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歌曲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 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 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 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 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 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 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 编而成的。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 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 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 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 “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第一节 民间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 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 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 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 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 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 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 个词。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 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 动。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 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 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 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 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 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 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 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 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 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 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 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 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 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 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 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 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 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Biblioteka Baidu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 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 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 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 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 运。
3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 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 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 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 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 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 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 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 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 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 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 在一起。
法定节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 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 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 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 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 12月23日中国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 假7天,形成了3个“黄金周”。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 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 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 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 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第一节 民间节日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 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中国起源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 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 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首次纪念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 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 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 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 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 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 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 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 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三、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
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
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 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民 俗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 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 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 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 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 “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 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 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 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 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 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 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 等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 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万物欣欣向荣, 使人感到 格外清新明洁, 因而称为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的人们 往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 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 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 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 日。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 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图经》)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 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 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 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 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 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 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 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 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 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 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 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 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 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 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 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 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 “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 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 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 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 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二.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 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 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 到十日。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 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 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 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第一节 民间节日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 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 “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 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