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二)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专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测)(解析版)
专题02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能力提升检测卷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70一、单选题(含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
这一现象A.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B.推动了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C.加速了秦对东方六国的兼并D.提高了秦朝的基层治理能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可知,秦朝沿袭商鞅旧法,任用大批按军功授爵的军吏担任地方基层行政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秦朝地方治理中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军事化趋向,A项正确;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排除B项;秦朝的建立,对六国的兼并已经完成,排除C项;军吏用较为军事化的方式治理地方,无法提高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排除D。
故选A项。
2.(·陕西宝鸡·二模)秦朝时期,在人多地少的狭乡,其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没有限额,且授田税率也较中原为低。
这一做法A.促进了人口大规模南迁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区域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南北土地资源和人口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授田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授田制有利于人口的南迁,但“大规模”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 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授田只能在已有的国土上进行,因此与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3.(·北京·杨镇第一中学模拟预测)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
2020年历史(通用版)高考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二)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检测(二)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滨州期中)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衣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十五人,占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12.5%;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
这说明()A.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B.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C.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D.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宰相出身的多样化,打破了原来的贵族世卿世禄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宰相的来源,不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宰相的出身,并未对其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2019·临沂期中)下表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解析:选A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到东汉中叶,州、郡数没有大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解决。
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了对各地控制,州、郡数增加。
南北朝末期随着统一的进程,州、郡数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期中)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之一,并非唯一,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政治的稳定,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得知,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故D项正确。
4.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月考)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 )A.工具种类繁多B.生产自给自足C.注重精耕细作D.经济发展迅速解析:选C。
根据材料解读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C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工具种类繁多的结论,故A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下面是汉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这反映出汉代( )出处记载龚遂任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五《汉书》卷89《循吏传·龚遂》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秋冬课收敛,益畜果实菱芡”仇览任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仇览》限”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令郡县劝民畜蔬食,以《后汉书》卷4《和帝纪》助五谷”A.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国家重视家庭副业生产C.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D.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解析:选B。
表中材料说明,汉代官员和皇帝都积极劝农发展家庭副业经济,可见国家重视家庭副业生产,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抑商”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政府劝农发展家庭副业经济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家庭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
3.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解析:选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严厉打击商业活动,注重农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而不是汉代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豪强大族操纵国家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2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干知识梳理】一、2.皇帝皇权至上处理全国政事军务皇帝二、2.推恩令【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特点:皇权至上。
原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和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2.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代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
考点二1.①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官制。
皇权至上,三公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一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2.B[解析]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最高行政长官于一身是在明太祖废丞相以后,与材料汉朝内外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逐渐以内朝为决策机构,以架空丞相,以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外朝的九卿有事直接向中朝上奏,说明行政权力越来越受制于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合而为一,故D项错误。
【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学案(含解析)
第 4 讲秦汉期间的经济与文化一、秦汉期间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种方式:西汉赵过推行耦犁,东汉时推行到珠江流域;汉朝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2)耕种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了然播种工具耧车。
(3)耕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浇灌: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有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门路;租佃现象比较广泛。
3.地主田庄:汉代,跟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1) 概略:汉武帝此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期间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作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期间,中国丝绸远销欧亚,博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含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发展困难,整体水平不高;但因为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特意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推行钱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收税等举措,克制富豪大贾的权力。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期间,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增强确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权力膨胀,土地吞并强烈,匈奴为患,威迫西汉的稳固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可以知足增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增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看法。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规范练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 )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 )A.修筑直道B.征服越族地区C.平西南夷D.修筑长城3.(2022湖北武汉二模)秦权、秦量分别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
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
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维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的税收收入与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5.下图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迎谒图》。
画面右侧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驱。
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
据此可以研究汉代( )A.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B.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C.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D.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6.西汉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用。
该建议的高明之处在于(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B.有利于削弱宰相权力C.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坐牛车;至汉武帝初年,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第3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第3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一做法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答案】A。
【解析】根据“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可以看出,政府强调对郡划分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影响到周边边地区,加强对周边的管理,因此这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A项正确;“农工商皆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郡的设置,不能反映“犬牙交错”的特征,排除D。
2、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
据此可知,当时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B.宗法观念日益消亡C.行政管理日趋严密D.统一进程不断加快【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从“聚族而居”到“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从“由族长进行管理”到“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的变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行政管理日趋严密,故选C项;材料只是在阐述地方乡里制度的变化,体现不出郡县制度普遍推行,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宗法观念的日益消亡,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统一进程的加快,排除D项。
3、《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答案】A。
【解析】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C、D项不能体现材料负面影响,排除。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2019·江西红色七校高三联考)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 ) 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B.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解析:选B。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可知,这是一种“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故B项正确。
2.(2019·江西省百所名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
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最先废除了分封制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C.郡县制推行的原因D.君权受到权臣制约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弊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如果说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B。
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远古时期的世袭变为封建社会的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4.(201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C.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解析:选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 第2讲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时作业训练一、选择题1.(2020安徽安庆二模)《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
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
这说明 ( )A.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B.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C.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D.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嬴政因为“疲秦计划”而驱逐非秦国人,李斯写成《谏逐客书》加以劝说,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开始招贤纳士为秦国所用,不仅完成郑国渠的修建,也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D项正确。
李斯是法家代表,秦国各派别人才都有,A项错误;国家兴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秦国崛起开始于商鞅变法,C项错误。
2.(2020广东茂名二模)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答案 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史书中认可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及秦朝对国家统一的作用,并把秦始皇称之为“千古一帝”,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史书对秦朝的统一及制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D项正确;A、B、C三项都只是材料的部分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20四川内江六中月考)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
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俗,偶有姓氏命名的,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 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乡 三老(教化)、啬夫(赋税)、游徼(治安) 亭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主司治安
里 里正(或里典),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特点: ①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③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 此牵制。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奠定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被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⑤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地方 文书制度
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称。为“上计” 各县
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
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
文书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拓展补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项目
积极
消极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3: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 事。不寻常的是,尽⑤管奠昙定花了一中现国,封它建却社成会功政地治把制一度套的国基家本官格僚局机,器的制度传 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为。历这代套王制朝度所经沿过用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 年,其间逐步作了修正。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01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前221—前207年)
考点02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前202——220年)
考点01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前221—前207年)
【课标解读】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单元检测二 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Word版含解析
精选历史资料单元检测(二)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州(2019·滨期1.中)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衣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十五人,占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12.5%;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
这说明( )A .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B .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C.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D.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宰相出身的多样化,打破了原来的贵族世卿世禄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宰相的来源,不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宰相的出身,并未对其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临.(2019·沂期2中)下表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历史时期州数郡数县/侯国1 58110西汉1 15101东汉中17西1南北朝初3133南北朝末1 50上27566A .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B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解析:选A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到东汉中叶,州、郡数没有大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解决。
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了对各地控制,州、郡数增加。
南北朝末期随着统一的进程,州、郡数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A项正确。
期石(2019·3.家庄中)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武帝纪》·《汉书精选历史资料.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A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B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项错误;AD解析:选结合所学知识,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之一,并非唯一,故项错误;根据题CB项错误;项表述与题目主旨不符,故C材料并未体现贵族政治的稳定,故得知,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在实践中)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曹操目中“太祖( 出现了问题,故D项正确。
(通史版)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
2-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18·山东潍坊期末]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两者相比,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朝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2.[2018·衡水中学调研]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秦王嬴政的独断专行答案 C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开始”一词不准确,排除;B 项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秦王嬴政”的说法本身错误,应该是秦始皇嬴政,而且实际上也是C项的体现,排除。
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 A解析郡县面积的大小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郡县分的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需加强管理,故选A项。
4.[2018·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高三总复习历史检测题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选择题1.秦孝公时期,商鞅制定军功爵制,“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秦王嬴政时期,取消计首授爵,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
秦国政策的调整()A.表明统治思想发生变化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D.改变了对外战争性质解析:C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力尚弱,为求得生存,因此“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而嬴政时期,为实现统一全国,因此取消计首授爵,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这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结果,C正确;秦孝公和秦王嬴政的治国思想都是法家思想,排除A;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不等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排除B;通过政策变化无法得出秦国对外战争的性质,排除D。
2.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王请群臣议。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解析:B由题干中“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实施,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时间是秦初,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郡县制在战国实行,D项错误。
3.(2021·辽宁丹东模拟)有学者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
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
”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解析:D秦朝开创的大一统体制,自汉朝起延续了两千多年,实际上还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反映出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D项正确;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与“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不符,A项错误;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没有揭示材料主旨,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C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二)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滨州期中)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衣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十五人,占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12.5%;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
这说明( )A.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B.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C.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D.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宰相出身的多样化,打破了原来的贵族世卿世禄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宰相的来源,不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宰相的出身,并未对其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2019·临沂期中)下表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解析:选A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到东汉中叶,州、郡数没有大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解决。
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了对各地控制,州、郡数增加。
南北朝末期随着统一的进程,州、郡数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期中)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之一,并非唯一,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贵族政治的稳定,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得知,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故D项正确。
4.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
这反映出汉代( )A.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B.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C.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D.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解析:选A“尚书”本是掌管汉代皇帝文书的,后来职权越来越大,这与秦朝九卿中少府等官职类似,既是皇帝私臣,又是国家官员,体现了家国同构,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体制奠定了三省六部制的基础,故B项错误;尚书权力的扩大是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从侧面反映出汉代皇权受到相权制约,故C项错误;尚书权力的扩大是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
5.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
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B.恢复农业生产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B材料所述这些内容能够保护农民土地,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或轻田租,十五税”这项措施无法增加赋税收入,故C项错误;A、D两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
6.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选C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土牛”,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7.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解析:选C由材料“东汉”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小农经济,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故C项正确;由于土地私有,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故D项错误。
8.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解析:选A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知根据季节的要求做相应的任务,从而自给自足,结合题干的时间“东汉时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命令的主体是政府,而且材料中还有“培筑垣墙”这一工程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提及纺织业,但无法看到形成规模,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豪强经济发达,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威胁,故D项错误。
9.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选B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0.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解析:选D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 项正确。
11.(2019·长沙一中月考)汉末灵帝熹平四年,汉政府曾将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
其字体全是工整的隶书。
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 )A.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 B.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C.官方意识形态发生突变 D.儒家分化出不同流派解析:选B西汉汉武帝时儒学即已确立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汉末时“熹平石经”为隶书刻本,即为今文经,而增加的《尚书》《春秋》为古文字刻本,即为古文经,而将“熹平石经”与《尚书》《春秋》二经合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说明东汉以后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故B项正确;不论古文经还是今文经均属于儒家思想,因而官方意识形态并未发生突变,故C项错误;古文经与今文经在西汉时即已产生,因而并非东汉以后儒家分化,故D项错误。
12.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
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解析:选C出土文物只是一方面的证据,且要看出土文物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当事人的还是中立者的,故A项错误;历史的记载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是我们研究过去历史的重要来源,故B项错误;史料史证就是要综合多种史料,根据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求真求实,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故C项正确;历史叙述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历史叙述不是相互印证就可还原真相,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佛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
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
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
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
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
……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整理材料三“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
(12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政治上的统一对商路的开拓、经济上中外贸易交流和产品需求、贸易动力等方面分析其条件;第二小问,从经贸往来上分析其特点。
第(2)问第一小问,从近代丝绸之路的背景、贸易规模和数量以及推动力等方面分析其新特点;第二小问,从区域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抵制侵略方面分析其影响。
第(3)问,结合材料和时政热点综合分析。
答案:(1)条件:西汉建立,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较好;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
特点: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