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即“隐蔽失业”人口,全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劳动力转移过程结束。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出现。
7.试简述霍夫曼定律与日本的经验性修正。
答案要点:
霍夫曼认为,根据资本品生产对消费品生产的关系,可以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消费品工业占优势;(2)资本品工业占优势;(3)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平衡,而资本品渐占优势。他从各个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调查中总结出,以生产的价值所表示的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在这三个阶段分别为:(1)第一阶段,5±1 / 1;(2)第二阶段,2 + 1 / 1;(3)第三阶段,1+1 / 1。
(2)农业(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工业(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一般上升,但与经济总产值增长的一致性情况不明显;服务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
6.试简述拉—费模型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
(1)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会减少农业总产出;
(2)第二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流出一定数量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为正,农业从业人口的进一步减少将降低农业总产出。“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展和劳动力的转移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区域产业组织——是指一个区域内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的数量、一般规模、主导性产权结构、产业分布情况等反映区域内各产业生产、经营关系的组织安排和演变结构。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之间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以及产出(包括产业GNP、产业国民收入等)上的比率关系。
5.产业结构转化——又称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的质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加快,收入增长和资源配置状况发生变化,促使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相应发生转化。
注:简答题中第1~5题属基本知识要求;6~8题为理论拓展,可进一步参见钱纳里、托达罗、罗斯托、刘易斯、库兹涅茨等人文献,从发展经济学领域提高理论基础。
四、计算题
饮食加工业
交通运输业
旅游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
汽车制造业
A
60,000
10,000
7,000
4,500
20,000
B
2,000
1,500
3,000
错。建立一个围绕主导产业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是最优抉择。
4.区域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优势,不包括经济制度优势。
错。包括经济制度优势。
5.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发展中地区适时有效地迅速转换产业结构的成功因素是充分利用“后起国优势(或后发优势),发达地区则要保持创新能力。
对。
三、简答题
1.判定某一产业是否为地区主导产业的标准是哪几项?
二、判Biblioteka Baidu题
1.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是通过计划机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变化。
2.发挥区域优势的关键在于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
对。
3.从原则上讲,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的产业体系是领导者的最优抉择。
(2)一般情况下,遵从比较优势原理,A、B、C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会体现出克拉克定律。最终的情况是,三个地区在产业分工关系下的经济一体化,三个地区一般劳动力的产值和收入会相同。
2.试比较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与钱纳里三时期产业结构论的异同。
答案要点:
(1)首先答出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
(2)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主要有:两者都从动态方面说明了区域经济结构演替的有序性、阶段性。差异点主要有:前者讲产业结构转换过程分为6阶段,后者分为3时期;前者以主导产业部门反映产业结构转化,后者以制造业部门内演变规律反映;前者强调产业转换中的带动作用,后者强调了收入水平的变化在产业转换中作用。
五、论述题
1.有A、B、C三个地区相邻,A为平原地区,目前为传统经济;B为港口;C为半山区,有煤炭出产,手工艺传统悠久。试问:
(3)目前A、B、C三个地区各自的主导产业分别可能是什么?给出简要理由。
(4)一般情况下,A、B、C三个地区各自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会怎样变化?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区际经济关系?
答案要点:
(2)产业结构合理性调整机制: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性产业的调整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公共性产业的调整通过行政机制进行。
5.试简述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结论。
答案要点: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以下产业产值和劳动力分布上的变化趋势,
(1)农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不明显。
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规律性:(1)从生产要素的密度看,(2)从生产技术看,(3)从三次产业变化看,(4)从产出角度看。见教材P.138~139。
4.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要点:
(1)合理性评价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与区域优势的适应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1)可能的主导产业为,A地区是农业(第一产业),B地区是服务业(第三产业),C地区是工业(第二产业)。
理由:A地区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指工业不发达地区主要承袭本地区历史经验发展并维持的经济体系,一般以农业为主。B地区是港口,航运业必然有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相对会多些,这就使服务业具有发展优势。C地区有煤炭出产,手工艺传统悠久,具备了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能源需求和一般人力资本。


C

5,000

3,000
20,000
B和C是A行政区内下辖的两个城市。表中数据为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A行政区的总劳动人口为200,000人。
问:B和C城的主导产业分别是哪几类?主导产业劳动力专业化率(或区位商)各是多少?
答案要点:
(1)首先计算B、C的劳动力总数;(2)参照教材P.109中公式5-1计算B、C各产业的区位商;(3)确定主导产业。
答案要点:
(1)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2)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
(3)产业关联度
(4)市场潜在需求率
要求将上述四项标准的计算公式均列出。具体公式见教材P.108~120。
2.什么是生产要素?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生产要素”是西方经济学的factor of production的国内中译。囿于马克思的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源、资产等词在国内有不同的阐释。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在费雪(I.Fisher)之后,这些词汇是同义的。费雪的观点是:凡是可以导致收入的,都是资产,而资产的市值就是资本了。但资本是收入以利息率折现,要有市场才能算出来。然而,不管资本可不可以算出来,所有生产要素都是资产。生产要素——劳力、土地、工具等,与产品之别,是物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生产要素是能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收益的投入物。
日本经济学家结合一些国家实际数据对霍夫曼比值进行了检验,得出修正性结论:在工业化初期,霍夫曼定理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国家,霍夫曼比值是稳定的;只有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值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
8.试给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农村地区人均农业产值低于最低人均生存费用。答题时需将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图画出,并在图上表明均衡点E的坐标含义。
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趋于一致性。由克拉克定律可以引发出两个推论:一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流动,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积聚,直至边际生产率相同。二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促使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
3.试简述地区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