 化的行为标准和规范 , 以及与公 司策略相同的个人 目标 。 另外 , 如会 议的互动形式 , 亦属于管理 人员机制的范围。此种机制不但希望对管理人员建立行为的标 准, 同时也 希望能对其策略方 向制定规范 。其具体 做法包含 了 经理人 之选 任、 生涯规划 、 奖惩 系统 、 管理发展与社会 化模 式。 3 . 冲突解 决。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涉及成 员企 业之间的利 益再分配 , 可以说冲突是不可避免 的。主要工具有 专业协调角 色 的建 立 、 决 策 程 序 中 明确 的 责 任 分 派 、 委 员会 、 任务 小组 、 研 究群和事业 小组 。其重 点则 在所谓 的响应 系统与整合需求有所 冲突时 , 能有一沟通管道 。 ( 三) 企业集团总部对 内部资本市场 的管控方法 集 团总部 的管控可 以分成 两大类 :一为结构 的( s t r u c t u r  ̄) 和正式 的( f 0 呻a 1 ) 机制 , 包 括组织部 门化 、 集权或 分权 、 正 式化 与标准化 、 规划 、 结果控制 与行 为控制等五种机制 ; 第二类为其 它较不 正式 的( i n f o r m M) 精致 的( s u b d e ) 机制, 包括平 行或跨 部 门关系 、 非正式 沟通 、 社会 化等三种机制 ( 具体区别详见表 1 ) 。 集 团总部 在管理 内部资本市 场的过程 中需要将 这些 工具 灵活运用 , 依照子公司所处 的环境 与事业 的性 质来 应用这些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Q方法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研究陈菊花杨阳(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CHEN Juhua YANG Yang(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6)作者简介:1.陈菊花:出生年份:1965年,女,职务、职称: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经济管理学院A‐507邮编:211189邮箱:play0394@2.杨阳:出生年份:1988年,女,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橘园2舍121.邮编:211189邮箱:yangyang_seu@基于Q方法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研究【摘要】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也非常活跃,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是企业集团能够持续存在的依据,但是,内部资本市场有效与否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使用 Q 方法针对小样本的企业集团高层管理人员,从他们主观认知的角度对内部资本市场效应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高管对内部资本市场整体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但也有一小部分高管能清楚认识到在运作内部资本市场时的一些问题和症结所在。

本文在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方法上有所创新,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Q方法;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应A Q-Methodology Study on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Efficiency of Business Group【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groups, the operation of our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s also very active. The enterprise groups’ persistent is based on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but the validity of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For small samples of enterprise groups’ senior managers, this article uses Q-Methodology to do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of subjective percep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most of managers hold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but a small part of managers ha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when operating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ICM have innovated, and points out new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Key words】Q-methodology;business group;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efficiency一、引言随着我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被确定为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企业通过自我扩张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可以形成企业集团。

出于放松融资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动机,企业集团会在内部将资金重新集中起来再分配,从而构建了内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最早由Alchian(1969)和Williamson(1975)提出,它是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多元化战略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学术名词。

我国企业集团是在经济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企业集团的发展也逐步规范化。

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也非常活跃。

内部资本市场是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其核心功能在于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现实情况下,企业集团构建的内部资本市场不仅是对外部资本市场的一种有效补充,更应该是为达到增强竞争力的目的而存在。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还处于转轨时期,除了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集团一样存在着公司治理不完善、代理问题严重、寻租行为等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现象,从而造成内部资本市场发生功能异化。

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是企业集团能够持续存在的依据,并且,内部资本市场有效与否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经典文献都是从有效和无效两方面来论证的,但这些研究几乎都是从代理角度来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描述的,并且基于理性人的假设,缺乏内部资本市场实际参与人尤其是企业集团高管的认知验证,使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使用 Q 方法针对小样本的企业集团高层管理人员从他们行为认知的角度对内部资本市场效应进行研究。

本文的意义在于在国内首次引入行为研究方法——Q方法来研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应,提出了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基于Q方法的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的研究,指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最终效应不仅取决于代理和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高层管理者的认知偏差,提出了内部资本市场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相关文献回顾(一)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研究经典内部资本市场文献对内部资本市场效应的研究集中在有效(正面效应)和无效(负面效应)两种主要情形上,而无效效应中包括了新兴市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异化效应。

1、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具有信息优势、监督和激励优势、多钱效应和活钱效应等方面。

(1)信息优势Alchian 和Williamson在提出内部资本市场这一概念时,就明确指出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1] [2]。

外部资本市场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工具,受到审计方面规章上的限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融资,必须承担较大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而在内部资本市场,各分部或子公司都要受到企业总部的控制,企业总部可以审查他们内部的文件和账面记录,而且总部获得的各部门的信息的真实性更高,所花费的费用更少。

所以,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在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2)有效的监督和激励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 指出,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总部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直接所有者,并拥有剩余控制权,从而激励企业总部对资金的分配和部门管理者实施有效地监督,而外部资本市场不是资金使用部门的所有者[3]。

正因这一本质区别,企业总部比外部资本市场有更大的动机和权力进行优秀项目的挑选,也就是Stein(1997)所说的“优胜者选拔” (winner-picking) [4],因此总部会在监督方面付出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多的努力并且加强对部门经理的激励,所以其收益一般也越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3)放松融资约束Myers & Majluf(1984)、Stulz (1990) 等是论证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有效缓解融资约束的相关早期文献[5] [6]。

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加上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企业有可能遇到外部的融资约束,致使一些正净现值的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

但是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灵活地实现内部资源在不同项目之间的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财务的协同效应(多钱效应),多个业务部门或独立公司纳入同一母公司的控制下比它们作为独立公司来经营可以融得更多的外部资本,从而可以放松企业外部的融资约束(Stein,1997)[4]。

(4)优化资源配置如上几种效应都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也就优化了资源配置。

Stein(1997)认为拥有控制权的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重新配置公司的资源,从而增加公司整体价值。

首先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活钱效应,可以灵活的在不同项目之间配置内部资源;其次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内部清算比外部清算可为出资者保留更多的价值,所以在不良资产重新配置方面比外部资本市场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资产的优化配置(Gertner,Scharfstein &Stein,1994);此外一般总部对于项目的投资都是分期进行的,总部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是继续投资还是转投别的拥有更高收益率的项目。

2、内部资本市场的负面效应从现有文献来看,内部资本市场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跨部门补贴、下属经理人员寻租、过度投资和利益侵占等方面。

(1)跨部门补贴跨部门补贴又称为交叉补贴。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总部在资源再配置时出现相对于好的部门投资不足而相对差的部门却投资过度,出现资本配置平均化的现象。

Lamont(1997) ,Shin和Stulz(1998)实证分析证明部门之间存在交叉补贴现象[9] [10],Scharfstein和Stein(2000)用双层代理模型分析了大企业内部存在着一种“社会主义”的现象[11]。

这影响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2)双层代理和寻租问题在内部资本市场中,资源的分配是通过集团总部或者集团母公司进行的。

外部投资者、集团总部的CEO与项目经理之间存在着双层代理关系。

显然三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利益冲突。

集团总部的CEO与项目经理都要追求私人利益,部门经理从其所在的部门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集团总部则会从各个部门中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这严重损害了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集团总部可以控制更多的资源,因此可能加剧其寻租行为。

双层代理模型中,部门经理会通过寻租行为影响CEO的决策,来实现其私人利益最大化,造成了资本的低效率配置(Scharfstein & Stein,2000)。

更由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组织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造成了内部代理链的延长和层级的增多,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失真,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