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 介绍简介-田汉 简历-田汉 作品,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田汉作品以及影响

田汉作品以及影响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湖南长沙人。

生平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成就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

《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京剧新歌剧戏曲合集新雁门关金钵记江汉渔歌田汉戏曲集武松与潘金莲情探新平剧田汉戏曲选白蛇传西厢记岳飞谢瑶环理论集书信集散文集回忆录文学概论抗战与戏剧三叶草田汉散文集影事追怀录爱尔兰近代剧概论文艺论集日记合集银色的梦南国社史略南国的戏剧田汉论创作蔷薇之路续银色的梦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

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这一主题也贯穿在田汉所有剧作中,其中尤以《咖啡店之一夜》和《名优之死》为最。

《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

田汉先生作品介绍

田汉先生作品介绍

田汉先生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三角花园的田汉

三角花园的田汉

三角花园的田汉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

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勤奋多产、心地单纯、热情澎湃的杰出的戏剧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话剧63部、戏曲27部、歌剧2部、电影12部,歌词、诗作两千多首,文章700多篇,共计1000多万字,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1995年上海戏剧家协会在富民路、长乐路、东湖路口的三角花园内,建起了一座田汉的铜像。

这是一片小小的绿地,田汉先生的雕像便坐落在这郁郁葱葱中,坐在藤椅上,跷着二郎腿的形象极为生动。

雕像上,有杜宣先生所撰写的碑文,理应严谨客观的文辞间,少见地出现了“才华横溢”一词,深切流露出对田汉的赞扬和怀念。

三角花园像是这座城市的点缀,非常柔和,非常有分寸,甚至看不出它在点缀。

田汉1922年秋至1924年秋,曾住上海哈同路(今铜仁路)民厚北里406号。

(现已拆除)1925年夏,田汉回上海,住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宝康里。

(现已拆除)1927年5月至8月,田汉曾去过南京和日本。

1927年8月下旬,重返上海,住蒲石路(今长乐路)64号。

1927年冬至1930年秋,迁至打浦桥金神父路日晖里41号(今瑞金二路409弄内)居住。

(2005年已拆除)这里是田汉的寓所,也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正式成立后的社址。

永嘉路371—381号,是当年南国艺术学院旧址,建于1927年,新式石库门建筑。

1928年,田汉在此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并居住于371号底楼。

1932年,聂耳与田汉在上海结识。

两人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1934年秋末,田汉将篇幅十余页《凤凰的再生》电影故事手稿交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

即电影《风云儿女》。

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

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

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演绎的一首优秀歌曲,它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这首国歌的作词人是田汉。

田汉(1898年-1968年),原名田家英,字师洋,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影视剧编剧和翻译家。

田汉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并且思想上秉持着进步的观念。

田汉曾经在北大留学时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他积极参与了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需要一首新的国歌来体现新中国的精神风貌,同时激励全国人民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田汉应邀参与了国歌的创作工作。

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田汉秉持着“写人民、为人民”的原则,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融入到词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这首歌以其激昂豪迈的旋律和深沉嘹亮的歌词,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被广泛传唱和演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

这首歌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更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力量。

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壮丽篇章。

田汉的词作中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

除了《义勇军进行曲》,他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曲和诗歌,如《黄河大合唱》、《春天的故事》等,都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田汉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他的创作和付出将永远被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总而言之,田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人,他通过这首歌曲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融入其中,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田汉(1898-1968),原名于洋,笔名南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词家、诗人、编辑、翻译家。

他的许多作品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经典,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更是成为了中国的国歌。

田汉从事文学创作长达40余年,对中外文化都有深入研究。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田汉在上海的一些事迹。

一、在上海参与社会运动田汉早年生活在上海,是上海大学的法学系毕业生。

之后,田汉也曾在上海的文艺界担任过工作,大概是在这个时候田汉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他的许多作品都写出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田汉也积极参与了上海的一些社会运动,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他深知只有通过社会改革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富裕。

二、创作经典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歌。

这首歌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田汉和聂耳两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合作创作而成。

当时,国家正面临着抗击日寇的紧急形势,从各个方面动员全民抗战,这首歌的问世也正是应了抗战期间的民族需要。

这首歌曲凝聚了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震撼了国人的灵魂,成为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精神旗帜。

也是在上海的这个时期,田汉凝聚了更多的灵感和力量,创作出了这首不朽的歌曲。

三、在上海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田汉在上海也从事过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这使他接触到了许多当时的文学大家和创作人员。

他的诗歌和歌词作品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誉和关注。

《夜上海》、《上海滩》等作品虽然没有《义勇军进行曲》那么家喻户晓,但是也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上海的繁华和活力给予了田汉更多的灵感和创作动力,他在上海也收获了更多的文学成果。

田汉在上海度过了很多年,这座城市对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一直激励着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虽然他已经离世多年,但是他的作品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田汉在上海度过的岁月,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奋斗,也见证了一段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田汉简介

田汉简介

田汉简介田汉简介田汉,字怀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生于1901年,逝世于1968年。

田汉的名字在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人物。

田汉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士人家庭。

他父亲是一位素有声望的教育家,这为他日后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小,田汉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喜欢读书并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天赋。

1920年代,田汉进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并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以散文和诗歌为主,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1931年,田汉前往英国留学,进入剑桥大学深造。

在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英语、法语、德语等欧洲语言,并开始了翻译的工作。

他的翻译水平卓越,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将许多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

回国后,田汉投身于教育事业,并在多所大学任教。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还发起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运动,为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除了教育事业,田汉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真实地刻画了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通常以深入人心的情感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著称。

他的著作包括小说《草地虫》、《暗界》、《循环体》等,以及戏剧作品《柳子戏》、《乌鸦破晓之前》等。

这些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文学上的享受,更揭示了人性的真相和社会的问题。

田汉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他多次荣获文学奖项,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田汉的一生并不平坦。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他被关押并遭受各种痛苦,最终在1968年去世。

田汉故事总结

田汉故事总结

田汉故事总结1. 田汉简介田汉(1899年11月7日-1968年10月31日),字翰南,江苏金坛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化活动家,著名广播剧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田汉从小立志做一名文化工作者,他的父亲是金坛的鸥鹭书院办事人,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化和书法。

他曾获得过多次书法奖项,在文学上也展现出天赋和热情。

2. 田汉的作品田汉的作品以广播剧为主,作品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在广播及文艺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力。

他的著名作品包括《武松打虎》、《曹操和杨修》、《季札刺股》等。

这些作品都以历史传说和古代故事为背景,通过广播剧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这些作品具有悬疑、刺激、有趣等特点,很受听众和读者的喜爱。

田汉的作品除了在广播上广泛传播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形式,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3. 田汉的影响田汉的作品不仅在广播和文艺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田汉的作品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和读者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这些作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受众,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传递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田汉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宣传鼓舞的作用。

他的作品以英雄和抗日战士为主角,展现了他们的勇气、智慧和顽强精神,激励了广大人民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田汉在广播剧创作上的突破和探索也为中国广播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将小说、戏剧和音乐等元素融入广播剧创作中,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广播剧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田汉的评价田汉被誉为中国广播剧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的作品精彩纷呈,给中国广播剧界带来了新的风貌。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荧屏的节目,更是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的文化产品。

田汉通过作品传递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正能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田汉的作品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台词,深受大众喜爱。

田汉代表作是什么

田汉代表作是什么

⽥汉代表作是什么 ⽥汉,乳名为和⼉,学名寿昌,笔名陈瑜、⾸甲、邵伯、陈哲⽣等等。

⽥汉拥有剧作家、戏曲作家、⼩说家、诗⼈等等不同的⾝份。

那⽥汉的代表作品有什么呢?下⾯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代表作 ⽥汉出⽣于贫困家庭,但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汉早年留学于⽇本,之后开始了戏剧活动,写过很多著名的话剧,并且还成功改编过⼀些戏曲。

⽥汉代表作主要是戏曲⽅⾯的作品,他在戏曲、话剧⽅⾯有很⼤成就。

话剧《获虎之夜》是⽥汉早期的话剧代表作之⼀。

这个作品是发⽣在⾟亥⾰命之后,以湖南⼭村为主要背景,描写了猎户魏某因为嫌贫爱富,强迫⼥⼉莲姑断绝了与表兄黄⼤傻的恋情,并且让她嫁给其他⼈。

表兄因为思念表妹,常常在⼭上眺望莲姑的灯盏。

⼀天晚上,魏某想要猎取虎⽪来为⼥⼉增加嫁妆,结果黄⼤傻中枪,在⽣命垂危的时候莲姑⼀直守着他。

后来⼜被魏某给强⾏拆散,还打了莲姑,黄⼤傻最终⾃杀⽽死。

这部话剧主要表现了当时青年对于执着的追求以及内⼼的痛苦,同时泄露了⿊暗的封建统治。

通过对两个主⼈公的塑造,歌颂了⼀对男⼥为了⾃⼰的爱情⾄死不渝的反抗精神。

话剧《名优之死》也是⽥汉代表作之⼀。

剧本主要描写了⼀位叫做刘振声的主⼈公,刘振声作为⼀名著名的京剧演员,他对待艺术认真、严谨。

他的徒弟在有点名⽓之后被恶霸所腐蚀,刘振声为了正义从⽽进⾏了抗争,结果在恶势⼒的压迫下,不幸死在了舞台上。

主⼈公是以刘鸿声为素材,揭露了旧社会戏曲艺⼈的⾟酸和悲苦的遭遇,是⼀个⼗分真实的案例。

⽂学家⽥汉简介 ⽥汉,乳名为和⼉,学名寿昌,笔名陈瑜、⾸甲、邵伯、陈哲⽣等等。

汉族,湖南长沙⼈。

⽥汉拥有剧作家、戏曲作家、⼩说家、诗⼈等等不同的⾝份。

1968年,⽥汉因为⽂⾰不幸被迫害⽽死。

⽥汉的故乡是湘戏、影⼦戏盛⾏的地⽅。

⽥汉少年的时候常常骑在叔叔们的肩上去看戏。

参加学⽣军后,因为当时看戏不要钱,⽥汉就常常跑到看戏的地点去看京戏,在这种戏剧的氛围和影响下,⽥汉初步掌握了戏曲的形式,懂得了⼀些相关戏曲处理的办法。

田汉(现代话剧、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田汉(现代话剧、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田汉与现代文学的关

• 田汉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 田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 他的作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性
• 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田汉在话剧与电影史
上的地位
• 田汉在话剧与电影史上的地位
•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与电影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与影响 -他
的作品具有独
特的艺术风格
01
02
03
• 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 对中国电影史产生了重要影
•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 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

•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影响

02
田汉的话剧作品分析
《雷雨》: 田汉的代表作之一
01
《雷雨》的故事背景与主题
• 深刻的社会批判
• 强烈的人物个性
• 精湛的心理描绘
田汉的电影艺术风格
• 田汉的电影艺术风格
• 紧张的情节安排
• 鲜明的人物形象
• 深刻的社会批判
田汉的艺术特点与影

• 田汉的艺术特点
• 独特的艺术风格
•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 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5
田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
•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
• 讲述了家庭伦理的悲剧
• 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02
《雷雨》的人物塑造
• 周朴园: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
• 周萍:封建家庭的受害者
• 四凤:封建家庭的牺牲品

田汉创作国歌的故事

田汉创作国歌的故事

田汉创作国歌的故事
【一、田汉的生平简介】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戏剧事业,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国歌创作背景】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决定创作一首具有民族气节和凝聚力的国歌,以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敌斗志。

【三、田汉创作国歌的过程】
田汉在创作国歌时,深感责任重大。

他回顾我国历史,缅怀先烈,激发起无尽的创作灵感。

在多次修改和完善后,他终于创作出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国歌歌词激昂、悲壮,凝聚了民族精神,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抗敌决心。

【四、国歌的影响力及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国国歌,影响了几代人。

它在全国抗日战争期间,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斗志,成为民族解放的号角。

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定为国歌,继续发挥着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五、总结】
田汉创作国歌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担当,更见证了我国人民在
民族危亡时刻,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决心。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

田汉在上海二三事田汉(1903-1968),原名田演,字潜,浙江宁波人,著名的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

田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先驱者。

下面我们将介绍田汉在上海的二三事。

田汉于1931年起至1946年之间,长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期间发生了许多关于他生活的故事。

1931年,田汉来到上海。

在上海生活期间,他充分融入了上海滩的繁华与多姿多彩的生活。

他游走于艺术圈、文学界和各个社会阶层中,以其真切的感受和洞察力,深入了解了上海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百态人生。

在上海的日子,让他收获了不少关于上海文化和人文风情的素材,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田汉的文学创作在上海时期达到了高峰。

在上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上海的城市风情和人情世故,反映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百态。

他的散文作品也深受上海人的喜爱,他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文字将上海的城市景观和人文风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将世界文学的精髓传播给了中国读者。

田汉对上海的离去。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田汉离开上海,前往台湾。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动荡时期,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田汉离开上海,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利于他的生存和创作,他不得不离开自己钟爱的上海城,前往他的新的人生旅程。

田汉在上海的二三事,见证了他在上海的成长、创作和生活历程。

上海这座城市对于田汉来说,既是一个灵感源泉,也是一个离别的伤感。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变迁,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田汉的文学才华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灿烂的一页,他的作品也将伴随着中国的现代文学一直闪耀。

田汉

田汉

黄泉无店宿忠魂, 青山有幸埋芳洁
——美曲《双飞蝶》
《关汉卿》
—田汉之绝唱
田汉在掌握和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其 丰富的想象力,结构了关汉卿的故事。它 环绕着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一剧来展开 剧情。大幕启开,即展示了元代社会一幅 血淋淋的场面:无辜民女朱小兰被贪官污 吏处死。关汉卿满腔义愤,写《窦娥冤》 以伸张正义,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
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与诗的构思, 谱出了一曲关汉卿的赞歌。浓郁的 抒情色彩,伴随着化入其中的元曲 的神韵和声律,显现着浓烈的诗情 和历史的意味,令人回肠荡气,回 味无穷!
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一切进 步文人的斗争品格,也体现了田汉一生为我国 戏剧事业奋斗的亲身体验。作品在历史真实的 基础上,运用大胆的想象,炽热的诗情和作者 一贯的历史责任感,博得极高的声誉。全剧结 构完整、语言精炼、通俗,描写细腻,被公认 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堪称中国话剧史上 一座不朽的丰碑。《关汉卿》于1958年由北京 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创作背景
• 《关汉卿》创作的年代是“狠抓阶级斗争”、进而 掀起“大跃进”狂热的时代,以“高指标、瞎指挥、浮 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在这种潮流的 影响下,戏剧界也出现了“全民办文艺”、“大搞群众 创作运动”、“大放戏剧卫星”的“热气腾腾”的局面。 在“打破各种迷信,高举红旗前进”,“创作不神秘, 人人都写戏”的口号下,人们都“发了疯似的”大放 “卫星”,创作的“跃进指标”一天翻几番,谁也不甘 落后,生怕被斥为“右倾”。 《关汉卿》的创作与纪念关汉卿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1958年,世界和平大会把关汉卿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决 定当年6月为这位大戏剧家举行创作活动700周年纪念会。 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也是戏剧界的骄傲。身为剧协主 席的田汉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激动,因为关汉卿是他景仰 的作家。在召开的《关汉卿学术研究座谈会》上,田汉 作了专题报告,对关汉卿的一生及其作品给予很高的评 价,认为关汉卿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文学传统的主要奠 基人之一。对关汉卿的钦佩,使田汉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遂即萌发了要给关汉卿“写个Leabharlann ”的愿望。The End.

田汉

田汉
田汉
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景星学 社社员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轶事 05 艺术特色
目录
02 婚姻家庭 04 个人作品 06 人物评价
07 人记录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乳名和儿,笔名有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 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 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
赵晋华:“田汉一生不懂政治,他有追求、有信仰,但胸无城府,口无遮拦,终其一生只是个戏剧家。”
田申:“我父亲这个人,成也在他太重情,败也在他太重情。”
曹禺:“田汉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话剧发展史。他对中国话剧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 他是中国话剧运 动的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二,他在中国话剧史上, 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剧作家和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 艺术传统的缔造者。”
婚姻家庭
田汉与友人家人合照(2张) 田汉的一生共有四位爱人。第一位爱人是舅父易梅臣的女儿易漱渝,1916年,舅 父出资将田汉和自己的女儿送往日本读书。田汉和易漱渝可以说青梅竹马,又都喜欢诗文,情投意合。于是易梅 臣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1920年底,田汉与易漱渝在日本结婚。不幸的是,易漱瑜1925年病逝。临终前, 易漱瑜将自己的同窗好友黄大琳介绍给田汉,希望他们能结婚。田汉虽然又有新的恋人但是已然没有以前的滋味, 尽管如此,1927年,田汉还是与黄大琳结了婚。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 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1968年,田汉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田汉

田汉
田汉、聂耳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聂耳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
“七七事变”后,创作了5幕话剧《卢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审查了田汉被捕后的表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8月,田汉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田汉南下长沙,旋返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2月武汉联合公演《最后的胜利》,接着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田汉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并起草了成立宣言。1938年初,据抗敌剧协“决议”,田汉与马彦祥、廖沫沙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去长沙,又筹办了长沙《抗战日报》,并着文明确提出,“现阶段的剧运路线是戏剧游击战”,号召戏剧工作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1938年2月,田汉应周恩来之邀,到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1938年11月,撤离武汉到长沙,团结湖南广大戏曲艺人进行抗日救国之演出,并亲自写作了《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等戏曲剧本。1940年应三厅召赴重庆,期间与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创
剧作家田汉
剧作家田汉
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4]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
田汉
田汉
作。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1948年转入华北解放区。

田汉简介

田汉简介

田汉简介田汉(1898—1968年),乳名和儿,学名寿昌,笔名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

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

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19 68年,田汉在文革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人物生平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茅坪田家塅一户贫农家庭;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20年,发表处女作《梵峨琳与蔷薇》;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4年,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

以后相继任教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夏大学;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秋,到上海艺术大学任文学科主任、校长,创作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同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甚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同年秋成立南国社,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时主编《南国月刊》;1929年冬开始,他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分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7人执行委员会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6月,南国社被查封,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他是发起与组织者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和夏衍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等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1934年,作三幕话剧《回春之曲》及电影故事《风云儿女》(后经夏衍改为电影台本,主题歌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生平及作品

田汉生平及作品

田汉(1898.3.12—1968.12.10)生平简介: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出版。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抒情性强。

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记叙艺人在黑暗社会的遭遇,获得成功。

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国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

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多描写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现实生活的黑暗。

他还与聂耳、冼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

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

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

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

田汉

田汉

《南归》 《风云儿女》 《义勇军进行曲》
《南归》
话 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 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 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忠实勤劳的农村少年李正明爱慕热烈勇敢的 农村少女春姑娘,春姑娘却痴恋着孤独执著漂泊不 定的流浪诗人辛先生。当流浪诗人从北方故乡飘然 南归时,春姑娘已被母亲许给了少年李正明,流浪 诗人只得悄然远行,春姑娘随即离家出走,追踪而 去。(话剧) 人物 :母 、女、少 年、流浪者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风云 儿女》的主题曲,诞生于抗击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 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 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 被磨灭。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 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解读:
抒情特色:
《风云儿女》
写作背景:进入三十年代,民族危机加深,在争取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继续推动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在这 种条件下,改编和创作了《风云儿女》。 主要内容:"九一八"后,青年诗人辛白华与朋友梁质 夫从东北流亡到了上海,刚刚离婚的史夫人对辛白华很有好 感,白华也深受史夫人吸引.白华的二楼住着少女阿凤和她的 母亲,她们得到了白华和梁质夫的帮助,不久阿凤的母亲病逝, 白华很同情她就把阿凤送到学校读书.梁质夫因受到朋友牵 连被捕入狱,白华躲到了史夫人家,被史夫人带到青岛游玩. 阿凤加入了歌舞班也来到青岛演出,她演出的《铁蹄下的歌 女》仍没有使白华走出安逸生活.梁质夫出狱后北上参加抗 战,不幸牺牲,白华听到好友牺牲的消息后毅然离开了温柔乡 走上了抗战前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介绍简介-田汉简历-田汉作品,名人故事
田汉,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多才多艺,着作
等身。

响,1916
、《咖
年回

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
《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

、《乱钟》、
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

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着名歌曲。

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
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