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考纲、试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考纲、试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考纲、试题、答案一、考试说明《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它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充分理解自动控制系统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各种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转换方法,掌握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经典方法及常用综合方法。

了解直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调速方法,调速系统的静态动态性能指标。

掌握直流转速单闭自动控制系统和转速、电流双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静、动态设计方法,深刻领会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能够熟练应用典型Ⅰ型、典型Ⅱ系统的设计和校正方法,了解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和位置随动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了解交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调速方法,特别是重点了解和掌握笼型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原理、特点和设计方法,了解矢量控制技术在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应用,了解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试题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一、单项选择题 (每空2分,共40分)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答题技巧:相关知识点要回答全面,因为都可能是采分点,涉及的基本概念要表述清楚,要点清晰,简明扼要,进行必要解释,切忌长篇大论。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题技巧:第一,审题。

审题时需明确题目要求和给出的已知条件,注意各已知条件的单位,注意各因素比较的基准等,并注意所给条件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用来迷惑考试人员的,以防用错。

第二,确定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明确了题目要求和已知条件,便可确定以哪种估价方法为主线,并根据该方法中用到的未知条件确定需借助的其他方法。

明确的解题思路,并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公式和计算步骤。

计算过程中,涉及的计算公式一定要列出,哪怕没有时间计算,列出需要的几个公式也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计算一定要分步计算,而且尽量细分。

并能对计算步骤作简要说明,答题时按顺序进行,避免跳步被扣分。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综述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综述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简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直流调速系统和交流调速系统。

直流调速系统包括:直流调速方法、直流调速电源和直流调速控制。

交流调速系统包括:交流调速系统的主要类型、交流变压调速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绕线转子异步电机双馈调速系统——转差功率馈送型调速系统和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内容介绍第一篇直流调速系统闭环反馈直流调速系统1.1 直流调速系统用的可控直流电源根据前面分析,调压调速是直流调速系统的主要方法,而调节电枢电压需要有专门向电动机供电的可控直流电源。

常用的可控直流电源有以下三种:旋转变流机组——用交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组成机组,以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

静止式可控整流器——用静止式的可控整流器,以获得可调的直流电压。

直流斩波器或脉宽调制变换器——用恒定直流电源或不控整流电源供电,利用电力电子开关器件斩波或进行脉宽调制,以产生可变的平均电压。

1.2 晶闸管-电动机系统(V-M系统)的主要问题本节讨论V-M系统的几个主要问题:(1)触发脉冲相位控制;(2)电流脉动及其波形的连续与断续;(3)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4)晶闸管-电动机系统的机械特性;(5)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和传递函数。

1.3 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主要问题自从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问世以后,就出现了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的高频开关控制方式形成的脉宽调制变换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简称直流脉宽调速系统,即直流PWM 调速系统。

(1)PWM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和波形;(2)直流PWM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3)PWM 控制与变换器的数学模型;(4)电能回馈与泵升电压的限制。

1.4反馈控制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设计本节提要:转速控制的要求和调速指标;开环调速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开环系统特性和闭环系统特性的关系;反馈控制规律;限流保护——电流截止负反馈1.5 反馈控制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设计反馈控制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反馈控制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定条件; 动态校正——PI调节器的设计;系统设计举例与参数计算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内容提要: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是应用最广性能很好的直流调速系统。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知识点答疑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知识点答疑
典型I、Ⅱ型系统在动态性能(如超调量、抗扰性 能)上的主要差别(详见教材 71页解释)
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ASR和ACR
✓双环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理解即可) ✓双闭环系统的设计步骤:先内环、后外环
图2-22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
电流环 U*n(s)
1
+
T0ns+1
ASR 1
-
T0is+1
Un
U*I(s)
作业:P51 1-16、1-17
第2章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及其静特性
(1)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内环和外 环结构 (2)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 (3)各变量稳态工作点和稳态参数计算(涉及的问题: 稳态运行时,ASR和ACR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为多少?如 作业2-2)
当 K ≥ Kcr 时,系统将不稳定。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来说,稳定性是它能否 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必须保证的。 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性能指标要求可能矛盾
从稳态性能指标角度:K越大,稳态误差(速降) 越小
从稳定性角度:K越大,稳定性降低,甚至不 稳定
整理后得到系统 的稳定条件为:
KTm(Tl Ts)Ts2 (1-59)
二、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设计
(1)稳态调速性能指标(此处涉及的计算题要求同学们 掌握,必考内容,主要掌握书后作业题型)
调速范围D的定义 静差率s的定义,静差率与机械特性硬度的区别, 调速范围、静差率和额定速降之间的关系
作业:P50,1-3、1-4、
(2)开环调速系统的原理图、机械特性及主要问题
(1)动态数学模型(理解即可) 用传递函数表示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第 5 章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5.1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意义问题的提出必要性:用经典的动态校正方法设计调节器须同时解决稳、准、快、抗干扰等各方面相互有矛盾的静、动态性能要求,需要设计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初学者则不易掌握,于是有必要建立实用的设计方法。

可能性:大多数现代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均可由低阶系统近似。

若事先深入研究低阶典型系统的特性并制成图表,那么将实际系统校正或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形式再与图表对照,设计过程就简便多了。

这样,就有了建立工程设计方法的可能性。

设计方法的原则:(1)概念清楚、易懂;(2)计算公式简明、好记;(3)不仅给出参数计算的公式,而且指明参数调整的方向;(4)能考虑饱和非线性控制的情况,同样给出简单的计算公式;(5)适用于各种可以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反馈控制系统。

2. 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1.选择调节器结构,使系统典型化并满足稳定和稳态精度。

2.设计调节器的参数,以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5.2 典型系统一般来说,许多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都可表示为(5-1)∏∏==++=n 1i ir m 1j j )1()1()(s T s s K s W τ)(s W R (s )C (s )上式中,分母中的s r项表示该系统在原点处有r 重极点,或者说,系统含有r 个积分环节。

根据r=0,1,2, 等不同数值,分别称作0型、I型、Ⅱ型、 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已经证明,0型系统稳态精度低,而Ⅲ型和Ⅲ型以上的系统很难稳定。

因此,为了保证稳定性和较好的稳态精度,多选用I型和II型系统。

1. 典型I 型系统结构图与传递函数)1()(+=Ts s K s W )(s R )1(+Ts s K)(s C 式中T —系统的惯性时间常数;K —系统的开环增益。

(5-2)开环对数频率特性O性能特性典型的I 型系统结构简单,其对数幅频特性的中频段以–20 dB/dec 的斜率穿越0dB 线,只要参数的选择能保证足够的中频带宽度,系统就一定是稳定的,且有足够的稳定裕量,即选择参数满足T1c <ω1c <T ω或于是,相角稳定裕度45arctg 90arctg 90180c c >−=−−=T T ωωγ2. 典型Ⅱ型系统结构图和传递函数)1()1()(2++=Ts s s K s W 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O性能特性典型的II 型系统也是以–20dB/dec 的斜率穿越零分贝线。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PI调节器参数整定的原理和方法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PI调节器参数整定的原理和方法

三相电压源型PWM整流器PI调节器参数整定的原理和方法1引言1.1 PID调节器简介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

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它以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而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

目前,在工业过程控制中,95%以上的控制回路具有PID结构。

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确的数学模型,控制理论的其它技术难以采用时,系统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必须依靠经验和现场调试来确定,这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

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

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其原理图如图1-1所示。

图1-1 PID控制系统原理图PID控制器传递函数常见的表达式有以下两种:(1)()ip dKG s K K ss=++,Kp代表比例增益,Ki代表积分增益,Kd代表微分增益;(2)1()p diG s K T sT s=++(也有表示成1()(1)p diG s K T sT s=++),Kp代表比例增益,Ti代表积分时间常数,Td代表微分时间常数。

这两种表达式并无本质区别,在不同的仿真软件和硬件电路中也都被广泛采用。

⏹比例(P,Proportion)控制比例控制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方式,其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成比例关系,能及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偏差一旦产生,调节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

当仅有比例控制时系统输出存在稳态误差(Steady-state error)。

⏹积分(I,Integral)控制在积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积分成正比关系。

对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如果在进入稳态后存在稳态误差,则称这个控制系统是有稳态误差的或简称有差系统(System with Steady-state Error)。

为了消除稳态误差,在控制中必须引入“积分项”。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

三阶最佳系统在一种扰动作用下的动态结构框图
三阶最佳系统在单位阶跃扰动作用下的过 度过程见p482中图17-9-9
扰动恢复时间 tv :
结论:
tv 在正负之间振荡
三阶最佳系统恢复时间tv 最大值与二阶
最佳相差不大,但恢复时间大为缩短
4、典型I型系统与典型Ⅱ型系统比较
比较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典型I型系统 和典型Ⅱ型系统除了在稳态误差上的区别 以外,在动态性能中, • 典型 I 型系统在跟随性能上可以做到超调 小,但抗扰性能稍差, • 典型Ⅱ型系统的超调量相对较大,抗扰性 能却比较好。
❖加速度输入下稳态误差与开环增益K成 反比。
(2)动态跟随性能指标
上升时间 tr 峰值时间 ts 超调量
tr=7.6Tt ts =16.4Tt =8.1%
3.4 三阶最佳系统抗扰性能指标和参数的关系
• 抗扰系统结构
0
W1 (s)
+ F(s)
Kp(dls 1) -
dls
W2 (s) 1 Tis
C(s)
在给定作用下输出响应希望值 R(s) 与实际
值 C(s)之差
即:
Er(s) R(s) C (s) R(s) W 1(s)W 2(s) R(s)
1 W 1(s)W 2(s)
R(s)
W1 (s)
F(s) 0
C(s)
W2 (s)
注意:跟踪稳态误差与开环增益 K及输入信号形式与大小有关
1.2.3 扰动稳态误差:
穿越零分贝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由 图中的特性可知
20lg K 20(lg c lg 1) 20lg c
所以
K = c
(当
c
1 T
时)

运动控制系统习题集解(直流部分)

运动控制系统习题集解(直流部分)

习题二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1 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若要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应调节什么参数改变转速调节器的放大倍数Kn行不行改变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放大倍数Ks行不行改变转速反馈系数α行不行若要改变电动机的堵转电流,应调节系统中的哪些参数答:①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若要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应调节的参数有:转速给定电压U*n,因为转速反馈系统的转速输出服从给定。

②改变转速调节器的放大倍数Kn,只是加快过渡过程,但转速调节器的放大倍数Kn的影响在转速负反馈环内的前向通道上,它引起的转速变化,系统有调节和抑制能力。

因此,不能通过改变转速调节器的放大倍数Kn,来改变转速③改变改变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放大倍数Ks,只是加快过渡过程,但转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放大倍数Ks的影响在转速负反馈环内的前向通道上,它引起的转速变化,系统有调节和抑制能力。

因此,不能通过改变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放大倍数Ks,来改变转速④改变转速反馈系数α,能改变转速。

转速反馈系数α的影响不在转速负反馈环内的前向通道上,它引起的转速变化,系统没有调节和抑制能力。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转速反馈系数α来改变转速,但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稳定运行最终的转速还是服从给定。

⑤若要改变电动机的堵转电流,应调节系统中的参数有:转速的给定U*n、转速调节器的放大倍数Kn、转速调节器的限幅值、转速反馈系数α等,因为它们都在电流环之外。

2-2 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稳态运行时,两个调节器的输入偏差电压和输出电压各是多少为什么答: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稳定运行时,转速调节器退饱和,PI的作用使得转速调节器的输入偏差电压为0,转速调节器的输出电压由于维持在U*im(n*)。

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稳定运行时,电流调节器不饱和,PI的作用使得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偏差电压为0,形成一个电流随动子系统,力图使I d尽快跟随其给定U*i. 电流调节器的输出电压U C又后面的环节决定。

101123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典1典2

101123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典1典2
串联校正page63210校正成典211校正成典ii系统的调节器非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单位反馈变换高频小环节的近似处理实际系统中往往有一些小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例如晶闸管变流装置的滞后时间常数电流和转速反馈环节滤波时间常数等形成的小惯性环节
第2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3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主要内容---
▪ 典I系统和典Ⅱ系统除了在稳态误差上的区别以外,在动态 性能中,一般来说,典I系统在跟随性能上可以做到超调小, 但抗扰性能稍差;而典Ⅱ系统的超调量相对较大,抗扰性 能却比较好。这是设计时选择典型系统的重要依据。
▪ 最佳Mrmin系统和三阶“最佳”系统动态性能比较(表2.9 )
➢ 最佳 Mrmin 系统: h=5的Mrmin系统(最优)
(2)恢复时间tf 定义:从阶跃扰动作用开始,到输出量基本恢复稳态,且与新的稳态值 C∞之差进入某基准量Cb的±5%或±2%范围内所需的时间,其中Cb称为抗 扰指标中输出量的基准值,视具体情况选定。 一般反馈控制系统的抗扰性能与跟随性能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若超调量 小,则调整时间大,恢复时间长,反之亦然。
三、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 跟随性能指标: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
▪ 抗扰性能指标 ▪ 通常,调速系统的动态指标以抗扰性能为主,而随动系统
的动态指标以跟随性能为主。
2、抗扰性能指标
(1)动态降落△Cmax% • 系统稳定运行时,由阶跃扰动所引起的输出量最大降落值△Cmax。 • 用输出量原稳态值C∞的百分数来表示。 • 调速系统突加额定负载扰动时的动态转速降落称为动态速降△nmax%
•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
m
K ( j s 1)
W (s)
j 1 n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

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
现无静差。

对负载变化起抗扰作用。

其输出限幅值决定电动机允许的最大电流。
第27页/共134页
2. 电流调节器的作用

在转速外环的调节过程中,使电流紧紧跟随其给定电压(即外环调节器的输出
量)变化。

对电网电压的波动起及时抗扰的作用。

在转速动态过程中,保证获得电机允许的最大电流。

当电动机过载甚至堵转时,限制电枢电流的最大值,起快速的自动保护作用。


I
dm不
变,
• 转速波形先是缓慢升速,然后以恒加速上升,产生超调后,到
达给定值n*。
• 起动过程分为电流上升、恒流升速和转速调节三个阶段,
• 转速调节器在此三个阶段中经历了不饱和、饱和以及退饱和三 种情况。
第15页/共134页

第16页/共134页
图3-6 双闭环 直流调速系统 起动过程的转 速和电流波形
(1) 转速调节器不饱和
• 两个调节器都不饱和,稳态时,它们的输入偏差电压都是零。
U
* n
Un
n
n0

U
* i
Ui
I d
n
U
* n
n0
I d I dm
(3-1)
第7页/共134页
( 2 ) 转 速调 节器饱 和 • ASR输出达到限幅值时,转速外环呈开环状态,转速的变化对转速环不再产生影响。
第35页/共134页
返回目录
3.3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 必要性: 用经典的动态校正方法设计调节器须同时解决稳、准、快、抗干扰等各方
面相互有矛盾的静、动态性能要求,需要设计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 实践经验,而初学者则不易掌握,于是有必要建立实用的设计方法。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考试复习资料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考试复习资料

1、 直流电动机的稳态转速可以表示为:n=U-IR/K e Φ2、 调节电动机转速的方法:三种(1)调节电枢供电电压U ;(2)减弱励磁磁通Φ;(3)改变电枢回路电阻R 。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对于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无极平滑调速的系统来说,以调节电枢供电电压的方式为最好。

改变电阻只能有级调速;减弱磁通虽然能够平滑调速,但调速范围不大,往往只是配合调压方案,在基速(额定转速)以上作小范围的弱磁升速。

因此,自动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往往以变压调速为主。

3、调速范围和静差率,这两个指标合称调速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

(1)调速范围:生产机械要求电动机提供的最高转速n max 和最低转速n min 之比叫做调速范围,用字母D 表示,即:D=n max /n min 。

n max 和n min 一般都指电动机在额定负载时的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对于少数负载很轻的机械,例如精密磨床,也可用实际负载时的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

(2)静差率:当系统在某一转速下运行时,负载由理想空载增加到额定值时,所对应的转速降落∆n N 与理想空载转速n 0之比,称为系统的静差率s,即:s=∆n N / n 0或用百分数表示s=∆n N / n 0×100%。

4、例题2-1:某直流调速系统电动机额定转速n N =1430r/min ,额定速降∆n N =115r/min ,当要求静差率s ≤30%时,允许多大的调速范围?如果要求静差率s ≤20%,则调速范围是多少?如果希望调速范围达到10,所能满足的静差率是多少?解:D=n N s/∆n N (1-s )=)3.01(1153.01430-⨯⨯≈5.3 若要求s ≤20%,则允许的调速范围只有:D=n N s/∆n N (1-s )=)2.01(1152.01430-⨯⨯≈3.1 若调速范围达到10,则静差率只能是s=D ∆n N /n N + D ∆n N =11510143011510⨯+⨯≈44.6%5、反馈控制的基本作用:根据自动控制原理,将系统的被调节量作为反馈量引入系统,与给定量进行比较,用比较后的偏差值对系统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甚至消除扰动造成的影响,而维持被调节量很少变化或者不变,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基本作用。

吉林大学22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1

吉林大学22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1

吉林大学22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建立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是:()。

A.概念清楚B.计算公式简明C.指明参数调整的方向D.适用于可以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反馈控制系统参考答案:ABCD2.反馈检测装置的误差是反馈控制系统无法克服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3.在模拟测速时,可由硬件组成的滤波器来滤除干扰信号。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4.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的特点有( )。

A、饱和非线性控制B、转速超调C、准时间控制D、动态控制正确答案:A,B,C从生产机械要求控制的物理量来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有()。

A.调速系统B.位置移动系统C.张力控制系统D.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参考答案:ABCD6.系统的机械特性越硬,静态差越小,转速的稳定度()。

A.越高B.越低C.先高后低D.先低后高参考答案:A7.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中最少设置( )个调节器。

A、2B、3C、4D、5正确答案:A8.实际的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都是线性的( )。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9.中断服务子程序由相应的中断源提出申请,CPU实时响应。

()A.错误B.正确10.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的特点有()。

A.饱和非线性控制B.转速超调C.准时间控制D.动态控制参考答案:ABC11.调速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指( )。

A、调速范围B、静态差C、调速时间D、反馈时间正确答案:A,B12.在模拟测速时,可由硬件组成的滤波器来滤除干扰信号( )。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13.常用的可控直流电源有()A.旋转变流机组B.静止式可控整流器C.直流斩波器D.发射器参考答案:ABC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5.采用比例积分调节器的闭环调速系统是有静差的调速系统。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6.异步电动机变压调速属于()调速系统。

2-4-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新3版)1

2-4-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新3版)1
此外,如果对电流环的抗扰性能也有 具体的要求,还得再校验一下抗扰性能指 标是否满足。
4. 电流调节器的实现 • 模拟式电流调节器电路
图中 U*i —为电流给定电压;
–Id —为电流负反馈电压;
Uc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
控制电压。
图2-25 含给定滤波与反馈滤波的PI型电流调节器
• 电流调节器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
比普通转速调节器
Rn
Cn
增加了电容Cdn和电阻Rn 在转速负反馈的基础上叠加
了一个转速微分负反馈信号
Un* R0/2
R0/2
Ui*
τ dn=RoCdn
转速微分时间常数
Todn=RdnCdn
转速微分滤波时间常数
Con
+
R0/2
R0/2
Con
Cdn
Rdn
-an
带转速微分负反馈的转速动态结构图
Uct
U n *( s )
电流环经简化后可视作转速环中的一个环
节,为此,须求出它的闭环传递函数。由 图2-24a可知
KI
Wcli
(
s)

U
Id (s)
* i
(
s)
/

s(Tis 1) 1 KI
1
Ti s2 1 s 1
s(Tis 1) KI
KI
(2-65)
• 传递函数化简
忽略高次项,上式可降阶近似为
1
+
K nτ n S + 1
1/β
TonS+1
τ nS
2 T ?i S + 1
IdL(S)
R
n (s)
CeCmS
-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一、掌握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自动掌握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包括:跟随性能指标抗扰性能指标1. 对给定输入跟随力量的性能指标:在给定信号或参考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系统输出量的变化状况可用跟随性能指标来描述。

常用的阶跃响应跟随性能指标有:·tr — 上升时间·σ — 超调量·ts — 调整时间2. 对扰动输入反抗力量的性能指标系统:稳态运行→受扰→稳态抗扰性能指标标志着掌握系统反抗扰动的力量。

常用的抗扰性能指标有·Cmax — 动态降落·tv — 恢复时间一般来说,调速系统的动态指标以抗扰性能为主,而随动系统的动态指标则以跟随性能为主。

二、突加扰动的动态过程和抗扰性能指标1. 典型I型系统① 结构图与传递函数式中T — 系统的惯性时间常数(系统固有,不变);K — 系统的开环增益(可变)。

②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③ 性能特性典型的I型系统结构简洁,其对数幅频特性的中频段以–20 dB/dec 的斜率穿越0dB 线,只要参数的选择能保证足够的中频带宽度,系统就肯定是稳定的,且有足够的稳定裕量,即选择参数满意或于是,相角稳定裕度对于给定作用的跟随性是一阶无静差,σ%较小,但抗扰力量稍差。

2.典型Ⅱ型系统① 结构图和传递函数是Ⅱ型系统中最简洁且稳定的结构。

很多采纳PI调整器的调速系统和随动系统都可以成这种结构形式。

②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或对于给定作用的跟随性是二阶无静差,而且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抗扰性能,但σ% 较大。

典型I型系统跟随性能指标和频域指标与参数的关系(ξ与KT的关系听从于式(*))详细选择参数时,应依据系统工艺要求选择参数以满意性能指标。

典型I型系统抗扰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1)稳态抗扰性能指标:由于扰动输入为阶跃信号,其输出为无静差。

即,系统受扰后可完全恢复。

(2)动态抗扰性能指标典型I 型系统扰动F 作用下的典型I 型系统a)上图是在扰动F 作用下的典型I 型系统,其中,W1 (s)是扰动作用点前面部分的传递函数,后面部分是W2 (s) 。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调节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仪表,其作用是稳定控制回路中的某一物理量,比如电压、电流、流量、压力、温度等等。

调节器可用于工业生产、科研实验、机械加工等多种领域中,因此其工程设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一、调节器的基本原理调节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控制回路中的量进行反馈控制,使其保持在设定值附近。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比较器、执行元件等,它们协同作用,完成对控制回路的调节。

传感器是调节器的输入部分,它用来检测被控制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信号进行传递。

传感器的选用既要考虑测量准确度,又要考虑适用范围、可靠性、价格等因素。

比较器是调节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将输入信号与设定值比较,计算出控制偏差,并将其输出给执行元件。

比较器的选用主要考虑速度、精度、抗干扰能力等因素。

二、调节器的参数设计调节器的参数设计是根据被控制物理量的性质和控制要求来确定传感器、比较器、执行元件等参数。

常用的参数设计方法如下:(一)传感器参数设计传感器的参数设计主要包括灵敏度、量程、分辨率等因素。

灵敏度是指传感器输出值与被控制物理量变化量之比,量程是指传感器测量范围,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测量的最小分辨量。

传感器的参数要根据被控制物理量的性质来确定,以保证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比较器的参数设计主要包括带宽、失真、滞后等因素。

带宽是指比较器所能处理的信号频率范围,失真是指比较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差异,滞后是指比较器输出信号延迟时间。

比较器的参数要根据被控制物理量的变化频率和精度要求来确定。

(三)执行元件参数设计执行元件的参数设计主要包括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响应速度等因素。

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是指执行元件输出稳定电压和电流的能力,响应速度是指执行元件将控制信号转换为作用力的时间。

执行元件的参数要根据被控制物理量的变化速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来确定。

调节器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传感器、比较器、执行元件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控制回路的构建和调试等方面。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

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选择调节器,将控制对象校正成为典型系统。
输入
调节器
输出
控制对象
系统校正
输入
典型系统
输出
典型I型系统
R(s)
K
C(s)
s(Ts 1)
T — 系统的惯性时间常数; K — 系统的开环增益。
选择参数,保证 稳定。
c
1 T

cT 1,使系统足够
典型Ⅱ型系统
R(s)
K (s 1) C(s)
K 值成反比; 在加速度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
因此,I型系统不能用于具有加速度输入 的随动系统。
(2)动态跟随性能指标
参数关系KT
阻尼比 超调量
上升时间 tr 峰值时间 tp
相角稳定裕度 截止频率c
0.25 0.39
0.5
0.69
1.0
0.8 0.707
0.6
0 % 1.5% 4.3 % 9.5 %
反馈系数计算
转速反馈系数
U
* nm
nm ax
电流反馈系数
U
* im
I dm
二、数学模型和动态性能分析
-IdL
U*n
+-
Un
U*i
WASR(s)
-
Ui
WACR(s) Uc
Ks Tss+1
-
Ud0
1/R Tl s+1
Id
+
R
n
Tms
1/Ce E
起动过程分析 n
n* I
II
III
按转速调节器ASR
不饱和、饱和、退
定义中频宽: h 2
T 1

2019年秋季西南大学《远动控制系统》作业与答案

2019年秋季西南大学《远动控制系统》作业与答案

《远动控制系统》作业与答案单项选择题1、在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中,高阶系统()。

1.变成了I型系统2.采用降阶处理3.合并为一个小时间常数惯性环节来代替4.近似地等效成积分环节2、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起动过程中,当系统处于转速调节阶段,ASR处于()工作状态。

1.饱和2.不饱和3.退饱和4.不定3、典型Ⅱ型系统对称最佳整定方法一般取中频宽h为()。

1. 32. 43. 54. 64、转速、电流双闭环系统,采用PI调节器,稳态运行时,转速n取决于()。

1.负载电流2.给定电压3.调节器参数4.调节器结构5、在给定信号或参考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系统输出量的变化情况可用跟随性能指标来描述。

常()。

1.上升时间、超调量和调节时间2.动态降落和恢复时间3.静差率4.调速范围6、静差率和机械特性的硬度有关,当理想空载转速一定时,特性越硬,则静差率() 。

1.越小2.越大3.不变4.不确定7、在V-M 系统中,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是()。

1.设置电流互感器2.设置环流电抗器3.设置平波电抗器4.设置阻容吸收8、Ⅱ型系统在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

1. 02.固定值3.∞4.取值不固定9、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出现电源电压波动和负载转矩波动时,()。

1. CR抑制电网电压波动,ASR抑制转矩波动2. ACR抑制转矩波动,ASR抑制电压波动3. ACR 放大转矩波动,ASR抑制电压波动4. ACR放大电网电压波动,ASR抑制转矩波动10、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当中,两个调节器采用()联接。

1.串联2.并联3.反馈4.混合11、目前直流调速系统采用的主要方案是()。

1.变电阻调速2.变电流调速3.变电枢电压调速4.变励磁磁通调速12、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下列哪个参数变化不属于反馈环内前向通道上的扰动()。

1.电枢电阻变化2.电机励磁电流波动3.供电电网电压波动4.电流反馈系数变化13、在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根据ASR的饱和与不饱和,整个系统处于完全不同的两系统表现为恒值电流调节的单闭环系统;当 ASR不饱和时,转速环闭环,整个系统是一个无静差调动系统。

第2章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2章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应饱和的,电力电子装置 UPE 的最大输出电压也须留有余地, 这些都是设计时必须注意的。
第 Ⅲ 阶段:转速调节阶段( t2 以后)
n
n* I II
III
O
Id Idm
t
IdL
O
t1
t2
t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4
t
第 Ⅲ 阶段:转速调节阶段( t2 以后)
• 当转速上升到给定值时,转速调节器ASR的输入偏差减少到零, 但其输出却由于积分作用还维持在限幅值U*im ,所以电机仍在 加速,使转速超调。 • 转速超调后,ASR输入偏差电压变负,使它开始退出饱和状态, U*i 和 Id 很快下降。但是,只要 Id 仍大于负载电流 IdL ,转速 就继续上升。 • 直到Id = IdL时,转矩Te= TL ,则dn/dt = 0,转速n才到达峰值(t = t3时)。 此后,电动机开始在负载的阻力下减速,与此相应,在一小段 时间内( t3 ~ t4 ), Id < IdL ,直到稳定,如果调节器参数整 定得不够好,也会有一些振荡过程。 在这最后的转速调节阶段内,ASR和ACR都不饱和,ASR起主导 的转速调节作用,而ACR则力图使 Id 尽快地跟随其给定值 U*i , 或者说,电流内环是一个电流随动子系统。
是抗负载扰动和抗电网电压扰动的性能。
1. 抗负载扰动
U*n
+
±∆IdL
Ks
Tss+1
U*i Un
ASR ACR
Ud0 -
1/R
Id
R
Tms
E
Ui
Tl s+1
1/Ce
n


负载扰动作用在电流环之后,因此只能靠转速调节器ASR来产生抗 负载扰动的作用。在设计ASR时,应要求有较好的抗扰性能指标。

电流调节器与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电流调节器与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ω cn
4.最后校核一下要求的性能指标 电流环设计时, K ITΣi = 0.5 ,所以,σ i = 4.3% < 5% 。
***设计方法详细步骤参考《自动控制系统》第 91 页至 112 页***
28
wci = K I
= 0.5 T∑ i
上述关系表明,按工程最佳参数设计电流环时,截止频率 wci 与T∑i 的关系满足小惯性环
节的近似条件
wci
<<
1 T∑
i

如果按典型 II 型系统设计电流环,则需要将控制对象中的大惯性环节 1 近似为 TL s + 1
积分环节
1 TL s
,当 TL
>
hT ∑i

=
0.6RTL K S βT∑i
h +1 wci = 2hT∑i
= 0.6 T∑ i
显然,按工程最佳参数 h=5 确定的 wci 和T∑i 的关系,也可以满足小惯性环节的近似
25
条件。
三、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1.电流环的等效传递函数 电流环是转速环的内环,设计转速环时要对电流环做进一步的简化处理,使电流成
-
U*i(S)
1
ToiS + 1
+
Uct(S)
Ud(S)
ARC
ks TsS + 1
1R T1S + 1
Id(S) (a)
βi ToiS + 1
U *i(S) βi
βi ToiS + 1
Uct(S) ARC
Id
ks R (Ts + 1)(T1S + 1)
Id(S) (b)
U *i(S) β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8 校正成典 I 系统的几种调节器选择
表 2-9 校正成典 II 系统的几种调节器选择
2. 传递函数近似处理 (1)高频段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p73-74 实际系统中往往有若干个小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这些小时间常数所对应的频率都处于 频率特性的高频段,形成一组小惯性群。 例如,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两种 系统 比较
Q6
2-6)。 因此,把典型Ⅱ型系统跟随性能和抗扰性能的各项指标综合起来看,h = 5 应该是一个很 好的选择。
稳态误差上的区别(表 2-1 vs 表 2-5) 在动态性能中,
动态跟随性能(表 2-2 vs 表 2-6) 和动态抗扰性能(表 2-3 vs 表 2-7) 典 I 系统在跟随性能上可以做到超调小,但抗扰性能稍差; 典Ⅱ系统的超调量相对较大,抗扰性能比较好。 这是设计时选择典型系统的重要依据。 调节器结构的选择和传递函数的近似处理——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大部分控制对象配以适当的调节器,可以校正成典型系统。 有些实际系统不可能简单地校正成典型系统的形式,需要经过近似处理,才能使用上 述的工程设计方法。
可见,一般来说, h 值越小, Cmax/Cb 也越小, tm 和 tv 都短,因而抗扰性能越 好,这个趋势与跟随性能指标中超调量与 h 值的关系恰好相反,反映了快速性与稳定性 的矛盾。 但是,当 h < 5 时,由于振荡次数的增加, h 再小,恢复时间 tv 反而拖长 了。 分析结果 由此可见,h = 5 是较好的选择,这与跟随性能中调节时间最短的条件是一致的(见表
2. 典型Ⅱ型系统抗扰性能指标和参数的关系
动态抗扰性能指标因系统结构和扰动作用点而异。选择图 2-17 抗扰系统结构
图 2-17b 典型 II 型系统在一种扰动作用下的动态结构框图
扰动系统的输出响应 在阶跃扰动下,
表 2-7 典型 II 型系统动态抗扰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 (控制结构和阶跃扰动作用点如图 2-17,参数关系符合最小 Mr 准则)
统的特性并制成图表,那么将实际系统校正或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形式再与图表对照,设
计过程就简便多了。这样,就有了建立工程设计方法的可能性。
各种工程设计方法
西门子调节器最佳整定法(模最佳/对称最佳),二阶最佳/三阶最佳
优点:公式简明好记
缺点:不能明确参数的调整方向,没有考虑调节器饱和问题
陈伯时:工程设计法
调速系统的动态指标以抗扰性能为主,
随动系统的动态指标以跟随性能为主。
Q4 典 I 系统性能指标和参数的关系
W (s) K s(Ts 1)
K 是唯一的待定参数
典 I 系统的开环传函包含两个参数:开环增益 K 和时间常数 T 。
在实际系统中时间常数 T 往往是控制对象本身固有的。
能够由调节器改变的只有开环增益 K 。
图 2-15 一种扰动作用下的结构 1。控制对象在扰动点前后各选一种特定的结构 Kd/(T1s+1) 和 K2/(T2s+1) 2。采用常用的 PI 调节器 , 环节对消, 注意图 2-15 与图 2-14 的对应关系。
分析结果 由表 2-3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控制对象的两个时间常数 T1,T2 相距较大时,动态降 落减小,但恢复时间却拖得较长。
波特图
性能特性 保证系统稳定,应选择参数满足
于是,相角稳定裕度
2. 典Ⅱ系统 结构图和传递函数
性能特性 保证系统稳定,即应选择参数满足
Q3 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包括:
跟随性能指标—针对给定输入信号 抗扰性能指标—针对扰动输入信号
1. 跟随性能指标 在给定信号或参考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系统输出量的变化情况可用跟随性能指标来描 述。 常用的阶跃响应跟随性能指标有 tr — 上升时间(动态响应的快速性) — 超调量(相对稳定性) ts — 调节时间(快速性、稳定性)
当系统有一组小惯性群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它们近似地看成是一个小惯性环节, 其时间常数等于小惯性群中各时间常数之和。 例如,(2-47)
图 2-20 高频段小惯性群近似处理对频率特性的影响
1.选择调节器结构,使系统典型化并保证稳定和满足稳态精度。
2.设计调节器的参数,以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这样,把稳、准、快、抗干扰之间相互交叉的矛盾问题分成两步。
第一步:解决主要矛盾—动态稳定性和稳态精度
第二步:进一步满足其他动态性能指标
Q2 典型系统
一般来说,许多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都可表示为
p63 常用的抗扰性能指标有
Cmax — 动态降落 tv — 恢复时间
•突加扰动的动态过程和抗扰性能指标
图 2-12 突加扰动的动态过程和抗扰性能指标
见教材 63 页
Cmax — 动态降落
tv — 恢复时间
Cb—抗扰指标中输出量的基准值。Cb 的选取。
实际控制系统对各种动态指标的要求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
1. 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ppt 基本思路: 将控制对象校正成为典型系统。
举例二则 p72 1。双惯性型控制对象 典 I 系统 图 2-18 选择 PI 调节器 2。积分-双惯性型控制对象 典 II 系统 图 2-19 选择 PID 调节器
选择规律 几种校正成典 I 系统和典 II 系统的控制对象和相应的调节器传递函数列于表 2-8 和表 2-9 中,表中还给出了参数配合关系。 有时仅靠 P、I、PI、PD 及 PID 几种调节器都不能满足要求,就不得不作一些近似处理, 或者采用更复杂的控制规律。
参数。
选择频域参数 h 和 wc,就相当于选择参数和 K
为便于分析,引入新的变量,令中频宽度 h 2 T 1
从图中可推出 K 1c c / {推导:一般情况下,w=1 在-40dB/dec 段,20lgK=40(lgw1-lg1)+20(lgwc-lgw1)=20lgw1wc}
改变就相当于改变 h;在确定以后,改变 K 就改变 wc.
由表 2-5 可知:
• 在阶跃和斜坡输入下,II 型系统稳态时均无差;
• 加速度输入下稳态误差与开环增益 K 成反比。
(2)动态跟随性能指标
表 2-6 典型 II 型系统阶跃输入跟随性能指标
(按 Mrmin 准则确定关系) h=5 时,动态跟随性能比较适中。
比较表 2-6 和表 2-2,典 II 系统的超调量一般比典 I 系统大,而快速性要好。
4)反推
Mrmin 准则下的参数关系 确定了 h 值,就可以代入这两个公式计算 K 和 ,并由此计算调节器的参数。
hT
(2-38)
K
h 1 2h2T 2
(2-39)
按照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确定 h 值
1. 典 II 系统跟随性能指标和参数的关系
(1)稳态跟随性能指标
表 2-5 II 型系统在不同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表明:加大 h,可以减小 Mrmin,从而降低超调量,但同时 wc 减小,快速性减弱。 3)设计 按照动态性能指标(后面提到)的要求确定 h 值(查) 表 2-5 II 型系统在不同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表 2-6 典 II 系统阶跃输入跟随性能指标 表 2-7 典 II 系统动态抗扰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 一般来讲,h=5 是比较好的选择。 (可略)查表 2-4 确定对应的 wc。
3) K 值越大,截止频率 c 也越大,系统响应越快,但相角稳定裕度 = 90°– arctgcT
越小,这也说明快速性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4) 在具体选择参数 K 时,须在二者(快速性与稳定性)之间取折衷
下面将用数字定量地表示 K 值与各项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1. 典 I 系统跟随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
工程设计方法的原则
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
提出工程设计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
用经典的动态校正方法设计调节器须同时解决稳、准、快、抗干扰等各方面相互有矛盾
的静、动态性能要求,需要设计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初学者则不
易掌握,于是有必要建立实用的设计方法。
可能性:
大多数现代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均可由低阶系统近似。若事先深入研究低阶典型系
2)简化 采用“振荡指标法”中的闭环幅频特性峰值 Mr 最小准则,可以找到 h 和 wc 之间的一种 最佳配合;
2 2h (2-34)
c h 1
c h 1 (2-35 1 2h

M m in
h h
1 1
(2-37)
(2-34)是双参数问题转化为单参数问题的关键。 表 2-4 不同 h 值时的 Mrmin 值和对应的最佳频比
m
K ( js 1)
W (s)
j 1 n
srsr 项表示该系统在原点处有 r 重极点,或者说,系统含有 r
个积分环节。 根据 r=0,1,2,…等不同数值,分别称作 0 型、I 型、Ⅱ型、…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已经证明,0 型系统稳态精度低,而 III 型及以上的系统很难稳定。 因此,为了保证稳定性和较好的稳态精度,多选用 I 型和 II 型系统。 1. 典 I 系统 结构图与开环传递函数
吸取‘振荡指标法’/‘模型系统法’的长处
克服上述缺点
工程设计方法的原则
(1)概念清楚、易懂;
(2)计算公式简明、好记;
(3)给出参数计算的公式,同时指明参数调整的方向;
(4)能考虑饱和非线性控制的情况,同样给出简单的计算公式;
(5)适用于各种可以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反馈控制系统。
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
(1)稳态跟随性能指标 p64
可用不同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来表示。
表 2-1 I 型系统在不同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由表可见,I 型系统不能用于具有加速度输入的随动系统。
由表可见:
在阶跃输入下的 I 型系统稳态时是无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