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_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朱生豪与梁实秋 《威尼斯商人》 译本对比

2.2异化: 我们所熟悉的 “ 外国文化”
• 例 Jes: For if they could, Cupid himself would blush To see me thus transformed to a boy. • (朱 译)杰西卡: 要是他们瞧得见的话, 那么丘必特瞧见我变成了一个男孩子, 也会 红起脸来哩。 • (梁译)杰: 因为假如情人能看得见, 鸩比 得见了我这样女扮男装也要脸红吧。
(此部分不必出现在PPT上,讲解用)
• 丘比特一直扮演者庆祝爱与爱人的角色, 这 个文化形象已经被中国人广为接受了。 鉴于中国 读者对此的熟知, 理解上亦无困难, 也无需花 费额外的认知努力, 所以归化是不合适的, 而 异化策略恰恰保存了原文风味并产生了最大的上 下文效果, 达到了最佳关联, 实为最佳翻译策 略。 综上看来, 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异化翻译的 策略, 因而两个译本的翻译都很好。
• (朱译):巴萨尼奥: 她的光亮的长发就象传说中的金羊毛, 把 她居住的贝尔蒙变成了神话中的王国, 引诱着无数的伊埃宋前来 向她追求。 • (梁译):巴: 黄色的头发披在她的额角上就像是金羊毛; 使得 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 【注: 考尔考斯 (Colchos), 国名, 在黑海东端, 哲孙 ( Jason) 曾至此寻求金羊毛, 事见希腊神话。】
(此部分不必出现在PPT上,讲解用)
• 在该例中, 梁译本严谨而平实, 几乎是逐字逐句 地翻译, 朱生豪则按照口语习惯流畅地翻译成了中文 口语中对等的句子。 例如在第二句的处理当中, 梁实 秋按照句式对等原则, 首先转换成 “The Lord Bassanio live an upright life, . it is very meet” 然后翻译成 “ 巴珊尼欧若是生活规矩, 那是很应该 的。” 而朱生豪在全句的处理当中, 直接按照原意和 中文习惯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并且没有丢失 “ 循规 蹈矩”、 “ 娶了一位好夫人”、 “享尽天堂的欢乐” 这三层意思, 同时又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打乱原文 句序, 理顺原文三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重新组织 语言, 反而译出了原文固有的简练风格。 由此看来, 此处朱译本所体现出的 “ 中国思维” 式归化法更易 于中国读者接受。
文学译本创造的方法-句子空缺

+ 译文:听说,在那座城池出现很久很久以前,这 儿就有獾。
+ 分析:原文是宾语在前,紧接着是主语和谓语, 状语在后,这是为了强调作为宾语的内容,而若 译文也采用这样的结构,就会使文章语言变得不 伦不类,从而失去了翻译的目的。
+ 译文:有一回,他碰上一只狐狸,那狐狸停下来, 讥讽地朝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喂, 洗衣婆, 这星期少了我一只袜子,一个枕套!下次留神别 再犯!”
+ 分析:原文用了很长的定语从句来修饰句子的宾 语,若译文不改变语序进行直译,译过来的句子 就会显得臃肿不堪,而杨先生在原文的基础上, 将原句译成后置的并列分句,言简意赅,读来让 人一目了然。
文学译本创造的方法句法空缺
节选自《飘》译本
+ 1. 原文: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 译文一:跟谁?
+ 水手辛伯达、裁缝廷伯达、狱卒金伯达、捕鲸者 珲伯达、制钉工人宁伯达、失败者芬伯达、掏船 肚水者宾伯达、捅匠频伯达、邮寄者明伯达、欢 呼者欣伯达、咒骂者林伯达、食菜主义者丁伯达、 畏惧者温伯达、赛马赌徒林伯德、水手兴伯达。 (萧乾、文洁若)
+ 译文二:与何人?
+ 水手辛巴德、裁缝钦巴德、监守人简巴德、会捕 鲸鱼的惠巴德、拧螺丝的宁巴德、废物蛋费巴德、 秉公保释的宾巴德、拼合木桶的品巴德、天明送 信的明巴德、哼唱颂歌的亨巴德、领头嘲笑的林 巴德、光吃蔬菜的丁巴德、胆怯退缩的温巴德、 啤酒灌饱的蔺巴德、邻苯二甲酸的柯辛巴德。 (金阝是)
洋与土——梁实秋和朱生豪《李尔王》译本用词之比较

“洋”与“土”——梁实秋和朱生豪《李尔王》译本用词之比较龚桂芳(株洲市职工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8)摘 要:本文主要就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李尔王》译本用此进行了比较,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译;区别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3-0011-03收稿日期:2010-04-07作者简介:龚桂芳(1974-),女,湖南株洲人。
“一篇文章、一本书,或数千言或数十万言,都是一句句写成的;而一句句的话,又是以词造句的言语产品。
故译书译文译句子,都离不开译词。
”[1]“我们翻译词语,因为没有什么别的让我们翻译;每一页上只有词语,没有什么别的。
我们翻译的不是独立的单词,或多或少,这些词汇都和句法、搭配、语境、文化和个人的语言上下文有关联。
”[2]所以词汇是文本的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对词汇的翻译就体现了译者的风格。
梁译用词的“洋”和朱译的“土”倒是相映成趣,可以看出二者在考虑读者接受方面的不同。
一、宗教名词和神话名词的翻译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西方的宗教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而我国的是佛道儒三家为主。
不同的宗教基础就蕴含着不同的宗教含义。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便是译者的选择了。
梁译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宗教采用直译,而朱译则为了适应中国的读者用中国的宗教里的名词来替换。
西方的文化源自两希文化,西方的神话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为主。
在《李尔王》中有很多西方神话的名词,梁译一般都是采用的异化的直译法,让读者领略西方的异域文化。
而朱译则是为了中国读者理解的需要用中国古典神话里的神来替换。
梁译是很好的保留了西方文化本来的面貌。
而朱译则是更多的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便于不熟知西方文化的人更好的理解莎剧。
在ActⅡScene Ⅳ中,就有一处关于Jove的翻译的明显的不同:LEAR:I do not bid the thunder-bearer shoot, Nor tell tales of thee to high-judging Jove.梁译:我不教掌雷的神来击你,我也不向最高的裁判者朱匹特控告你。
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

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何津【摘要】[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
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11【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梁实秋;朱生豪;译莎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题材广泛,情节生动,人物众多,形象鲜明,倾注了人文主义理想,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森则评价他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历史证明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永恒魅力:莎作被译成语言之多,仅次于《圣经》,而有无莎翁译本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准。
毫无疑问,洋洋二百多万字莎氏作品的翻译,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本文拟对梁实秋与朱生豪译莎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一、梁实秋、朱生豪译莎的不同点1.翻译动机和动力梁、朱译莎的翻译动机异中有同:相同的是都认识到了莎翁作品的价值并经人引导才走上译莎之路;不同的是梁主要是从翻译一流作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的角度考虑,而朱则是出于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梁深知莎氏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分量和地位,在他看来,莎翁全集是“一部超越时代与空间的伟大著作,渊博精深,洋溢着人性的呼吸。
”[1](P350)他非常反对毫无选择地翻译外国作品,极力主张译介一流的作品,即反映永久人性的经典著作,而莎氏作品无疑是最值得译介的一流作品。
1930年底胡适先生就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热心翻译事业,拟定了一个很大的翻译计划,想将一批优秀的外国作品译介到中国,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仲夏夜之梦》修辞格的汉译研究--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为例

《仲夏夜之梦》修辞格的汉译研究--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
本为例
周莉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仲夏夜之梦》是莎式比亚笔下最具浪漫特色和语言特色的一部作品,书中大量运用比喻、双关、矛盾修辞等修辞手法。
文章以目的论为指导,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个代表性中译本为例,对《仲夏夜之梦》中的修辞格汉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朱生豪在翻译时倾向于保留原文的修辞格,梁实秋选择保留原文语言上的异域感,不刻意追求译文与原文修辞格的一致。
故两位在修辞格的翻译上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不尽相同,朱生豪主要采用归化和意译,而梁实秋主要采用异化和直译。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周莉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操纵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翻译差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三个中译本为例 [J], 朱曼
2.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译本比较探究——以朱生豪、梁实秋之《哈姆雷特》汉译本为例 [J], 刘满芸;李砚霞
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译本比较探究——以朱生豪、梁实秋之《哈姆雷特》汉译本为例 [J], 刘满芸;李砚霞
4.莎剧Hamlet汉译本译文的历时变化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王宏印和黄国彬译本对植物隐喻的汉译为例 [J], 王晓农;于佳玉;
5.《仲夏夜之梦》修辞格的汉译研究——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为例 [J], 周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汉语言文学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虞佳佳摘要:双关语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爱的徒劳》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双关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中双关语中译的重重困难。
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
本文通过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对两人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译本的不同点,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双关语翻译的认识关键词:双关语《爱的徒劳》Delabastita 双关语翻译理论一、引言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两种功用:一种是欣赏,即文学作品运用语言以愉悦人们并使其获得美的体验;另一种则是影响人们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兼具以上两种作用。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双关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实现文本的生动有趣。
因此,这类词语极富幽默性并且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研究英美文学中的双关语现象涉及三个层次的意义: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作品运用词汇传达作品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双方表达各自的理解。
因此,对译者而言,表达双关语的意义,打破思维定势以及展现原文的内蕴极为重要。
但这正是双关语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的喜剧作品,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又滑稽的爱情故事。
Navarre国国王和三个大臣发誓三年内一起学习外国艺术并且不近女色。
然而,法国公主及其三个女官为商讨某地的归属问题来到Navarre。
这四个男人很快放弃了他们的初衷,坠入了情网。
四对青年演绎了阵阵捧腹的笑剧。
最后,法国国王的突然离世使得公主一行人仓促离开。
临走前,女人们声称,如果男人们可以等他们一年,则证明男人们遵守了承诺。
在女人们翩然离去的身影中,这出剧落下了帷幕。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本之对比浅析

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本之对比浅析作者:彭锦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4期梁实秋,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念”深受“中庸”的人生哲学的影响,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态度以诚信文本,努力追求和谐之境。
梁的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莎士比亚形成了某种内在的精神契合。
因此选择译莎不仅是他价值取向的表白,也是其审美格调理想的张扬。
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力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不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遮。
”虽然两位先生莎译都是散文体,但概括梁实秋与朱生豪的汉译莎剧特点,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这三个方面。
梁实秋的译文在音律上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适合文学研究方向,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总粗俗的语言,达到了“存真”的效果。
朱生豪的译文音律感强,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但是对原文粗俗的语言进行了处理净化,没有传达17世纪莎翁的语言特色,朱的译文达到了“神似”的效果。
“音美”效果比较。
选取《威尼斯商人》台词。
GRATIANO Let it be so:the first inner’ gatory// That my Nerissa shall be sworn on is,// Whe’r till the next night she had rather stay,// Or go to bed now, being two hours to day:// But were the day come,I should wish it dark.// That I were couching with the doctor ‘s clerk. // Well,while I live I’ll fear no other thing// So sore as keeping safe Nerissa’s ring.梁实秋译文:格就这样办:第一个问题要我的拿萨莉回答的就是-----// 还有两个钟头就要到天亮// 等到明晚,还是立刻入洞房// 如果天亮,我愿天快点黑// 我好同博士的书记去睡。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文化阐释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文化阐释
朱生豪作为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先行者,以他的诗人气质和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成就了翻译莎剧的豪举,为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特点却未引起研究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以朱生豪的译莎动力为出发点,以其“神韵说”为线索,旨在通过对朱生豪莎学研究和莎剧翻译的梳理,探讨朱生豪的莎剧翻译对中国翻译的贡献;并通过朱生豪与梁实秋等其他莎剧翻译家的翻译文本的对比研究,阐述朱生豪翻译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指出其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脉相承,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形成起到的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本论文由前言、结语和四章组成。
第一章论述了朱生豪的译莎动力以及他的“神韵说”翻译思想。
第二章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朱生豪对莎剧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朱生豪有关莎士比亚研究的精辟见解为翻译莎剧并传达莎剧的神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通过对朱生豪翻译的语言特色的论述,指出朱生豪翻译中体现的莎剧固有的文学性和美感、再现了原作的“神韵”、体现了朱生豪在翻译中的美学追求。
第四章通过对朱生豪与梁实秋等莎剧译者的不同文本的对比研究,对国内莎剧翻译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及其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影响进行了梳理,以求对莎剧的翻译研究给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1-11
作者简介:尚文岚(197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72-02
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尚文岚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读者接受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
然而,如果全盘接受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不准确的翻译。
读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过程。
关键词:文化空缺词;读者反应论;读者反应的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在译界各领风骚:朱氏风格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梁氏风格骈散互用,相映生辉。
文化空缺词是由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不同语言上的词汇空缺。
在翻译界,往往采取词组代替、音义加释、补充加注、换用替代等种种手段,以求找到等值的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达到话语文化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
而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剧两个中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读者反应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动态性。
1 两译本简析
朱生豪强调译笔流畅,保持原作之/神韵0,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0,呈露作者之/命意0,/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0。
在5译者自序6中说:/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
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
0作者因而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我国读者群中影响非凡。
这些读者的阅读目的是欣赏而不是研究,采用意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目的读者与译文在文化与语言上的距离。
梁实秋译强调的是/存真0,在译莎的例言中,他写道,/原文常有版本困难之处,晦涩难解之处亦所在多有,,,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
存其真。
0他还指出莎剧中许多/时代错误0,梁实秋译莎作看了大量参考书,加上他学识渊博,故能发现许多莎作错误。
从存真和辨误两点可看出梁实秋学者品格。
梁实秋译悲剧气势庄严,极富戏剧效果及艺术性,展现莎翁诗文、歌剧情思洋溢之风采。
人物刻划细腻,剧情描写极生动,加上梁实秋先生译笔流畅,增显莎翁匠心独运,沉着圆融之纯熟,为研究莎翁文学必备的经典名著。
有些梁译读者的阅读目的是为了研究。
2 两译本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2.1 文化空缺词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得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词汇空缺,形成翻译的障碍。
在翻译文化空缺词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2.2 读者反应论的合理性
在翻译中,原语/文本0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者则是能动的可变的、群体的。
因此,语际转换中在如何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问题上,我们关注中心应当是接受者(读者群体)或受话者(听众),而不仅仅是原语的文本。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0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那么,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交际的任何分析都是不完整的。
重视读者反应是
第3卷第1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No .12007年3月 Jour nal ofH enan Un i v ersity of Technology(Soc ial Science) M ar .2007
为了让译语文本读者能大致和源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
应该说,是奈达首先将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因素引入了翻译理论和实践。
奈达等值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读者反应论(ReadersR 'esponse Theory)在80年代初传入我国,很快便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高度重视。
为了进一步说明读者反应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请看下面这个取自5李尔王6的例子:
Goneri:l M il k -li v er 'd man!That bear 's t a cheek f or blo ws ,a head f or w rongs 1
刚:鼠胆的人!你有一个挨耳光的脸,一个受辱的头。
(梁译5李尔王6P180)
高:不中用的懦夫!你让人家打肿你的脸,把侮辱加在你的头上。
(朱译5李尔王6P186)
英语词/M ilk-liver d 'man 0如果直译成汉语/牛奶肝的人0,汉字读者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因为汉语中牛奶和肝通常不会搭配在一起(除非一种特制的新菜肴),更不会使两者共同修饰人。
考虑到汉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有必要采取变通手法。
在英语中/M ilk-li v er d '0是/胆小的0意思。
梁实秋翻译时运用了汉语中等同的表达语/鼠胆0,因为汉语文化是用/鼠胆0来比喻胆小的。
这样翻译达到了等值的效果。
朱生豪是用非比喻句/不中用的懦夫!0来表达/胆小的人0这一概念,同样达到了等值的效果。
2.3 读者反应论的局限性
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
活动。
0由于否认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只强调读者感受的一面,因而使翻译批评只是一种经验的描述而没有了理性的评判。
如果全盘接受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不准确的翻译。
这正是文学接受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2.4 读者接受能力的动态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读者的接受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某个译本、某种翻译方法也就不可能永远适合读者。
在翻译莎剧时,文化空缺词是翻译的难点之一。
译好它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因为文化空缺词既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又是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
而对文化空缺词的沟通离不开读者的参与。
将读者反应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有其合理性,但也要考虑到其局限性。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
同时读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变化过程,某个译本、某种翻译方法也就不可能永远适合读者。
忠实是翻译的重要标准,考虑读者反应的翻译并不代表一定是忠实的翻译,但是要达到忠实必须考虑读者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1天
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1
AN ANALYSIS OF CULTURE -GAPPED TRANSLAT I ON
I N THE L I GHT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S HANG Wen 2lan
(Sc hool of F oreign La nguages ,Zhe ngz hou Universit y ,Zhe ngzhou 450001,China )
Abstr act :Readers 'response t h eor y is worth payi n g attention to and studyi n g ,si n ce it off ers a w i d er perspec 2ti v e .H owerver ,if we accept itwholly and take literary translation on l y as a behavior in which translator is the subjec,t th is w ill lead to i n accurate translati o n .The readers 'responce is a h istor i c al and dyna m ic changeable process .
K ey w ord s :cult u re gapped words ;readers 'response theor y ;dyna m ic change of readers 'response
73
第1期 尚文岚: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