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53e994caaedd3382c4d3c9.png)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概论一、小儿泌尿系统的特点(一)解剖特点1.肾脏:婴儿肾脏相对比成人大,其下端位置较低,位于第四腰椎水平,所以2岁以下小儿肾脏较易触到。
2.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容易受压及扭曲,导致梗阻发生尿潴留而诱发尿道感染。
3.膀胱:婴儿膀胱的位置相对较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骨盆内。
4.尿道:新生女婴尿道长仅1cm,外口暴露,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感染。
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积垢后也可引起上行性感染。
(二)生理特点1.新生儿及幼婴肾小管的功能不够成熟,小儿肾功能一般要到1~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故在应激状态下较易发生水肿及钠潴留;2.另外由于新生儿对药物排泄功能差,用药种类及剂量均应慎重选择。
二、肾功能检查(一)尿液检查1.尿的性质(1)尿色: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
(2)酸碱度:接近中性或弱酸性,pH多在5~7之间。
(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新生儿的尿渗透压平均为240mmol/L,尿比重为1.006~1.008,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
儿童通常为500~800mmol/L,尿比重通常为1.011~1.025。
(4)蛋白质:正常小儿尿中仅含微量蛋白,定性为阴性。
(5)尿沉渣: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一般不出现管型。
2.每日尿量小儿尿量个体差异较大:①正常婴儿每日排尿量为400~500ml;②幼儿为500~600ml;③学龄前儿童为600~800ml;④学龄儿童为800~1400ml。
(二)血液检查评估小儿肾小球滤过率常用:血尿素氮(BUN)正常值:新生儿为1.8~6.4mmol/L(4~18mg/dl),婴儿及儿童为2.5~6.4mmol/L(7~18mg/dl)。
血肌酐(Scr)正常值:27~62μmol/L(0.3~0.7mg/dl),随年龄增长及肌肉发育而增高。
(三)放射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VP)、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及肾血管造影等。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7de86dcaaedd3382c4d30e.png)
胎龄36周肾单位数量已达成人水平,出生后
上述功能已基本具备,但调节能力较弱,贮 备能力差,1-2岁接近成人水平。
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2岁时达成人
水平,故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 溶质。
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新生儿排钠
能力较差,如输入过多钠易发生钠潴留 和水肿,生后头10天的新生儿,钾排泄 能力较差,故血钾偏高。
年龄 正常尿量 少尿 无尿
婴儿
幼儿
400-500
500-600
<200-800
800-1400
<300
<400
单位:ml
尿蛋白 正常小儿尿中含微量蛋白 定性检测 阴性 ≤100mg/(m2.24h)
阳性 >150mg/d >4mg/(m2.h) >100mg/L
第二节
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浓缩功能不足,应激状
态下保留水分的能力低于成人,入量不足时 易发生脱水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酸碱平衡 易发生酸中毒 ①肾保留HCO3-能力差 ②泌NH3和H+的能力低 ③尿中排磷酸盐少,排出可滴定酸的能力 受限 肾脏内分泌功能
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尿量:生后48小时1-3ml/kg.h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儿童泌尿系统
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肾脏
重量大,位置低, 易触及, 分叶状。
输尿管
长而弯,弹性差, 易扭曲,致梗阻, 易潴留,并感染。
膀胱
位置高,易触及
尿道
女婴短,外口暴露近肛门,易污染 男婴长,常有包茎易感染。
二、生理特点
肾脏具有 ①排泄体内代谢产物 ②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③内分泌功能 肾脏完成其生理功 能主要是通过肾小球 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及排泄 。
29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教案
![29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f1e38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d.png)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1.肾
2.输尿管
3.膀胱
4.尿道
二、生理特点
三、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小儿排尿特点:正常尿量、少尿、无尿的标准
2.小儿尿液特点:尿色、酸碱度、比重、尿蛋白、尿沉渣检查
教学方法:1、设疑,启发学生阅读教材。
2、启发、引导并总结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重点是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护理
【概述】
病因及发病机制
治疗原则
10’
10’
10’
15’
教学内容及方法
时间
【护理评估】1.健康史
2.躯体状况
水肿、少尿、血尿和高血压
3.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
教学方法:1、精讲其概述,强调本病是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性疾病
2、以个案为例,解释、分析其护理评估内容,并展示护理诊断。
【教学回顾及总结】与学生一起梳理本次课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
15’
10’
15’
教学内容及方法
时间
【布置课后作业及预习】1.叙述急性肾炎临床表现
2.简述对急性肾炎患儿的活动指导
3.预习下一章节
5’
课后记:
泌尿系统疾病刚刚在内科学完不久,所以学生并不陌生,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内科讲过的一些成人泌尿系统的特点,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特点,利用对比学习和记忆,学生会记得更加牢固,而且,不容易把小儿与成人的特点相混乱。
NO:22
章节
第十章
课题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
班级
22高职护理9~12班
婴幼儿泌尿系统生理特点
![婴幼儿泌尿系统生理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7d205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1.png)
婴幼儿泌尿系统生理特点1.婴幼儿泌尿系统生理特点人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和尿道组成。
体内代谢产物大部分由泌尿系统排除,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器官和内分泌器官。
(1)解剖特点①肾脏:肾脏是一对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腔后上部的脊柱两侧,形如蚕豆。
约平第1~4腰椎,右肾略低于左肾。
新生儿肾脏呈分叶状,表面凹凸不平,到一岁以后渐变平。
婴儿肾脏相对较成人大,位置较低。
故2岁以下小儿肾脏轻易们及。
肾小管的发育主要在生后完成,到青春期后期近端肾小管长度才达到成人水平。
②输尿管: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于扩张、尿潴留及感染。
③膀胱:新生儿的膀胱位置较高,当膀胱充盈时可达下腹部。
婴儿膀胱粘膜柔软,膀胱三角区肌肉薄弱,膀胱粘膜下输尿管较短而直,很轻易造成膀胱输尿管返流而诱发泌尿系感染。
婴儿期泌尿量相对较多,膀胱容量较小,故排尿次数多。
膀既受脊髓和大脑控制,在正确教养下,到一岁半左右可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
④尿道:女婴尿道较短(新生女婴约1cm左右),外口暴露在外,且与肛门接近,轻易受细菌污染。
男婴尿道较长,但常有包茎存在,积垢后易引起上行性泌尿系感染。
(2)生理特点肾脏由100万~4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含有肾小球及肾小管。
胎儿9~12周形成肾脏,开始泌尿,但未行使功能。
36周时肾脏发育完全,故36周以后出生的早产儿肾单位不再增加。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小儿的肾脏有个逐渐发育的过程,足月儿出生时肾脏已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储备能力差,调节机制不够成熟。
新生儿期肾脏的滤过能力只有成人的1/4(成人为每分钟125ml/m2),6个月到1.5岁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肾单位像一个过滤的筛子,血液通过它时将废物滤出,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②肾小管的功能:肾小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回吸收原尿中的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其次是分泌H+、K+及有机物和排泄废物。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肾小球滤过率有着密切联系,随着肾小球滤过量的增减,肾小管的重吸收亦有增减。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eb6dfe78762caaedd33d4a5.png)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教学大纲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解剖特点(2)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肾小儿年龄越小,肾相对越大。
婴儿期肾位于髂嵴以下平第4腰椎,2岁以后才达髂嵴以上,故2岁以内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
2.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3.膀胱婴幼儿膀胱位置较高,尿液充盈时,在耻骨联合上容易扪及,至1.5岁左右时可自主排尿。
膀胱容量(ml)约为(年龄+2)×30。
4.尿道新生女婴尿道仅长1cm(性成熟期3~5cm),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故上行性感染比男婴多。
(二)生理特点1.肾功能肾小管对水、钠的负荷调节较差,容易发生水、钠潴留。
2.排尿次数及尿量约93%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99%在48小时内开始排尿。
小儿肾小球肾炎的特点小儿尿量的特点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新生儿每公斤体重少于0.5ml/h即为无尿。
3.尿液特点出生后前几天尿液色较深,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为尿酸盐结晶。
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放置后可出现乳白色沉淀,为盐类结晶而使尿液变混。
正常小儿清洁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管型一般不出现,12小时尿沉渣计数(Addis计数)蛋白含量<50mg,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
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教学大纲2.急性肾小球肾炎(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原则(5)护理措施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小儿泌尿系统最多见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水肿、血尿、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高血压,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多数发生于急性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被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出现水肿、少尿、高血压及急性循环充血等表现;肾小球基膜因免疫损伤而断裂,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漏出,临床上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儿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9d6b0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e.png)
第一节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儿童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位置较低。
健康儿童腹部触诊时肾脏容易扪及。
3.【新生女婴尿道长度】:1cm;【性成熟期】:3~5cm4.【新生男婴尿道长度】:5~6cm5.【新生儿尿道易发生上行性细菌感染的原因】①新生女婴:尿道仅1cm,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②新生男婴:包茎、污垢积聚6.【新生儿及婴幼儿肾脏功能的生理特点】7.【生后首次排尿时间】:生后48小时内8.【建立控制排尿能力的时间】:3岁左右9.【不同年龄儿童的尿量】10.【正常儿童尿液的特点】:①颜色:淡黄透明②PH:5~711.【新生儿尿液渗透压】:平均240mmol/L,1岁以后接近成人。
12.【出生后2-3天婴儿的尿液特点】①尿色深、稍浑浊②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为尿酸盐结晶寒冷季节放置后可有盐类结晶析出而变混14.【正常儿童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每日定量≤100mg/m 21.【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急性肾炎】的定义 是一组不同病原体感染后 免疫反应引起的 急性弥漫性肾小球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 2.【AGN 的特点】①发病前多由感染史●【AGN 冬季发病感染史】呼吸道感染为主●【AGN 秋冬季发病感染史】以皮肤感染为主②属于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3.【AGN感染的主要病原】:A组β溶血性链球菌4.【AGN的好发年龄】:5~14岁儿童5.【AGN的病因】①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AGN②发病前多由感染史6.【AGN的发病机制】①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机体对链球菌抗原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②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膜上,并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免疫和炎症反应→损伤基膜血液成分漏出毛细血管,尿中出现蛋白、RBC、WBC和管型●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闭塞狭窄→肾小球血流量减少水肿、少尿、高血压、循环充血7.【AGN的典型临床表现】①水肿、少尿(最常见、最早)②血尿③蛋白尿④高血压8.【AGN的临床表现】9.【AGN的尿液镜检】①大量RBC②尿蛋白(+~+++),可见透明、颗粒/RBC管型11.【AGN的治疗要点】①自限性疾病,无特异性治疗②对症③防治急性期并发症12.【AGN的饮食管理】13.【AGN的休息指导】第三节肾病综合征1.【肾病综合征NS】/【肾病】的定义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NS的四大特征】(三高一低)①大量蛋白尿(必要条件)②低蛋白血症(必要条件)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3.【NS的病理生理】4.【NS最根本、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大量蛋白尿5.【单纯性NS最突出的表现】:凹陷性水肿6.【NS的并发症】①感染②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③血栓形成7.【NS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上呼吸道)8.【NS的临床表现】9.【NS 的主要辅助检查】10.【治疗NS 的首选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11.【NS 患儿预防接种的时间】●病情完全缓解●停用糖皮质激素3个月后12.【NS患儿活动与休息的要求】●除严重水肿和高血压外,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即使卧床也应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血栓形成13.【NS患儿的营养管理】14.为什么NS患儿一般不必限水钠摄入?【答案】:因为NS患儿的水肿主要是血浆胶渗压下降、低蛋白血症所致,限制水钠摄入对减轻水肿的作用不明显,过分限制易造成低钠血症及食欲下降。
儿科学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儿科学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18c06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f.png)
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一、概述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肾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器官。
1. 儿童泌尿系统的解剖特点①肾:肾上极约平T12,下极约平L3。
婴儿肾位置略低,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L4,2岁后到达髂嵴以上。
②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和肌肉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压扭曲甚至梗阻,导致尿潴留。
③膀胱:婴儿膀胱位置相对高,充盈时易在耻骨联合上方扪及,之后降入盆腔。
估算膀胱容量,4~12岁儿童为(年龄+1)×30。
④尿道:女婴的尿道短,男婴常有包皮过长或包茎,均容易导致感染。
2. 儿童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GFR=20ml/min/1.73㎡。
生后1周约为成人的1/4;3~6个月时达1/2;6~12个月时达3/4;2岁时达成人水平。
新生儿及婴幼儿的肾小管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表现为:重吸收糖、氨基酸和磷的阈值较低;排钠能力较差,保钠能力也较差;初生10日内排钾能力差;缓冲酸能力有限(易酸中毒);尿液浓缩功能差。
3. 儿童排尿与尿液特点93%的新生儿在生后24h内排尿,99%在48h内排尿。
若超过48h 仍不排,应排除泌尿道梗阻或畸形。
排尿次数随年龄而变化:刚出生:每日4~6次;出生1周后:每日20~25次;1岁:每日15~16次;学龄前:每日6~7次。
多数儿童在3岁左右可控制排尿。
上表重点记忆少尿的标准。
新生儿生后早期因尿液中尿酸盐过多,可在放置后出现红褐色沉淀(尿酸盐结晶)。
若含较多磷酸盐结晶时,冷却后可呈白色浑浊,注意与脓尿的鉴别,后者加热后仍然混浊。
新生儿尿比重1.006~1.008,平均渗透压240mmol/L;儿童尿比重1.011~1.025,平均渗透压500~800mmol/L。
正常儿童新鲜尿沉渣镜检,RBC<3个/HPF,WBC<5个/HPF,管型无或偶见;12h尿Addis计数,RBC<50万,WBC<100万,管型<5000个;尿蛋白定性检查(-),定量≤100mg/㎡/24h。
【精品课件】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精品课件】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624d2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70.png)
• B.硝普钠
• C.青霉素
• D.呋塞米
• E.地西泮
十一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体液过多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活动无耐力 潜在并发症
焦虑
十二护理目标
• 水肿减轻或消退。 • 营养正常标准。
活动后无心慌、 气急。 • 患儿及家长情绪稳定
十三 护理措施
休息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健康指导
●(1~3)患者,男,13岁。以“水肿、少尿、肉眼血尿5天”为主诉 入 院 , 拟 诊 急 性 肾 小 球 肾 焱 。 查 体 : T 3 6 . 6 C , P 11 0 次 / 分 , R23次/分,BP135/lOOmmHg。实验璧检查:尿量>1000ml/d, 尿蛋白(+++),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15个。
心理。
七、实验室检查
(一)尿液检查 尿沉渣镜检可见较多红细胞及透明、颗粒或红细胞管型, Addis计数4~8个月恢复正常。尿蛋白通常为+~+++,与血 尿的程度相平行。 (二)血液检查 血沉增快,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大多增高。 补体C3下降,一般6~8周后恢复正常。 (三)肾功能检查
●1.下列护理措施哪项不正确 ● A.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 B.严格限制水钠摄入 ● C.卧床时经常变换体位 ● D.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E.避免进食含钠多的食物
●3.患者出现剧烈头晕、头痛、耳鸣,且伴恶心、呕吐,最有可能 出现了
● A.心力衰竭 ● B.高血压脑病 ● C.急性肾衰竭 ● D.肾静脉血栓 ● E.感染
正常尿量
●:
●婴儿每昼夜尿量约400~500ml
●幼儿500~600ml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科护理学课件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科护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3ac14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e.png)
3.膀胱
• 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后其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以上, 腹部触诊易扪及膀胱,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4.尿道
• 新生女婴尿道长1cm(性成熟期3~5cm),外口暴露,接近肛门, 易受粪便污染而发生上行感染;男婴尿道较长,常有包茎和包皮过 长,污垢积聚时可导致上行性细菌感染。
表12-1 不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尿量标准
4.儿童尿液的性质
• (1)尿色: • (2)酸碱度: • (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 • (4)尿蛋白: • (5)尿细胞和尿管型:
感谢观看
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
联系电话: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1.肾脏
• 儿童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婴儿期肾脏的位置较低,其下极可 低于髂嵴以下第4腰椎水平,2岁后才达到髂嵴以上。故2岁以内健 康儿童腹部触诊容易扪及肾脏。
2.输尿管
• 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扩张 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造成尿潴留而引起泌尿道感染。
3.每日尿量
• 儿童尿量的个体差异较大,新生儿正常尿量一般为每小时1~ 3ml/kg;若新生儿尿量每小时<1.0ml/kg为少尿,每小时< 0.5ml/kg为无尿。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400ml,学龄前儿童少 于300ml,婴幼儿少于200ml时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 尿。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正常尿量标准见表12-1。
(二)生理特点
•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数量已达到成人水平,但其储备能力尚不充足, 调节能力较弱。一般到1~2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新生儿出生时肾 小球滤过率较低,早产儿更低,故此期不能有效的排出过量的水分 和溶质。新生儿及幼婴儿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不足,容易发生 钠潴留和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有关并发症。
3. 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预防措施。
4. 泌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一节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一)肾脏
儿童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约为1/220 。
婴儿肾脏位置较低,其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第 4 腰椎水平,2 岁以后位置达髂嵴以上。
右肾
位置稍低于左肾。
由于婴儿肾相对较大且位置较低,腹壁肌肉薄而松驰,故 2 岁以内健康儿童腹部触诊可扪及肾脏。
婴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分叶完全消失。
(二)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和扭曲而导致梗阻,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三)膀胱
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入腹腔而在耻骨联合之上,容易触及。
随年龄增长膀胱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四)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仅1 cm (性成熟期3〜5 cm),且外口暴露而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
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积垢时也易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
肾脏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①排泄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尿素、有机酸等;②调节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③内分泌功能,产生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内皮素等。
肾脏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完成其生理活动。
小儿出生后上述功能虽已基本具备, 但调节能力较弱、贮备能力差,肾脏功能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的,一般至1〜2 岁时接近成人
水平。
一)肾小球滤过率
新生儿出生时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低(早产儿更低),为成人的1/4, 3〜6个月为成人的1/2 , 6〜12个月为成人的3/4 , 2岁时才达成人水平,故婴儿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溶质。
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
(二)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新生儿葡萄糖、氨基酸和磷的肾阈均较成人低,易出现糖尿、一过性高氨基酸尿等。
新生儿血浆中醛固酮浓度较高,但远端肾小管回吸收钠高于近端肾小管,加之排钠能力较差, 如输入过多钠, 容易发生钠潴留和水肿。
生后数周近端肾小管功能发育成熟, 大部分钠在近
端肾小管重吸收,此时醛固酮分泌也相应减少。
低体重儿排钠较多,如输入不足, 可出现钠负平衡而致低钠血症。
生后10 天内的新生儿,钾排泄能力较差,故血钾偏高。
(三)浓缩和稀释功能新生儿及幼婴由于髓袢短、尿素形成量少(婴儿蛋白合成代谢旺盛)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使尿液浓缩功能不足, 在应激状态下保留水分的能力低于年长儿和成人。
婴儿每从尿中排出1mmol/L溶质时约需水分1.4〜2.4ml,而成人仅需0.7ml。
脱水时幼婴尿渗透压最高不超过700mmol/L, 而成人可达1400mmol/L, 故入量不足时易发生脱水, 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新生儿及幼婴尿稀释功能接近成人,可将尿稀释至40mmol/L ,但因GFR 较低, 输入液量过多、过快时易发生水肿。
(四)酸碱平衡调节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酸中毒,主要原因有:①肾功能不成熟,保留HCO3-能力低,碳
酸氢盐的肾阈低,仅为19〜22mmol/L,成人为25〜27mmol/L:②肾脏泌H+和泌NH3的能力低;③尿中排磷酸盐量少,故排出可滴定酸的能力受限。
(五)内分泌功能新生儿肾脏已具有内分泌功能,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均等于或高于成人,
生后数周内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新生儿肾血流量低, 故前列腺素合成速率较低。
胎儿期由于血氧分压较低, 故胚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多, 红细胞数高于成人;生后随着血氧分压的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红细胞数量逐渐降至正常。
婴儿血清1,25-(0H)2D3水平
高于儿童期。
(六)排尿及尿液特点
1.排尿次数新生儿93%在生后24 小时内、99%在48 小时内排尿。
如超过48 小时仍
未排尿,应考虑有无泌尿道畸形或肾脏病变。
生后头几天内,因摄入量少,每日排尿仅4〜
5次;1周后因新陈代谢旺盛,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小,排尿突增至每日20〜25次;1岁
时每日排尿15〜16次,学龄前和学龄期每日6〜7次。
2•排尿控制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以后由脑干-大脑皮质控制,至3
岁已能自主控制排尿。
在 1.5〜3岁之间,儿童主要通过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会阴肌控制排
尿,若3岁后仍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则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尔尿失禁和夜间遗尿。
3•每日尿量儿童尿量个体差异性较大,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表8-1 )。
新生儿生后48
小时尿量一般为1〜3ml/ ( kg • h)。
新生儿尿量v 1.0ml/ ( kg • h)为少尿,v 0.5ml/ (kg • h) 为无尿。
每日排尿量婴幼儿v 200ml、学龄前儿童v 300ml、学龄儿童v 400ml为少尿;每日尿量v 50ml 为无尿。
尿量超过正常3倍以上则为多尿。
4尿的性质
(1)尿色:生后头2〜3天尿色深,稍混浊,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数日后变浅。
正常
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排出的尿液变为白色混浊,此为尿酸盐或磷酸盐结晶所
致。
加热或加酸后澄清,无临床意义,可与脓尿或乳糜尿鉴别。
(2)酸碱度:生后头几天因尿内含尿酸盐多而呈强酸性,以后接近中性或弱酸性,pH 值多为5〜7。
(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新生儿尿液多为低渗,渗透压平均为240mmol/L,尿比重为1.006〜1.008,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
婴儿尿渗透压为50〜600mmol/L,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儿童通常为500〜800mmol/L,尿比重为1.003〜1.030。
(4)尿蛋白:正常儿童尿液仅含微量蛋白,定性为阴性,定量w 100mg/ ( m2• 24h), 一次尿蛋白/尿肌酐w 0.2。
若尿蛋白定量>150mg/d或〉4mg/ ( m2• h),或〉100mg/L,定
性实验为阳性,均为异常。
尿蛋白主要来自血浆蛋白,2/3为白蛋白,1/3为Tamm-Horsfall
蛋白和球蛋白等。
(5)尿细胞和管型:正常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
检,红细胞v 3个/HP,白细胞v 5个/HP,
偶见透明管型。
12小时尿细胞计数(Addis count):红细胞v 50万,白细胞v 100万,管型
V 500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