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 授课年级:二年级。
- 教材版本:人教版。
二、教学内容。
1. 课题:[具体课题,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教师活动。
-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小棒(每捆10根,共若干捆和单根小棒),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简单的数的认识,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的摆放,有整捆的和单根的,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数。
2. 学生反应。
- 部分学生开始一根一根地数。
- 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可以先数整捆的,一捆是10根,再数单根的,然后加起来。
”3. 教学效果。
- 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数学学习的情境中,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做了铺垫。
(二)新授([时长])1. 知识点一: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长])- 教师活动。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32+45”,然后问学生:“我们要计算这个算式,除了用数数的方法,还可以怎么算呢?”引导学生思考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 教师接着介绍竖式计算的方法,在黑板上示范竖式的写法:先写32,再在下面写45,数位要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2 + 5 = 7,写在个位下面;再算十位,3+4 = 7,写在十位下面。
边写边讲解每一步的意义。
- 学生反应。
- 学生们都认真地看着黑板,眼睛跟着老师的粉笔移动。
- 有些学生小声地跟着老师重复计算的步骤。
- 教学效果。
-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竖式计算的方法,初步掌握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
2. 知识点二: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长])- 教师活动。
- 教师写出算式“28+46”,问学生:“这个算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个位相加满十了。
- 教师再次示范竖式计算,个位8+6 = 14,满十了,向十位进1,在个位写4;十位上2 + 4再加上进位的1等于7,写在十位上。
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听课记录
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听课记录今天咱们聊聊二年级的小朋友们上乘法课的事儿,真的是一场精彩的“数学冒险”。
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学习氛围,孩子们个个眼睛亮晶晶的,像小星星一样。
老师一开口,大家都坐得端端正正,听得可认真了。
哎呀,真是个“好学”的群体,谁说小孩不爱学习呢?这不,老师先给大家讲了乘法的意思。
说是把同样的东西,分成几组,哇,真的是个神奇的概念。
老师拿出了一篮子苹果,唉,看到那些鲜红的苹果,小朋友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老师问:“如果我们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上面有4个小虫子,那一共就有多少个小虫子呢?”这时候,孩子们都在那儿咕咕嚷嚷,开始用手指头算。
哎,这小家伙们真是聪明,几下子就算出来了。
老师笑了笑,说:“对啦,3乘以4就是12!”瞬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真是像过年一样热闹。
老师又拿出了一些图画,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他们有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有3个玩具,那一共是多少个玩具?孩子们又开始用手指算了起来,甚至有人开始在桌子上画圈圈,真的是个奇妙的场景。
老师鼓励大家:“没关系,慢慢来,想清楚了再说。
”这话就像春风化雨,让孩子们都放松了下来。
学习本来就是个轻松的过程嘛,没必要急。
老师还让孩子们用身体来感受乘法。
说是可以用跳跃来计算,比如跳3次,每次跳4步,那一共跳了多少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跳了起来,教室里瞬间变成了个欢乐的游乐场,笑声不断。
谁说数学是枯燥的?这简直就是在玩游戏,学习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两得。
然后,老师让大家分组来比赛,看看谁能最快算出乘法的答案。
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
比赛的时候,班里一下子热闹得像个菜市场,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看到小朋友们为自己的小组加油,气氛好得不得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欢呼。
每当有小朋友算对了,其他人都会拍手叫好,教室里荡漾着一片温暖的气息。
再后来,老师还带着大家玩了个小游戏,叫“乘法接龙”。
一个人说出一个乘法算式,第二个人要接着说下去,结果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像打了鸡血一样,甚至有的小朋友给自己的算式起了个搞笑的名字,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包含直角的物品图片,如墙角、桌角、书角等,并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角的特点都是直的,然后明确告知学生这就是直角,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直角。
1.2 教学过程•直角的定义与特征:•教师明确给出直角的定义:两条边相等并且两条边之间呈90°夹角的角称为直角。
•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展示直角的特点,并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提问学生:“你们能找出教室里的直角吗?”鼓励学生观察并回答。
•直角的识别:•教师展示不同角度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并说明理由。
•设计一些简单的分类活动,如让学生将不同角度的角分为直角和非直角两类。
•直角的绘制:•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直尺和铅笔绘制直角,并让学生跟着操作。
•提供纸张和绘图工具,让学生自主练习绘制直角。
•直角的实际应用:•教师讲解直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家具设计等领域。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正方形,并解释为什么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包含直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选择和填空。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并解决问题。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直角产生兴趣。
•在学习直角的定义与特征时,学生认真听讲并观察教师展示的直角特点。
•在直角的识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准确判断角的类型。
•在直角的绘制环节,学生认真模仿教师操作并自主练习绘制直角。
•在直角的实际应用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直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物品图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二年级[X]班。
4. 授课内容:[具体章节内容]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长])1. 创设情境。
-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游乐园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在游乐园里有很多好玩的项目,但是每个项目都需要买票才能玩。
今天我们就来帮游乐园的管理员算一算买票的数学问题。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与乘法和除法相关的数学计算。
2. 复习旧知。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简单的乘法算式,如2×3、4×5等,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 然后又写出一些简单的除法算式,如10÷2、15÷3等,同样让学生回答。
(二)新授([时长])1. 知识点一:乘法的意义及应用。
- 教师继续以游乐园买票为例,说:“一个游乐项目的门票是5元,小明和他的3个好朋友一起去玩这个项目,那他们一共要花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几的问题。
学生回答:“有4个人,每人5元,就是4个5元。
”- 教师板书算式:4×5 = 20(元),并解释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4表示人数,5表示每张票的价格,20表示总共花费的钱数。
- 接着教师又出了几个类似的例子,如每个冰淇淋3元,6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一共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2. 知识点二:除法的意义及应用。
- 教师改变情境:“游乐园管理员收到了30元钱,是卖一个游乐项目门票的钱,这个游乐项目的门票是5元一张,那有多少人买了这个项目的票呢?”-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求30里面有几个5的问题。
学生回答:“30÷5 = 6(人)”- 教师板书算式,解释30是总钱数,5是每张票的价格,6是买票的人数。
- 教师再次出题巩固,如管理员收到48元,门票6元一张,有多少人买票?让学生练习。
(三)课堂练习([时长])1. 基础练习。
- 教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乘法和除法的计算题,如7×4、28÷4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1 72 63 54 4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
(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二>、探索新知小学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2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这是科组的一节研讨课。
上课的老师是作风严谨、态度认真、敢于承担的非数学科班出身的一位老师。
其基本教学程序如下:一、复习准备1、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笔算。
56-13并让学生说说笔算的时候要主义什么?(教师板书)二、创设迎亚运用鲜花装扮校园的情境板书其中的数学信息:红花56朵,黄花18朵。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整理并提炼问题: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三、挑战问题并探究问题1、能很快算出结果吗?(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那么56-18怎么算?2、学生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动手操作。
四、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1、拆开一捆,与个位的6合起来,再减,得到差的个位。
2、拆开一捆,减去减数个位8,再将剩下的2根与个位原来的6合并,得到差的个位。
五、做和算结合。
联系竖式,讲解深化六、比较异同,建构网络,深化认识师:昨天学的减法和今天学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适时板书课题:两位数将两位数)师:都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师:如果从十位减起,方便吗?(可增加一道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算理、算法。
二年级听课记录数学
二年级听课记录数学一、听课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 授课内容:[章节名称,例如“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篮子小棒。
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小棒的游戏好不好呀?”小朋友们都特别兴奋,眼睛亮晶晶的,大声说:“好!”老师就像个魔法大师一样,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呢。
- 老师接着说:“我先给大家出个小问题哦。
假如我有10根小棒,又拿来了5根,那我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呀?”好多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有个小朋友还没等老师点名就大声说:“15根!”老师笑着说:“对啦,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呀?”这个小朋友有点害羞地说:“10加上5就是15呀。
”老师表扬他说:“真聪明!那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更多关于小棒的数学知识哦。
”2. 新授(20分钟)- 老师开始在黑板上画小棒图,一边画一边说:“小朋友们,咱们现在用小棒来表示数字。
比如说1捆小棒是10根,那2捆小棒是多少根呀?”小朋友们齐声回答:“20根!”老师又在2捆小棒旁边画了3根小棒,问:“那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这时候有些小朋友有点迷糊了,皱着小眉头。
老师就引导说:“咱们先看整捆的小棒,有2捆就是20根,再加上单独的3根,那一共就是……”这时候有个机灵的小朋友举手说:“23根!”老师特别高兴,给这个小朋友奖励了一个小贴纸,说:“太棒了!那如果我有35根小棒,拿走5根,还剩多少根呢?”然后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3捆小棒和5根小棒,再划掉5根小棒的图。
好多小朋友都开始在自己的小本子上画小棒来计算,不一会儿,就有小朋友举手回答:“30根!”老师问:“你是怎么算的呀?”小朋友说:“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拿走5个一,就剩下3个十了,就是30。
”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得又清楚又准确,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哦。
”-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小朋友老是走神,老师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小声地说:“小朋友,要认真听讲哦,小棒可有趣啦。
二年级上册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激发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的水果图片,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并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吃这些水果。
接着,教师提到:“如果我们要买一些水果给班级的同学分享,那么我们需要计算一下买这些水果一共需要多少钱。
”1.2 提出问题:在展示完图片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买了25个苹果,每个苹果3元,还买了18个香蕉,每个香蕉2元,那么买这些水果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活动•学生被色彩鲜艳的水果图片吸引,积极回应教师关于是否喜欢吃这些水果的提问。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问题,并尝试在脑海中或纸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水果图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与接下来的加法计算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讲解概念:教师首先简要回顾加法的定义,然后详细解释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步骤,包括对齐数位、从个位开始相加等。
2.2 示范计算:教师选取具体的例子进行示范计算,如“25+18=?”,并在黑板上逐步展示计算过程,强调对齐数位和进位的概念。
2.3 学生练习:教师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两位数加法的计算。
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4 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心得。
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步骤和要点。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尝试进行两位数加法的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过程点评•教师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注重细节和方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加法定义•合并两个或多个数的运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步骤•对齐数位•从个位开始相加•如有进位,需加到前一位•示例•25 + 18 = 43四、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两位数加法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听课记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听课记录今天上午,我来到了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堂,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有关数学的知识点。
在这堂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现在我将向大家分享我对这节课的听课记录。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
他告诉我们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抽象概念的学科,它是一种用符号来表示和处理信息的语言。
他还给我们展示了加减运算的符号,告诉我们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而减法是从一个数值中减去另一个数值。
接下来,老师引导我们做了一些有关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他让我们用图形来表示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他给了我们一张图片,里面有一些苹果和一些梨。
他告诉我们,当我们把苹果和梨放在一起时,可以用加法来表示,而当我们从中拿走一些水果时则可以用减法来表示。
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随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学中的比较符号。
他告诉我们,比较符号是用来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关系的。
比如,如果我们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使用大于号“>”、小于号“<”或等于号“=”来表示。
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例子,让我们根据比较符号来判断数值的大小。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更好地掌握了比较符号的使用方法。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综合性的习题,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些习题不仅考察了我们对加法、减法和比较符号的理解,还锻炼了我们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我们纷纷动脑筋,竭尽全力地解答这些问题。
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互相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数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我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并运用数学,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堂数学课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举例,我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符号。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2,3,4的乘法口诀》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2,3,4的乘法口诀》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以简单的游戏或谜语开场,如“什么东西有两个头,四只脚,六条腿,八只眼睛?”(答案:昆虫),引出数字2、4与乘法的关系。
•提出问题:教师询问学生之前学过的乘法口诀,并引出今天将要学习的2、3、4的乘法口诀。
1.2 教学过程•乘法口诀引入:•教师首先展示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并解释其含义。
•通过类似的方式,逐步引入3和4的乘法口诀,如“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和“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口诀记忆:•教师领读乘法口诀,让学生跟读,并强调乘法口诀的规律和节奏。
•采用拍手、节奏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实例应用:•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小明有2个苹果,妈妈再给他2个,他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来演示如何使用2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同样地,用3和4的乘法口诀进行类似的实例应用。
•练习巩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课堂,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与乘法口诀相关的问题,如“如果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给朋友分一半,那他需要怎么分?”•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分享解决方法和思路。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或谜语,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乘法口诀引入和记忆环节,学生认真听讲、跟读,并积极参与拍手、节奏游戏等活动。
•在实例应用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在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对完成有困难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以游戏或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过程:教师注重乘法口诀的引入和记忆,通过领读、跟读、拍手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分享一下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吧!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篇1课人:xxx时间:20xx.9.21 ,上午第二节地点:五小多媒体教室教学设计:一、复习1、口算。
(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
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35+37=?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
弄清为什么“5”与“7”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
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2.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听课有感: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2、这节课的课题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过,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一节课的课题还是很有必要板书出来,因为孩子看在眼里,才能记在心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一、前言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选择了观察、记录一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堂情况的方式,对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1以内的加法和认识2以内的加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1以内和2以内的加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卡片进行1以内的加法练习,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兴趣。
2. 教师利用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2以内的加法练习,生动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 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评,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并指出了一些易错的地方,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课堂互动1. 学生积极举手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2.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效果1. 学生基本掌握了1以内和2以内的加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秩序良好,学习氛围浓厚。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建议和展望1.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引导,分层次、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建议教师在设计课堂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
3. 展望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提高数学学科教育的质量。
七、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较好,并且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有关“二年级数学课”的听课记录有关“二年级数学课”的听课记录如下:日期:2024年XX月XX日课程:二年级数学教师:X老师一、课程引入X老师首先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了今天的主题——加法和减法。
她讲述了小猴子摘桃子,然后分给好朋友们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她问学生们:“如果小猴子摘了10个桃子,分给了3个朋友各2个,那它自己还剩下多少个呢?”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回答。
二、新课内容1.加法运算:X老师用彩色的小方块来表示数字,通过合并小方块来教授加法。
例如,她有3个红色方块和2个蓝色方块,加在一起就是5个方块。
她还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用方块来表示加法运算。
2.减法运算:接着,X老师通过拿走方块的方式来教授减法。
她从5个方块中拿走了2个,问学生们还剩下多少个。
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3.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X老师出了一些应用题让学生们解答。
例如:“小明有5元钱,他买了一个2元的冰淇淋和一个1元的糖果,他还剩下多少钱?”学生们通过计算得出了正确答案。
三、课堂互动在课堂上,X老师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她经常提问,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
当学生们回答正确时,她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学生们回答错误时,她会耐心地引导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再试一次。
四、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X老师安排了一些课堂练习。
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题,X老师则在一旁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五、课程总结在课程的最后,X老师总结了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布置了相关的家庭作业。
她鼓励学生们回家后继续练习加法和减法运算,并提醒他们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六、听课感想:X老师的这堂数学课生动有趣,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她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通过应用题和课堂练习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度。
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学好数学。
二年级数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
二年级数学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二、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三、授课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道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3 + 4、5+2等,让学生快速回答。
学生们回答得很积极,声音响亮。
- 接着教师又出了几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3 - 5、11 - 3等,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回答。
这一环节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新课讲授。
-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小商店的场景,里面有各种价格的文具,如铅笔每支3元,笔记本每个5元,橡皮每个2元等。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买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 + 5 = 8(元)。
教师强调在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并在黑板上示范了竖式的写法。
- 之后教师又改变问题,如买一个笔记本和一块橡皮,笔记本比橡皮贵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5 - 2 = 3(元),教师再次示范减法竖式的写法,重点讲解了个位相减的过程。
3. 课堂练习。
- 教师发放练习纸,上面有10道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题。
学生们开始认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加法时忘记进位,教师就耐心地提醒他计算方法。
- 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订正。
对于做对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做错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下次认真计算。
4.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
-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价:1. 优点。
- 导入环节简洁有效,通过复习旧知识自然地引出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 教学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小商店的场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教师在讲解竖式计算时非常细致,通过示范和强调重点,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二):9的乘法口诀》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二):9的乘法口诀》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复习回顾: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8的乘法口诀,并随机抽查几名学生的背诵情况。
•情境引入:教师利用一个与9相关的生活场景(如:电影院每排有9个座位,我们要计算几排座位总共有多少个)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9的乘法口诀。
1.2 教学过程•初步感知:教师先展示9的乘法口诀表,并简单介绍每个口诀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9的乘法规律。
•口诀教学:教师逐句讲解9的乘法口诀,并强调每个口诀中乘数与积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实际应用。
•互动练习: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如填空、选择、计算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几个与9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体育馆有9个入口,每个入口有10人进入,问总共有多少人进入体育馆?),引导学生运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二、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复习回顾环节,回忆并背诵8的乘法口诀。
•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引导感知9的乘法口诀,并尝试理解每个口诀的含义。
•在互动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在应用拓展环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运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复习回顾和情境引入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演示、练习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
同时,通过互动练习和应用拓展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在互动练习和应用拓展环节,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共同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听课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二年级数学听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学水平。
二、教研活动内容1. 听课本次教研活动共安排了两节课,分别是王老师执教的《认识角》和赵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1)王老师执教的《认识角》王老师的课堂设计紧凑,环节清晰。
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的定义,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角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探究角的分类和特点。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赵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赵老师的课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逐步深入地理解角的度量方法。
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角的度量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赵老师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 评课听课结束后,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了评课。
首先,两位授课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进行了反思。
接着,其他教师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1)王老师的教学优点:1. 教学设计合理,环节清晰,层层递进;2.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赵老师的教学优点: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2. 教学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教学手段先进,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研讨在评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全体成员对二年级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研讨。
(1)关于角的认知教学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角,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角的概念;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3.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解决问题》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解决问题》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的图片或描述,如购物、旅行等,询问学生这些情境中可能遇到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学生:“我们之前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呢?”•引出主题: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主题是“解决问题”,并强调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1.2 教学过程•回顾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以及时间、长度、重量等单位的换算。
•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确保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解题策略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解题的一般步骤,如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等。
•教师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如何应用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并强调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单位换算、数据的准确性等。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数据,并给出解题建议。
•分享与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促进全班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即将复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回顾知识点环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展示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解题策略讲解环节,学生认真听讲、观察教师的解题过程,并尝试理解和应用这些策略。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伴交流想法和解题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听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听课班级:二年级X班
授课教师:XXX
听课内容记录:
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知识点。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练习巩固:教师安排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也注重对学生答题思路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方法。
4.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布置了课后作业。
听课感想: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教师讲解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
同时,教师也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认识线段》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认识线段》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引出话题: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线段实例(如书本的边缘、桌子的长边等),询问学生这些物体的边缘有什么共同特点。
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边缘有什么数学上的称呼,并引出“线段”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展示的物品边缘的共同特点,如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等。
•学生尝试猜测这些边缘在数学上的称呼,并表现出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实际例子引出线段的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
•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讲解线段的概念:教师明确解释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所组成的直线部分,强调线段是有限长的。
2.2 展示线段模型:教师使用教具(如直尺、线段模型)展示线段,并让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如直线的、有两个端点、可度量等。
2.3 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尝试画出线段,并观察线段的特点。
2.4 讨论与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画出的线段,并总结线段的特点和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线段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使用教具和身边的物品尝试画出线段,并观察其特点。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了对线段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线段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线段的概念•定义: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所组成的直线部分•特点:直线的、有两个端点、可度量•线段的表示•符号:用两个端点表示,如线段AB•测量:使用直尺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四、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线段实例,并测量它们的长度,记录下来。
•尝试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不同长度的线段,并标注长度。
五、课堂小结•总结线段的概念和特点,强调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听评课教研记录
二年级听评课教研记录一.基本信息听课日期:2022年10月10日听课时间:上午第二节课授课教师姓名:张教师学科/课程名称:数学班级/年级:二年级(1)班教学主题或章节:认识数字5听课人员信息:听课人姓名:李教研员听课人职务:教研组长听课目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二.课堂观察记录1.教学准备:张教师的教学计划清晰,对教学过程有明确的安排。
教学资源准备充分,教材、教具和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
2.教学过程:开始阶段,张教师通过数数小游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导入效果。
展开阶段,张教师运用了讲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数字5。
结束阶段,张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布置了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师生互动:张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交流频繁,质量高。
学生参与度较高,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回应。
4.学生学习状态:学生们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专注度较高。
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学习情况良好,能够相互帮助和促进。
5.课堂管理:张教师对课堂纪律把控得当,学生们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
时间分配合理,课堂节奏控制得当。
6.教学技术使用:张教师有效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对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三.教学效果评价1. 目标达成:张教师在课前明确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认识数字5,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得出结论,学生们已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掌握:学生们对数字5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良好,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数字5。
在实验和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运用数字5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显示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
通过数数小游戏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乔亚东)
授课教师:孙进京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2日
授课过程简记:
1谈话引入
学生打开教科书38页: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并板书课题)
2新授
3师在黑板上画角,问学生:这个角像什么。
4继续画吸管上的角、水龙头上的角。
5观察上面几个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板书:顶点边
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特征再复述一遍。
6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7学生操作。
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指出顶点和边。
8思考: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有关还是跟角的张开的角度有关,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9师演示验证。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角度有关,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角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
8、画一个角
打开教科书39页看看角的画法,再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展示,汇报;
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反思:一、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从开始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到师生互动充分。
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完整,思路清晰,时间安排恰当。
教师出示的练习有针对性,特别是最后的操作题,把本节课所学内容都融汇在这道题中,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体回顾,很好。
本人觉得不太理想的地方是,在学习角的大小和角的什么有关系时,教师没有很好利用教具进行实物演示,单单是在黑板上画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直观效果。
在课题引入时,衔接不够紧凑。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角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堂课中,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孙老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
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孙老师先不讲如何画
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
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
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
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陈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课题
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孙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
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制作角时,给的材料太多,学生为了全部能用上,摆弄了好一会儿才制作出角。
学生在这点上花费时间较多,并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了然。
教师对于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向可否具体些,清楚些。
如就一个图钉,两根纸条,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会很快、很准确地制作出一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