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13. 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
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师说》理解性默写
1.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是:



;择师的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是为了学道,和他人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 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知识点归纳
齿chǐ
①<名>门牙。也泛指牙齿。 ②<名>年岁,年龄。《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也指马、牛等牲畜的岁数。 ③<名>状如牙齿的物体。《宋书·谢灵运传》:“登蹑常著 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④<动>议论,说话。《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 齿舌不少。” ⑤<动>提及、并列、排列。《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齿豁头童】齿落发脱。形容人老的样子。 【齿冷】久笑牙齿感到冷。谓贻笑于人而招致讥嘲。 【齿录】1.收录;叙用。《魏书·刘文晔传》:“以臣年小, 不及齿。2.科举时代,凡同年登科者,各具姓名、年龄、籍 贯、三代,汇刻成帙,称作“齿录”。也称“同年录”。 【齿亡舌存】言物之刚者易亡折而柔者常得存。喻以柔为贵。
易错字词
传道受业、授之书、或不 焉、术业有专攻、官盛则 近谀、李氏子蟠、嘉其能 行古道、以贻之
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 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 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的,即“

”。
6. 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
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7. 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8.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



9.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的语言表达,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11.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
5.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 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
《师说》中所说“



”。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7. 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所描述的
现象一样。(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8.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
9.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的语言表达,文中


”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 (表示“用来……的(人)”)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示“……的原因”)
一词多义 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名词,经书)
《师说》理解性默写
1.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择
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耻学于师/ 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位卑则足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羞耻)
词类活用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形作名,圣人/愚人)
6、小学而大遗 (形作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 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1)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 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 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 义。 (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 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宋代理学家 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 是反义。
文中“

”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
心态。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11.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1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
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以复古为名的文风 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 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 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 出”。
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句意一
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

” 。(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
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词类活用
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低于) 8、则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文言句式
4、状语后置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于余
一词多义 所以
师的标准是:




2. 在《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年龄大小无关的
两句是:


3.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句意一致。
4.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


”。
5.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
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
因的语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3. 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
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说 韩 愈
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 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 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 “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 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
4、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