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08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拉筋疗法 拨筋疗法 经筋疗法
拉筋疗法拨筋疗法经筋疗法"重点拉筋"项目有:1.拉腹筋;2.拉背筋;3.拉腿筋;4.拉手筋;5.拉颈筋。
分别叙述如下:1. 拉腹筋:方法是,在床上或软垫上跪下,让脚背贴在床上或软垫上,然后将两脚后跟往左右两侧拉开,再使臀部落下,坐在床上或垫上,然后让身体慢慢向后仰。
先使头部碰到床上或垫上,然后背部慢慢躺下去,面部朝天,背部贴紧床上或垫上,保持60秒再起身。
这个动作常导致脚筋的酸痛,宜忍耐。
做久了酸痛会减轻,使人不至于忍受不了。
2. 拉背筋:分为两种拉法。
第一种是,在床上或垫上先伸直两腿,然后再以额头碰膝盖,至少碰10下。
练时两腿要尽量伸直,尽量不要使膝盖向上弓起。
第二种是,坐在床上或垫上,使两脚合掌,掌面向上,两脚小趾并拢,然后以额头碰脚大拇趾,至少碰30下。
刚开始较难碰到,练久了就会碰到。
3. 拉腿筋:拉腿筋又叫做"一字步",这是所有拉筋动作较困难的一种,练成的人不多。
一旦练成了,也可算是人生的一大成就。
它的动作是让两腿往前后左右劈开。
刚开始时,可以练“弓箭步”压腿,只要不灰心,持之以恒,有一天便会使两腿前后左右成为一直线贴近地面。
我开始练成时年仅8岁,那是在练午蹈时必修的功夫课。
三十年后练瑜珈时又继续操练,每次练五分钟,五分钟到了就起来走一走,走几分钟后,就继续拉,每天一连练四五次。
如此奋斗了1月余,终于让臀部完全贴紧软垫,很有成就感。
此后尽可能每天练,除非特别忙的日子,否则每天总是练完整套的拉筋功课,包含“一字步”。
告诉大家将大腿尽量劈开以增强肝肾功能,其实不过是要拉伸腿上的大筋。
男性生殖器名为"宗筋",即是诸筋汇聚之意,所以改善"筋"的供血,是从源头来解决肝的问题,方法也极为简单。
大家不妨试试。
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身心健康,值得大家努力去完成。
4. 拉手筋:拉手筋也是一份苦差事,但总比练“一字步”容易得多。
经筋贴敷疗法治疗颈腰痛的疗效观察
经筋贴敷疗法治疗颈腰痛的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1-09-23T03:49:05.76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9期作者:袁涛[导读] 经筋疗法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书理论中便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袁涛山东融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55035经筋疗法是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书理论中便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经筋贴敷疗法是结合人体力学和经筋原理而形成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尤其对于治疗肩颈腰痛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颈腰痛主要是由于风、湿因素因素引起的慢性肌筋失衡,在中医上解释为经络不通,则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
治疗颈腰痛,采用传统的中医贴敷疗法确实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经过与现代的技术发明相结合,对治疗方法进行创新和技术改造,使其治疗的效果、质量、效率更上一层楼给颈腰痛的患者带来了优质的治疗产品服务。
关键词:经筋贴敷疗法颈腰痛疗效观察1.采用经筋贴敷疗法产品的简要概述该产品的治疗原理根本上是和经筋疗法是一样的,颈腰痛大部分因素都集中在肌肉筋膜僵硬引发炎症,所以摩擦力和运动对于受伤部位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该产品主要是由一个特殊结构的经筋贴为主来对特定部位进行运动和施加张力,贴的上面会有一个小球鼓起来,有一个膜将其固定住,经筋贴对特定的部位会起到一个压力的作用,然后经过运动和张力会对其产生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受伤部位的僵硬程度,活血化瘀,对颈腰痛产生缓解和治疗的效果。
2.该产品是运用经筋贴敷疗法治疗的方法当人体在创伤、手术、劳损或滥用时,会造成人体筋膜发生致密化,导致透明质酸小分子聚集,引发炎症和粘滞度增加。
尤其粘滞度的增加会导致运动受限,肌肉僵硬、疼痛,最终引起炎症。
要改变筋膜致密化,需要提供足够的压力和摩擦力才能有效的改善。
通过经筋贴对致密化点的治疗,能有效改善筋膜致密化,从而改善透明质酸的粘稠度,使疾病得到康复。
在我们的治疗方法中,可以找到一些特定的点称为力矩的汇集点和力的融合点,这些点在相应的阶段,如颈、肩、膝等有特定的位置,这不仅在治疗疼痛等疾病中,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治疗思路和位置,而且包括一些内脏筋膜引起的疾病,如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甲状腺结节、慢性盆腔炎等。
经筋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由面神经管段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
为临床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以20岁~60岁为多,男性略多,常发生于一侧。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则出现口眼歪斜。
气虚为本,风邪入中,气血痹阻为标,证属本虚标实之证。
若治疗不当则预后较差,可终生不愈,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挛缩,甚至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
针灸治疗面瘫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定本病为43种针灸适宜治疗的疾病之一。
长期的经验使人们认为针灸治疗本病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诊疗技术不规范,可重复性低等问题,所以如何科学规范地应用针灸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成为目前研究方向之一。
疗法简要介绍根据经络理论,阳明经行于面部,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面部的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太阳、少阳经穴,以疏通面部经气。
病位在经筋,经筋刺法采用透穴刺法浅刺经筋,所选穴位均是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如地仓、颊车、下关、颧?s、四白、阳白等,可以鼓舞阳明经气,健运脾胃以培气血生化之源,促进气血运行,散瘀通经活络,使气血畅顺,营卫和调,肌肉经筋得以充足的营养。
此法的特色是能直捣病所,发挥“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的作用。
诊断标准(1)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3)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之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适应症各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技术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针灸针(材质:不锈钢),0.30毫米×75毫米及0.30毫米×40毫米两种。
【干货】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
【干货】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起源于中医古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已故民族医药名老专家黄敬伟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伊始,把壮医民间医技医术及《经筋学说》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与研究而得经筋疗法。
1996年,经过30多年的不断研究和总结,黄教授与其子黄艺一起把经筋疗法发展成经筋学科,创立了“经筋查灶——经筋固灶——经筋消灶——多维解锁”的医学新方法。
2011年8月《经筋疗法》课题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2016年《壮医经筋疗法》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目录,位列第520项。
经筋疗法之特点
筋结病灶:筋性物质发生异常挛缩所形成的筋结就是病灶,简称“灶”
经筋的四联疗法:经筋手势手法、经筋针刺法、经筋高压罐法、经筋药浴及其他辅助疗法
经筋疗法六大手势手法:弓钳手、掌功手、肘臂法肘尖法、锥形手、指合力
经筋疗法三大针法:固灶行针一孔多针移行点刺。
经筋疗法——09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四)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四)34.腰上三角肌筋劳损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腰上三角肌筋劳损,是腰肌劳损的一个常见类型。
病情隐匿而顽固,成为临床上的难治症之一。
经筋疗法以查明其隐蔽劳损的肌筋,采用综合理筋法,将本特殊类型的腰肌劳损病症治愈,故立为一节,加以叙述。
腰上三角,居于躯体的特殊位置,有其自身特点结构的肌筋膜带的组成:①以胸腰筋膜上部增厚,牵张于第一腰椎横突与第十二肋之间的腰肋韧带,形成腰与肋骨的骨与骨之间之相连关系。
②以背阔肌、腹外斜肌、后下锯肌、腹横肌、腰方肌及腰大肌等,构成纵横交错的肌织网;其中腹横肌以宽阔的腱膜起自胸腰筋膜,在腰上三角区内其浅面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血管通过。
这种构形状态,当上述的肌筋劳伤时,肌筋的痉挛形成的收缩内压,势必产生对神经血管压迫。
血管神经的受压,反馈性地作用于肌筋,互相反复作用的效应,导致病变恶性循环形成,痼疾难解,我国古代的经筋学,早就对于腰上三角的生物动态力学,具有深刻的认识。
例如,足阳明经筋,便标记有自腰上三角斜向侧腹的引力经筋支线,直达腹股沟的行程(详见足阳明经筋图示)。
说明古人已经积累了按经筋治腰上三角病变的丰富经验。
经筋疗法在考究古人上述认识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有关知识,尤其参照解剖学详细描述的区域性组织结构,运用其通俗名词,为经筋学所用,利于共识,并从中建立新型的经筋查灶法,为提供临床施治依据。
【临床表现】病灶体征:腰上三角肌筋劳损,具腰肾区疼痛反复发作症状,酷似肾脏疾患。
需作有关检查,排除脏器病变、骨质损伤等之后,施行经筋查灶方法检查。
本病症的经筋查灶,检查的目标及病人所取的体位宜加讲究。
以检查目标而言,本症的病灶多发生在第十二游离肋骨,同腰椎接镶的腰肋关节周围。
从人体生物动态力学考究,该部位恰是腰部动态活动的应力点。
当腰部作旋转运动时,其应力点的一侧,受到向外性的牵拉应力(即引力)作用,而另一侧应力点,则形成内向性肌收缩的引力。
经筋疗法
【一】、经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机制浅析--------------------------------------------------------------------------------(一)、经筋病症概念经筋病症,系指由于外界环境及体内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现筋肉急慢性损伤症、病理体征、功能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机体整体影响的临床证候群。
由于筋肉系统机体组织结构的庞大体系,其结构成份复杂、生理功能多样化、涉及面广泛、承受的任务繁重、受损伤的机遇多等,故经筋病症属临床的常见多发病症;不少的疑难病症及未明原因的疾病,可由经筋病症直接或间接导发,这是医学潜在课题。
但由于我国的经筋学科处在萌芽发展的形成阶段、经筋病症的定义及其范畴等,有待于提高和统一认识而逐步确定。
(二)、经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机转浅析 1.外界异常气候变化因素正常的外界气候,俗称正气。
异常的外界气候,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成为致病的邪气;以风、寒、湿三邪致病者最常见、其中毒邪.是经筋病的最常见致病因素。
机体遇寒,首先毫毛收缩、络脉收缩,随之肌筋收缩。
寒邪不去,肌筋挛缩不解,发生“筋结”性疼痛;久结之肌筋,成为“结块”,可触到其结块的变化形体,经筋病症患者,对异常的气候变化比常人敏感,称为“阳虚”素质;遇上寒邪,卫气受伤、肌腠闭塞,体内气机枢转失调,内邪比热,热气蒸腾,出现全身不适、舌红口干脉数,通过揭闭疏筋理腠,起到解郁泄热作用,把病症治愈。
2.外界大学作用因素外界力学作用,如挫、擦、换、碰、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轻者致不同程度的肌筋受伤,发生“瘀积”为患;严重者,损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损及脏腑。
是常见致病因素,也是肌筋病的常见致因之一。
3.机体自身动态活动的动、静力学因素机体于空间活动,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
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具有活动量度及方向性等的生理因素制约.凡超越生理性负荷的活动,皆可成为肌筋膜带的致伤。
经筋疗法(吕立波)
经筋疗法
十二经筋依经络学说立名,是连属十二经脉的外周筋肉系统。
十二经筋连缀全身的骨骼,维系联络周身,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运动体系,各有定位。
由于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头项,而终于头面。
【诊断方法】
①首先根据病人主诉,如疼痛或不适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肢体功能受限或丧失(如俯仰、屈伸、旋转、举抬、内收、外展等功能)等,初步判定哪条经筋有病,受阻不通。
②令病人仰卧或俯卧,用手法来检查有关的经筋通道上,有无条索、结节、、痛、麻、胀等敏感点或敏感区。
【适应症】
经筋疗法对很多疾病都有独特的疗效,它外可以用于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损伤、痹、痿、瘫等病症;内可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诸如脘腹胀满作痛和便秘等常见的不适症状,经筋疗法对于由风寒湿邪入侵导致的组织充血、粘连、肿胀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它可以宣通散结,剥离粘连的经筋,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消除痉挛,软化阳性反应物,消除炎症。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5]肖一公.自拟祛风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19-320.[6]梁树旗.风寒湿灵散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40例[J].江苏中医,2000,21(7):19.[7]牟科媛,周文生.五金汤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5):32.[8]应森林,孟静岩,李尚珠,李彦.解毒消瘀膏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1,l8(2):17-19. [9]尹百顺,张国强,刘月振.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J].中国针灸,2007,27(9):698.[10]刘冀东.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l(3):110-111.[11]肖炜,王春雷,黄泳,吴玉华.薄氏腹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O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38-39. [12]段昭侠.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30-31.[13]韦嵩,沈鹰,黄摄文,钟社光.蛇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肿痛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4):276-277.[14]黄奎炎,黄禹.太乙雷火神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8):17-18.[15]牛俊明,彭海霞,赵红星.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l2):43-44.[16]姚欣艳,李淑君,范伏元,章青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 1815-1816.[17]刘晓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3):445-446.[18]郭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河南中医,2007,27(6):58.[收稿日期]2008-11-17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牛白璐1,陈勇1,胡幼平(指导)2(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七年制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4-271-02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经筋疗法——06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一)1.神经衰弱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神经衰弱,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大脑功能紊乱疾患,1869年在美国首先提出,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
据60年代高等医学院校统计,神经衰弱占神经科、精神病科门诊总人数的60%,可见其发病率之高,已经达到惊人之地步。
但是,正如我国著名神经科专家李舜伟教授所说的一样:诊断神经衰弱是一回事,而治疗神经衰弱又是另一回事;药物治疗不仅疗效欠佳,而且,后患无穷,因此,不少神经衰弱病人病程迁延多年不愈,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探索医治神经衰弱的有效新方法,特别是非药物的高效疗法,乃是医界人士的重任。
【机制释义】神经衰弱,临床上可大致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即功能性神经衰弱和继发性神经衰弱。
功能性神经衰弱是大脑功能紊乱性疾患,应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阳性体征表现;继发性神经衰弱,其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是由于器质病变所继发。
例如,溃疡病、慢性肝炎等,皆可继发神经衰弱;伤筋合并神经衰弱,属于继发性的神经衰弱的一种。
因此,临床上存在着两种“症似而因异”的神经衰弱。
经筋疗法治疗伤筋合并的神经衰弱属于对因疗法,故疗效显著。
经筋疗法治疗功能者的临床症状增多。
抑制型的神经衰弱临床主要表现相反,以头重、眉心及枕部沉重感,伴嗜眠症状,为突出表现。
病灶体征:神经衰弱的伤筋阳性病灶体征,可分为局限性及广泛性两个类型。
局限型的病灶好于头部的眶膈筋区、颞筋区、耳筋区、枕筋区及颈筋区的常见病灶点,如大小皱眉肌肌筋点、颞肌肌筋结点、项上线肌筋附着点;颈侧肌筋点、肩胛提肌肌筋点及岗上肌筋点等(详见经筋病灶施治穴位图示)。
广泛伤筋型的病灶,除局限型的病灶以外,伤筋的部位可扩展至胸背、腰腹及肢体,需按广泛性伤筋的检查方法确定病灶部位。
常见广泛型伤筋合并神经筋衰弱者的好发部位是于胸廓。
胸廓结构复杂,病情隐蔽。
胸廓隐性伤筋,除可形成“怪病”肋端综合征的筋性致因以外,亦可继发神经衰弱的症状出现。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
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
筋性腹痛症所陈述的内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内容。
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
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陈述的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
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
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
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
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
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
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
经筋疗法 好资料
经筋病症
▪ 筋驰、筋缓、筋纵、筋软、筋痹 ▪ 筋结 ▪ 筋急、筋挛、 ▪ 筋痿 ▪ 其它:筋转 筋痛等 筋病的病机原则:
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
二、经筋的
(含良生与恶性刺激),均引起伸缩作用。 ▪ 3.传递信息、牵涉反应功能。属机体的重
要器官。 ▪ 4.经筋的整体调节功能。肌筋属于机体的
结构部分,其对于整体机能,具有重要影 响。
经筋疗法的特点
▪ 中医“经筋学”论述的是机体的动态活动,犹似 中医古代十二经筋图像的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 群的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时, 便可导致“应力点”产生病理性之“筋结点”; 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 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病 变系列的形成。这种机体因素病变系列,具有形 征可查的自身规律及其特性。经筋疗法借助于对 这一规律的掌握,结合临床积累丰富经验的“手 触查灶法”,产生了综合性的医疗效应。
经筋与经脉区别
▪ ①十二络筋不直接录属脏腑,故名称不冠脏腑之名。 ▪ ②十二经筋之起始,皆自四肢末端开始。故手三阴经筋及
足三阳经筋均呈反折走向。 ▪ ③经筋缺乏循经流注传递的经间关系,不像经脉那样具有
顺序流注传递,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运转。 ▪ ④经筋“中无有空”不直接运输血气,其所需的血气,依
赖经脉的渗透濡灌。 ▪ ⑤经筋可由机体的“心脑”直接指挥,具有产生主动性随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 纵不收,无用燔针。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 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完整版)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12.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近视眼,是指眼的屈光度数太大、或眼的纵轴长度较大,当平行的光线进入眼球之后,其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因此看远物时视力不好,而看近处的物体时较清楚,故称近视眼。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时期,眼球内的睫状肌肌力充沛,但若使用眼的习惯不科学,致使睫状肌的调节视力产生疲劳乃至痉挛时,这时晶状体的凸度加大,平行光线的焦点便移到视网膜之前,这便形成假性近视,是青少年早期的近视眼。
假性近视如不及时防治,或防治失当,发展下去,则睫状肌痉挛可发展为眼球代偿变长,即成为真性近视。
轻度近视(-200D以下,即负2屈光度以下),其视力一般在0.1以上;3~6屈光度以上为中度近视;6屈光度以上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者,其远近的视力均明显下降,且可伴有眼肌疲劳,眼球外斜,乃至伴发眼底的其他病变。
【机制释义】①中医学认为本病同脏腑有关系。
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眼的视力,与脏腑之虚实关系密切。
②眼为经筋之枢纽,据古医籍的记载,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的经筋都与眼睛有联系,其中足太阳及足阳明,分别于眼形成“目上网”及“目下网”。
③近视同劳伤关系密切。
青少年在校学习,高度用脑力及视力。
脑力与视力,相辅相成。
视力的降低,影响脑力;脑力下降,影响视力。
因此,调节脑力及视力,需同步进行。
【临床表现】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病态表现:①在眼眶周围的肌筋,可用手触检查法-“柑弓手”方法,即将手的四个小指并拢为一方,与大拇指互相对应,形成小指与拇指的指合力关系,状如柑样。
检查经筋病变时,首先将四指固贴于头上,以大拇指的指尖作为检查工具,尔后依靠指合力的力学作用,运用大拇指指尖的灵敏性,于常见的穴位,作切拨、揉拨等手法,通过正与异的对比方法,识别出筋结穴位。
眼眶周围常见的穴位,一般有7个(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的眶膈筋区穴位图示)。
②高度近视病例及已出现头晕头痛、颈部僵紧感者,其病变多累及到颞筋区及颈筋区,在理筋调节近视眼时,亦宜对这些筋区进行查灶及消灶的理筋治疗(参阅有关筋区图示)。
十二经筋的筋结治疗(值得珍藏)
十二经筋的筋结治疗(值得珍藏)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块。
肝主筋,肝失调达,血气凝结而成。
《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肝之经脉不调,气血失节,往往有筋结之患,不论骸体间,累累若胡桃块状是也。
”治当以调肝散结为大法。
经络满布人体,贯穿全身,是运行气血的通路,一次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必形成淤滞,而皮肤肌肉得不到充分营养必无光泽,甚至导致皮肤发生各种病变,如痤疮(青春痘)、雀斑、瘢痕等,在肌肉则形成肿瘤,痰核,在血管则形成浮络,静脉曲张,静脉瘤等现象,而这些代谢又有可能形成另一个病症,如失眠、头痛、鼻病等,如此因果循环则皮肤的代谢功能必定降低,从而加快了皮肤衰退老化的速度。
筋结气结产生的原因人体皮肤毒素囤积,容易在鼻侧、额头、眼下、发炎之细胞上囤积筋结,主要因素是熬夜、思虑、烦心及细胞死亡所造成的,因此长时间才会造成气血不通,产生筋结。
西医学上有一名词叫“结节性筋膜炎”,关于它的描述为“主要症状为肿块,常为偶然发现,中肿块大约为1.5-3cm,位于皮下深处,与皮肤无粘连而与深部筋膜粘连着,其活动度取决于局部筋膜的活动程度,质硬韧和实性感,无痛或仅有轻度的压痛,境界清楚。
很显然,“结节性筋膜炎”的描述完全与经筋学对某一种“筋结”的描述一致,而西医对“结节性筋膜炎”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对该病的认识停留在对病症的描述清楚,病因不明。
而经筋疗法,几乎就是对各种各样“筋结”的治疗,所以,对“筋结”的发生-变化-消除有着丰富的认识和经验。
事实上,通过对“筋结”的治疗,可以使“筋结”变软,变小甚至消失,而伴随着这一过程,就是病症缓解直至痊愈的过程。
颈部筋节要想快速有效地放松痉挛的软组织,找准“筋结”是事半功倍的关键。
不同的组织损伤,其筋结的形态不一。
如韧带损伤,在损伤处可触及豆大的筋结;如肌肉损伤,可在肌肉中触摸到块状或条索状粗细不等的筋结。
中国中医科学院孙树椿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在各型颈椎病中找出不同部位、形状各异的筋结要点。
经筋疗法临床应用指南pdf
经筋疗法临床应用指南pdf经筋疗法,又称经络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推拿、穴位按压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随着人们对中医传统疗法的重新认识和接受,经筋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应用经筋疗法,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方法,经筋疗法临床应用指南被广泛制定和应用。
一、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经筋疗法广泛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尤其在以下方面有显著疗效:1. 骨伤科:如骨折、关节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等骨伤科疾病,经筋疗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2. 内科: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消化不良等内科疾病,经筋疗法可以调整气血,增强免疫力。
3. 妇科:如经期不调、月经痛、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问题,经筋疗法可以调理气血,缓解症状。
4. 神经病学:如头痛、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神经病学疾病,经筋疗法可以平衡神经系统,改善症状。
二、经筋疗法的操作方法经筋疗法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辨证施筋: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的特点,辨别病机,确定施筋的方式和部位。
2. 按摩推拿:采用指压、推拿、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
3. 配合针灸:结合针灸疗法,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提高康复速度。
4. 良好指导:给予患者正确的保健指导,帮助其进行日常养生保健,巩固治疗效果。
三、经筋疗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经筋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医生:接受经筋疗法治疗时,应选择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中医医生,确保安全有效。
2. 避免过度施筋:在进行经筋疗法时,不宜过度施筋,避免引起过度疼痛或其他不良反应。
3. 疗程及频次:经筋疗法需要连续进行多次,每次疗程的间隔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4. 注意饮食调理:在接受经筋疗法治疗期间,应特别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经筋疗法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和推广,对于规范和提升经筋疗法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转]经筋的多种针刺疗法
[转]经筋的多种针刺疗法一、针刺“消灶”疗法概念及历史溯源针刺消除经筋病灶,系指运用传统医学的多种针刺疗法,对经筋病症的“结灶”,进行“消灶解结”施治,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
追溯针刺“消灶”疗法之源,始于中医经曲《灵枢经》。
《灵枢·卫气》云:“能知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六腑之气街者,知解结契绍门户……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上述经文所言的“知病所生”、“知解结于门户”、“知标本”等,说明经筋疾病,除了需要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标本之所以外,还要有把病症“解结”于门户的有效方法。
六腑气街,是气血出入流行之要道,气街发生病态,出现“结”的病征,要刺去其邪,疏通经络,谓之“解结”。
由此可知,以针刺疗法,消除“结灶”,是中医经曲提出的针刺“消灶”疗法的重要方法。
二、针刺“消灶”疗法与常规针灸疗法的异同及其主要特点我国的传统针灸疗法,以经脉的生理及病机的理论作为诊疗基础,根据经气之所出、流经、注入等,确定井、荣、输、原、经、合的刺治穴位。
这些穴位,依据“四根三结”理论,皆定于肘膝“四关”以远。
此外,有脏腑的胸穴,有募穴、部穴、交会穴、天应穴等。
在实施治病中,采用循经取穴、他经取穴、上下取穴、远近取穴、经验取穴、寻找特效穴等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
理论体系完整,实施方法灵变,讲究手法艺术,优点甚多,疗效显著,成为非药物疗法的重要医术流传于世。
经筋针刺“消灶”疗法,是在经脉针刺疗法基础上,针对经筋结构、生理病理及病机,尤其是针对经筋“结灶”形成,需要进行“解结”治疗的特点,而发展形成的经筋针刺疗法,它的“筋与脉并为系”及实施原则、针刺手法艺术等,与经脉针刺疗法没有绝缘区别。
但其主要治疗对象,是经筋的病症;其主要直接施治的部位,是经筋“病灶”;其任务,是“消灶解结”。
具有施治目标明确,直达病所,效力集中,消灶力强,善于“解锁”,起效快速,疗效巩固等优点,基本体现“特效穴”群体的特性。
经筋病的常用理筋手法
经筋病的常用理筋手法打个比喻,人体的脊柱好比帆船的桅杆,而经筋就好比固定桅杆的绳索,如果绳索出了问题,桅杆当然不会稳定和正直,身体也是一样。
由于这种原因得的病,用药物治疗显然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要调理我们的经筋。
经筋出了问题,比如痉挛了,就好比绳子打了结,对应在我们人体叫做“筋结”。
如果我们能像解开绳子扣一样,把筋结解开,那疾病自然就痊愈了。
经筋病临床上以针灸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整脊手法和汤药。
在家我们可以用点穴按摩手法治疗经筋病,用艾灸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
当然了,患者自己能够坚持站桩锻炼的话,效果会更好。
经常听到病人如是提问:“胥大夫,我拍片子颈椎有点问题,其他挺好的,为什么肩、背都特别不舒服?”我会回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包括脊柱都是,只是为了学习和治疗上方便,人为地将脊柱划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其实出现问题会相互影响,自然也需要整体上进行调治。
”因此,我们学习中医要从绕老绕去的理论里面跳出来。
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的话,我们学过的许多理论有时候反成障碍,禅宗谓之“所知障”,其本意是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也像禅宗提到的“藤葛禅”,整天在文字里面绕来绕去。
因此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如果我们抛开一些空洞的理论,返璞归真地看人体,其本身就是浑然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以下为学生李亚勤记录的一个病例:2012年6月某日下午,一位76岁的老奶奶来诊所就诊,老人家拄着拐棍,驼着背,一瘸一拐地跛着走进诊室,表情十分痛苦。
病因是一年前吹空调受寒,下肢突然出现酸软无力,左侧明显。
之前送孙子去幼儿园后,还可以在公园溜达半日,腿脚便利,并无不适,只因受了风寒,生活质量发生了变化。
最近下肢再次受寒,左侧腰痛,臀部疼痛牵扯到下肢麻木、发凉。
曾在某三甲医院针灸科治疗过几十次,效果不太理想,经朋友介绍来诊。
老师检查其腰、腿部筋节,为其针刺治疗,施术部位多在其痛处,针毕令其再试腿脚,老人家在诊室内来回踱步数周之后说:“腰腿痛确实改善了很多,但是下面还是有点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疗法一一08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
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
筋性腹痛症所陈述的内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内容。
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
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陈述的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
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
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
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
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
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
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
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
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
《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
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
②腹部治疗。
围绕腹部已经形成筋结病灶的穴位,采用综合理筋法,作舒筋解结治疗。
常用的施治穴位,按三线的取穴法,于查到的任脉线、半月线及外三线(相当于腹外斜肌的革质索处)的筋结病灶点,以结灶点为腧穴,施以手法、针刺,拔火罐的治疗。
一般施治的穴位数,为3个穴位。
施治的间隔期为3天。
5〜7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4〜6天。
【病例择举】患者谭某某,男性,58 岁,农民,腹痛反复发作病史36 年。
于1958 年秋天,在 1 次进行磨谷的劳动中,突然觉得上腹部正中点处疼痛,紧缩性疼痛性质,经休息,病情自行缓解,随后的日常生活中,虽无消化道的病情症状伴随出现,但腹部于心窝下固定点性疼痛,经常发作,每月发作1〜2 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多与腹部用力,导致腹部肌筋收缩有关。
30 多年来,腹痛点未见有中止较长的疼痛发作周期,曾进行的消化道及肝胆实质脏器有关检查,未发现阳性病变,被列为腹痛原因待查,对症治疗,控制疼痛,然而,腹痛并未能控制。
1994 年10 月,腹痛发作时,于某县医院进行 B 超检查,疑诊为胆道结石,送往广西医学院,拟作胆道手术。
后经广西医学院复查,排除胆道结石,出院后,经熟人介绍,前来经筋科诊治。
经筋检查,发现腹部脐上 4 寸处,有一条索样筋性结灶,长 2 点公分,粗如筷,质地僵硬,触察时,高度敏感,疼痛难忍。
诊为筋结性腹痛。
予综合理筋消灶法治疗,重点对筋结病灶施以微针消灶,每天治疗 1 次,连续治疗七天,病灶消散,病情解除。
追踪至1995 年2月春节,时经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中医所称的缓筋,乃腹腔内的肌筋。
张志聪说,“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
腹内循行之筋,属于机体完整肌筋的构成部分,是中医进行内、外、上、中、下三员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于机体,是由表而及里,步步深入,并有顺序。
腹内之缓筋,由于机体的因素,也可受到外邪的入侵与困扰,从而产生缓筋性的腹部积滞、胀、痛等病症。
这些病症表现,同阳明胃经、募原及膂筋受邪所致者,具有相似之处,是常见的腹痛病症之一。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
其著于肠胃之募原,痛而外连于缓筋。
其著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寒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从引举经文可知,腹部,有阳明经、募原、缓筋、膂筋、伏冲之脉、输之脉,, 等广泛的筋与脉的分布。
这些筋脉,附着于腹腔内深层部位,紧贴脊椎,通过肠胃之外的募原,构成腹腔内环境统一的整体。
在此基础上,腹腔通过冲任之脉,与躯体的上、下组织,保持联系。
如《灵枢•五音五昧》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另怖络唇口”。
《灵枢•动输》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腹股内廉,邪(斜)入国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 注诸络,温足胫,, ” 。
综观腹缓筋及膂筋,在结构和病症方面,具有如下表现和特点:①位于腹腔深层,附着于脊椎。
②其病症的肠胃道症状表现,似阳明经之积、胀、痛等。
③当腹部的病症严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上向波及至胸、咽及唇口;下向波及至阴股及足胫(下肢)。
④缓、膂肌筋病症本身的筋痛及筋痹,乃因其深居及医者之勿视,常成为不明原因性腹痛的隐患的致因之一。
经筋疗法通过深究腹筋这一特点,揭示出腹部痛症的难治病的筋性致因,有效地解除了这类病患者之疾苦。
乃以缓筋性腹痛为题,加以叙述。
【临床表现】病灶体征:对缓筋的检查,采用中医腹诊法行检。
常采用三个体位、四个穴位点,即脐旁点、腹股沟点、侧腰点、腰三角点,分另M乍检查其阳性体征情况。
①脐旁点检查。
病人取半侧右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半曲屈,膝部垫枕。
医者站在病人后侧,将右大拇指紧贴于患者左下腹脐下处,四小指置于患者右下腹;左手大拇指置于右手拇指指尖的对向位置,四小指置病人的左髂股部,双手形成对向的检查位置。
开始探查时,右手先乍拇指于病人腹壁的来回揉抹动乍,由浅而渐次向腹部深层探查;左手拇指,起协乍右手的检查乍用,方向相反,各行交替揉拨,触至深层,病灶的阳性体征呈硬结块样。
本穴位点的检查动作,亦同时是点穴消灶动作。
②腹股沟点检查。
病人取仰卧位,医者站在病人右侧,将右手触知冲脉(腹股沟动脉)后,手的检查位置向外移2〜3公分,于腹股沟韧带水平位,作自内向外的切拨探查动作。
该处的阳性筋结,一般呈粟样(非腹股沟淋巴腺),明显者若鸡蛋样,质地僵结。
③腰穴位点检查。
病人取倾侧卧位,贴床的下肢伸直,另一肢体半曲屈,膝垫以枕。
医者站在病人的面前侧,方便位置,作腰部的两个穴位点检查。
腰A点,在腰4〜5间隙, 以右手拇指腹,在避开竖脊肌情况下,直垂向脊椎侧面触察,阳性的筋结灶呈块状僵结。
腰B点,在腰3〜4横突间隙,检查方法同上。
【治疗方法】缓筋性腹痛,其临床所表现的胃肠道积滞,阵发性腹胀,及因胀而致的腹痛三大症状,都非病症的根本。
因此,要治其本,关键在于识另病症产生之根源,并运用综合理筋的医疗手段,加以消灶解结。
本症的治疗,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
于辨明病症,审症求源基础上,特另是对于长期腹痛病因未明的病例,需切实掌握缓筋病态的查筋方法。
病灶查明,予综合施治方法治疗。
①针对前述穴位,运用边查灶边消灶手段,进行初步消灶解结。
②对腹股沟点及腰部A、B病灶点,施以针刺治疗。
③对腹腰,施以拔火罐治疗。
④治疗期间予以必要的辅助治疗。
【病例择举】谭某,男,28 岁,广西扶绥县岜盘乡岜金村民。
主诉左下腹隐性疼痛两年零四个多月,曾于当地及南宁市多家医院诊治,病因未明,治疗效果欠佳。
经筋检查,诊为腹缓筋性腹痛。
予治两次,病症消除。
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病症概述】消化系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常见的病症,被通称为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
本病症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学说颇多。
近年来胃镜直视检查普及,对于本病症的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对溃疡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疗效显著,不失为本病症的治疗有效方法;其中针灸、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对本病症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减少药物投入与不良反应,适应时代需求。
【机制释义】经筋疗法,从调节机体的动态功能平衡为基本指导思想,建立起以舒筋解结来疏通经络的阻滞,使经络运行流通,气机畅流,营卫和调,脏腑居安,发挥其自我修复功能,促使溃疡病灶愈合。
经筋科将这一治疗机制,称之为“以通为补”疗法。
临床实践证明,疏通经络阻滞的“以通为补”疗法,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
其特殊功能的产生,归结于经筋疗法的舒筋解结的治疗手段,能够将导致经络阻滞的“筋结”病灶,进行直接有效地舒解,使经络气血运行正常,充分发挥调和脏腑作用。
【临床表现】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消化系有关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法的系统检查。
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全身肌筋的筋结对于整体功能调节的影响,从中分析溃疡病病灶形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所在,明确促使其病理逆转的理筋方法和步骤。
具体检查,可分为腹部检查及全身重点区域检查。
溃疡病的经筋阻滞,多发生于足阳明经,故宜对阳明经循行的腹浅层及深层的肌筋分别检查。
腹浅层的经筋结灶,好发于腹壁的腹白线、半月线及右侧腹直肌腰划线的肌筋膜,以索样型的病灶最为常见;少数病例,可于右腹直肌健划间的肌质,触及团块型或颗粒型的肌性挛缩结灶,位置在腹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