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

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

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3)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更斯等文化巨匠的信息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小高潮,终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销声匿迹。

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1)特点:

①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清政府三次新政),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

②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

③方式多种:诸如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

④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⑤历程层次分明:近代以来,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逐次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以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政治制度为主,再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2)影响:

①宏观上:源源而入的西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深且巨。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从主张“共和革命”到呼唤“德先生”“赛先生”,从中西方文化论战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大潮此起彼伏,中国人在不断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同时,也在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总之,西学的传入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沿着由传统而现代的轨迹节节嬗变,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②微观上: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

第二、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第三、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使中国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第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多种文化思潮的出现引发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大论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 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 (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 (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孔子改制考》,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4)谭嗣同:《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维新派康、梁、谭、严,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三.从民国初期到“五四”运动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1)詹天佑: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 (2)几个留美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次年创办《科学》杂志。 (3)在社会科学方面,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为传播西学,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和现代文学艺术,做了开拓性工作。譬如陈独秀、胡适等在提倡白话文方面的贡献,又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望道、李达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造纸术的西传磁学的西传 。丝绸的西传印刷术的西传活版印刷术经俄罗斯莫斯科传入德国。农业技术西传茶叶西传国经典西传中国园林艺术西传中国兵法的西传经籍、文化以及政治制 度及伦理观念介绍到欧洲, 中医学的西传 秦汉时期, 通过陆路与海上丝绸之 路!, 中国的丝织品传至西亚、罗马和欧洲, 以佛教为代 表的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到中国; 唐宋时期中国的四大发 明及冶铁技术不断西传; 元代和明初中国同欧洲的交流 进一步扩大。这几次交流均以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外 西学东渐:1.将西方文化传到了东方,尤其是天学!, 即西欧的宇 宙论。此外还有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光学、医药 学、地理学等、水利技术等器物和实用技术, 也有音乐、绘画、建筑、宗教和 哲学知识的传播。这些知识的传入, 弥补了中国科学技术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 起到了开拓中国人眼界的重要作用, 也促进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近代化。 2,导致中国的服饰,建筑,饮食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3.吸引和影响了明清诸多皇帝和知识分子, 使中国的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认知。徐 光启、李之藻等人就曾与传教士合作, 大量翻译西方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旨# 等数学专著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3.西学中的精华,诸如科学和民主观念已融入 东方文化,并与东方古典文化相结合,形成指导人们 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现代技术落后的民族在西学东渐 中学习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快速提高了生产效率。 东学西渐:1.中国的经籍、文化以及政治制 度及伦理观念介绍到欧洲, 西方人开始了解并研究中国 的儒学和文化系统, 并对欧洲的政治、生活、建筑、文 学等方面,。 2.启蒙思想家们从抨击封 建制度和教权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 成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食粮。启蒙运动的旗 手伏尔泰、狄德罗、魁奈都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 视中 国为开明专制和理性治国的楷模 3.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学习中国为荣, 上 演中国戏剧、喝中国茶、仿建中国建筑、使用中国漆器, 在园林,我认为,东方的思维 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有整体,讲普遍联系,接近唯物辩证法。用一句通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019-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西学东渐包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西学东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为此,他主张( ) 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解析:选A 据材料“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和“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可知他主张建立海军,加强海防,故A项正确。 2.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 )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 3.清同治帝曾有谕令:“惟该院(同文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这表明( ) A.朝廷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 B.朝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D.同治皇帝反对洋务运动 解析:选A 从“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可知,当时的清政府严格控制西方文化的传播,体现出仍然坚持中学为根本,没有充分发挥西方文明的作用,故A项正确。 4.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摘要: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新的西学东渐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存在的。从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极其艰难和纠结的改变。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然而,这句话却包含了其中各个西学阶段难以想象的艰难。本文通过西学东渐两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分析了西学之难的原因,然后讨论了近代西学和中学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学发展的个人观点。 一.西学东渐的两个主要阶段 1.明末清初的第一次西学东渐 明万历九年(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此时的“学”主要为西方的基督教想思想,它成为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文化载体。与宗教文 化相伴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科学。然而,这些新的事物要想进入天 朝大国的人们的思想却很困难。在当时,“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的观念根 深蒂固,百姓陶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认为中国文化乃世界之典范,外国的思想皆不如己, 于是对利玛窦刊刻的《万国舆图》嗤之以鼻。只有极少数开明者如徐光启等敏锐地觉察到 中国的闭塞与落后。即使在朝廷,西学传播也同样遭到抵制。最可惜的是,国人在拒绝基 督教的同时,也拒绝了渗入其中的科学的种子,这与日本对西学的全面吸纳大相径庭。 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西学中源”说,反映了中西文化初次遭遇时国人的心态,揭示了当 时的国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本能排拒。这种排斥也主要是基于“天 朝上国”的自大思想,国人无法接受西人在历法、数学、工艺等方面技高一筹的现实,所 以“西学中源”仅仅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文化自救的模式。 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西学东渐 经过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出来,西方坚船利炮的 威力也在开明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与第一次西学东渐不同,这次可以说是“打”进来的。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于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一批如《海 国图志》的介绍国外之情的著作相继问世,然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形成中 国近代第一次主动西学的高潮。虽然有些国人知道要改弦更张学习西方以变革图强,但是 华夏民族的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开明的人如李鸿章等依然深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于是,“中体西用”取代“西学中源”,依旧构筑了护卫中国 文化的一道坚实防线。可以看出,西学东渐难就难在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维持天朝大 国的尊严。但是往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惰性、惯性,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总是会产生强大 的保守力量来与之相抗衡,所以这次西学东渐也没能引起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 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并没有发生。 二. 西学东渐为何难 1.传统文化之优越 首先是华夏大地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数学、医学、四大发明等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巨大的贸易出口,广阔的地理疆域以及悠久厚重的历史使得国人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 醉心于“声教远被”、“万国来朝”。面对西方技术的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放下盲目的自 信和狂傲,但也存在对西方文化威胁的无奈和不安。“西学中源”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暂时回避了中西文化的内在冲突,促进了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思想。“中体西用”却也没有 挣脱天朝中心、华夏文化优越论的窠臼,它以制夷为目的,用传统的体用之辨掩盖了中西 文化的深层隔阂,所以它也仅仅停留在带着某种纠结情感学习西方的阶段,从而影响了对 传统文化的反省考察。中国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在这种意义上成为国人“放下架子”向西方学习的阻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能透彻入骨,对西方文明的吸收也必然难及其 精髓。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反映了国人对传统的固守和学习西方的阻力之大,以及一个自古优秀的文明与其他文化交流学习的历程之艰难、曲折。 2.对西方文化的又爱又恨 另一个方面是国人对于科技来自西方、敌人也是来自西方这么一个情况有一种天然的

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 A.输入工业商品B.输入西方文化 C.瓦解自然经济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 A.《变法通议》B.《劝学篇》 C.《新学伪经考》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在最初登陆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与僧侣一样的宗教工作者而披上了袈裟。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3],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觉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这一点从明朝末年对民间宗教的严格控制就可看出。如英 [1]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 [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

2020智慧树,知到《聆听中国》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聆听中国》章节测试 【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聆听中国》章节测试答案 见面课:“西学东渐”与中国音乐 1、问题:歌曲《送别》是( )的代表作品 选项: A:萧友梅 B:刘天华 C:李叔同 答案: 【李叔同】 2、问题:( )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选项: A:国乐改进 B:学堂乐歌 C:专业音乐教育 答案: 【学堂乐歌】 3、问题:学堂乐歌的歌词多表现( ) 选项: A: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爱国精神 B: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C:新文化、新风气 答案: 【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爱国精神;

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新文化、新风气】 4、问题:二胡教育家刘天华的代表作不包括( ) 选项: A:二泉映月 B:光明行 C:听松 答案: 【二泉映月】 5、问题:中国现代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成立于( ) 选项: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答案: 【上海】 见面课:《茉莉花》与同宗民歌 1、问题:最早的《茉莉花》曲谱是用( )谱记录的 选项: A:工尺谱 B:减字谱 C:简谱 答案: 【工尺谱】 2、问题: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

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构成的民歌群体称为( ) 选项: A:变奏民歌 B:同宗民歌 C:同体民歌 答案: 【同宗民歌】 3、问题: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出现了中国民歌( )的旋律 选项: A:《茉莉花》 B:《孟姜女》 C:《对花》 答案: 【《茉莉花》】 4、问题:以下( )是民间乐曲《八板》的变体 选项: A:《小放牛》 B:《中花六板》 C:《阳春白雪》 答案: 【《小放牛》; 《中花六板》; 《阳春白雪》】 5、问题:“一曲多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 )

《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考点习题演练《西学东渐》课内外习题Word含答案

《西学东渐》高考题(2007-2013年) 1.(2013·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考点】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1)第一问是简单的,回答必修三中《西学东渐》一课的“中体西用”。第二问考查洋务派与抵抗派的继续关系。(2)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的。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方面分析就行了。 【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2.(2012·广东文综·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 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 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解析】从材料一中的“营制造者、讲求政艺”来分析变化,并通过时间信息,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重要史实,分析原因。 【答案】(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2011·广东文综·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1)据材料一,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考生要求高。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 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概括为“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的 爱国思想”。 【答案】(1)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6分,每点2分)

试论明末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试论明末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明末基督教教士谈起 【提要】从万历中叶一直到崇祯自杀、满清入关为止明末的思想界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光怪陆离,生机勃勃,在此期间除去政治上的朝代鼎革,学术和思想文化上也经历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西学东渐的热潮。扮演中外交流使者的角色由阿拉伯人变成了传教士——披着儒服的神父,他们在明季这个大舞台上启动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闸门,而彼时的中国士大夫也呈现出截然不同于晚清的精神状态,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传教士为师,加入基督教。那么在当时,基督教教士是如何传教,对中国有何影响,现在我们如何评价他们的历史表现,本文将一一为大家解答。 【关键字】明末传教士思想文化 历史溯源 基督教中国化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曾经四次传入中国,分别是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景教东来,第二次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第三次来华的以沙勿略为代表的耶稣会,以及鸦片战争后的来华传教士,除去最后一次来华传教被视作中国遭受西方“文化侵略”而饱受诟病之外,其他三次都曾经在历史上赢得过相当光彩的名声。唐代的景教会士阿罗本在太宗时曾经享受过房玄龄亲自率领仪仗迎接并且享受“翻经书殿,问道禁苑”的礼遇,元朝时也里可温获得统治者肯定有“钦赐薪俸”和免役免税的特权,明朝时耶稣会,道明会,方济各会,清朝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都成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鲜明的载体。其中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入尤其为大家所关注,其原因就是彼时的基督教会士真正实现了在贵族、社会上层公开传教,并且实现了一种全社会性的西学东渐的思潮。而这其中,明末利玛窦等人的贡献不可小觑,而本文着重谈到的也是明末的西学东渐思潮。 新时期的开始 新航路开辟以后,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分裂,新教出现,强烈冲击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为了和新教竞争,天主教开始向“新大陆”派遣教士,传播福音。 沙勿略在1551年12月抵达广东上川岛标志着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新的时期——沙勿略时期,沙氏曾经在日本传教,并且通过在日本获得的经验“走上层路线”“文化研习和适应”等形成沙勿略方针,尽管当年12月沙氏本人被台湾土著杀死,但其路线方针被后来人发扬光大。 利玛窦和罗明坚在1583年抵达广东肇庆,拉开明清天主教和中国士大夫对话的序幕。 几乎同时的方济各会和道明会在中国进行传教,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们的办法仍旧是沿用在美洲和非洲的路子,强迫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放弃朝拜孔子,反而要接受天主——这一个前所未闻的神的洗礼。这在中国民众中引起了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官府的不满。 相比于方济各会和道明会简单粗暴的方法,耶稣会采取了更加“中国化”的方法,这其中罗明坚、利玛窦充分发挥了个人的魅力。 他们的第一站是广东肇庆,利玛窦对填鸭式的传教方式深恶痛绝,而采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向中国人卖乖,利玛窦本人头脑十分灵敏,记忆力超群,有着极为惊人的算术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这就不能不提到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克拉维乌斯,创制了格雷历也就是公历,并且沿用至今,从师承也可见利玛窦的不凡。 利玛窦在1582年抵达澳门时,“埋头书案,一心学习中文”,到达广东后,曾经“着僧众服装”,将教堂命名为“仙花寺”,以“西僧”自称,表达了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义。但很快他就发现僧侣的地位并不高,相对应的是儒生的地位令利玛窦十分羡慕,于是利氏又蓄须留发,改着儒服,自西僧而改西儒,1594年,儒化趋势在传教士中得到普及,1601年利玛窦来北京并成功立足,直至去世。 西学东渐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24、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 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25、“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 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背离了儒家思想 D.完善了监察制度 26、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 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27、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 让其永佃权。永佃权 A.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 C.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8、1877 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 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高二历史西学东渐课时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西学东渐课时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西学东渐【典型例题】例1 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题干中“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主要是”是重要的提示语,解题时首先要重视。A项首先排除。C项有一定的迷惑性。我们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在禁烟期间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因此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反侵略斗争与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显然是两码事,后者脱离了林则徐的认识水平。D项在宋元时期就已被认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在复习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结论性的语言,用史实去证明,复习中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方才真正提高自己。【答案】B 例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认识能力。洋务派是19世纪60年代清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两派的主要分歧是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维护清朝统治。A项不合其阶级本质,排除; B、C两项看似正确,但没有点到根本上,如再深究一下,镇压太平天国和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明确了。本题难度不大。【答案】D 【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指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姚莹 2.《海国图志》一书的内容不包括A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 B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制造技术和练兵治军方 法 C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 D提出学习西方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 3.林则徐、魏源所倡导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 A振兴清王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B 4.19世纪60~90年代传入中国的西

浅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影响 摘要: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其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西学东渐;教育思潮;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空一行 正文: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国人选择马列主义,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苦实践决定的,也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近代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着发轫起端的作用,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启蒙思潮,而推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洋务运动推进“西学东渐”,使对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议论走向实行,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最终在洋务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伴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前呼后应,一昭一彰,成为变法和革命的开路先锋。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场新教育思潮。它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理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教育、旧思想、旧礼教,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验主义教育思潮等纷争出现,使文化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 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

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3)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更斯等文化巨匠的信息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小高潮,终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销声匿迹。 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1)特点: ①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清政府三次新政),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 ②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 ③方式多种:诸如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 ④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⑤历程层次分明:近代以来,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十六【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十六【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永州一模)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美等国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美等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A项正确。 2.(2019·湛江调研)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据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C项正确。 3.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解析:选A“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可得出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启蒙,故A项正确。 4.(2019·邯郸期中)“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