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简述清初三大学者。

(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

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总绪论(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

总绪论(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

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中国文学史【唐以后】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唐以后】 袁行霈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南北文学的合流一、政治背景:公元581年,杨坚建隋。

589年,南北统一。

二、隋朝政治下的文学发展。

1.隋文帝时代,南北两种诗风并存。

隋代文学作者(1)北齐、北周旧臣,北朝诗风的代表。

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带南朝诗风入隋。

如虞世基、王胄等。

南朝文学较发达,其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给予北朝诗人借鉴。

如卢思道《从军行》以南朝歌行体反映边塞生活,艺术精巧,题材由原来南朝常写的“思妇”改为北方常用的“征夫”,加以北方边塞场景入诗,抒发了真情实感,多贞刚之气,苍劲有力,为北方诗人特色。

北方文人学南朝文学时,诗风、情调、趣味也变得越来越接近委婉细腻的齐梁风格。

如薛道衡《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2.隋炀帝时代,隋文学倾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

隋炀帝身边聚集一批南朝文士,诗作多为应制,诗歌创作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重词采华美、对仗工整,雕琢堆砌而缺乏生气,走上贵族文学的末路。

三、隋代散文革新。

隋代散文:骈体已经很难发展,而散体未能振起。

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反对文华藻饰,提倡复古。

隋文帝听言,企图用政治力量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收效甚微。

第二章唐代诗歌中国诗史六个重要的时段:1、上古的《诗经》时代。

2、战国的楚辞时代。

3、两汉魏晋时期。

4、南朝。

5、唐代。

6、宋代。

唐代诗歌的时段分期:第一时段:初唐期。

第二时段:被人艳称为开(元)、天(宝)盛世的盛唐期,也是唐宋诗史的第一大高潮期。

第三时段:是从代宗大历到敬宗宝历年间的中唐期,其中尤以宪宗元和年间的创作最为突出。

这一时段,既是唐宋诗史的第二高潮,又是唐代诗歌的第一次大变期。

第一节一、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1.2.贞观初期的诗学主张:清绮则文过其意。

…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清醒地认识到南北文学的不同艺术特色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新主张。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总绪论知识点整理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总绪论知识点整理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总绪论知识点整理1.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1)文学史与文学史学●史家记述文学: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等●目录学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诗文评:(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梁)钟嵘的《诗品序》、郑玄《诗谱序》、(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等。

●文学史著作:滥觞是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此外谢无量、胡适、郑振铎、刘大杰、游国恩等人也著有中国文学史。

分体文学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综上,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史才成为独立学科。

2)文学本位●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重视文学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价值。

●文学史●主体:文学创作●三个层面(由外层到核心)●创作背景:社会政治经济●作家:生平、思想、心态等●作品(核心)●两翼●文学理论(创作前的指导);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创作后读者中的反应)●文学传媒(口头流传到书写传抄到印刷出版)3)史学思维:变定性式的评价语言为“描述式的语言”,注重说明解释4)文化学视角:与其他学科(宗教、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角度考察文学。

5)文学史的写作具有当代性,写给当代人的。

注意当代的价值判断、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

6)文学史史料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是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体现学科的分工。

2.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1)推动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春秋大变革社会的百家争鸣、汉代大一统社会的汉赋与汉代散文、汉末军阀混战下的建安文学等、唐代的对外开放交流、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元代士人地位低下走向市井、明中叶以后商业化发展等等;2)内部因素:●一、文学发展不平衡●(一)文体发展不平衡:(形成时间相差很远)●诗歌与散文最早形成,成文各种文体的基础;●魏晋南北朝小说初具规模,唐代中期才有成熟的小说;●宋代杂剧和金代院本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骈文形成于魏晋以后●词形成于唐代中叶●白话短篇小说形成于宋代●白话长篇小说形成于宋元之际●(二)朝代不平衡●各个朝代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一种文体在一朝代的前中后期发展情况也不同●(三)地域不平衡●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情况不同●建安文学集中于邺城●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唐代诗人中河南山西的较多●宋代诗人中江西的最多●明清两朝中江苏、浙江的作家最多●不同地区孕育的文体不同,文学发源地不止一个●《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五代词有江南特色●杂剧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南戏有突出的南方特色●二、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的互动推动文学演进●(一)雅与俗●“国风”、梁陈宫体诗、词、戏曲都是由俗逐渐变雅的●(二)各种文体相互渗透融合●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魏晋以后赋吸收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抒情小赋是“诗化的赋”;初唐诗吸收赋的特点,出现“赋化的诗”,如卢照邻《长安古意》●苏轼以诗为词,模糊了诗与词的界限;周邦彦以赋为词,其词极尽铺张之能事;辛弃疾以文为词,缩小了词和文的距离。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简介第一卷总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聂石樵撰)第一章上古神话(过常宝撰)第二章《诗经》(锺涛撰)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锺涛撰)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锺涛撰)第五章屈原与楚辞(过常宝撰)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李炳海撰)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赵敏俐撰)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许志刚撰)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李炳海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五章东汉辞赋(许志刚撰)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李炳海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丁放撰)第二章两晋诗坛(丁放撰)第三章陶渊明(袁行霈撰)第四章南北朝民歌(孟二冬撰)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孟二冬撰)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孟二冬撰)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曹虹撰)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曹虹撰)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袁行霈撰)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罗宗强撰)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张毅撰)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羣体(张毅撰)第三章李白(罗宗强、张毅撰)第四章杜甫(罗宗强撰)第五章大历诗风(罗宗强、张毅撰)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尚永亮撰)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尚永亮撰)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尚永亮撰)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尚永亮、张鸿勋撰)第十章晚唐诗歌(余恕诚撰)第十一章李商隐(余恕诚撰)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第二卷文学史年表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莫砺锋撰)第一章宋初文学(莫砺锋撰)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莫砺锋撰)第四章苏轼(莫砺锋、王兆鹏撰)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莫砺锋撰)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王兆鹏撰)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莫砺锋撰)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王兆鹏撰)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王兆鹏撰)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莫砺锋撰)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莫砺锋、张晶撰)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黄天骥撰)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董上德撰)第二章关汉卿(董上德撰)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黄天骥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黄天骥、董上德撰)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欧阳光撰)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黄仕忠撰)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黄仕忠撰)第八章元代散曲(欧阳光撰)第九章元代诗文(张晶撰)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黄霖撰)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黄霖撰)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黄霖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郑利华撰)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郑利华撰)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谢柏梁撰)第七章汤显祖(谢柏梁撰)第八章《西游记》与其它神怪小说(黄霖撰)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黄霖撰)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黄霖撰)第十一章晚明诗文(郑利华撰)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郑利华撰)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袁世硕撰)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裴世俊撰)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袁世硕撰)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袁世硕撰)第四章《聊斋志异》(袁世硕撰)第五章《儒林外史》(齐裕焜撰)第六章《红楼梦》(齐裕焜撰)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裴世俊撰)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裴世俊撰)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孙静撰)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孙静撰)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孙静撰)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名词整理(完)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名词整理(完)

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袁行霈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

袁行霈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 本身”, 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段,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第二部分 简答题、论述题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PPT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PPT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
开天地”的故事。
❖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 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 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 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 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 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 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 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 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 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 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 维"。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 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 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 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 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体现 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 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 美容貌,神仙人也。"
月亮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 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 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 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 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 面目。
❖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 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 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先秦文学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

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

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

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

《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

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

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

《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

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

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

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生民》
2、农事诗《七月》
3、燕飨诗《鹿鸣》
4、怨刺诗《正月》
5、战争诗《采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