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低碳生活
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 低开支的生活。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 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 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 追求健康生活,不仅要“低脂”、“低盐”、“低糖”, 也要“低碳”!“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 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势在必行。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合理、充分、无浪费 地利用可贵的资源
资源
加快资源节约技 术进步
生产
废物利用
消费
倡导适度消费、合 理消费和绿色消费
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三、本框知识结构
努
含义
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目的 节约资源
增
强
措施 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
节
为什么要对木制一次性筷子 加征5%的消费税?
增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引导消费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三)努力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第二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黄河调水调沙结束 6000多万吨泥沙入海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
我国资源消耗大,每天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
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善型社会【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
但片面追求经济的增添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此,我国提出要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善型社会。
本文从我国国情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出发,论述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需性。
【重点词】:资源节俭型社会环境友善型社会可连续发展科学发展观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经过了《中共中央对于拟订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要加速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鼎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仔细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俭的增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花费模式。
” 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 “加速建设资源节[1]约型、环境友善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决议,不单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升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睦社会和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定要求。
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的内涵节俭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花费的各个领域,经过采纳综合性举措,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润,保障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其核心内涵是节俭资源。
环境友善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2]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花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连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核心内容就是,确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样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按照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连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的必需性一、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一定建设两型社会1,宏大的人口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人皆知,我国人口数目宏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作者:王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又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源条件,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优先解决哪些环境问题,采用怎么样的战略、技术来解决,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不能只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毁了环境,毁了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势在必行。
关键词:资源;环境;节约;友好;社会中图分类号: B82-058文献标识码:A一.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有关专家指出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企业层次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在区域层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国家社会层次,通过强化资源节约意识,改变消费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展 [1];;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培育环境友好型生态伦理观念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舆论导向 培育文化氛围
培养消费方式
树立绿色意识
24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 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坚持生态财富与劳 动财富、人文财富并重,大力推动经济发 展绿色转型,促进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形成以低 消耗、低污染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 会效益都高的绿色产业体系,走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14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省建设环 境友好型社会以来,环境污染程度得到 了一定控制,污染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是,环境状况改善并不明显,整体环 境状况仍然严峻。只有加快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的改善我省整体环 境状况。
15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是我省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需要
5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全局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 关系全局、涉及长远的战略思想
特
复杂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
征
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动态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 动态性的概念。
6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7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口众多 资源匮乏
11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9年湖南省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年均值示意图
mg/m3 0.16 0.14 0.12 0.1 0.08
SO2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能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二、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可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空气及水体污染,从而改善自然环境。
三、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环境,使社会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科学技术
(四)强化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加快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 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 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 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活动, 加快推进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飞速发展,同时 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质量逐步恶化。在经 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在党的十六届 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 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环 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 探索,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 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 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 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 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 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
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
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 系;
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论述题及参考答案1、乐清生态市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乐清生态市建设的目的:——以乐清市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步形成符合市情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着力解决污染物排放、水环境治理、生态破坏、人地矛盾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安全、舒适、安详、愉悦的生活、创业环境;——基于乐清市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构建与城乡建设体系相平衡的山-河-海-城自然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和生态产业链,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市地位;——启迪“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境界,诱导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和谐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培育整体、和谐、循环、共生,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乐清生态市建设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控制、克服区域内潜在的水、气、海洋、生物等资源及生态环境压力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对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整合,逐步形成高效、持续、有序、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体系,在战略层次上解决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乐清市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系统的生态导向与生态基础保障。
——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市域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乐清生态市建设的内涵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调整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决策和管理方法。
创建资源利用高效、废弃物利用充分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体制合理、法制规范、社会公正、文化昌盛的文明社会和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人际和谐的环境。
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者:发布时间:2009-11-04 15:31:12 浏览次数:140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材料】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9年3月9日上午,中共黔东南州委召开全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州委书记廖少华在会上作重要讲话指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部署……是走生态文明崛起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和谐黔东南”建设进程的有力保障。
我们要立足黔东南州情,努力“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建设洛贯产业承接区(从江县洛香、贯洞一带),扎实开展“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面对当代中国最基本国情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谋发展、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对我们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粗放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生态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并且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国际竞争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第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
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所实现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
创建节约型城市的难关
城市发展与运行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 大,主要表现为: 规划滞后:加大了城市发展与运行的资源环 境压力。 体制障碍:影响了城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 用。 机制缺陷:制约了城市资源节约产业的发展。 认知不足:难以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 社会氛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资源节约型左环境友好型右社会的含义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促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
政府应改进的着力点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采取适当的综合措施,并需 要强大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1. 指导和规划应加强宏观,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2. 科技进步和创新,应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 3. 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4. 监督管理的强化,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 5. 法制建设的加强,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
• • • • • •
我国土地资源的严重流失
• 环境的代价: • 化肥的使用也是世界上最 高的,大约是5800万吨, 亩均的使用量也远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 • 农药,大约是180万吨,还 有农膜240万吨,这些在土 地里都造成了土地一定程 度的污染和地力的下降。 • 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在南方 的一些稻米的产区,因此 当地要适当改种。
资源节约型(左)/环境友好型(右)社会的含义
• 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 个领域,采取合理、合法 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 •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 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 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 方式进行生产 • 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 根本特征 • 一种社会体系。 • 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 和谐。 • 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 • 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 一种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
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
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
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过去我国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
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
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要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另外,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
经济运行的高能耗、高排放、
高污染,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退化、恶化严重。
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
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转变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要的一步。
(3).最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我国正在积极实行
资源的“走出去”战略,但是对于重要资源特别是粮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战略性资源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
如果依赖进口,就会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3、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有国家的长足发展。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
惩污染,生态严惩破坏。
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惩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2、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4、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是保障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是推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做出贡献!!!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活动。
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
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
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从身边小时做起,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学习,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我们都尽可能的节约:在学校食堂吃饭做到“光盘”行动,吃少打少,在外面吃饭,聚会不铺张浪费;洗漱,洗衣服用水应节约,不能大桶大桶的浪费,看到没关的水龙头应主动关掉,发现坏了的水龙头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应;用电在注意安全的同时也应该节约,在教室自习时,人少就开部分够用的灯,人走灯灭,晚上睡觉寝室也应关掉灯,以免早晨来电造成浪费;应主动养成节约的习惯,以自己的行动向周围人宣传节约的思想…….
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希望每一个人都开始努力,尽自己所能节约资源,与环境和睦相处,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共同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