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完整ppt课件
合集下载
雨霖铃完整ppt课件
![雨霖铃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9ea1a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2.png)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01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03
02
引出离别的主题,表现出作者对离别的悲伤 和无奈。
04
写出了酒醒后的迷茫和孤独,表现了离别 的痛苦和无助。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05
06
写出了离别后的孤独和失落,表现了作者 对离别的深深悲伤。
03 雨霖铃词文解析
CHAPTER
上片解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描述了季节、时间和天气, 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气
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
写出了分别的场景和情绪, 表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不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通过动作和表情的描写,刻 画了离别的痛苦和难舍难分 。
下片解析
之感。
对比映衬
运用对比手法,使曲中情感更加 强烈,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中 ,通过“杨柳”与“残月”的对 比,表达出离别的哀愁 情感融入其中,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对 秋景的描绘,表达出离别的凄凉
与悲切。
修辞手法
用典
词中运用了古人的典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等,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改变了词的审美风尚
雨霖铃以其婉约、柔美的风格,改变了五代以来词的审美风尚,为 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新的艺术范本。
丰富了词的表达方式
雨霖铃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性,它不仅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 的结构,还融入了散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
后世对雨霖铃的评价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1
雨霖铃在当代的传播
音乐会表演
雨霖铃优秀课件ppt.ppt
![雨霖铃优秀课件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b896a1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e.png)
1、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2、人物活动:
①今宵酒醒何处 ②良辰好景、千种风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
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伤离别”
共同感受 触景生情
普遍情感
主旨
进一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
别离诗的思想感情
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 为以下几方面:
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赋得古草原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情态
感情深挚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白描
勾画图景,传递感情。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 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 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 白。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 像的景物,是虚写。
分析炼字
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 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 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骤雨
雨给人以悲凉清冷之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
“寒”点出节令(深秋),显 出凄清,渲染气氛;
“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 “美人迟暮”的感慨;
“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 送别之“泪”。
宵 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
柳永雨霖铃课件ppt
![柳永雨霖铃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3d6e28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1.png)
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哪 三个字点明主旨?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伤离别”
主旨
进一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 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1“良辰好景虚设”为什么?
“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
2“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千种风情”也因爱人不在而不 愿与人说。 “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 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 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鉴赏
4、“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中的 “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三种 景物与词人的愁 绪有何联系?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无
边
无
• 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 际
的江面上,傍晚时分, 的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
行》)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哪 三个字点明主旨?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伤离别”
主旨
进一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 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1“良辰好景虚设”为什么?
“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
2“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千种风情”也因爱人不在而不 愿与人说。 “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 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 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鉴赏
4、“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中的 “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三种 景物与词人的愁 绪有何联系?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无
边
无
• 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 际
的江面上,傍晚时分, 的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
行》)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柳永《雨霖铃》课件全
![柳永《雨霖铃》课件全](https://img.taocdn.com/s3/m/1297d87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4.png)
字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词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解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释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⑨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⑩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
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⑿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情,一作“流”。
原文释义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 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 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 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 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 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 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 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 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 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 (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 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 同谁去诉说呢?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
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答:
上片”寒蝉凄切,……,兰舟催发”是实景。“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景交融。“念去 去,……,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景。下片皆为虚景 抒情,写出了“伤离别”之情。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 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 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 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雨霖铃》ppt课件(15页)
![《雨霖铃》ppt课件(15页)](https://img.taocdn.com/s3/m/65bc05a825c52cc58ad6be86.png)
好文档乐分享
4
作者简介: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 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 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 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 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 处,皆能歌柳词”,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
好文档乐分享
15
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 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 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 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 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 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 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好文档乐分享
16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
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 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
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
《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
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
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
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
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
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
好文档乐分享
13
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 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 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 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 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想思的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 境、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 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 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 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课件 18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课件 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dbdf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2.png)
示
别佳人
长亭别
例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 寒蝉凄切骤雨歇,
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执手相望语凝噎。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 杨柳晓风残月夜,
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那堪冷落清秋节。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点出了离别的季节、地点和时间。通过寒蝉、长亭、日暮、 骤雨这些意象,营造了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奠定凄凉 伤感的感情基调。
手法:以哀景衬哀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赏析词句
➢ 离别时:
矛矛盾盾心心理理::欲欲饮饮无无绪绪,,欲欲留留不不能能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思想感情;
02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
结合的写法;
03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解题
词 牌 名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 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 成分。这首词应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
作者简介(其人)
柳永,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精通音 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 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 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婉约派有四大旗帜: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 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号“闺语”李清照 号“情长”柳永 号“别恨”晏殊 号“愁宗”李煜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只是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 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 感是可想而知,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 相别。
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2.4柳永词两首《雨铃霖》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2.4柳永词两首《雨铃霖》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6b9bcc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3.png)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 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 的情景。
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 (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 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 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 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无可奈何。
执 手 相 看 泪 眼
:
.
.
分语
别言
竟
的描 发
无
情述 挥
语
景男想
凝
女象
噎
主 人 公 此 时
用 自 己 的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 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 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 了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 能说得,半日,方抽抽泣噎的说道:‘你 从此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 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 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B、这句词用了什么艺 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 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 词人的内心独白。“念” 字告知读者下面为想像 的景物,是虚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来自水面的视觉迷茫
暮霭:来自天空的视觉迷茫
下阙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
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 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更何况是“酒醒”之后?
人教版高中教材《雨霖铃》-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教材《雨霖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fe173881c758f5f61f67f8.png)
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深感前途黯
然无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 ❖ ❖
更 与 何 人 说
便 此杨
纵 去柳
有 经岸
千 年晓
种风
风应残
情
是 良
月
辰
好
景
虚
今更 多 宵那 情 酒堪 自 醒冷 古 何落 伤 处清 离
秋别 节
暮 霭 沉 沉 楚 天 阔
念 去 去 千 里 烟 波
执 手 相 看 泪 眼 竟 无 语 凝
留骤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的年华.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抒发了才华无人
赏识,前途黯淡的感叹.
.
NEXT 7
❖“柳”谐音”留” ❖折柳赠别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
8
❖ 昔我往者,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都门” “帐饮” “无绪”精练地写出了地点,动作和情绪.”催发”表 明非常依依不舍,已达到黯然销魂的程度.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进一步刻画了难舍难分的形象.是情感的集中体现,真挚动人.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千里” “阔”貌似状景,实则写情,由烟波的浩淼想到从此天各一方,相
❖
--------<<诗经.小雅.采薇>>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李白<<劳劳亭>>
❖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
高中语文《雨霖铃》PPT课件33张
![高中语文《雨霖铃》PPT课件33张](https://img.taocdn.com/s3/m/e227820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0.png)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 时作。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 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 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此际宸游,凤辇 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 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 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 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 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 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寒蝉 时令 “孟秋之月,寒蝉鸣。” 长亭 送别之地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骤雨初歇 离别的天气
典型意象,营造凄凉的氛围
品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注释: [寒蝉]秋天的蝉,叫声微弱,然人倍感凄凉。 [长亭]古人送别之地
何时?何地?何音?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停,秋蝉微弱地悲鸣,我们 正在长亭边。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 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 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 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来, 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 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 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 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 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寒蝉 时令 “孟秋之月,寒蝉鸣。” 长亭 送别之地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骤雨初歇 离别的天气
典型意象,营造凄凉的氛围
品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注释: [寒蝉]秋天的蝉,叫声微弱,然人倍感凄凉。 [长亭]古人送别之地
何时?何地?何音?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停,秋蝉微弱地悲鸣,我们 正在长亭边。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 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 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 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来, 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 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 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 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 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雨霖铃》(寒蝉凄切)PPT课件
![《雨霖铃》(寒蝉凄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89706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c.png)
心灵寄托
将个体情感与大自然相结合, 形成内心寄托的表达方式。
篇章段落解析
1
第一至第四首
以描绘秋天的景色为背景,展现游子思
第五至第七首
2
乡之情。
游子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愿望和对世俗纷 扰的厌倦。
名家点评和影响力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中评价《雨霖铃》"情与景交融,虽无丝竹之乐,而毫无可乐而进可悲者矣。"
陈季常
《雨霖铃》(寒蝉凄 切)PPT课件
凌霄芝麓,宜其秀也。
作者简介
柳永
明代文学家,才情出众,擅 长诗词曲赋,代表作《雨霖 铃》成为千古绝唱。
生平
生于公元1574年,卒于公元 1623年,辗转于浮沉,一生 辛酸苦楚。
文学成就
柳永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 优美,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雨霖铃》的背景和起源
《雨霖铃》是柳永创作于明代的一首抒发离散之思的词作,以歌咏思乡、告 别离愁的方式表达了人们游子心中的乡愁情结勾勒出七首, 每首句数五言,并且全詩行满十句。
2 风格特点
激昂豪放的情感,质朴简洁的语言,以及平 淡中流露出的深情,成为柳永作品的显著标 志。
诗意解读和主题分析
乡愁
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离 别之情。
离散之思
反映了游子失去家园的痛苦以 及对归隐山林生活的憧憬。
将《雨霖铃》列为晚唐诗歌的代表之作,并称赞其"节俭淋漓,柔婉词美,意境深远。"
影响力
《雨霖铃》作为柳永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至今仍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 响。
结论和要点
1 《雨霖铃》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与情感,也流传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雨霖铃》课件(共27张PPT)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下册
![《雨霖铃》课件(共27张PPT)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4099de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2.png)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 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 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 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 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 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 纹!
二
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
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萧瑟之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 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 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 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 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 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 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 基调:“凄切”。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 又是送别的见证人, 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 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 月天。”
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 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 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 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 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 切风光。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 一起的悲欢离合。
二 解题提示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又称“长短句”、“诗余”、 “曲子词”、“歌词”。
词的长短
创作风格
小令(58字以内)、中调
婉约派和豪放派。
二
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
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萧瑟之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 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 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 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 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 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 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 基调:“凄切”。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 又是送别的见证人, 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 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 月天。”
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 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 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 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 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 切风光。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 一起的悲欢离合。
二 解题提示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又称“长短句”、“诗余”、 “曲子词”、“歌词”。
词的长短
创作风格
小令(58字以内)、中调
婉约派和豪放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8be73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4.png)
第一组意象有什么作用?
• 渲染了凄楚悲凉的氛围。 寒蝉 长亭 骤雨
• 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哀愁。
• 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长亭)、时间(晚)、天 气(骤雨初歇)。
• 奠定了全诗低沉伤感的感情基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雨
霖
柳 永
铃
一.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 作《雨淋铃》。
相传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 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 入蜀时,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 打在皇銮的金铃上,唐玄宗因在 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 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二.整体感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 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 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柳永
37岁时第一次赴考落第。 5 年后第二次开科再次落第,写下《鹤冲天》,以“忍把 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等句抒愤懑。 又三年,柳永考试通过但因《鹤冲天》,仁宗却言“且去浅 斟低唱,何要浮名?” 自此,开始沉湎歌酒、混迹青楼,常流落于汴京、苏州、 杭州等地,为歌伎填词作曲,但对功名的追求始终不曾放弃。 至54岁时,改名柳永方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66岁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由众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离 离别环境
凄切悲凉
寒蝉
长亭
骤雨(实)
融
别 离别场面
难分难舍
雨霖铃优秀完整课件PPT
![雨霖铃优秀完整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5f9c556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6.png)
诗词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 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 婉约美。
拓展延伸之一:奉旨填词柳三变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 不恣狂?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清 冷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 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 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离别环境 寒蝉 长亭 骤雨(实)
融离
别 离别场面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情 入
难 景
此去行程烟波 暮霭 楚天(虚)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 、杨柳、晓风、月影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 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集中 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 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
典型意象: 酒、柳、月、风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 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 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 缕缕离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1、边城:唐代边境城镇,与吐蕃对峙. 2、安西:安史之乱后陷落,作者写此诗时安 西已被吐蕃辖管三十多年。 3、碛:qì,沙漠。 4 练:白绢,泛指丝绸 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7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虚车如流水马 如龙,花月正春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8 邯郸驿里逢冬至,实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虚人。
9 朱雀桥边野草花实,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虚姓家。《乌衣巷》
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虚。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1、请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感情的句子,并概 括词中感情。
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人离别时都会很 伤心
更何况是在这让人不能承受的冷清凄凉 的秋天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次分开,经过的将是一年或更多年
21
诗中前两句暮雨、低雁、芦、笋为实写 (1分),
营造了春天阴沉昏暗的意境(1分), 表达了诗人对紧张恐怖边境的担忧之情 (1分); 诗中后两句遥远的驮铃声为实写,驼队 应该穿过沙漠后到安西为虚写,(1分) 是想象的繁华的丝绸商运之景, 诗歌通过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 作者盼望收复安西边镇 ,恢复往日繁荣的感 情(1分) 。
19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虚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
3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实凝噎。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
5 飞流直下三实千尺,疑是银河落虚九天。
6 今宵酒醒何处,杨虚柳岸晓风残月。
同意。 (观点1分) 杨树岸晨风淡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分),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 :酒、杨柳、晓风、月影(1分)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1分),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 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2 分)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 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小结1分)
的分离,我料想即使有好天气、好风景,也 会因无人共赏而形同虚设。
离别了恋人,纵然是有万千深情蜜意, 又能向谁诉说呢?
10
借景抒情
11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6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情感 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3、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7
直接抒情
8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 的手法,(1分)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 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1分 )
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1分 )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
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1分)名句赏析15
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
13
1、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 凄冷的寒蝉、长亭、日暮、雨歇(1分), 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1分)的 送别氛围,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1 分)
14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4分)
16
寒蝉凄 切
对长亭 晚
骤雨初 歇
17
虚实结合
18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1、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2、请找出词中写景抒情的诗句出来,并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
12
名句赏析 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4分)
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4分)
赏析思路:
3、有人盛赞“手今法+宵依酒据醒+何作处用?杨柳岸 晓风残借月景”抒是情千+古意名象句+,意你境+同感意情吗?为 什么?(6分)
22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中低 飞,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透过丝丝细雨,看见远处的沙漠 在低吟着,似乎在诉说着久违的感觉.
河边的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每一片嫩嫩的叶 子,都被雨水洗刷着,争着向上生长,仿佛看到了春天的 到来,生命的希望.
这时,从沙漠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驮铃声,眼前仿 佛出现了一支驮运货物在缓缓行进的骆驼队伍,由远及 近,穿过沙漠,到达遥远的安西.
回忆你所知道的送别诗:
1
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壮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死别)
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疾《青玉案•元
夕》)
3
雨霖铃
柳永
4
《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 玄宗避地蜀中,于栈 道雨中闻铃音,起悼 念杨贵妃之思,“采 其声为《雨霖铃》曲 ”。
象征:离愁别恨
5
词牌介绍
柳永创作这首词时,由于仕 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 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 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 一起,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 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 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