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社会犯罪解读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问题犯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社会学帮助我们理解犯罪现象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问题,并从社会结构、社会化、社会控制和社会边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社会结构是犯罪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层级和社会组织等方面,这些因素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贫富差距的存在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贫困和社会排斥使得某些人陷入了犯罪的诱因之中。
例如,经济困难的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导致青少年与犯罪为伴。
而当社会结构不公平时,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感受到不公正而选择犯罪行为来抗议社会的不平等。
其次,社会化也对犯罪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逐渐接受和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家庭、学校、朋友等多个环境中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如果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社会支持,很容易形成犯罪倾向。
此外,群体压力也是社会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个体属于一个犯罪倾向较为明显的群体时,他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参与到犯罪行为中。
社会控制也是研究犯罪问题的重要角度之一。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遏制犯罪行为。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形式。
内部社会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施加的规范和制约,而外部社会控制则是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机制。
社会控制的缺失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如果社会对犯罪行为采取的制裁措施不严厉或不公正,犯罪分子就会逃脱惩罚,并失去对犯罪的恐惧,这会进一步助长犯罪问题的蔓延。
最后,社会边缘化也对犯罪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边缘化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被边缘化,无法获得正常的社会资源和待遇。
社会边缘化与犯罪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个体感到被社会边缘化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挫败感、愤怒和无望的情绪,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犯罪问题。
通过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背后的根源、原因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问题,并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首先,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结构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分层等方面。
在社会组织方面,犯罪率往往与社会的分工密切相关。
当社会分工不平衡或不公正时,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会导致社会不满和犯罪行为的增加。
此外,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也对犯罪率产生影响。
如果社会机制能够及时、透明地应对问题和冲突,就能减少犯罪的发生。
最后,社会分层是犯罪与社会的关系之一。
社会分层不均以及社会地位差异通常与犯罪行为有关,因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更容易受到贫困、失业和社会边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其次,社会学视角也关注个体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了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水平、价值观以及社会化过程等。
家庭对个体犯罪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父母、兄弟姐妹的互动,获得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当家庭关系紧张、教育资源不足或价值观不当时,孩子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教育是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够提供个体更多的机会和社交网络,从而有效地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外,社会化过程也对个体犯罪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个体通常会通过与社会的互动来学习、进化和形成行为规范。
当社会对犯罪行为无视、纵容或鼓励时,这些行为就会在个体中得以传承并成为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在社会学视角下,犯罪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是个体行为的问题,更需要社会的集体努力。
社会互动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我们理解和预防犯罪的重要途径。
社会学家强调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
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各类福利机构、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等,旨在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那些处于风险和困境中的个体,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和冲动,并为他们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社会犯罪问题演讲稿

社会犯罪问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犯罪。
社会犯罪是
指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它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伤害了社会成员的利益。
社会犯罪的存在,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安全构成了威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犯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
社会犯罪不仅使
得社会秩序混乱,也让人们的生活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
从小偷抢劫到网络诈骗,从贩毒走私到暴力恐怖,社会犯罪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而且,社会犯罪也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社会犯罪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意识,自觉遵
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情。
其次,我们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受害者。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凝聚起打击社会犯罪的合力。
只有全社会上下一心,
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社会犯罪的蔓延,保护我们的社会安宁和和谐。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社会学如何解释犯罪现象

社会学如何解释犯罪现象犯罪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罪犯,而有些人却成为了模范公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但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是社会学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认为犯罪行为不是本质上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解释犯罪现象是需要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以及地理等方面综合考虑的。
首先,社会结构是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紊乱会引发各种形式的犯罪。
例如,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贫困、失业率、文化认同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犯罪倾向。
社会结构的不公正往往导致社会中一部分人感到不满和绝望,他们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犯罪行为。
其次,文化因素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因素往往随着时间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例如,西方国家普通人家里大多都有枪,但在中国,枪支是非常特殊的物品。
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往往会带来各自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潜在的关联。
各种因素如心理压力、冲动、无助感、虚荣心等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同时,尚未被治愈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也会极大地推动一个人走向犯罪。
最后,地理因素是犯罪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乡村、社区等地理环境中存在不同的犯罪模式。
如城市中的犯罪行为通常是更为复杂和严重的,而农村社区中的犯罪活动则更倾向于偷窃和盗窃。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犯罪行为的解释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包括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地理等多个方面。
犯罪行为对一个社会,无论是在现代化国家还是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大家需要共同努力,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理解和控制犯罪行为。
司法警察学对社会犯罪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司法警察学对社会犯罪问题的社会学解读社会犯罪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愈发突出,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司法警察学通过社会学解读的角度,探讨了社会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犯罪的社会学解读社会犯罪是指在社会背景下,个体或群体为追求个人或团体利益而违反法律规范,损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司法警察学认为,犯罪行为不仅与个体因素相关,也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学解读社会犯罪问题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的因素:1.社会结构与犯罪:社会结构中的差异和不平等是犯罪行为的重要根源。
例如,贫困、失业、教育差异等社会结构因素与犯罪率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结构因素的分析,试图揭示社会犯罪背后的根本原因。
2.社会文化与犯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犯罪行为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态度。
社会学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可以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理论和战略支持。
3.社会控制与犯罪:社会控制机制是社会维护秩序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司法警察学强调社会控制的多层次性和多元化,包括正式控制(法律、立法机构、执法机关)和非正式控制(家庭、教育、社区等)。
社会学对社会控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犯罪行为的防范与处理。
二、司法警察学的应对策略基于社会学解读对社会犯罪问题的认识,司法警察学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旨在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1.社会预防策略:司法警察学强调社会预防的重要性,包括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等。
通过增强社会预防意识,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执法策略:执法机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打击犯罪的重要力量。
司法警察学强调执法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
有效的执法策略包括加强警察队伍的培训与素质提升、加大对于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等。
3.社会治安管理策略:构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对于减少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犯罪行为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犯罪行为不仅会危害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害。
因此,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犯罪行为的原因社会学家认为,犯罪行为的出现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结构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组织的形式和方式,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等。
在某些社会结构上,会导致一些人出于利益或者情感需要而选择违法犯罪。
比如在一些社会结构不完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并不发达,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机会平等和法治保障,这就会造成一些人出于贫困、无助、挫折等原因而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社会文化也是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社会文化指的是一种包括思想、信仰、价值观、艺术、语言、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体系。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一些持续不断的犯罪行为。
比如,在一些崇尚权力、暴力和财富的文化背景下,犯罪行为往往更加普遍。
还有一种原因是个体因素。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人们的家庭背景、性格、行为和社会经验等都是影响个体犯罪的因素。
比如一个家庭不和谐、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很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二、犯罪行为的影响犯罪行为不仅会损害个人利益,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利益。
比如,犯罪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风气的恶化,引起人们的恐慌和忧虑。
此外,犯罪还会对受害者造成痛苦和精神伤害,甚至危及受害者的生命安全。
犯罪行为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公共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社会建设。
通过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推广、公民的法制教育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素质,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另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是防范犯罪的必要流程。
当代社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当代社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对于人类来说,正义与邪恶一直是纠缠在一起的主题。
而犯罪则是一种最典型的邪恶行为。
在当代社会中,因为各种原因,犯罪事件越来越频繁,它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还给法律和道德带来巨大的挑战。
而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则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中犯罪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犯罪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心理因素,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法律制定和执行提供帮助,还可以为警察、心理医生和社工等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更好地防范和处理犯罪行为。
二、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心理特征个体心理特征是影响犯罪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例如情绪、性格、认知、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犯罪的选择、实施和后果具有重要影响。
2.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指犯罪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对犯罪者心理的影响。
例如贫困、失业、歧视、社会偏见等因素都会导致个体产生犯罪行为。
3.心理评估和矫治心理评估和矫治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测试的方法,可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为矫治和防范犯罪行为提供基础。
4.心理干预和预防在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制定相应措施,对于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和预防。
通过对犯罪者进行行为矫治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其走出犯罪的歧途。
三、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原因1.自卑感和焦虑感一部分犯罪者因缺乏自信,而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希望通过违法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另一部分犯罪者则是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验证不足,形成了困扰和烦恼的焦虑感,希望通过犯罪来寻求一种短暂的解脱。
2.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也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时间受到恶劣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个体往往失去了正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规范,极易产生犯罪心理。
试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浅析(2)

试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浅析(2)四、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目标相对固定大学校园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同学、老乡,他们之间不时会有矛盾,所以大学生犯罪较大多数是针对同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中对人身的伤害占多数,大多是酒后滋事,或在娱乐场所,或在校园、寝室,或其他不固定的场所,并且带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而且大学生的盗窃、强奸犯罪也是针对同学的,他们之间相对熟悉,彼此了解对方的生活规律,贵重物品的存放地点,容易导致犯罪。
大学中最常见的是盗窃犯罪,而且呈增长趋势,“据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调查,1987-1997年之间,盗窃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个别高校高达60%-70%。
1987-1996年间,北京高校大学生因犯罪受到执法机关行政拘留以上处理的,盗窃类型犯罪所占的比重为47.86%,其中1992年的比重为最高,达到76.92%,与其他犯罪类型相比较,遥遥领先居第一位。
”(二)犯罪具有突发性、情绪化“所谓突发性犯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某些特定事件所引起突然的具有短促而强烈情绪所支配的、冲破微弱的意志力自控而实施的造成社会危害的,依照刑法应予处罚的行为。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情绪容易激动,考虑问题的角度相对简单、机械,采取的手段也比较感性,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低,遇到问题急于解决,事先没有预谋,所以行为时不顾后果。
(三)犯罪具有团伙的性质或是学生与学生,或是学生与社会人员,在由其中某一人精心策划之后,分工合作最后完成犯罪。
集中表现在同学之间拉帮结派,在“哥们儿义气”的指导下犯罪。
在西安发生的大学生加入犯罪团伙,对夜晚单行的女青年抢劫甚至强奸,20天作案10余次;惠阳中学生频遭抢劫,最后警方破获案件,为首的居然是一名大学生。
有的大学生甚至在犯罪团伙中处于领头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四)犯罪具有高智商许多高校发生学生通过高科技工具来犯罪的事件,伪造公章进行出售、伪造毕业证书盈利、制作窃听器销售等。
社会犯罪现象研究论文

社会犯罪现象研究论文社会犯罪现象研究社会犯罪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法律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
本文将就社会犯罪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犯罪现象的背景与定义社会犯罪现象是指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类违法行为,例如盗窃、抢劫、贩毒、走私等。
这些犯罪行为给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严重威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二、社会犯罪现象的成因分析社会犯罪现象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与经济因素:社会的贫富差距、失业率的上升以及经济不平等等因素,都会导致社会犯罪的增加。
贫困和社会边缘化使得一些人无法满足基本需求,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2. 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与社会犯罪现象密切相关。
心理问题、自卑感、寻求刺激等都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诱因。
3. 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对个体的行为起到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良价值观念,如物质至上、暴力崇拜等,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三、社会犯罪现象的影响与危害社会犯罪现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1. 个人层面:犯罪行为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破坏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信任。
2. 家庭层面:犯罪行为常常导致家庭破裂、亲情关系疏离,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经济造成伤害。
3. 社会层面:社会犯罪现象削弱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损害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犯罪活动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四、社会犯罪现象的解决方案针对社会犯罪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构,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的成本和风险,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现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有哪些?

现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有哪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问题也愈来愈突出,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那么现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网络犯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犯罪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网络犯罪包括黑客入侵、电子欺诈、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等多种形式,给人们的财产和个人隐私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网络犯罪的背后往往是黑暗势力的支撑,因此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打击。
二、财产犯罪在现代社会中,财产犯罪是最为常见的犯罪形式之一。
包括盗窃、抢劫、诈骗、黄赌毒等犯罪行为,给人们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防范诈骗等犯罪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三、暴力犯罪随着社会治安压力的逐渐加大,暴力犯罪问题也日渐突出。
暴力犯罪包括杀人、伤人、抢劫等形式,往往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和暴力性,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社会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打击暴力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四、心理犯罪心理犯罪是一种比较隐蔽的犯罪形式,往往是通过心理暗示、胁迫等方式实施。
其危害性在于,心理犯罪不仅影响了受害人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受害人自杀等极端行为。
因此,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避免成为心理犯罪的受害者,是非常重要的。
五、交通违法犯罪交通违法犯罪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犯罪行为,包括醉驾、超速等危险的交通违法行为。
交通违法犯罪的直接危害性在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因此,严格执法,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安全交通文明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非常严重,它不仅导致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侵犯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打击犯罪的行动中来,为建设和谐安全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行为

社会学角度解析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在社会中始终存在,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析犯罪行为,我们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结构和犯罪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角色和地位的结构化组合。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组织形式,常常对犯罪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贫困、失业和社会边缘化现象,会导致人们的不安定和心理压力,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此外,在一些贫困和冲突频繁的社区,犯罪行为往往更加突出。
二、文化和犯罪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
文化的不同有助于解释犯罪行为的多样性。
例如,一些社会中的文化认为男性应当具有暴力、支配和竞争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被用来证明身份和地位。
这就会导致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比如虐待和杀人等暴力行为。
三、社会化和犯罪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学习和应用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持续到个体成年。
社会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缺乏家庭支持、暴力、孤立和沮丧等情况,这些都有助于造成犯罪行为的倾向。
四、社会化机构和犯罪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朋友圈和宗教机构等。
这些机构中的各种规范、角色和权力注定了在其中的个体可能被赋予特定的身份或者被剥夺特定的身份。
例如,头脑不健全或遭受暴力或性侵犯的儿童可能不会得到足够的照顾和支持,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影响和伤害。
五、制度和犯罪制度是指一些特定的组织、规范和流程,用于控制社会行为。
例如,警察、法院和监狱等系统就是典型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控制了犯罪行为,但也可能形成“犯罪连续”和“刑事惯例”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会学角度看待犯罪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造成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对于社会治理和犯罪控制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死者、伤者和犯罪者的家属以及幸存者等各种主体也可以通过社会学研究,理解和排除他们遭受的不幸。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及其影响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及其影响分析犯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犯罪类型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社会学作为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理解,从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权力关系等多个角度来探究犯罪的本质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犯罪的社会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社会成因犯罪作为一种行为,有其内在的动机和外部的环境因素。
从社会学角度看,犯罪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
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犯罪现象会更加普遍和严重。
1. 社会结构因素社会结构因素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结构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凸显,经济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难以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增加,这些都是犯罪产生的土壤。
例如,当社会资源不足、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不到保障时,个体会因此感到挫折和无力感,极端情况下会选择违法犯罪来获得利益和满足感。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对犯罪型态和犯罪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男性有更大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女性则受到社会歧视和限制,这就会导致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或者犯罪的对象;在某些文化中,个体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群体利益,家族犯罪成为一种社会惯例。
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产生某些犯罪类别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宗教信仰对恐怖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3.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征。
犯罪行为的发生会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类大脑中会产生内分泌素、神经递质、荷尔蒙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分泌不同会对人类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欲望、暴力性等。
而且,在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刺激和后天经历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影响分析犯罪不仅仅是对社会的一种危害,它也会对犯罪者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犯罪与犯罪心理

现代社会犯罪与犯罪心理社会犯罪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其背后包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背景。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和犯罪心理两个方面分别探讨现代社会的犯罪现象。
一、现代社会的犯罪现象犯罪行为是指个人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犯下违法行为,其行为的危害性和社会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犯罪行为也愈加复杂多样。
目前,现代社会的犯罪现象涉及到经济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等等。
1.经济犯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人不惜违反法律规定,从而在经济上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类犯罪行为,涉及金融、投资、企业管理等方面。
例如,股票操纵、买卖盗版软件、假冒伪劣商品等经济犯罪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类犯罪威胁着企业和消费者的安全,并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以暴力手段来威胁、攻击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类犯罪包括抢劫、绑架、杀人等。
现代社会的暴力犯罪有时候还涉及到枪支、刀剑等危险武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3.性犯罪性犯罪是指以性行为为手段来针对他人的犯罪行为。
这类犯罪使受害者身心遭受到严重的伤害,而且对个人的尊严和人格也构成了极大的侵害。
近年来,性犯罪的频率逐渐上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性骚扰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以上三种犯罪形式,都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除了犯罪本身,我们还需要对人们的犯罪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现代社会的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人们在犯罪行为中的心态和动机。
理解犯罪心理,对我们全面防范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1.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内心的驱动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罪犯的动机可能来自于经济需求、感情冲突、权利争夺、社会不公等多方面。
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经济拮据而采取违法行为进行获益;有些人因为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选择采用暴力手段来吸引关注;还有一些人可能因为受到偏见和歧视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慨等等。
对当前街面犯罪的分析和思考

对当前街面犯罪的分析和思考陈哲吴伟光所谓街面犯罪一般指发生在城市交通支干道的(属于交警管辖)的所有刑事案件。
主要是发生在上述范围内的以侵财为目的,无特定侵害对象的常发性的刑事案件,主要包括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的犯罪案件。
当今,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国范围的人、财、物的大流动,使刑事犯罪总量持续上升。
在众多犯罪形态中,街面罪案呈逐年攀升,给社会造成了危害,给公民财产造成了损失,给家庭增添了不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这个焦点对我市的街面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浅议街面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一、街面犯罪分析由于我市是全国百强市之一,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达20多万,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日益扩大的无业闲散群体,构成了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导致了大量侵财为目的的街面罪案的发生,犯罪手法不断的变新,作案不断升级的态势。
2001年街面犯罪发3074起;2002年1至10月份街面犯罪已发至3789,占全市全部刑事案件发案数的51%;严峻的街面罪案的现实,必须高度重视和深人细致地分析我市街面刑案的类型、特点,并研究探索出打击这类犯罪的对策,正确处理打击与防范之间的关系,提出行之有效的侦、防措施。
从总体上来看,街面罪案具有以下特点:(一)作案手段极其繁多。
在各类街面案件中,如街面扒窃、拎包案件中,有乘人不备的、顺手牵羊的、敲车玻璃进行盗窃的、团伙互相配合,制造混乱乘机作案的等。
如街面抢夺,有飞车抢夺、当面抢夺、尾随抢夺等。
特别是街面诈骗,名目更是繁多,犯罪分子用假币、外币、小钱变大钱进行诈骗;有的用假金银元宝、假首饰、假药材实施诈骗,有的则结伙以丢钱、丢手机诈骗、招工、出国的形式诈骗及封建迷信等等。
这些多变的作案手段,群众防不胜防,2001年我市街面诈骗案件发180起,2002年1至10月份发200起,造成很多家庭不幸和痛苦,严重危害社会安定。
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犯罪的社会学解释犯罪是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犯罪现象。
而犯罪行为的产生不是单纯个体的行为,而是受到个体、道德、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犯罪也需要用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犯罪的定义和特征在进行犯罪的社会学解释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犯罪,以及它具有哪些特征。
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通常指危害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危害性:犯罪行为会造成对他人的身体、财产、自由、尊严等各方面的损害。
2. 违法性: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被视为非法行为。
3. 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单个人的利益,也具有社会危害性,威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4. 罪责性: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犯罪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家通常认为,犯罪是社会存在和组织结构的产物,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
1. 社会结构和文化对犯罪产生的影响社会结构是指人类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总体组合。
一个社会结构越复杂、越发达,就越可能产生犯罪。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是影响犯罪行为的主要因素。
首先,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不平等导致一些人无法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机会,无法正常融入社会,从而有更大的犯罪风险。
在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的社会中,穷人更易参与犯罪活动,富人更易成为受害者。
其次,文化背景对犯罪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犯罪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也不同。
例如,一些文化中男性可以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这种文化倾向会导致更多的家庭暴力和街头斗殴犯罪。
2. 个体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个体因素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人的性格、教育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对一个人的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首先,人的性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些人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更易犯错误,更易被引诱入犯罪。
现代社会中的犯罪趋势如何?

现代社会中的犯罪趋势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犯罪手段和形式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社会中的犯罪趋势,从技术、社会和心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技术方面的犯罪趋势1. 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已成为一种跨越国界、领域的犯罪形式。
网络犯罪分为多种类型,如网络欺诈、网络侵入、网络钓鱼、网络色情等。
网络犯罪具有实时性、隐蔽性、扩散性等特点,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2. 技术犯罪技术犯罪是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为工具实施的犯罪,如黑客攻击、诈骗等。
技术犯罪手段日渐复杂和变化,其犯罪手法难以审查和打击。
二、社会方面的犯罪趋势1. 罪犯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社会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加大,社会各界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犯罪人数的增加,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犯罪人士开始走向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罪犯化”的趋势。
2. 暴力犯罪暴力犯罪受到了社会变化和个人情感影响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些人认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具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暴力犯罪的持续发展。
暴力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全,同时也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
三、心理方面的犯罪趋势1. 社会心理学犯罪社会心理学犯罪是指在社会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组织的犯罪活动。
它关注的是犯罪行为的形成机理和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
比如,某些犯罪分子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求或激烈情感而选择进行犯罪行为。
2. 精神疾病犯罪一些具有心理障碍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疯狂的行为人等,往往容易犯下重大犯罪。
精神病的患者可能因为缺乏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这些问题行为也可能带来犯罪的后果。
总结:现代社会中,新型犯罪持续崛起,并且呈现出多元化、高科技、低门槛等特点。
犯罪趋势在不断地更新,防范犯罪也需要不断更新手段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和动机,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使社会更加安全。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犯罪行为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犯罪行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而犯罪行为则是人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因此,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待犯罪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犯罪的成因、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犯罪行为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其中,社会因素是犯罪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贫穷、教育水平低下、失业等。
贫穷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一般而言,贫穷的人们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缺乏生活保障,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失去自信。
同时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比如盗窃、诈骗等。
除此之外,个人因素也是犯罪成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性格、思想倾向、交友圈等。
例如,某些人可能具有侵略性、易怒、没有控制力等性格特点,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采取暴力行为。
再如,某些人在朋友圈子中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参与犯罪行为。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文化因素也是犯罪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某些文化中,犯罪行为被视为是一种勇敢、光荣的行为,这种文化观念对犯罪行为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在治理犯罪行为方面,社会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
首先,应该通过改善社会经济环境,降低贫穷人口的比例,加强教育,提高社会公正性等措施,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形成。
其次,应加强监管,例如开展社区巡逻,建立社会公安等机制,从而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此外,社会应该采取社会疏导、帮教等措施,将罪犯引导回社会主流,重返社会。
总的来说,社会学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影响,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继续关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消除犯罪行为产生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内容摘要:回首人类发展的历程,转眼间我们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
人类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另一面也在“进步”着——犯罪。
时代在不断发展,而犯罪,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无疑都处在最多样最丰富的阶段,尤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情况也就变得更为复杂。
如何更有效的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便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针对犯罪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进行论述,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以便我们更好的解决犯罪问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犯罪,犯罪现象,犯罪原因,一、犯罪概念:对于犯罪的概念,各学科之间与各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定义,针对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我想从两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论述。
1.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在刑法学里,犯罪的概念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主要讲犯罪构成。
乔治·P·弗莱彻在其著作中指出:“犯罪是被描述为已经实施违法行为或者错误的行为。
”1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则指出:“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的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
任何不包含在上述限度之内的行为,都不能被称为是犯罪,或是以犯罪论处。
”2总之,外国学者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如大致归纳,通常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主要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实质概念论述最科学的就是马克思。
他认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
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1[美]乔治·P·弗莱彻著《刑法的基本概念》,王世洲主译与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
”1而犯罪的混合概念这就是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犯罪的实质概念合二为一。
2.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在犯罪学里犯罪的概念主要是研究为什么人们会实施犯罪以及如何防止犯罪。
“实际上,犯罪一只是一种有害行为,但同时又是一种伤害某种被某个聚居体共同承认的道德情感的行为”,“犯罪是一种对社会有害又侵害了一种或两种最基本的怜悯和正直情感的行为”2。
当时间的时针转到了现代时期,尤其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相互的交融,对犯罪认识的角度也越来越多。
因此,想在犯罪学领域个犯罪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就显得比以往更难。
不过经过国内外学者们不断地研究,现在对犯罪的概念大致形成了两种主要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即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另一种看法主张,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不应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的概念,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应收到制裁的行为”。
3对上述两种看法,我们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两种是有相同点的——他们都强调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但我们应当明白,刑法学和犯罪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a.刑法学和犯罪学的研究思路、对象、重心都有所不同。
刑法学研究犯罪主要是确定法律上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学在这里并不是重点,犯罪学要研究人为什么要犯罪及如何防止犯罪。
b.刑法学和犯罪学学科性质和特点有所不同。
刑法学是一门规范学,而犯罪学则是一门事实学。
结合上述两种主要看法以及对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对比分析,我认为在犯罪学中犯罪的概念应当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生活、秩序的,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取缔或制裁的各种行为。
以上是对犯罪的概念从两个角度所进行的论述。
清楚了犯罪的概念,下面再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外犯罪学的发展史,以便我们更好的研究现代犯罪。
二、中外犯罪学的发展史历史地发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统治阶级在建立政权后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犯罪现象。
因此,在犯罪形成之前,从犯罪产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从未间断过对它的思考和探索。
所以说,犯罪学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二百年历史,但关于犯罪的思考、观点却与犯罪现象本身一样,历史悠远。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中外犯罪学的发展史,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研究当今社会的犯罪问题。
1.西方犯罪学发展史西方犯罪学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和当代犯罪学研究。
a.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
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古典犯罪学派正是这场运动的产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英国学者边沁和德国学者费尔巴哈。
古典犯罪学派在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2[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3许章润主编《犯罪学》,法律出版社解释犯罪原因方面的主要论点是“自由意志论”,但是他们对犯罪原因的研究却不够深入,相比之下他们对预防犯罪则更为重视。
b.19世纪末实证犯罪学派。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新的统治阶级需要一个稳定地社会环境来发展经济,但是由于社会上的犯罪并没有因为古典犯罪学派所倡导的理论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在此背景下,19世纪末意大利的实证犯罪学派应运而生。
实证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菲利和加罗法洛。
他们都否定古典犯罪学派的自由意志论,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定论。
c.当代犯罪学研究。
当代犯罪学是指自20世纪初意大利实证犯罪学派之后的西方犯罪学。
当代西方犯罪学对于犯罪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研究的水平远远超过了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
当代西方犯罪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广泛运用各门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犯罪问题。
2.中国犯罪学发展史a.我国古代关于犯罪的观点。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历代圣人先哲们都曾对社会中存在的犯罪原因和预防办法都有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观点比较零散并未形成体系。
比如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感化对预防犯罪的作用,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及“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主张“仁政”他认为统治者应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2这些大多散见于各类典籍之中的观点,从未系统化过,所以导致了不能出现独立学科的犯罪学。
b.旧中国犯罪学的形成在旧中国,自戊戌变法之后,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广泛介绍引进西方政治理论、哲学、历史、法律、科学技术等等。
我国的犯罪学基本上也是从这个时期从西方介绍过来的。
我国学者对犯罪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
最初一些学者主要是翻译和介绍西方犯罪学的研究成果,直到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公、私立大学的法学院、法律系开设了《犯罪学》以及一批学者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犯罪学教材后(如许鹏飞的《犯罪学大纲》、李剑华的《犯罪学》等等)我国犯罪学科体系才算是初步形成。
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犯罪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犯罪分子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犯罪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遗憾的是,由于十年“文革”,我国的犯罪学停滞不前了。
八十年代初期,犯罪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有重新换发出活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犯罪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各政法学院普遍开设了犯罪学课程和相关讲座(2)创办了各种相关刊物,翻译、发表和出版了大批犯罪学的专著和研究性论文(3)加强了与1《论语·见问》2《孟子·公孙丑上》外国犯罪学的学术交流,增强了我国与各国犯罪学界的相互了解。
正是由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犯罪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并且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国情,经过这么二十多年的奋斗、发展,采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三、当今社会导致犯罪的原因当今社会导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我想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犯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在我看来,每个人当他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不会茫然从事,总会先在心里产生想法,之后再付诸于行动。
犯罪人实施犯罪这种情况也不例外。
所以我认为要想降低犯罪率,首先我们应当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从犯罪人的心里特征入手,弄清楚现代犯罪人的心里特征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a.以自我为中心,凸显自我,感情淡漠造成这种心理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绝大多数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在一个家庭中通常是六个人围着一个人转,对这些孩子十分的溺爱和娇纵。
这种在溺爱和娇纵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方式——天下我最大!如果不时刻凸现自己,心里就会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人,就是自己。
他们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在设法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他们很少关心是否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带来了多大的痛苦。
至于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更是无从谈起,结果就是他们藐视社会公德,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对家庭、亲人、朋友的感情淡漠。
当然客观地讲,现代社会强调自我价值,张显个性,培养人的自我意识,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在引导过程中在某些环节出现了失误,导致他们形成了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过分看重自身价值,而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则在逐渐退化,也就形成了如自由散漫等恶习。
b.需求宽泛,动机多样,易情绪化,严重缺乏理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网络不断迅速发展,致使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且传播速度飞快。
其结果就是有些人当他们遇到这些各种讯息时便无所适从,无法迅速进行筛选,觉得什么都好,于是慢慢的就变成了见什么都想要,需要泛化。
当需要一旦泛化,紧接着做事的动机也就出现了多样化,比如:残忍的报复动机、性本能的刺激动机、狭隘的嫉妒动机等等。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造成的紧张感、压迫感使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者产生了变态心理,这也是导致这些犯罪人犯罪的又一原因。
同时,我们只要稍适留神,就不难发现这些犯罪人都很容易情绪化。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彼此了解不深,利益至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主要原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一旦竞争失败便会产生负面效应,容易情绪低落,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无法理智的去面对、处理这些问题,最终走向了犯罪。
c.崇尚金钱、暴力,精神极度空虚,民族信仰缺失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口众多,加之建国后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中国人非常贫困。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批富有人群,在这些暴富的人当中,就不乏崇尚金钱的拜金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