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等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此类课程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学方法,围绕软件市场对程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训技能,这就必须做到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不同的实践成果,特别是要保证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程序代码的设计与实施,在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下,能够完成系统开发。
传统课程设计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程序设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软件应用型人才。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以传统教学、经验教学为基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笔者发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现在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的需要,尤其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专业素养较落后,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理论、能通过考试就达到教学目的了,但这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成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应依据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改变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
2.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相对落后。
教材体系的建构应当是层次分明、相辅相成的。
程序设计类教材很多,教材系列一体化的建设并不完善,这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影响很大。
程序设计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学校对这些课程几年不作调整,计算机类课程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课程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数理基础薄弱、课程层次不够分明、相关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基础不牢固、知识点重复、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高度。
3.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考核体系单一。
许多学校还处于理论为主、上机为辅,设计成果为空的一个状态。
课堂讲授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策划、认真备课,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再按教案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局限在教材或多媒体屏幕上,信息传递形式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
考核体系以理论答卷为主,上机为参考,这与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强的目标不相适应。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与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的成分。
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指导思想,不难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为指导,以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并掌握较前沿的东西。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不是仅讲理论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所以也要参与到定期外出学习,参与大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这样才能跟上课程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设计,促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原则,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研究数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系列教材一体化建设、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实践—实训—实战相结合的方式、课外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考核体系的改革等七项相辅相成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素华(1970-),女,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
(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大学生移动微型学习模式探讨与研究”(项目编号:Z2009448)的阶段性成果和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6-02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孙素华
教师要将更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往都是教师以讲解理论或演示程序为主,学生总是被动地听。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注意了其中理论知识点,没能更强化其中的实践性。
特别是程序设计类课程较多,对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各门课程都要开设,比如C语言、VC++、基于C#的ASP.NET、JAVA等课程,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来讲解,每个教师都各自为政,从自己所教授课程的基础入手进行讲解,最终学生学会的是基础理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对于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不多,更不要说有什么成果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各门课程成为一个梯队,前面讲过的基础知识“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作品,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多出实践作品。
2.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
原来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门类众多,各门课程层次不够分明,重复教学耽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应当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
对于同一层次的课程只开设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门(但基础程序设计课程最好选择Pascal或者C语言中的一门),其他的作为学生课外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或者同一层次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门。
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的课程梯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从低到高建立得比较完善。
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既能形成层次梯队,又能接触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从而学好程序设计类课程并取得较好成果是必然的。
学生在毕业后,也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更好地适应各自的工作。
3.系列教材一体化设计。
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学科创新人才与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教学过程必然依托高质量的教材体系。
以科学的理论与系统方法为指导,从掌握理论知识与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入手,将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教材进行一体化设计,强化数理基础,各门课程层次分明。
将大量具有规律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化,避免同一个知识点要么哪门课也讲,要么哪门课也不讲。
系列教材一体化设计,杜绝反复炒冷饭与反复推托的情况。
教材的建设与教学的实施是由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整体,教材的建设与应用同时做加法与减法,取精华去糟粕。
4.改革理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的改革。
案例教学法很适合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各门课的特点,分层次设计教学案例,对其中的内容设计可采用模块法完成,从预习、学习到复习三个阶段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完成事先设置的相关联任务(例题)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任务驱动教学在程序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也很好。
课前以典型的例子演示运行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课上,将本次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几个具体的任务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成果。
(2)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理论教学中相关知识只在一门课(比如C语言)中讲透,那么在VC++中就应用其中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不必讲解了。
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结合经典实例,对知识点讲全讲透,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掌握重点,学
会难点。
第二是能够完成学习成果。
学生能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不同的教学成果,比如在基础学习部分,能开发相应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在中级阶段能一个小组在一起开发一个小系统;最后能完成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实践—实训—实战相结合的方式。
应用型本科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应用本科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来说,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多样。
除应用多媒体课件外,还要采用多种方式练习,多种方式的实践锻炼。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重视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教材,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还要让学生多参加比如实习基地的实训,结合实际开发项目进行学习。
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兴趣组,学生参与科研、竞赛,其中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有其他专业学生参与。
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程序设计经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
最后是在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或者是与学校联合的企业中,让学生走进企业与从事系统开发的工程师一起,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外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外辅导模式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如运用移动微型学习模式进行指导与学习;采用QQ群的讨论学习模式;运用在线系统、师生交互学习方式。
总之,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最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能更好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构建与实施课外辅导模式是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师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
7.考核体系的完善与改革。
考核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根据其中讲授的重点,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
例如,C语言作为结构化程序语言的代表,也是学生接触最早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其中主要是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那么对于这门课程可采用上机与理论并行的考核方式。
基于C#的ASP.NET程序设计,因为这是层次较高的一门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其考核方式,笔者认为可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设计并完成系统。
总之,以应用型本科的指导思想为原则,不断从各个方面对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持续发展改革,从而保证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更好的设计成果出现,从而能够较好较快地与社会接轨,适应系统开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大蒙.“程序设计”类课程层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2]郭丽红,袁璟.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
[3]刘声田,裘皓杰.《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4]吴晓义,唐晓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2008(4).
[5]张顺利,李卫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